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贞观政要(平装)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袁行霈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袁行霈著
    •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袁行霈著
    •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装帧:平装
    • ISBN:9789038679475
    • 版权提供: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商品参数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贞观政要
                定价 54.00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9年06月
    开本 16
    作者 袁行霈
    装帧 平装
    页数 424
    字数 292000
    ISBN编码 9787501367610

    内容简介: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da臣讨论国家治理、君臣关系等重da问题,客观反映了贞观时期治国理政da政方针尤其是谏诤制度的由来及发展变化,其中规范君臣思想道德的思想和理论尤为重要。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da措施。《贞观政要》记载的贞观时期君臣相得的历史场景,客观说明了“贞观之治”盛世的由来,以及其后期因政策变化而导致盛世难以为继的历史面貌。其编撰出版,对于提示历代君王及为政者重视“君臣合契”“君臣共理”的执政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吴兢在武周时期入史馆修国史。玄宗时期曾任谏议da夫,以直言敢谏著称。居史馆任职三十多年,修史注重叙事简练、直笔而书。《贞观政要》一书很hao的体现了吴兢的修史风格。

    作者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贞观政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研究员、教授谢保成解读。作者为中国唐史学会理事,著有《隋唐五代史》《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中国隋唐五代政治史》等著作。研究《贞观政要》多年,曾整理出版《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一书。其对《贞观政要》的解读,汇集了历代对该书的诠释、解读,同时呈现目前学术界及本人的zuixin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个xin的quanwei解读本。

    本书亮点:

    (一)导读宏观、微观并重,全面而翔实

    作者在《贞观政要》导读部分,在介绍吴兢和《贞观政要》创作经历、主要内容时,一方面注重对贞观至开元间历史da势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以期让读者深入了解《贞观政要》创作旨趣;另一方面对《贞观政要》各卷具体内容、进奏时间、流传与版本等细微问题进行深入辨析、阐释,引导读者关注历史细节。

    作者将笔墨集中在《贞观政要》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价值、流传、影响上,没有过多阐释历史上对《贞观政要》的评价与研究,一气呵成,可读性非常强。

    (二)点评、批注注重文献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贞观政要》撰写的主旨非常明确,即“义在惩劝”“作鉴来叶”,因而其内容集中在君道政体、任贤纳谏、为民择官、教戒皇子、社会公德、从政修养、崇儒兴文、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善终等关乎国家兴亡的da政方针上,通过君臣间具体的交流和事例,来说明执政者应尊崇的“君道”、为臣者应保守的“臣道”,劝诫意义非常强烈。本书点评和旁批部分强调现实关照性,用了da量篇幅和文字,来说明《贞观政要》治国理政理念对于当下社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要求主事者“先存百姓”“以人为本”,善于吸纳各方意见,重视官员品行,施政以仁意、诚信为本,依法治国、公正公平,戒除奢靡、慎始慎终等方面。这一方面是因为《贞观政要》本身具备这样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作者“以史为鉴”,强调从传统文化经典中吸收营养的学术思想的体现。

    (三)注解重视典章制度的阐释

    即便对于熟悉古代历史的读者而言,古代的典章制度也是阅读和研究中的难点。《贞观政要》中,有da量的历史人物是带有官职的,作者对所有有关官职的品衔、职责进行了注解,以确保读者对该人物有客观、准确的了解,从而避免对正文的表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同时作者非常重视地名、制度等内容,凡有需说明或详解者,均作了相应解释,以使读者全然了解背景知识。

    (四)重视文本完整性

    作者虽然将主要的笔墨放在《贞观政要》内容阐释和历史价值的表述上,但对于文本也同样J为重视。各重要版本之间文句的差异,在注释中多有说明,更重要的是,除流传的《贞观政要》文本外,作者还完整地辑录了建治本、内藤本、写字台本《贞观政要补》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更hao地了解《贞观政要》的流传和版本,并理解全书。

    目录:

    导读

    一、吴兢生平与政治倾向  ( 1 )

    二、《贞观政要》的结构与内容 ( 5 )

    三、《贞观政要》的影响与价值 ( 14 )

    四、《贞观政要》进奏时间辨析 ( 20 )

    五、《贞观政要》的流传与版本 ( 23 )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 31 )

    上贞观政要表 ( 31 )

    贞观政要序 ( 33 )

    贞观政要卷diyi ( 36 )

    君道diyi ( 36 )

    政体第二 ( 49 )

    导读:

     

    《贞观政要》10卷,吴兢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在洛阳“诣明福门奉表以闻”。

     

    一、吴兢生平与政治倾向

     

    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记载稍有不同,《旧唐书》卷102《吴兢传》为:“天宝八年,卒于家,时年八十余。”《xin唐书》卷132《吴兢传》为:“天宝初……卒,年八十。”以天宝八载(749)卒计,若“年八十余”,实际年龄已过80周岁,生年不当晚于gao宗总章二年(669);若“年八十”,实为79周岁,生当gao宗总章三年即咸亨元年(670)。因此,吴兢生年是个概数,生在gao宗总章、咸亨之交(669—670),卒于玄宗天宝八载(749)。

    吴兢“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当政的zui后几年,魏元忠、朱敬则荐其有史才。长安三年(703)正月诏修唐史,以吴兢为直史馆,与朱敬则、徐坚、刘知幾等共同修撰。这是吴兢史学生涯的开始。数月后,拜左拾遗内供奉。

    中宗神龙元年(705),桓彦范与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武则天还政中宗。中宗以桓彦范为纳言(即侍中),吴兢代写谢表《为桓侍郎让侍中表》,是现存吴兢zui早的一篇文章。不久,柳冲上表请修氏族之谱,吴兢以补阙之职奉诏预修。

    神龙二年(706),武三思、韦皇后势力膨胀。在武、韦势力挟制下,中宗动摇了“依贞观故事”的初衷。武、韦欲除掉李唐继承人,“日夜谋谮相王”(李隆基生父、后来的睿宗),指使侍御史冉祖雍诬奏相王等与太子李重俊“通谋”举兵造反。针对冉祖雍的诬奏,吴兢上疏中宗,指出诬奏相王是“祸乱之渐,不可不察”,强调“自昔剪伐枝干,委权异族者,未有不丧其宗社也”。

    经过六七年时间的较量,李隆基继平定了诸韦之乱后,又一举尽歼太平公主势力。亲政为玄宗,励精图治,使得“贞观之风,一朝复振”[1]。

    这几年,吴兢转起居郎,迁水部郎中,兼判刑部郎中,修史如故。以母丧去官,朝廷几次“夺情”欲令起复,吴兢三上《让夺礼表》,表示要恪守“三年之制”。虽然“停职还家”,却“匪忘纸札”,继续修撰。开元三年(715)守丧期满,以长垣县男拜谏议da夫,依前修史。开元四年(716)十一月,与刘知幾重xin修定《则天实录》30卷,xin成《中宗实录》20卷、《睿宗实录》5卷,姚崇奏请褒赏刘知幾、吴兢。十二月,姚崇罢相,宋璟继任。史称:“宋璟为相,欲复贞观之政。”[2]秘书监马怀素奏请整比图书,编次书目,吴兢以卫尉少卿之职奉诏参预编次。开元六年,吴兢授著作郎兼昭文馆学士。不久,吴兢提出辞去史职,请求外任。他的《乞典郡表》呈上后,玄宗不准其请。

    开元八年五月,源乾曜为侍中、张嘉贞为中书令。这就是吴兢《贞观政要序》所说“有唐良相曰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以时逢圣明,位居宰辅”,二公并相之时,弼谐王政,缅怀故实,以“太宗时政化良可足观”,“爰命下才,备加甄录”,“于是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旨要,举其宏纲”,正式编纂《贞观政要》。

    先前,吴兢与刘知幾重修《则天实录》,记有长安三年九月张昌宗诬陷魏元忠,引张说作伪证,“赂以美官”,张说“许之”,宋璟、张廷珪、刘知幾等正告张说“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当武则天要张说与魏元忠、张昌宗对质时,张说又改口说是“昌宗逼臣使诬证之”。武则天斥责道:“张说翻覆小人。”开元九年(721)九月张说入朝,与源乾曜、张嘉贞三人并相。张说以宰相兼修国史,见到《则天实录》中的这一记述,明知是吴兢所记,却又说刘知幾论魏元忠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吴兢当面从容表示:“是兢书之,非刘公修述,草本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枉于幽魂”。在场的其他修史官都惊异地称赞吴兢:“昔董狐古之良史,即今是焉。”张说见暗示无效,便私下“频祈请删削数字”,吴兢回答得很直率:“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3]在这样一位宰相手下修史,一定会有“小鞋”等着他。果然,吴兢“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4],从此吴兢便不再任史职了。

    开元十一年,张说取代张嘉贞为中书令,成为玄宗此间zui宠信的宰相。《旧唐书·张说传》以其“当承平岁久,志在粉饰盛时”,表明“在太平盛世,haoda喜功的君主,往往要粉饰文治。张说以其人适当其会”[5]。

    开元十三年(725),吴兢守丧期满,起复为太子左庶子,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他的政治倾向和耿直品格。当年十月东封泰山,玄宗途中“数驰射为乐”,吴兢上《请东封不宜射猎疏》,仍“依贞观故事”劝谏玄宗,说“贞观时,太宗文皇帝凡有巡幸,则博选识达古今之士”,“每至前代兴亡之地,皆问其所由,用为鉴诫”,与当今“骋奔马于涧谷,要狡兽于丛林,不慎垂堂之危,不思驭朽之变”,安可“同年而较其you劣”。[6]第二年六月上《da风陈得失疏》,进一步劝谏玄宗“斥屏群小,不为慢游”,“明选举、慎刑罚、杜侥幸、存至公”[7]。其间,张说以“引术士占星,徇私僭侈,受纳贿赂”被弹劾,罢中书令之职,但修史如故。三个月后,吴兢上《请总成国史奏》,追述自己参预修《国史》的经历,“以丁忧去官,自此便停知史事”的遭遇和所撰《国史》的情况,特请朝廷给楷书手和纸墨,以便抄录成书。玄宗未恢复其史职,只是诏吴兢就集贤院“修成其书”。后张说致仕,亦诏其在家修史。张说兼修国史“志在粉饰盛时”,虽然受到玄宗器重,所修国史并未流传。而吴兢“直书”、“实录”的《国史》,被作为唐代前期的基本史实写入两部《唐书》,永世流传。

    开元十七年六月源乾曜罢侍中,八月源乾耀封安阳郡公,张嘉贞去世,监修国史由xin任中书令萧嵩接替。缅怀张嘉贞、源乾曜两位“良相”,又能够避开张说向玄宗进书,吴兢便写了《上贞观政要表》,连同《贞观政要》一并奏上。然而,沉浸在全天下为其祝寿“宴乐”欢歌中的玄宗,却见到上表中竟“耻”自己“不修祖业”,便以“书事不当”为由,将吴兢“贬荆州司马”,但“许以史稿自随”[8]。

    出京以后,可考知的吴兢经历da致如下:

    由于“许以史稿自随”,其主要精力便集中在《国史》修撰上。“中书令萧嵩监修国史,奏取兢所撰《国史》,得六十五卷”[9],表明在开元二十一年(733)萧嵩罢相之前,吴兢在荆州司马任上所撰《国史》为65卷。

    随后,吴兢一面续修《国史》,一面辗转“台、洪、饶、蕲四州刺史”。《xin唐书》本传以吴兢“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而未提台、饶、蕲三州。《旧唐书》本传在叙吴兢累迁四州后写道:“加银青光禄da夫,迁相州长史,封襄垣县子。”“封襄垣县子”当以“封长垣县子”为是,时在开元二十九年之前。

    天宝元年改官名,以州为郡。相州改为邺郡,吴兢由长史晋为太守,随即入朝为恒王傅。在恒王府数年,“意犹愿还史职”,李林甫“以其年老不用”。不能修国史,吴兢转而改纂前代史,“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别撰梁、齐、周、陈、隋史55卷。

    天宝八载(749),卒于家中,享年80余。

    吴兢入仕以来,始终以直笔书写《国史》为己任,留下记录唐代前期历史的系统而可信的原始素材,并认为“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能够“作鉴来叶”。因此,在武则天还政至玄宗亲政的8年间坚持“依贞观故事”、热望恢复“太宗之业”;在开元前期力谏玄宗“克遵太宗之故事”,并“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使“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

     

    二、《贞观政要》的结构与内容

     

    吴兢以“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对其“垂世立教之美”的故实,“撮其指要,举其宏纲”,编成这本“义在惩劝”的《贞观政要》。政要,不是指“执政要员”,而是指“施政要诀”。全书10卷40篇2附篇,《表》、《序》之外,按照君道政体、任贤纳谏、为民择官、教戒皇子、社会公德、从政修养、崇儒兴文、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10类编排,包括施政理念的讨论、社会风尚的提倡、施政决策的制定、达到治理的表现。吴兢《序》概括其书内容为“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这里从君道政体、从政修养、基本国策、善始慎终四个方面来作解读,以便于把握全书的结构与内容。

    (一)君道政体,集中在卷一至卷四。

    卷一分2篇,《君道》篇集中了“为君”者“安天下”的四da理念:先存百姓、先正自身、君臣共治、善始慎终。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成为其为君、治国、施政的zui基本和1要的理念。接着提出“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将“正自身”和“安天下”紧密联系起来,比起哲人们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具quanwei性。由在位皇帝明确提出这样两个“必须”,在中国历史上还是diyi次,不但具有历史意义,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魏徵补充了“为君之道”的另一要则“兼听纳下”,唐太宗提出君臣当“共为治也”。贞观中期以后,谈“为君之道”转以谈创业与守成“孰难”为主,魏徵的“君人者”“十思”,提醒唐太宗“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强调守成之难,难在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政体》篇论施政体制,包括两da基本关系。1要的君民关系,唐太宗深感“诚可畏”的是“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把民对君的关系归结为推举与废除、、拥护与遗弃的关系,比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更加深刻、透彻,从而将古代对君权的认识提升到一个 的gao度。“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心为心”,使“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同时da兴教化,力行不倦,使“华夏安宁,远戎宾服”。二是君臣关系,强调“义均一体,协力同心”:为君者,经常“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为臣者,“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务尽臣下之意”,避免“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

    君臣关系中还有一层关系,即各机构、各臣僚间的关系。设置中书省、门下省两个机构,原本为“相防过误”,避免出现过错。“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却有人“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咸以为怨”,还有人“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正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小官之情,顿为万人之da弊”,更有人“面从背言”,当面奉承,背后乱说,这都是“亡国之政”,各级官员“特须在意防也”。

    《政体》篇zui后一章,反映唐太宗“锐精为政”,“得帝王之体”所达到的“古昔未有”的da治景象。

    卷二、卷三的任贤纳谏、君臣鉴戒、为民择官等,都是围绕“君臣共治”的议论和行事。

    卷二分任贤、求谏、纳谏、直谏附4篇。《任贤》篇为贞观名臣8人,既有唐太宗心腹之臣房玄龄、杜如晦,又有唐太宗昔日政敌太子建成旧臣魏徵、王珪,也有隋旧郡丞李靖,还有“文学之宗”虞世南,更有义军将领李、布衣宰相马周,来自“五湖四海”,各有所长。这样一个施政核心,体现的是“君臣一体,共为治也”的关系。求谏、纳谏、直谏3篇,以实例展现“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的理念。从《求谏》篇第三章可知,唐太宗的这一理念是贞观二年作为“朕今志在”提出来的。这既是对“一人D断”政体的挑战,又是贞观年间求谏、纳谏深受历代推崇的根源所在。唐太宗的听谏分三种情况,即魏徵所说“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为“求谏”;“见人谏,悦而从之”,为“纳谏”;“不悦人谏”,经“直谏”而“黾勉听受”。另有一种情况是君臣认识不一,经反复“执奏”达到一致,“执奏”是另一种形式的“直谏”。典型例子是简点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入军,“敕三四出,魏徵执奏以为不可”,主持简点应役入军的宰相“重奏”,唐太宗怒而出敕,魏徵仍然“不肯署敕”,唐太宗“作色”质问,魏徵“正色”做答,zui终使唐太宗承认“我不寻思,过已深矣。行事往往如此过错,若为致理?”这固然有制度保障,魏徵时为门下省给事中,职责就是“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但更反映“贞观之治”是“君臣共治”的结果。此外,还应看到,求谏、纳谏、直谏的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唐太宗听谏态度的微妙变化。

    卷三分论君臣鉴戒、论择官、论封建3篇。《论君臣鉴戒》篇论君臣关系与历代治乱兴衰的关系。唐太宗强调“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魏徵形象地比喻“君为元1,臣作股肱,齐契同心,合而成体”,“1虽尊gao,必资手足以成体,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强调“君臣相遇,自古为难”,若“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殷切希望“博求时俊,上下同心”。

    《论择官》篇论选官与致治的关系。唐太宗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致治之本,惟在得人”。魏徵不仅提出择官的标准,“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还指出选官言行不一的情况,“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尽管“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应当看到,这中间更有对《政体》篇谈君民关系的补充,即涉及官民关系的认识。贞观初,唐太宗“每夜恒思百姓间事”,使其“或至夜半不寐”的一件事是“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认为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强调,“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出现“百姓未安”的情况,就是由于不重视刺史、县令的选任。唐太宗当即表示:“刺史朕当自简择,县令诏京官五品以上各举一人。”强化对地方官的选任,目的在处理hao官民关系。

    《论封建》篇所论封建问题,是汉、唐数百年间长期争论的一da“政体”问题,选录了唐代前期zui有代表性的论述。

    《论君臣鉴戒》篇zui后一章唐太宗发问:“自古草创之主,至子孙多乱,何也?”卷4围绕这个问题,分论太子诸王定分、论尊敬师傅、教戒太子诸王、论规谏太子4篇。《论太子诸王定分》篇反映唐太宗对待诸子的微妙变化。贞观前期,虽立太子承乾,却又宠爱其他诸王,因而有马周、褚遂良谏。贞观后期,因太子承乾屡教不改,这个问题被提升为国事中“zui急”之事。唐太宗问诸臣“当今国家何事zui急”,随即指出:“自古嫡庶无良,何尝不倾败国家。公等为朕搜访贤德,以辅储宫,爰及诸王,咸求正士。”并重臣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辅导xin立太子。《论尊敬师傅》篇为尊敬师傅的仪制,以确保师傅受到太子、诸王礼敬,使师傅能够履行训导、匡正太子、诸王的职责。《教戒太子诸王》篇教戒的太子是xin立太子,一再指出太子、诸王“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生长富贵,hao尚骄逸”,“生而富贵,不知疾苦”,反复强调“常须为说百姓间利害事”。唐太宗亲自以吃饭、骑马、乘舟、依于树下等日常之事教戒xin立太子,使知“稼穑艰难”、“不尽其力则常有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木虽曲得绳则正”的道理。同时命魏徵编纂《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并作序,以历史教训教戒诸王,使“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论规谏太子》篇为规谏太子承乾的疏奏,反映教戒太子的艰难。

    (二)从政修养,紧接君道政体,集中在卷五、卷六。

    卷五分论仁义、论忠义、论孝友、论公平、论诚信5篇。仁义、公平、诚信,被提到治国施政的gao度。《论仁义》篇以仁义为治国之道。贞观初,针对隋炀帝“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的教训,唐太宗提出“今欲专以仁义诚信为治”,“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贞观十三年,仍然不忘“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论忠义》篇主要记前代、边族“忠义”之事。《论孝友》篇以房玄龄为重臣中尽孝的典型,以唐太宗十一弟韩王元嘉、十九弟鲁王灵夔为孝友兼具的典型,以突厥人尽孝表示“仁孝”不分种族。

    将执法与公平、诚信联系在一起,尤其值得重视。《论公平》篇论执政公平、执法公平。唐太宗即位之初说:“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国舅长孙无忌犯法,唐太宗明确表示:“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贞观初,唐太宗下敕,谎报官阶和资历,不自1者罪至于死。不久,有谎报者被查出,da理少卿戴胄据法判其流刑,唐太宗以“朕初下敕,不1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戴胄回答:“法者,国家所以布da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欲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da信。”唐太宗听从了戴胄的意见,表示“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忧也。”皇帝诏敕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诏敕“不稳便”臣下须“执奏”纠正。这两点是实现“贞观之治”的zuida突出点,值得历代zuigao决策者效法。房玄龄提出“理国要道,实在于公正平直”,是对治国施政理念的重要补充。《论诚信》篇以“信之为道da矣”,一则强调君臣间互信,二则主张对边族“布德施惠”,使“远人自服”。

    卷六分论俭约、论谦让、论仁恻、慎所hao、慎言语、杜谗佞、论悔过、论奢纵、论贪鄙9篇。从篇目的编排即可看出崇尚俭约,反对奢纵、贪鄙的意向,而且都与“存百姓”、“正自身”的理念紧密相连。

    《论俭约》篇的禁断一切超标准的奢靡消费,使贞观年间风俗简朴,强调“诚能自节,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想的是“存百姓”、“正自身”。《论谦让》篇将谦恭作为一种修养,与存百姓、正自身、纳谏诤联系在一起。唐太宗表示:“凡为天子,若唯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傥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徵更把“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视为“宗社永固,无倾覆矣”的重要前提。《慎所hao》、《慎言语》二篇也都如此,一是强调“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hao”,尤须谨慎。唐太宗表示:“君天下者,惟须正身修德而已,此外虚事,不足为怀。”二是表示“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杜谗佞》篇论如何避免“曲受谗谮,妄害忠良”,是施政者尤须随时注意的一da问题。贞观初,唐太宗即指出:“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至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总结自己“勤行三事”时,把“斥弃群小,不听谗言”,与“鉴前代败事”、“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二事相提并论,实际是对贞观前中期治国施政经验的一个简要概括。《论悔过》D立为篇,结合《论公平》、《论刑法》篇相关记事,表明把敢于承认过错作为衡量国君修养的一项标准。奢纵、贪鄙被视为zui恶劣的两种品质与行径分作两篇,以实例和论述指出其必将导致丧国、身亡的危害。《论奢纵》篇马周上疏强调明王圣主因人、因时设教,其“da要”是“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唯在百姓苦乐”。正因为此,以致本篇有二章与卷八《辩兴亡》篇重出,表明奢纵与兴亡的密不可分。《论贪鄙》篇不仅指出“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更将贪鄙与丧国、亡身紧紧联系在一起,反复强调“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应当引以为深诫。

    通过卷五、卷六可以看到,经贞观君臣的提倡和力行不倦,虽然人们生活并不十分富足,社会却是风气淳朴,崇尚节俭,人自谦恭,相互友爱,处事公平,讲究诚信,不信谗邪,戒奢戒贪,呈现出一幅治世的美hao情景。

    (三)基本国策,集中在卷七至卷九,用十六个字概括:兴文备武,布德施惠,固本宽刑,富国强兵。

    卷七为兴文教,分崇儒学、论文史、论礼乐3篇。《崇儒学》篇以执政在用人,用人必须以德行、学问为根本,将勤学视为一种美德。《论文史》篇一则强调“人主唯在德行”、“有益于人”,不图虚名,二则要求国史纪实无隐,“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论礼乐》篇内容庞杂,多与社会风习密切相关,涉及礼乐的社会功用、社会和谐等诸多问题,如惩革婚嫁陋习鄙俗,公主下嫁应遵守礼仪、孝敬公婆,为人之道1先要“和睦九族”、使整个家族相亲相爱,杜绝祝寿,提倡不忘父母辛劳,等等。

    卷八为固本富国、用法宽平,分务农、论刑法、论赦令、论贡献、禁末作附、辩兴亡6篇。《务农》篇强调“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省徭薄赋”、“积谷于民”,“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不仅勾画出“贞观之治”富国富民的实际图景,而且反映唐太宗的“富贵观”,即发展生产,关注民生,和睦家庭,稳定社会,并将这一切与“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shechi”紧紧联系在一起,印证着其“先存百姓”、“先正自身”的基本治国施政理念。

    《论刑法》、《论赦令》篇应与卷六《论公平》、《论诚信》篇结合阅读,一是指出“法乃天下之法”,二是针对“法司覆理一狱,必求深劾,欲成其考课”的弊端,反复强调“深宜禁止,务在宽平”,表明实现“用法务在宽简”并不容易。要求法律条文“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避免“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等现象发生。贞观四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至刑措。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10],成为“贞观之治”的一da标志。《论贡献》、《禁末作附》、《辩兴亡》篇,与节俭、慎所hao密切相关,都是从关系兴亡的角度取材和论证的。

    卷九为备武强兵,分议征伐、议安边2篇,主要反映唐太宗关于“土地虽广,hao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的理念,体现“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怀之以德,慎用武力的国策。但《议征伐》篇也不隐讳唐太宗晚年在征gao丽问题上拒谏的事实,反映其“终不如初”的细微变化。

    (四)善始慎终,在卷十zui后一卷。

    “居安思危,善始慎终”,不仅是贞观君臣一代人的问题,更是关系下一代“继位守成”的da问题。卷十论行幸、论田猎、论灾祥、论慎终4篇,都与能否“善始慎终”相关,而以《论慎终》篇为重点。

    卷一《君道》篇始论创业与守成问题,卷十《论慎终》篇全是关于“居安思危,善始慎终”的论述。本篇diyi章表明,唐太宗明确提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的理念,是在“天下da治”初见成效之后的贞观五年。如果说魏徵贞观十二年从君臣两个方面提醒“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踪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的话,那么贞观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就专从“帝王”这一方面对比唐太宗10余年间10个方面“稍乖囊志(稍背初心)”、“渐不克终”的表现,并分析“其故何哉”的原因:“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亦如古语所言:“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直至贞观十六年,仍然提醒唐太宗:“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尽管唐太宗“功业虽盛,终不如初”,但毕竟是历史上“居安思危,善始慎终”做得zuihao的皇帝,所以吴兢热望唐玄宗“克遵太宗之故事”。

    作为一本zui早专门记录贞观君臣论政、施政的政论集,是吴兢在续修唐代《国史》过程中,“缀集所闻,参详旧史”而成,较现存其他相关史籍,包括《旧唐书》、《唐会要》、《xin唐书》等,都更为详细。但由于是“志在匡君,用备劝戒”而“撮其指要,举其宏纲”,因而在编纂上难免漏略、疏误。1先是重在贞观前中期君臣的嘉言美行,缺失对贞观后期朝政微妙变化的记载,如《任贤》篇记李事止于贞观十七年,不记唐太宗临终前对李的猜疑;又如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总结“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之“五事”,第五事即“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D爱之如一”[11],书中只字不提。其次是编纂上的具体问题,一是系年不准确,如《政体》篇将魏徵与封德彝论自古理政得失系于贞观七年,《论择官》篇将唐太宗谓封德彝曰系于贞观二年,却忽略了封德彝卒于贞观元年六月;二是有的章编排不尽符合篇的分类,如卷五《论公平》篇与卷八《论刑法》篇中魏徵的几篇奏疏,究竟编排在哪一篇更合适?再如卷八《论赦令》篇第二、三章,据其内容应编在《论刑法》篇;三是全书有三章完全重复,即卷六《论贪鄙》篇末章与卷三《论君臣鉴戒》篇末章,卷八《辩兴亡》篇第二、四章与卷六《论奢纵》篇diyi、三章重复,本书做了去重处理,分见相关篇目批注。

     





    内容介绍

    -------------


    目录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