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中国古代力学知识9787030755162科学出版社
    • 作者: 仪德刚,冯书静著著 | 仪德刚,冯书静著编 | 仪德刚,冯书静著译 | 仪德刚,冯书静著绘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6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仪德刚,冯书静著著| 仪德刚,冯书静著编| 仪德刚,冯书静著译| 仪德刚,冯书静著绘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6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70000
    • 页数:240
    • 开本:16开
    • ISBN:9787030755162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 作者:仪德刚,冯书静著
    • 著:仪德刚,冯书静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118.00
    • ISBN:9787030755162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6
    • 页数:240
    • 外部编号:12866341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绪论 1

    一、怎样认知中国古代的力学知识 1

    二、前人研究综述 3

    章 中国传统的“力”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13

    节 古人对自然现象中的“力”描述 14

    一、古人对“力”概念的形象描述 14

    二、古人对“力”内涵的类化抽象描述 19

    第二节 与“力”相关的知识 22

    一、古人对“力”与“重”关系的认识 22

    二、古人对“力”与“功”“劲”“运动”关系的认识 25

    三、“力”的泛化:以王充《论衡·效力》为例 27

    第三节 小结 28

    第二章 中国传统的“势”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31

    节 “势”字之源再考 31

    第二节 “势”在自然现象中的概念及变化 34

    一、古人用“势”描述与力有关的自然现象 34

    二、古人用“势”描述与能量相关的自然现象 38

    三、古人广泛用“势”描述多种客观存在 39

    第三节 “势”在领域中的含义及其变化 42

    一、兵家之“势” 42

    二、法家之“势” 43

    三、书画之“势” 44

    四、文学之“势” 46

    五、古代算术之“势” 48

    第四节 小结 50

    第三章 中国古代对杠杆的直觉经验和实践认知 53

    节 早期对杠杆知识的直觉认知与经验表述 53

    第二节 文献记载的杠杆知识 55

    一、《墨经》对于杠杆知识的认识 56

    二、《荀子》等典籍对于杠杆知识的认识 57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中的杠杆知识 58

    一、耒耜和耕犁 58

    二、农业耕作工具 60

    三、桔槔等提水工具 61

    第四节 传统手工制作中的杠杆知识 62

    一、制陶和食品加工 62

    二、纸、布、酒生产 64

    三、船舶 65

    四、建筑领域 66

    五、水利工程领域 66

    六、投石机等军事领域 67

    第五节 中国古代对杠杆知识的认知与应用特点 67

    一、杠杆应用始终围绕着农业生产 67

    二、杠杆知识的传承多是民间所为 69

    三、杠杆知识应用过程就是经验修正过程 70

    第六节 小结 71

    第四章 中国古代描述天体视运动的模型及演化 73

    节 磨—轮之喻的提出 74

    一、东汉王充提出蚁磨之喻 74

    二、朱子学派提出内外轮之喻 76

    第二节 明代黄润玉和王廷相对磨—轮之喻的运用 78

    第三节 清代梅文鼎和戴震对磨—轮之喻的改造 79

    第四节 小结 82

    第五章 《考工记》“成规法”之力学实践 83

    节 今人对“成规法”的理解 83

    第二节 《考工记》“成规法”的矛盾之处 85

    第三节 实践“弓人为弓”之法 85

    第四节 “成规法”再辩 88

    第五节 小结 90

    第六章 宋代测水平技术中的力学实践 93

    节 《武经总要》三个版本所附《水平图》对比 94

    第二节 《营造法式》中的“旱平法”分析 98

    第三节 水准仪设计中包含的力学知识 101

    一、平衡 101

    二、铅垂 103

    三、浮力及重心 106

    第四节 小结 108

    第七章 中国古代生产实践中计量“功”的方法 111

    节 运费计算的计量 112

    一、《九章算术》中的运输劳费计量 112

    二、典籍中的运输劳费计量 114

    第二节 徭役分派“”的计量 116

    第三节 工程营造中“搬运功”的计量 118

    第四节 小结 121

    第八章 中国古代传统箭术中的力学实践 1

    节 箭矢的形制及其力学能分析 1

    一、箭头的设计及其力学效果 124

    二、箭杆的设计及其力学效果 125

    三、箭羽的设计及其力学效果 127

    第二节 古代箭矢的力学能分析 129

    一、箭矢的形心与重心及其对箭效果的影响 129

    二、箭杆的弹对箭体飞行的影响 131

    三、箭体的轻重、长短与弓力的匹配 133

    第三节 撒弦放箭过程的力学分析 135

    第四节 传统箭术中的弹道学知识 138

    一、传统箭的瞄准方法 138

    二、弩机的瞄准器及其使用 139

    三、古人对箭体飞行轨迹的认识 143

    第五节 小结 146

    第九章 中国古代筋角弓制作中的力学实践 147

    节 中国古代计量弓力的几种单位 148

    一、“钧”“石”“斗”“斤”“硕”等 148

    二、“个力”“力”“个劲儿”等 149

    第二节 中国古代测试弓力的方法 150

    一、杆秤测量 151

    二、垂重测试 152

    三、凭经验估测 153

    第三节 传统弓的力学古人对弓力弹的经验认识 153

    一、传统复合牛角弓的力学能 154

    二、古人对弓体弹的经验认识 156

    第四节 小结 162

    第十章 关于郑玄发现“弹定律”的争论 165

    节 认知方法的更新 165

    第二节 关于“郑玄发现弹定律”的争议 167

    第三节 小结 170

    十章 西学东渐中“势”含义的传承与演变 171

    节 两次西学东渐中“势”概念的传承 171

    第二节 晚清科技译著中“势”含义的演变 180

    一、力学译著中的“势” 180

    二、电学译著中的“势” 186

    第三节 小结 189

    第十二章 西学东渐中与“力”相关的概念演变 191

    节 “力”与“重”“功”“能”概念的相互关系 191

    第二节 “力”与“势力”的关系:以《势力不灭论》为例 196

    一、《势力不灭论》的翻译背景 196

    二、《势力不灭论》中的“力”与“势力” 198

    第三节 《势力不灭论》的术语翻译 199

    第四节 小结 202

    第十三章 晚清力学译著中的符号系统 205

    节 晚清著作中出现的字符符号 205

    第二节 部分字符代表特殊的意义 207

    一、“巳”的应用 207

    二、“己”的应用 209

    三、“寅、卯”的应用 210

    四、“甲、乙、丙、丁”的应用 210

    五、“庚”的应用 212

    第三节 加不同小标和不加小标的相同字符的应用方法 212

    一、字符以轴对称形式出现 212

    二、字符在下面两种情况互相对应 213

    第四节 各译著图中的字符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216

    一、《重学》图中的字符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216

    二、字符符号比较 216

    第五节 小结 217

    第十四章 晚清译著中数学符号与物理知识 219

    节 运算符号的演变 219

    第二节 数字表示的区别 220

    一、数字写法 220

    二、小数表示的区别 221

    三、分数表示异同 221

    四、角度表示的区别 221

    第三节 物理量单位制表示的异同 222

    第四节 解题方式的对比 2

    一、《重学》和《格物测算》中比例计算比较 2

    二、《重学》和《格物测算》等式计算比较 225

    三、《重学》和《格物测算》中的微积分计算比较 226

    第五节 小结 227

    致谢 229

    近半个多世纪,中外学者对力学史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力学知识发展不同于西方近代经典力学体系,笔者借鉴科技训诂、发生认识论和原始思维等研究方法,从直觉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力学知识进行文本分析,术语、思想探源和力学实践探讨,尝试建构中国古代力学知识体系。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力学知识的产生及传承与古代传统思维紧密相连。中国古代传统思维由直觉思维、类比思维、经学思维、整体思维、辩思维等多种思维模式融会贯通而成,力学知识正是在此传统思维框架内发生、发展和传承下来,因而产生了直观、生动又实用的中国古代力学知识。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孕育出不成体系但又独特的中国传统力学知识。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