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奖和首届林格伦奖双奖获得者的经典之作。 “弗朗兹系列”的写作开始于1980年前后,现在仍在继续。 三十年,这个系列以极慢的速度累加,弗朗兹也从六岁长到了九岁。 为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量身定制的“桥梁书”——它是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桥梁、是开始自主阅读的桥梁,更是亲子交流的桥梁。 “弗朗兹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是新图书,但弗朗兹却是中国小读者的老朋友。2005年,弗朗兹故事的选本《人人都叫我捣蛋鬼》出版,作品“把童年*为真切质朴、活泼灵动、妙趣无限的生命力作了酣畅的书写和描画,也把儿童文学独有的幽默和天真的气质发挥得分外淋漓”(方卫平、赵霞),当年入选“书香中国年度童书排行榜”。2007年,当代德语儿童文学丛书“彩乌鸦系列”收录了这个系列的另一个选译本《弗朗兹的故事》。 “弗朗兹系列”是2006年引进的。5年的努力才有了这个系列的整体呈现,相信带给读者的会是和选本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但从图书外观和形式上看到的只有简约——简约到甚至没有目录(尽管有两个编目层次),这是为了让读者不受任何提示的干扰,轻松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很遗憾,这个系列的中文版将原著的16册并成了8册,因为单价太低的图书很难进入图书大卖场。不过,中文版尽可能地保持了原书各册的独立性,包括原书各册的提要都没舍得删去。 跟原书一样,中文版标明适读年龄“7-8岁起”。这是我们第1次在儿童文学图书上这样标注,它依据的是孩子的精神需求,而不是识字能力。不认识字没关系,家长可以读给孩子听,这套书特别适合家长和孩子一道阅读。 关于作者:坚持“想法”,反对“教育” “弗朗兹系列”的作者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兼获世界儿童文学国际安徒生奖和林格伦纪念奖这两项大奖的人。但她的文学创作,是从给自己的两个女儿编故事讲故事开始的——她觉得当时的儿童读物不能满足她们的精神需求。对于儿童文学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位奥地利女作家说:“我能够比较肯定地设想,孩子们想要阅读什么;也能确切地设想,孩子们应该阅读什么;然后,我能感觉到自己内心有些迫切的想法要写出来;*后,我非常确信,孩子们喜欢在阅读时因快乐而笑出声来,我自己同样也是这样的。于是,我在我的书中把这四种因素揉合在了一起。” 从“比较肯定的设想”到“非常确信”,涅斯特林格认为*重要的是“阅读时因快乐而笑出声来”,她为“弗朗兹系列”中文版面世寄语中国小读者,**句话就是“我希望弗朗兹能带给你们快乐”。因此,1979年,当出版社请涅斯特林格为一套低年级孩子阅读的丛书撰写作品时,她对这样的“命题作文”不以为然,觉得选题过于偏重作品的教育意义。然而到了1983年,她却拿出了弗朗兹系列的**本书《弗朗兹的故事》,这是追踪观察一个6岁男孩写成的,显然寄托着作者许多“迫切的想法”。 30年来,“弗朗兹系列”以极慢的速度累加,弗朗兹也从6岁长到了9岁。考虑小读者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作品表现的生活场景逐渐扩大,字数逐册增加,插图相应减少。尽管如此,作者并不以全套书强加于人,而是一册一个完整的故事,开头有对弗朗兹的基本介绍,结尾不留丝毫悬念“下回分解”。作者还总是提醒认识弗朗兹的小朋友跳过开头几页,但那些介绍是那样精彩,读者当然是绝不会放过的。 关于翻译:“乞克察克”和“嘁哩喀喳” 弗朗兹的老师确实有点特别,他说的句子都非常短促。“坐下。”“起立。”“闭嘴。”“打开作业。”“拿出课本。”老师这样说话,弗朗兹觉得很别扭。接下来的叙述,“弗朗兹系列”跟两个选本的译文大不一样: 《人人都叫我捣蛋鬼》听了弗朗兹的详细抱怨,爸爸评价说:“这个人就是那种呆板型的人。”/这个词真特别,弗朗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从此以后,每当他提起老师的时候,他总是叫老师作“呆板”或者“呆板先生”。 《弗朗兹的故事》“这个老师吧,属于‘乞克察克’型。”爸爸这样评价。/“乞克察克”是粗鲁、直筒子、不讲究方式的意思。这个词听起来怪怪的,特别好记。打这以后,每当提到这位老师的时候,弗朗兹就管他叫‘乞克察克’老师。 《弗朗兹系列?弗朗兹的校园故事》“你们老师是个利索人,干事嘁哩喀喳的。”爸爸对弗朗兹说。/爸爸用的这个词儿很中弗朗兹的意。以后,他一说到自己的老师,总是说“那个‘嘁哩喀喳’”。 “呆板”是意译,“乞克察克”是音译,而“嘁哩喀喳”兼顾音义:对应的都是德文Zickzack。 “弗朗兹系列”的译者湘雪(这个署名是她**次用),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后在德国科隆大学电影电视学院留学6年,长期居住在维也纳,从事德语文学和戏剧的研究和写作。奥地利驻华使馆曾为她撰写的奥地利文学巨匠的传记《伯恩哈德传》举行过新书首发式。湘雪以前对儿童文学不是十分关注,翻译“弗朗兹系列”并未特别在意,倒是她的先生知道后兴奋异常,并且大大地感染了她。她先生是奥地利人,正是读涅斯特林格的作品长大的。 关于弗朗兹:是精灵男孩,不是捣蛋鬼 弗朗兹爱学习,守纪律,有责任心,从不胡闹。学习成绩如何书中没有正面写过,只知道他的好朋友艾伯哈德总想让弗朗兹替他做家庭作业,还出主意说:“如果你用左手写的话,看起来就像是我写的似的!” 弗朗兹尽管个头矮小,却是班上男生足球队和女生足球队争抢的球员。他还是班上*好的歌手,“连八分音符都能唱得一点不差”。他不识乐谱,用一根食指在琴键上摸索,就能找到跟《小小汉斯》相配的音符。 他总是自己积极解决问题,从不打小报告。他公正,不理会佳碧一再“眨眼”和“用低沉的声音威胁”,而选择到另一个组充当替补队员。他会拉扯妈妈的袖口,求妈妈对他找来的姥爷“好一点”。奶奶为他付骑马的学费,他会担心地问:“对你来说会不会太贵了?”奶奶随口说让弗朗兹的爸爸以后少继承点儿,弗朗兹更是着急地大喊:“你得长命百岁呀,奶奶!”……他是一个真正的孩子,但他的宽容和善良会让一些大人都感到脸红。 弗朗兹惟一的毛病是有时爱撒点小谎,比方说吹嘘自己认识字、会骑马什么的,但这只限于讨好佳碧的时候。所以当弗朗兹被迫跟人打赌他有个姥爷时,全班同学都站在他一边,大家一致说:“弗朗兹从来不撒谎。要是他说有,那他就是有……我们可以打任何赌,这个姥爷是真的。” 这样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说他是捣蛋鬼,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实,《人人都叫我捣蛋鬼》的原书名是“Franz - Allerhandundmehr”,并没有捣蛋鬼的意思。把弗朗兹说成是“捣蛋鬼”,或许是对儿童行为的误解(选本容易造成这样的误解),也或许是对读者喜好的误判:认为“淘气包”、“坏小子”一类的图书卖火了,“捣蛋鬼”也一定能畅销,因而毫不犹豫地把弗朗兹划到了这一类。但弗朗兹恰恰不属于这样一个类型,他的典型意义就在这里。 关于佳碧:“爱情从来都跟公平无关” 弗朗兹身边有两个朋友,男朋友是艾伯哈德,女朋友是佳碧。 弗朗兹很喜欢艾伯哈德,但他更爱佳碧。爸爸和哥哥约瑟夫认为这有毛病。爸爸说:“艾伯哈德跟你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那个佳碧却一周让你头疼三次。”约瑟夫说:“佳碧是个小心眼儿的小爬虫,艾伯哈德可是个真正的铁哥们儿。”只有妈妈的意见不同:“你们根本不懂爱情,这事儿只要跟爱情有关,就从来都跟公平无关。” 佳碧是作品的二号人物,是弗朗兹的对立面和反衬。她毛病不少:做事没有恒心,兴趣快速转移,说话不算话,不肯吃亏,我行我素,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惟一好处是没心没肺——弗朗兹给她气得不理她了,她第二天早晨照样“疾风暴雨般地按响了弗朗兹家的门铃”,没事人一样兴冲冲地约弗朗兹一块儿去学校。 有了这样一个佳碧,故事才好看。她总是欺负弗朗兹,却不容别人欺负他。她和弗朗兹之间的爱跨越了一般的友情。不过在这套书里,爱情不是作料,也不是“问题”,甚至没有刻意的“尊重”、“爱护”和“引导”,它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合理的存在,没有丝毫理由值得大惊小怪。因此,任由约瑟夫冷嘲热讽,说佳碧是弗朗兹的“小新娘”,爸爸妈妈只当没听见。弗朗兹跟佳碧闹了别扭,家长会积极支招,妈妈甚至介绍自己做姑娘时的经验。如何对待爱情,也是要及时学习的。我们身边许多父母,孩子早恋担心,晚恋又操心。看来,有些话到非说不可的时候才对孩子说,往往已经晚了。 关于艺术特色:“舍不得让它出版” 我和彭学军是这套书的责任编辑。对于这套书,我们交流更多的不是怎么编书,不是对作品的评价,而是作品本身,是那些闪光的人生智慧和只有重读才能发现的细节。彭学军说,她甚至私心闪过一丝杂念,“舍不得让它出版,不想让别的作家看到”。 这套书我们读过许多遍,随便翻开哪一页,都能读进去;即便知道了情节,照样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更妙的是,大人和孩子笑的往往不是一个地方。比方说,小弗朗兹理所当然地认为,“姥爷的第二个太太也是姥姥,那她的第二个丈夫就是姥爷”,他把这样一个和家庭没有任何血缘也从未一道生活过的“姥爷”请回家,让父母尴尬得不知所措。看到这里,大人当然会笑出声来,而孩子却不会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样的作品是可以一句一句读的,湘雪特别忠实原著的翻译,对于这种层级的作品来得非常合适。 “弗朗兹系列”在题材选择、结构方式、人物造型、审美风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类型化倾向,这种类型化顺应的是图书出版商业化和读者不断被商业分化的潮流。系列采用固定的故事模式:一开头总是弗朗兹遇见了麻烦,接下来便是爸爸的漠不关心,妈妈的无可奈何,哥哥的嘲讽挖苦,佳碧的忙中添乱,奶奶的全力帮助……尽管伴随弗朗兹的糟透了的坏运气事情一波三折,但*终一切问题总能出人意料地圆满解决。这样一个儿童的认知能力恰好够得着的故事模式和总也猜不到的故事结局,让阅读变成了一种创造性的积极参与。不光对于孩子如此,翻译湘雪就曾这样叙说她的阅读感受:“每次开始一个有关弗朗兹的新故事时,我都会在心里猜测,这一次,小小的弗朗兹是如何解决他的烦恼与困难的呢?我会设想很多方案,满心期待*终会有一个被我猜中。然而涅斯特林格*终揭开的结局却往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令我在会心的微笑中感受到极大的享受。”弗朗兹的故事可不会依赖“穿越”或“玄幻”的“门子”推进情节,极为普通的身边事却要演绎出情理之中的意外,这需要非凡的想象力。 弗朗兹的故事成为系列应该是无心插柳的过程。它的**本书是《弗朗兹的故事》,第二本是《弗朗兹的新故事》,接下来的是《弗朗兹的校园故事》《弗朗兹的新校园故事》《弗朗兹的假期故事》《弗朗兹生病的故事》……显然是根据市场反馈继续的,而不会是事先设计好的。但作品细节的照应,人物性格的发展,所有交待绝无闲笔,所有情节绝不雷同,更难得的是各册的主题绝不复沓。作品的类型化不等于人物的脸谱化,故事结构的模式化也并不等于形式的僵化。 儿童的烦恼大人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爸爸会说弗朗兹“把蚊子当成大象”,可奶奶理解弗朗兹:“别人也说我是把蚊子当成了大象,可那究竟是什么样的蚊子,什么样的大象,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没人能说服我!”涅斯特林格也知道什么是蚊子,什么是大象,总能发掘层出不穷的题材,涉及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弗朗兹系列”的引进出版,对于中国的儿童文学读者以及创作者和研究者,不仅仅只是多了一个图书品种。向读者推荐介绍这样的书,作为编辑,我们非常有底气。(魏钢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