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参数
-
- 作者:
王峥嵘著
-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4105000895
- 版权提供:中国经济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基本信息
书名: | 政务融媒体: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实践路径和案例启示 |
作者: | 王峥嵘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2021-07-01 |
版次: | 1版1次 |
ISBN: | 9787513665186 |
市场价: | 88.0 |
章绪论
节问题缘起
第二节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研究述评
一、公众网络参与价值及动因
二、电子政务演化及评价
三、网络政民互动及政府回应
四、网络参与效能及评估
五、总结与评价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节核心概念
一、公众感知
二、网络参与
三、政府回应
四、政民互动
五、互动效能
第二节相关理论
一、公众参与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四、电子民主理论
第三节分析框架
一、政民互动的行为基础
二、互动过程与互动效能
三、互动效能的内在结构
第三章模型构建:网络政民互动效能形成机理
节研究设计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
二、样本与资料来源
三、编码分析步骤
四、信度与效度
第二节公众参与动因
一、编码分析
二、理论阐释
第三节公众网络表达
一、编码分析
二、理论阐释
第四节机理模型阐释
一、编码分析
二、形成机理模型构建
三、形成机理理论阐释
本章小结
一、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基本逻辑
二、影响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关键因素
三、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公众感知满意:互动效能的实证分析
节研究逻辑
第二节研究框架
一、公众网络参与与感知满意
二、政府网络回应与感知满意
第三节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数据处理
三、变量测量
第四节政民互动总体刻画
一、公众参与行为分析
二、公众诉求话题分析
三、政府部门回应分析
第五节公众评价行为分析
一、公众评价行为的总体分析
二、公众评价行为的影响分析
第六节公众感知满意度分析
一、相关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七节公众感知满意分析模型
一、公众因素
二、话题情境
三、个体特质和政府因素
第八节研究发现及结论阐释
一、研究发现
二、结论阐释
本章小结
一、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数据分析模式
二、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理论分析模型
第五章政府行政:互动效能的案例研究
节研究假设
第二节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选取
三、数据法
第三节公众感知满意度与诉求解决
第四节公众感知话题领域的识别
一、热点话题
二、问题领域
第五节政民互动的政策分析过程
一、话题背景
二、理解问题
三、确定目标
第六节基于协调会商的创议
第七节政府行政模式的构建
第八节管理启示
一、基于数据探索的政务实践
二、走向动态精准的社会治理
本章小结
一、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实现模式
二、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实现机理
第六章制度创新: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提升路径
节网络政民互动的发展方向
一、政府组织的行政努力
二、公众的网络参与体验
三、政民商谈的互动模式
第二节网络政民互动平台的环境
一、的信息处理
二、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健全的监督体系
第三节网络政民互动的组织流程
一、政府组织跨部门合作
二、业务处理流程优化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重要术语索引
作为网络时代政府与公众沟通交流的一种解决方案,网络政民互动不仅有利于公众表达自身诉求,而且为政府组织提供了了解公众意见、调适公共决策和公共事务发展方向的机会,而互动效能是网络政民互动举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书在梳理网络政民互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理论框架,揭示了网络政民互动效能的形成机理;从公众感知满意度和政府行政绩效两个层面分别对互动效能形成的内在规行研究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互动效能的实践路径。
一、公众网络参与价值及动因 伴随着公众网络参与实践的发展,公众网络参与的价值成为热点研究领域。目前大多数研究将公众网络参与置于政治参与视角,探讨的主括公众网络参与与政治民主发展、政府政策制定以及公众网络参与的主体动因与行为等。 针对公众网络参与为政府与公众关系带来的变革与可能,Islam(2008)基于调研结果,把网络赋能对应于信息、网络卷入对应于咨询、网络赋权对应于主动参与。在此基础上,Linders(2012)定义了公众网络参与的类型括公众对政府(C2G),即公众通过咨询和建议向政府分享其看法;政府对公众(G2C),即信息的通知与推送;公众对公众(C2C),即公众自组织。现有相关研究已经得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公众网络参与会对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刘文富,2002),需要关注公众网络参与对政治民主发展的价值及能定位和发挥这能所需的环境与条件;否则,公众网络参与不仅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还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潜在风险。从政策制定视角,有学者认为,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带来一种范式革命,信息和权力将形的联结,既可以实现网络赋权,也可以是新的控制工具(蔡文之,2007)。这些研究为丰富和发展网络参与理论提供了基本分析框架。 针对公众网络参与的民主价值,Amaral等(2000)指出网络信息技术远远超出印刷、电视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单向”交流,伴之发展的网络实践构成了全球“政策反馈”的一种形式,这是引导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决策过程中,政府应该抱持信息共享和合作思维,因为公众拥有广泛而有效的知识,可以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诺维克,2010)。Polat(2005)通过将互联网解构为信息源、通信媒介和虚拟公共领域三个方面来调查互联网与政治参与之间的解释性联系,认为即使互联网有利于公众了解有关政治信息,仍然需要更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理解信息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从政治民主发展视角来看,国内有学者以网络问政作为公众网络参与的典型实践,强调制度化建设在公众网络参与中的重要意义(陈纯柱等,2013)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积极意义(徐黎明等,2008)。 从公众网络参与的动因和行为来看,网络环境中的公众参与并非必然。Chen(2002)根据互联网用户调查数据证实了感知有用性在公众参与方面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Lee和Kim(2014)使用来自韩国首尔市政府电子参与计划的调查数据,通过有序逻辑回归分析揭示了在社会资本和网络参与管理方面影响公众积极参与的因素。Yang和Pandey(2011)通过对美国特定城市及政府部门的调查发现,参与者的能力是参与结果最重要的解释变量,参与本身是一个可以提高能力的过程,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教育公众的重要性。国内有学者关注了在公众网络参与迅猛发展背景下,渠道供应、参与成本和性可能带来的无序性参与问题(张亚勇,2007)。还有学者关注了网络论坛中公众参与过程中话语表达的理性问题,认为公众理性表达是网络参与的基础(Panagiotopoulosetal,2012)。可见,参与动因和行为是公众网络参与研究的重要议题,相关探索和研究结论丰富而零散。
……
如何架设政府和公众沟通的融媒体平台(1)甘肃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协同研究科研创新团队”研究成果。(2)以案例诠释网络政民互动的内在规律、根本要求和运行方式。按新时代要求优化政务融媒体的要素、框架、设计和路径。(3)分析互动效能形成机理,解读公众感知测评指标,展示政府行政案例,指出制度创新提升路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