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正版理解人(精装典藏版)(精)9787522601205水利水电出版社
    • 作者: (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著 | (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编 | (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译 | (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绘
    • 出版社: 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著| (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编| (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译| (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绘
    •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1
    • 版次:null
    • 印次:1
    • 字数:186.0
    • 页数:236
    • 开本:32开
    • ISBN:9787522601205
    • 版权提供:水利水电出版社
    • 作者:(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
    • 著:(奥)阿德勒 著,江月 译,文通天下 出品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56.00
    • ISBN:9787522601205
    •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11
    • 页数:236
    • 外部编号:11360489
    • 版次:null
    • 成品尺寸:暂无

    第—部 人的行为 第—章 心灵 一、心灵的基本概念和前提?/?003 二、心灵用?/?004 三、心灵的目标?/?005 章 心灵活动的社会 一、真理?/?014 二、社会生活的必要?/?016 三、与适应?/?017 四、社会感?/?020 第三章 我们生活的世界 一、怎样认识世界?/?022 二、形成世界观的要素?/?024 三、幻想?/?033 四、梦的概说?/?035 五、移情与认同?/?036 六、催眠和暗示?/?038 第四章 自卑感与追求认可 一、童年早期的情境?/?044 二、自卑感补偿:对认可和感的追求?/?04、人生曲线图与宇宙观?/?055 第五章 为人生做准备 一、游戏?/?066 二、专注与注意力不集中?/?068 三、无心之过与健忘?/?071 四、潜意识?/?073 五、天资?/?081 第六章 别 一、劳动分工与两差异?/?084 二、男在当今社会中的支配地位?/?08、所谓的女低劣?/?094 四、逃避女身份?/?099 五、两之间的紧张关系?/?112 六、改革的尝试?/?114 部 格的科学 第—章 概论 一、格的本质和起源?/?119 二、社会感对格发展的重要?/?125 三、格发展的方向?/?131 四、气质和内分泌腺?/?140 五结?/?148 章 攻击型格特征 一、虚荣和野心?/?151 二、嫉恨?/?168 三、嫉妒?/?170 四、贪婪?/?174 五、憎恨?/?176 第三章 非攻击型格特征 一、避世?/?182 二、焦虑?/?184 三、懦弱?/?188 四、不文明表现和适应能力差?/?199 第四章 格的表现形式 一、愉快?/?204 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206 三、孩子气?/?207 四、学究气和坚持原则?/?207 五、顺从?/?209 六、专横霸道?/?211 七、情绪和情?/?212 八、厄运?/?213 第五章 情感与情绪 一、分离情感?/?217 二、结合情感?/?224 附?录 教论?/?228 结论?/?5

    [奥]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精神分析学派三大奠基人。他提出“自卑感”“社会情感”是格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一观点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主要著作有《自卑与》《生活的科学》《神经症问题:病例史手册》《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在任何重大事件中,我们既能洞见人的光辉,也能洞见人的阴暗。如何洞悉和预测人将在何种情境发生改变,阅读本书,你可以找到。 行走世间,你不可不知的人奥秘,用心理学来解决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对每一个渴望掌控自己命运的人而言,人科学都是一门必须课。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经典之作,深度影响了马斯洛、墨菲、舒尔茨、弗洛姆等心理学家。 为什么人不可被锢、被考验?本书以真实的心理治疗案例和社会教育经验为基础,解答你生活、工作、婚恋、家庭中所有关于人的困惑。

    人类的精神决定命运 ——希罗多德 我们在对人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千抱着自以为是或自大的态度,而是要待之以慎重客观的态度。于我们人类而言,探索人问题的确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原因在于探索人的奥秘从古今都是人类文明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这门学科存在的真正目的并非要培养所谓的应时应景的专家,而是要引导所有的人了解人。没错,这一点的确会令那些学院派研究者们感到恼火,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的研究理应属于科学机构的专属特权,一般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染指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存在的心理距离,因此,很难有人可以获得而深刻地探究并了解人的机会。不过在今天,相比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家庭是将人们彼此分隔开来的首要因素,它使我们周围树立起了一道道壁垒,令我们从小难以获得与他人深入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我们也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失去了与他人展开深入而亲密交流的机会,而这种交流对于我们理解人而言,是一个必要的环节。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流,彼此之间极易产生敌意。 换言之,我们会不公正地对待他人的原因,在于我们频繁地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这一切均是由于我们缺乏对人的理解。大部分人经常说,尽管与他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尽管我们互相说着话,但是彼此之间并不曾真正交流过。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在于,不管是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隔阂,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理解。 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自己很难理解孩子,而孩子则抱怨自己经常被父母误解。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这一意义而言,倘若打算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理解他人的确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甚可以说理解他人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我们深信,倘若大家都获得了对人足够的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会变得更容易相处,社会也不会再纷纷扰扰,难以平稳安定;不过倘若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倘若人们缺乏交流且受惑于简单肤浅的表面现象,那么极有可能发生严重的。 接下来,我们来阐明以下问题:何以探讨人问题是为了给医学奠定严密的科学基础。同时我们还要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说明:什么才是人科学的前提,其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首先,人知识是精神病学领域需要的,而且数量巨大。在这一特殊的医学领域,医生只有确切地把握了病人内心深处的所有活动,方能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所以精神病医生要尽可能迅速而地洞悉神经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在此,仅看表面现象是不行的。须知,一旦对病情理解错误,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换言之,于精神病学这一领域,患者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与医生具不具备足够的人知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对他人的格判断失误,并不会马上造成严重的后果,原因是此类后果大都是在误判发生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暴露出来,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并不是明显。例如,我们经常会听闻此类让人震撼的事情:人们对某人误解多年,数十年后误解导致的巨大不幸慢慢浮出水面。此类不幸事件启示我们——所有人都有必要、有责任掌握的人知识。 对神经疾病的相关研究明,心理、心理郁结和心理失调而言,神经症患者的表现在结构上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上不存在大的不同,无论是构成要素、前提条件还是变化轨迹,它们均相差无几。其的区别在于:一些表现在神经症患者身上更明显、更易于识别。这一研究结果的价值在于,我们可以把得自病例观察中的经验运用到普通人身上,帮我们更深入地洞悉普通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而要做到这一点相当容易,我们仅需要付出做工作时需要的努力、热情和耐心即可。 我们重要的研究成果是这样的:早在童年时期,一个人精神生活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些因素已经形成。这当然谈不上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研究成果,从前也有一些的学者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不过我们的研究成果具有的。这一表现在:我们会将童年的经历、印象,以及态度和长大之后的心灵活动联系起来,让二者处在一个因果关联的统一模式中,然后进行综合考虑。 如此一来,我们必须综合比较童年早期及成年之后相关的心理活动;而且,我们借这种方式认识到,心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千万不要将其当作各自独立的实体。换言之,于心灵的各种表现而言,我们仅能将之当作一个完整人格的组成部分,如此方能真正读懂它们。之,我们已经明确了一个问题,即人的心灵活动并不会发生实质的变化。意即,外在形态和具象或语言化的表达形式而言,人的心灵活动有可能会发生不同类型的变化,不过其基本要素、目标、动力等一切可以将心灵活动引向终目标的东西却恒定不变。例如,一位成年患者,其情焦躁,内心一直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一直在竭力逃避社会。此类表现实际上和其三四岁时的格特征及心理活动一致,所不同之处在于此类表现在幼年时期可以更容易被看透罢了。如此一来,我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患者的童年时期,使之成为我们的一个研究准则,而我们也慢慢具备了在对一个成年人的现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借于对其童年生活的了解将其格特征揭示出来的能力。于这个成年人身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类型的格特征,我们以童年经历的直接投来称呼。 如我们可以让患者将其童年记忆地叙述出来,同时我们也清楚怎样正确地解读这些记忆,那么我们可以地将患者如今的格模式构建出来。借于这种方式探索人的原因在于——我们深知,一个人极难偏离其童年时期所形成的行为模式。虽然每个人长大之后的处境必定与儿时的处境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但是没人可以改变其在童年时期所形成的行为模式;算是一个人长大之后的态度有所变化,这也并非说明其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之,心灵活动的基础是恒定不变的,因此一个人无论是儿时还是成年后,其行动轨迹基本上是一样的。依据此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断定,此人的人生目标必定是恒定不变的。既然这样,我们若想改变患者当下的行为模式,当然要从其童年经历入手。我们深知,只是改变患者成年后的各种经验和印象是不会起到一点儿作用的,真正重要之处在于将其行为的基本模式挖出来。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其主要的格特征,进而对其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我们这门学科以对儿童心灵的考察为支点,将大量的研究集中于人生初的那几年。由于此领域当前还存在相当多的,还存在相当多的未知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究,所以每一个研究人员在此均可能发掘出价值的新成果,而人的研究将会因为这些成果而获得巨大的进步。 我们绝非出于研究而研究,而是出于全人类的利益而研究。本着这一宗旨,我们研究出了一种可以格缺陷的方法。我们也不墨守成规、画地为牢,多年以来,我们都集中研究教育学领域,让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事实上,教育学的研究和人科学的研究一样,均要奉行实践出真知的原则,而不能纸上谈兵。所以,倘若有人愿意投身于教育事业,并且打算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验自己在人研究方面的重发,那么对于此人而言,教育学的确实一个名副其实的宝藏。 我们应该用心灵去感受他人心灵活动中的所有表现,要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这像的画家作画一样,要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人物格融入肖像画中。我们理应将人科学当作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用途相当广泛,它不但与门类的艺术密切相关,而且可以对它们产生极大的益处,尤其是文学和诗歌方面,其重要比寻。可以说,人科学的终目的是让所有人都可以掌握的人知识,换言之,人科学理应确保每个人的心理得以更健康、更成熟地发展。 不过,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巨大难题,即在理解人这件事情上,人们一般都表现得自以为是。算是对人科学一无所知,一般人也会认为自己在此方面可谓无师自通;如果对其质疑,他们会倍感委屈,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只有那些可以认同并理解他人价值的人方能真正理解人,而这样的人并非曾经亲身经历过心理危机,而是其心灵极为,可以洞察他人身上的心理危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一些策略和技巧。须知,我们所做的是将事实由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挖掘出来,然后不加掩饰地摆在他面前,而此举是人们极为排斥的举动。因此,我们在此要忠告大家:倘若你不想招人讨厌,那么在遇到此类情形时好谨慎行事。如果有人经常轻率地滥用或误用自己的那点儿人知识,那么可以确定的是,此人必定会成为一个人见人烦的人。在人科学面前,我们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切不可冒失地宣布实验结果——这种相当孩子气的做法如同小孩子急于炫耀并卖弄自己可以做到的一切似的——身为成年人,倘若还喜欢此类炫耀的行为,那极为不妥当了。 我们给有人知识的人的建议是,切记要三思而后行。在开导他人的过程中,当你获得的结论没有得到实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硬生生地摆在开导对象面前。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被开导者通常会感到极难接受,终的结果是,对方的问题不但不会因为你的冲动鲁莽而得以解决,或许还会由于你的做法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那会让我们这门还处于发展阶段的科学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所以,大家好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并且始终牢记以下这点:仅能在完整地了解了某个事物之后,才能对其局部特征下结论;仅有在确保对当事人有利的情况下,才能将自己得出的结论公开。无论是对他人格的错误的断言,还是对他人格的正确的断言,均不要在不恰当的时机说出来,以免给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讨论进行此,大家心中必定产生了相当多的疑问。在此之前,我们已经讲过,个体的生活方式一直是恒定不变的。或许相当多的人无法理解这种说法,原因是人们一般认为,个体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会经历难以估量的事情,其人生态度必定会因为这样丰富的经历而发生一些变化。不过,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大家务必要记住:所有的经历或许均被赋予了相当多不同的解释。算是同一种经历,不同的人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结论,这说明并非每种经历均会令我们变得更聪明。 当然,一个人可以借于持续不断的学习来解决某些难题并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不过,其所遵循的行为模式并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我们会在后面的讨论中看到,一个人的所有经历均指向同一个目标,而且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与这些经历高度吻合。 众所周知,人人均可以从各种经历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换言之,一个人如何看待自身经历,会从自身经历中获得怎样的结论,这一切均由其本人决定。我们借于观察发现,人们由其自身经历中获得的结论往往都是他们自己想得到的。举例来说,一个是犯相同的错误,他也承认自己犯了错,不过承认了错误之后,他会寻找出不同类型的借口替自己开脱。常见的情况是,他或许辩解这是自己的老毛病,如今已经积习难改了;或许会怪其父母,或者怪自己不曾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或许还会抱怨自己从不曾得到他人的关心,或者称自己从小被宠坏了,又或者称自己从前受到过虐待。而言之,无论是何种借露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即这个人打算将自己的责任推卸掉。他找的这些原因其实是在替自己找一个看上去相当合理的借口,从而让自己免受他人的批评之,其所有经历均被他赋予相当多的解释,或者可以说,我们由相同的一种经历中可能会得出诸多不同的结论。如果你可以认清这一事实,那么你会明白,一个人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他会由各种经历结出符合自身行为模式的经验来。由此可见,于我们人类而言,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是极难实现的。 一个人倘若不曾掌握足够的人科学理论和技能,那么他极难教好别人。此类人经常仅做表夫,或刻舟求剑,认为仅从表面观察,足以明自己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过,我们由事实获知,倘若行为模式不发生根本改变,即便表面上发生的变化再大,终也仅是一些似是而非、没有任何价值的表面文章罢了,它们无法实一个人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让一个人真正改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乐观的心态以及持久的耐心,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将个人的虚荣心摒弃,原因在于被改变者不承担满足他人虚荣心的义务。除此之外,改变的过程要让被改变的人感觉到合情合理、可以接受。关于此点极易理解,这如同有些人对待饮食的态度一样,如果某道菜并非按照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做出来的,那么算是平时喜欢吃的美食,这些人也会拒绝食用。 人科学除了针对个体心理,还具备另外一个特,那是社会。倘若人类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社会会更加团结、和谐。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是不会互相伤害、互相欺骗的。在这里,我们要每一位从事人科学研究的同行们记住,于整个社会来说,欺骗是一种破坏的行为。除此之外,各位务必要让研究对象清楚,每个人身上均潜藏着许多不易察觉的潜意识,这些潜意识的作用相当巨大,无法估量而言之,倘若想做到以上几点,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科学,此外在将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也要高度考虑其社会。 那么,哪些人适合从事人研究工作呢?我们曾经说过,于人科学而言,仅具备理论研究是不可行的,它需要我们将研究结果付诸实践去验。唯有将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我们才能对人有更敏锐、更深刻的认识,而这正是我们从事理论研究的终目的。唯有深入生活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其接受检验,人科学方能真正发扬光大。 我们提倡这样做的原因在于,首先,现代教育在提供有关心灵或人方面的知识方面并不,其结果表现为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所学到的人知识少得可怜且大多是错误的。由此可见,每一个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均是孤身作战,他们是凭一己之力来对自身经历进行揣摩从而得出自己的经验,换言之,他们是于课堂之外、于生活实践中完成自我心灵成长的;其次,当前对人的探讨还不曾形成一个明确而统一的体系,在今天,人科的地差不多和炼金术时代的化学一样,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更多的人知识。 我们发现,算是在目前这种杂乱无章、不健全的教育下,一些人还是可以积极地融入社会,而此类人正是适合从事人研究的人。我们在从事人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之中不但有不屈不挠的悲观主义者(即那些尽管悲观却从不轻易妥协的人),还有乐观主义者。不过,仅与此类人接触远远不够,我们还要亲身体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接受的教育不完善,所以并非每个人均可以轻松地触及人,仅有一类人可以真正深刻地体悟人,那是一度犯过错不过后来幡然悔悟、改过自新之人。此类人当中,有的人或许是一度陷入了思想混乱的旋涡之中,困于形形色色的错误,不过终他们挣脱了出来;有的人则是一度过这个旋涡,并受到了强烈的精神冲击。 唯有那些亲身经历过各种情感激荡的人才懂得人。不管是在各大盛极一时的时代,还是如今我们身处的时代,回头的浪子均是相当有价值的一类人,相比成千上万的正派人,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曾经于各种生活困境中挣扎过,曾经艰难地从人生的泥潭中爬了出来,曾经勇敢地由堕落经历中吸取了经验教训并将其升华,那么他对人生必定深有体会,因此理解人方面而言,其悟必定会比人高。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正派人当中也有悟极之。 当我们掌握了的人知识之后,倘若发现某个人的行为模式无法令其获得幸福,那么我们有责任为他提供帮,使之调整错误的人生观。我们理应告诉他何样的人生观才是更好的、更适合社会、更适合获世幸福的,理应为他展示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理应让社会感和公共意识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成分。当然,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并非要为他硬生生地植入一个理想化的心灵活动模式,而是为其提供一种借鉴。可以说,在身处困惑中的人面前树立一种新的观念,是相当有意义的事情,这会让此人引以为鉴,从中看清自己误入歧途之处。在决定论者看来,人的所有行动均是早已注定的。于我们看来,这种说法是谬误。一个人倘若经常反省自己,经常思索人生,那么因果关系必定会发生变化,不同的经历和经验必定会时常规旧的价值理念。他仅需找到行动的动力,仅需主宰自己的心灵,可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自己。而一个人倘若可以明白这一道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也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理应承担的所有责任。

    1. 在任何重大事件中,我们既能洞见人的光辉,也能洞见人的阴暗。如何洞悉和预测人将在何种情境发生改变,阅读本书,你可以找到。 2. 行走世间,你不可不知的人奥秘,用心理学来解决无法逃避的人生难题。对每一个渴望掌控自己命运的人而言,人科学都是一门必须课。 3.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经典之作,深度影响了马斯洛、墨菲、舒尔茨、弗洛姆等心理学家。 4. 为什么人不可被禁锢、被考验?本书以真实的心理案例和社会教育经验为基础,解答你生活、工作、婚恋、家庭中所有关于人的困惑。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