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凯特麦卡希尔著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8499591086
- 版权提供:人民文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ISBN 978-7-02-015697-9
作者 (美)凯特?麦卡希尔著; 郑扬眉译
字 数 255千字
开 本 32
页 数 376
用 纸 70g象牙白书纸
成品尺寸 148*210
装帧形式 精装
出版时间 2021.3
编辑推荐:
★ 危地马拉、 萨尔瓦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凯特?麦卡希尔历时一年,游历十国
★ 在英语与西班牙语之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凯特?麦卡希尔找寻自己的声音,活出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
凯特?麦卡希尔
Kate McCahill
美国70后作家,获得佛蒙特艺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目前在圣达菲社区学院英语系任教,并且担任《圣达菲文学评论》的主编。《巴塔哥尼亚之路》是她的处女作。凯特?麦卡希尔目前居住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
这是被称为“蓝调旅行者”的凯特?麦卡希尔的首部作品,书中记录了她独自在南美洲旅行的经历。
麦卡希尔经历春夏秋冬,只身周游了南美洲十个国家。身为一个美国人,凯特在南美处处碰到语言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便;她受保罗?索鲁《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的启发踏上南美洲之旅,她却以敏锐的观察发掘了索鲁没有注意到的诸多细节。从基多贫民区的教室到萨尔瓦多昏暗的房间,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区到秘鲁安第斯山脉的顶峰,《巴塔哥尼亚之路》记录了勇气、孤独以及对冒险的奖励,证明了21世纪仍然存在探索和简单,通过旅行,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媒体评论或名家推荐
独自开启一段旅程,凯特?麦卡希尔在南美洲经历了喜悦、悲伤、恐惧……她让自己成为了更坚强的人,与整个世界有了更紧密的关联。
——《书单》推荐
我们跟着麦卡希尔的脚步,走过南美洲的市集,搭乘一辆又一辆公交车;走过小街,翻过山岭。她体味一个人旅行的孤独,同时不断地发现南美洲的神奇之处。最终,她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图书馆刊》推荐
目录
序曲
第一部分 冬天
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城
危地马拉 萨拉城(克萨尔特南戈城)
危地马拉 安提瓜城
危地马拉 蒙特利哥
危地马拉 乌斯潘坦
萨尔瓦多 圣塔安那
萨尔瓦多 圣萨尔瓦多
在路上
尼加拉瓜 格拉纳达
尼加拉瓜 小玉米岛
第二部分 春天
厄瓜多尔 基多
新墨西哥州 圣达菲
在路上
厄瓜多尔 奥塔瓦洛
厄瓜多尔 巴尼奥斯
厄瓜多尔 昆卡
厄瓜多尔 维尔卡邦巴
秘鲁 利马
秘鲁 万卡约
秘鲁 阿亚库乔
在路上
秘鲁 库斯科
第三部分 夏天
马丘比丘
秘鲁 普诺
玻利维亚 科帕卡瓦纳
玻利维亚 拉巴斯
玻利维亚 苏克雷
玻利维亚 波托西
玻利维亚 图皮萨
在路上
第四部分 秋天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在路上
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
精彩内容节选
在我乘机前往危地马拉城的几天前,我和妈妈在康涅狄格州我外婆的房子里住了一晚。外婆现年九十七岁,独居。七十年多前她从芬兰移民到了这个国家,当年她二十一岁。本来要移民的是她的姐姐伊娃,船票上印的是伊娃的名字,但最后一刻她失去了勇气,将票给了我外婆,后者毫不犹豫接过了船票。我外婆当时在自家的奶牛养殖场干活。妈妈有一次跟我说起,外婆来到美国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担心会有不速之客来敲她的门。现在寄给她的邮件有时写的还是伊娃的名字。但其实事情都过了这么多年,也没什么要紧的了。那天晚餐我们吃的是烤肉、自制面包、番薯泥和四季豆,甜品则是外婆在烤炉里加热过的苹果馅饼。为了这餐饭,她足足准备了两天。
那天夜里,我和妈妈把两张单人床拼到一起。隔壁房间传来外婆的鼾声,屋子在挂钟的嘀嗒声中渐渐沉静,阁楼的木板咯吱作响,地下室的热水器发出低沉的声音。那一晚我没有睡着,几乎连眼睛都没有合上。我一直凝视着白色的蕾丝窗帘,穿过窗户罅隙的微风将它们吹得前后飘动。天将拂晓之时,我感觉到妈妈的手急切地伸向我,轻轻拍了拍我,又把手搁在我身上,过了好一会儿才收回去。她是在确认我还在,没有走。
外婆屋子前门边上有一幅木版画。画中是芬兰的景致:一座农舍、一棵苹果树、一位悲伤的妇人和一个正在啜泣的男人挥手送别一位背着背包的男子。他举手挥别那两个哀伤的人儿,背过身低垂着头,渐行渐远。我一直觉得那幅画太过伤感,不明白这些年外婆为何要将它挂在这么显眼的地方。不过在我离家的那天早上,我明白了,在那个年代,乘船远行形同永别,也明白了外婆用那样的牺牲,为我们这些人换来了今天的日子,今早的相聚,还有我的旅行。
妈妈看到我在望着画。
“那个就是你。”她朝那个背包男子扬了扬下巴说。我们对视片刻,然后她帮我将行李拖出门去,放到车上。
我将车缓缓驶下车道,望着后视镜里的妈妈冲我挥手告别。保重,她无声地说。我还看到外婆一动也不动地站在起居室窗前,举手向我道别。我按了两下喇叭,但声音听起来并不像我所希望的那样欢快。我转入大路,透过树篱向房子望去,看到妈妈依旧挥着手。我往山丘上开去,翻过山,她还一直在挥呀挥呀,直到她最终消失在我的视野之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