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易经系传别讲+易经杂说两册 南怀瑾著作 南怀瑾南师经典选集 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国学经典名著 经论三大道 东方出版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发货,谢谢合作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如梦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0050838939
    • 版权提供:复旦大学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 !!

    编辑推荐

    《易经》的《系辞》上下传(即“系传”),据说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自古以来因缘附会而立神秘、幽隐之说者不计其数。但先生认为,《易经》是以简易为原则,解释得越曲折复杂,离本意其实越远。因此在这本书里,他逐字逐句讲解,指其大要,十二分的明白晓畅。
    经由先生从容而平易的讲谈,我们随时都会领悟到《易经》启示我们的乐天知命、顺时应变、自强不息之人生态度与人生智慧,感受到“道不远人”的收获与欣喜。在具体应用方面,书中南先生结合当年自己学习《易经》的经验,介绍卜筮的方法,分析六十四卦方圆图的排列原则,等等,读者学而时习之,一定能体味到“玩易”的乐趣。

    媒体推荐

    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从这本书开始培养对《周易》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关键是“悟”,就像小时候念《诗经》《三字经》一样,当时完全不懂意思,但深刻地在记忆中,遇到机缘就悟出其中的道理……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系辞上传
    第一章 天尊地卑
    象数之钥
    《易经》是情报学吗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符号逻辑
    《易经》文化中的尊卑
    独立的方块字
    远近、难易与贵贱
    宇宙的生命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达尔文的祖宗
    变的哲学
    打秋千的学问
    大自然的法则
    人文世界的开始
    把戏只隔一张纸
    第二章 设卦观象
    《易经》与鬼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人生的历程
    下台一鞠躬
    人生的价值
    心安故理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以经解经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
    卦彖爻象
    楚人失弓
    善于补过
    月儿弯弯照九洲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
    一切学问的准则
    神秘的无字天书
    ……
    系辞下传
    ……

    序言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坚实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先生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溯源返归故里,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上世纪七十年代,南先生就《易经》做了一系列讲座,原计划将讲稿整理结集连续出版,总称《易经杂说》。后来因为先生对《易经·系辞》尤其重视,讲解最为详尽,篇幅最多,于是将这部分独立出来,就是这本《易经系传别讲》。《易经》的《系辞》上下传(即“系传”),据说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自古以来因缘附会而立神秘、幽隐之说者不计其数。先生认为《易经》是以简易为原则,解释得越曲折,离本意越远。在这本书里,他为我们逐字逐句讲解《系辞》原文,指其大要,十二分的明白晓畅。
    南先生研究、讲解《易经》,目的是“开物成务”——开发宇宙万物、成就一切人世间的事情,即寻找物理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法则,而重点还是落在人事上。经由先生从容而平易的讲谈,我们随时都会领悟到《易经》启示我们的乐天知命、顺时应变、自强不息之人生态度与人生智慧,感受到“道不远人”的收获与欣喜。在具体应用方面,书中南先生结合当年自己学习《易经》的经验,介绍卜筮的方法,分析六十四卦方圆图的排列原则,等等,读者学而时习之,一定能体味到“玩易”的乐趣。
    本书此次出版,主持整理工作的刘雨虹老师,以九十高龄带领助手们仔细通读全书书稿,改正了不少编辑中的疏误,并对老版做了多处修订,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及其后人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遵南师遗愿,对已在大陆出版过的简体字版作品进行重新整理和修订,陆续推出,力求贴近原讲原述,还原作品原貌。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东方出版社
    二○一四年十月

    文摘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人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无所不包的易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孔子在本章第一段中讲到,《易经》所包含的学问,非常广阔,无所不包,世界上一切的学问,不管是宗教的、科学的……都在它的范围里边。所以孔子说它“广矣!大矣”!非常非常之伟大。孔子认为《易经》所包含的学问,“以言乎远”——就像一个圆圈一样向前扩充。远就是扩大,扩大到什么程度呢?“则不御”。御就是边际,不御就是没有边际,用佛学上的名词来说,就是无量无边。这就是所谓的“以言乎远则不御”的意思。
    “以言乎迩则静而正。”说近呢?就是“静而正”。正在哪里?正就在你的眼前。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也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还不够,应该说正就在你的眼睛里,所以你看不见。要体会易学的道理,必须要静,要有最宁静的境界,静得一点杂念都没有,要有至静、至正的头脑与心情,才能研究《易经》。忙乱的时候,没有办法研究《易经》,因为你的脑筋动不进去。
    “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总而言之,天地间一切的学问及最高的原理,要想通达,便必须要通《易经》,才能融会贯通,“备矣”!完备了。

    致虚极 守静笃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第二段是谈卦的性情的问题。《易经》里边最重要的两个卦,一个是乾卦,一个是坤卦。乾三、坤:三,这是卦象的形态。卦就是一种象征,拿现在的观念来说,可以叫它符号逻辑。画个卦(符号)给你看,你就知道意思了。前面说过,乾卦代表天,代表阳性;坤卦代表地,也代表阴性。换句话说,乾坤就是一体的两面。就像我们这只手,一面代表阳,另一面就代表阴。我们现在的观念,认为手掌是阳,手背是阴,其实,那也只是人为的习惯而已。
    乾这个东西,我们也可以说,不一定代表天、代表阳性或男性。重要的是这个乾“三”的符号,它所代表的功能和现象是“其静也专”,就是静到极点。极点是什么样子呢?就是老子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的道,就是根据《易经》来的。要空灵到极点,要宁静到极点,那个境界才算是“专”。懂了《易经》再来修道、打坐,不论道家、佛家,如果修定没有到空灵的极点,没有到宁静的极点,不可能得到纯阳之体。
    所以吕洞宾得道以后,就叫吕纯阳。纯阳是什么道理?静到极点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空灵到极点,就是“其静也专”,这就是乾卦。
    但是学《易经》的人要注意啊!这只是乾卦的一面,可以说它是阳中之阴的一面,或者说是阴中之阳的一面。这是讲它的静态。我们打坐的人,从这一卦就可以了解“其动也直”的道理了。静极了就动啦!阴极就阳生,阳极就阴生,打坐静到极点,气脉就动了。乾卦一动,“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动起来的功能非常大,像打高尔夫球一样,将打未打时,是其静也专,一杆子打出去,打得很远,就是其动也直。球未进洞是阳,等到一转弯进了洞,便又成阴了。所以乾卦是“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至于说直,世界上有没有直呢?物理世界是没有直的,物理世界永远是圆圈。我们这个地球及其他星球,都是在转圆圈,所以人到了太空,永远在转圆圈。太极也是圆周形的,无论你左转右转,阴转阳转,各个转法不同,但它共通的原则,却都是圆周形的。
    至于直线是什么呢?当圆周还没有转弯的时候,看起来似乎是直的,那就是直线。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直线。直线是动力发动的现象,所以乾坤一动,功能非常伟大。你懂了这个原理,修道也不要问人了,静极了一定动。不要以为动了便是着魔、遇到鬼了。这样想,你才真是魔。前天一位女士来找我,说她被鬼迷了。她来了好几次,我实在很烦。我便骂她:我一辈子想见鬼都没有遇到过一次。你受过教育没有?鬼在哪里?鬼没有迷了你,是你迷了鬼了!世界上没有鬼迷人的,都是人迷鬼的。人才是真正的魔鬼呢!骂得她似懂非懂。事实上静极了必动,动是由你静极而来,不是由魔鬼来,你就知道动不是魔鬼了。动极了也必静,自然之理也。懂了这个道理,大家便好做功夫了。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所以天地万有的伟大,就是这个功能,是乾卦的功能。我们可以从万物的静态观察,一粒种子,种在地下,它怎样才能生长萌芽?只有在静态中才能生长,等到蕴养这种静态的功能久了,等到它生命要爆发的时候,便“其动也直”,其力量是异常伟大的。你们可惜不是乡下出生的,所以很多天地间的奥秘,你们都不知道。我小的时候,人家告诉我稻子会唱歌,我不相信,半夜里便找了几个野孩子,偷偷跑到稻田里去听稻子唱歌。把耳朵贴在地面,真的很清楚地听到噼噼啪啪的响,跟放鞭炮一样。当时感到很神奇,等长大读了《易经》“其动也直”,便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
    大家试想,当稻子要萌芽的时候,那么多稻子同时爆裂开来,自然会发出很多噼噼啪啪的声音。稻子开花的时候也是一样,夜深人静时,你会听得很清楚,可知生命力量的伟大。像婴儿一样,在母亲肚子里,我们姑且说他是静态的,当他一出娘胎,“砰”的一声,就生出来啦!“其动也直”,也是这个道理。天地间无论动物、植物,一切的生命都是一样,伟大的生命就从这个动、静二相里边出来的。这是讲乾卦这个逻辑符号所代表生命的道理。

    编辑推荐
    全书深入浅出,惠泽多方。如同书后闫修篆先生所言,“本书可说是南教授学《易》的心得报告,其中揭发了很多千古不传的秘密,也有些是他个人独到的创见与发明,虽不敢说已得三圣之秘钥,但却把《易经》与我们人生的关系,更拉近了一步……”。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六十四卦的来历、过去卜卦的几种方法、《易经》与五行、干支、《河图》《洛书》的配合运用等;阐释了《系传》所揭示的人生和历史哲学;详细讲解了乾卦、坤卦、屯卦、需卦的卦名、卦辞、爻辞,以及解释它们的《彖辞》、《象辞》、《文言》,以之为例,示范六十四卦的研究方法;说明了《序卦》排列六十四卦的理由,等等。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2012),生于中国浙江乐清县,学者、文化名人。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敲门砖
    洁静精微
    三易
    《易经》的三原则
    理、象、数
    玩索而有得
    卦与八卦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监本《易经》
    六十四卦的来源
    错综复杂
    错卦与综卦是什么意思?
    复杂的道理
    交互卦


    媒体评论
    针对初学及学而生惑者,南怀瑾先生讲解《易经》,既不把它看作高深莫测、隐藏玄奥的天书,又否定了近代不少学者“迷信、混乱”的断语,不轻易引申,不牵强附会。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孔子推崇乾坤两卦的确是了不起,但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近六七十年来,我们中国文化,被自己搞得一塌糊涂。有几位非常知名的学者,和若干大学教授也如此说,还有日本人都这样说,他们说《易经》讲阴阳,是讲男女的生殖器官,阳就是代表男性的阳具,阴就是代表女性的阴户,而且他们举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这两句话来,说是孔子这样说的。其实在唐宋以后,男性的生殖器官才称作阳物,在唐宋以前称作“势”则有之,并没有人称作阳物。孔子这里所说的“乾,阳物也”,是说阳性的一切东西,而现在的人把后世的名词套到古文中去解释,可真是岂有此理!等于老子讲物,有人说老子是唯物主义者,是一样的荒唐。在秦汉以前的人对“物”字的观念,并不是后世的物质观念。在秦汉以前的物,等于我们现在口语中的“东西”。可能在一千年以后的人,再来考证我们今日文章中的“这个东西”一句话,会要命的。譬如现在的人骂别人,往往会说“简直不是东西”或“讨厌的东西”、“你是什么东西”等,也许一千年以后的人,可以大写一篇一九七五年关于“东西”的考证文章而拿到博士学位。现在的人就很懂,知道“你是什么东西”这句话是骂人的,那么古人说的“物也”,亦就是我们今日说的“东西”,所以不能说孔老是唯物主义者。这里孔子是说,乾可以代表阳性的东西,坤可以代表阴性的东西,这是很明白的,这种话好像是很枯燥,可是有人曾写了好几本“大”书,用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可惜错了,所以我们要多了解一下,便于纠正下一代的不正确思想,免得把古代的孔子、老子搞得那么惨。

    阴阳与刚柔
    接下来: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意思说人把乾坤的道理弄清楚了,就可以通天通地,而上面这一个表,就是说明“乾坤其易之门邪”的道理,先要把乾坤两卦的变化研究清楚。
    这图表自内向外为序的第二圈,画的是卦象,第三圈是地支,代表月份。如今天是中国历的十月,为亥月,天气已冷,但有几天暖和,是“小阳春”。十一月是子月,十二月是丑月……,依次配合,再外面第四圈,应钟、黄钟、大吕,是中国音乐的名词,这十二个音乐上的名词,通称为律吕,亦是气候的变化。zui近看到一份报上,有一位研究音乐的教授大骂律吕的文章,其实是他不懂什么是律吕。另外一位大学者,说外国音乐只有七个音阶,而我们中国有十二个律吕,这又错了。还有一位申请某项经费的老教授的论文中,也说到律吕的问题,但似是而非,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化,这些都要了解的。再第五圈是二十四个节气,将来研究《易经》象数方面,亦即科学方面,这个十二辟卦的法则,一定要记住。一年当中,分十二个月,这十二个月,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以一天计算,同样一半是阴,一半是阳。以每天的子、丑、寅、卯、辰、巳六个时辰,亦即深夜的十一时零分零秒至次日上午的十时五十九分六十秒是阳,而午、未、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亦即上午的十一时零分零秒至夜间的十时五十九分六十秒为阴,这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科学。现代西方人研究中国针灸,也就以现代的科学来求证,证明它的道理,不能说它不科学。
    我们中国的这个历是夏禹的历法,又叫夏历,又叫阴历,因以太阴——月亮为标准,每月十五,月亮从东方出来,一定是圆的,用这个标准,可以知道各地潮水的起伏升降,推测出农作的时间,等等。我们中国人过年,还是喜欢过阴历年,而正月是寅月,十二地支,以“子”开始,而夏历的子月是十一月,十一月的节气有冬至、大雪。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节,一个是气;大雪是节,冬至是气,这时候一阳始生,故为复卦。所谓复卦,我国古人即知道,地球的外面,是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围绕,月亮本身不会发光,是借太阳的光反射而亮的,而且知道月亮半圆时,另一半是在黑影中,并不要等到近世用仪器或太空人爬上去才知道的,而且知道各星球都有放射能量的功能,地球一方面在吸收其他星球放射的功能,同时它本身亦在放射其能,和其他星球的功能相互影响;这些理论在古书上都有记载,可知我国古人对宇宙的科学非常了解。地球吸收太阳和宇宙的功能原是这样的:夏至一阴生以后,开始渐渐吸收宇宙的功能,一直到冬至吸到地心,在古代是说阳气下降到地心,到了冬至才开始渐渐外放。古人并说阳气从地球放射到高空的时候,可到达九万六千多丈,这不能说我们的古人不科学。几千年前,他们就知道地球的放射功能,会达到太空的其他星球的一定界限,也就是现代所称的游离电子层那个界限。地球到了冬天把阳能——现在可称作太阳的放射能吸到地心去。我们从井水的情形就可以知道,夏天的井水是凉的,冬天的井水是温的,就是因为地下有阳气。所以我们中国人吃东西,也是依照宇宙的法则来的,冬天可以吃冰淇淋,吃太凉的东西也没有关系,因为胃的阳能内敛,夏天外面热得很,而阳能向外放射,里面是空的、是寒的,所以不吃冷的,因此中国人以前空腹不吃水果,饭后也不吃水果,一冷一热,慢慢易出毛病,现在却学西方了,饭后吃水果,反认为科学。
    到了十一月,阳气重新生起来。中国人冬至进补,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时消化力特别强,补品吃进去,营养容易吸收,同地球的道理一样,所以冬至一阳生,是十一月开始,卦象是复卦“  ”,上面都是阴爻,代表寒冷,一阳生,从地底的功能发生来的。
    古书上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那么阳是什么?它是说明地球的物理,这是其中之一。《易经》包括的学问太多了,如学医,先要把《易经》研究透,因为人体的内部也有一阳生,有些年纪大的,或者比较衰弱的,不必害怕,因为人随时有一阳生的现象,只要把握住这初生的一阳,适当调摄,就对健康有益。像有些人睡不着,好像是失眠,其实是体能消耗到要恢复以前,可能精神非常旺,不想睡,要注意,这不是阳气而是阴气,和地球物理一样,但过了这个阶段,非常想睡,会大睡,那就是一阳生的现象,这就是复卦。

    节气与十二律吕
    什么是“黄钟”?就是律吕。十二律吕是中国人的发明,我们研究音乐,常提到丝、竹、管、弦,其实这都是后来的。zui早是土石做的,后来才用丝做弦,用竹做管,即所谓“丝竹管弦”。我们中国的音乐与西方人不同,声音比较细,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社会,不像美国一开始就是工业社会,过群体生活。西方人运动也是大家一齐来,中国人的运动也多是各人搞各人的。音乐方面,中国人弹琴,是给自己听的。西方文化,由于群体社会,艺术表现是给别人欣赏的,不是为了自己的欣赏。其次音乐的发展也与中国不同,中国的音乐是不规则的,因其不规则,音乐艺术的境界就很高了,而西方的音乐是规律化的,表面上听起来很好,实际上真要讲究律吕还差得远。但是中国的音乐太深了,深得很难使人欣赏了解。曾经有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弹了一辈子箜篌,有一次开演奏会,听众满堂,可是他只弹了一半,听众都走光了,只剩下一个老太婆坐在那里流眼泪,这位箜篌家大为高兴,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一位知音,询问之下,原来这位老太婆是一位寡妇,听了“哆!哆!当!当!”的箜篌声,想起了弹棉花的亡夫,所以不禁流下眼泪来。从这个笑话,可知中国音乐不容易欣赏,律吕的道理,不容易了解。
    律吕的发明,是在中国的西北。陕西、河南边界,有一种吕管,形状据说像竹子又不是竹子,长短粗细有一定的标准,共有十二种,埋在地下,传说是埋在天山的阴谷。由于这十二种管子长短不一,深入地下的长短也不同,而上端则是齐平的,管中充满了芦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内的薄膜)轻轻贴上,到了冬至一阳生的时候,zui长管子中的灰,首先受到地下阳气上升的影响,便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这就叫黄钟之音。然后每一个月有一根管子的灰喷出来,亦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由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属于六阳,下面蕤宾、林钟、夷则、南宫、无射、应钟是属于六阴,阴阳不同,这又讲到中国的音韵学了。如作诗,中国有一本《诗韵》,分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等,如其中“东”与“冬”同是平声,但仔细去研究,它的发音有阴平、阳平之分,东是阳平,冬是阴平。因此后来到了邵康节研究《易经》,就知道任何一种声音的震动,都有八万六千多个幅度,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杀人,在某一种幅度,声音可以救人。这种理论,在近世西方才证明到,可是我们祖先早就知道了,能说我们不科学吗?可惜我们子孙不争气,没有在这些科学上求发展,亦可以说我们这些子孙很争气,因为懂了这些道理以后,觉得没有什么稀奇,不拿到物质方面来运用。
    现在话说回来了,黄钟,是在十一月,也是子月,到了一阳初生的时候,卦是复卦,到了十二月阳能又逐渐上升了一些,初爻和第二爻都是阳爻,有两个阳了,因为内卦变了,成为兑卦,兑为泽,于是重卦成了地泽临卦了。在节气上,小寒是节,大寒是气,到了正月是寅月,是地天泰卦,所谓“三阳开泰”,就是说已经有三个阳了。律吕是太簇之音,节是立春,气是雨水。二月是卯月,卦象,内卦是乾卦,外卦是震卦,震为雷,雷天大壮。二月是大壮卦,大陆上放风筝,可以飞起来了。二月的惊蛰节非常重要,在立冬以后,蛇虫青蛙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不食不动,半死状态,现代科学上称作“冬眠”,我国古代称作“蛰”或“蛰伏”,要到二月间雷天大壮的时候,diyi声春雷一鸣,这些蛰伏的蛇虫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了,称作惊蛰。过去农夫惊蛰以后下田耕作,一不小心,触到毒蛇含过的泥巴,会中毒肿痛。在大陆未过惊蛰,农作物种子下地,不会发芽生长的,一定要惊蛰diyi声雷以后,才开始抽芽,这个科学的道理,大家没有注意。前几年有一位美国农化方面的教授,来台大农学院讲学,他亦研究《易经》,所以有人介绍来看我,谈起他们美国人现在也知道研究雷和生物的关系了。据他们的研究,一声雷的结果,可以在地面产生八十万吨的自然肥料。我告诉他我们中国人老早就知道了雷的作用,而且《易经》上告诉我们,雷有八种之多,水雷屯,泽雷随,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地雷复,震为雷等,而地雷复的雷肥料zui多。
    《易经》的学问太多了,如中医亦是由《易经》来的,人的身体变化也和宇宙法则一样,如没有研究好《易经》,把脉不会把出结果来。中医的望、闻、问、切,先用眼睛看病人是什么颜色。一看神气,对他的病就知道了一半。再听他的呼吸,听他讲话的声音,就知道了一些症状。第三问,同西医一样,了解病人的年龄、籍贯、职业,如一个运动家和一个坐办公室的公务员,病状绝不同,他们患同一的病,但用同一的药方,有一人会减少效果或没有效果的,所以要问得很清楚。一个医学上的故事,唐代有一个人头痛,求神医孙思邈诊治,经过按脉,这人并没有病,到病人的居所一看,一条壁缝正对他睡觉时的头部,亦就是头痛的地方,把床位移动,就不痛了。所以平常坐位置亦要注意,一线风容易使人受病,处身在大风中反而没有问题,因为有了抵抗的准备。有一个朋友半身不遂,中医没有办法,我劝他到西医那里检查牙齿,他zui初认为不可思议,后来检查发现有一颗牙齿坏了,拔除这颗牙齿,半身不遂好了。过去牙科医生zui难,要学七年才能毕业,医师会诊,牙医是坐首席的,有如此重要,可见为医之难。我有一次在国防医学院讲演,我说没有医生能医好病的,医生如能医好病,人就不会死了,但医生照行医,人还是照死,中国有句俗话:“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有一种病,中西医都医不好的,这是什么病?“死病!”我又说,现在学医的人动机很坏,都是为了想赚大钱,这是很糟的,以赚钱为目的学医,就不去学医理,只是学点技术,所以医道越来越退步。学医当学医理,在德国就有医理学家,可见人家对医的重视。
    我说这些闲话,是说明《易经》中的学问,没有哪一样的原则不包括进去。
    三月的卦,到了春天了,节气是清明、谷雨,大陆的气候,zui舒服是清明,真是天朗气爽,和风徐来。另一个是相对的秋分。孔子所以写《春秋》,因为春分和秋分都是均衡的,气候不冷不热,这时以《易经》的地球物理来说,是夬卦,外卦是兑卦,兑为泽,内卦是乾卦,乾为天,泽天夬,这个卦象,表现出地球物理的气象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阳能快要全部上升完了。
    到了四月是乾卦了,这是阳能到了极点,实际上每年zui难受、zui闷热的是四月,跟着来的是五月。这个卦的六爻,阳气开始减少了,每年十二个月如此,每天的十二个时辰也是一样。这在熬夜的人就会知道,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验,到了深夜十二点,子时正的时候,不管自己睡不睡得着,闭起眼睛休息一下,十分钟,二十分钟就行了,过了这个阶段,可以再熬下去,真的要睡觉的时候,是早上四五点的时候,这时候不要去睡,如果睡下去,整天都会头脑昏昏,过了寅、卯这两个时再睡,才能睡得舒坦。人的身体内部生理变化,和《易经》所说的宇宙法则完全一样,懂了这个道理,则养生之道,操之在我。
    四月阳能的放射到了极点,到了五月,于是有一个节气夏至来了,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开始回收了,以现代的地球物理来说,地球又开始吸收太阳的放射能进来了,就像人类的呼吸一样,要吸气了。说到人体与地球的关系,曾经有人说,要节制人口,否则粮食不够。我认为节制人口没有用处,将来人口还是愈来愈多,粮食不够,是人类把地球害了。中国老祖宗说过,地球、太阳、月亮,都是“物也”——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人类把它害了。我们中国在汉代就发现了煤矿,可是不准挖,《易经》的道理,地球是挖不得的。现在自然科学进步,挖煤,挖铀,挖各种矿,到处挖,好像一个苹果,被小孩偷偷用小匙挖来吃了,天天挖下去,表面上看来是完整的,实际上只存了一个壳壳,里面空了,开始烂了,于是虫就生得越多。和地球上的人类一样,越来越多,所以无论用什么方法节制人口,亦没有办法,这是中国道家的看法。中国人素来认为地球是一个活动生命,也这样来赞美它。美国人近十二年打洞到地心去探勘,中国人几千年前就知道地下是通的。道家的《五岳真形》这部书,大家过去都看不懂,书里边古古怪怪的,东一个洞,西一个洞,洞与洞都是相连的。另外道家说陕西的黄陵后面有一个封了的洞,据说这个洞可以通到南京。许多洞都是通的,也有人说地球的呼吸在西北新疆。清朝有一本书指出的,该书的作者曾经实地看过,在塔里木齐有一个洞,每到清明一定的时间,会像人叹气一样发出声音,并由洞里吹出风来,无论人畜,如果遇上这股气,连影子都找不到,被化掉了。这股气吹出去,吹到西伯利亚等地,经过二十四小时又会回来,就像人吸气一样,吸进去,然后又安然无事了。在沙漠地带,人随水草而居,水是会搬动的,水搬移起来很怪,一个湖,水会像一方豆腐一样,在地上滚动,而所经过的途中,地上还会遗留一些鱼虾之类的水中生物。这是一位青海籍的蒙古族朋友告诉我的,是他亲身所经历、所看见的。我们不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人类的知识到底有限,有些事不能不信。我们古代说的“大块噫气”,所谓大块就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大块”,即是地球的意思,大块噫气,即地球叹气。所以我们中国道家的观念,始终认为地球是一个活的生命,它本身会呼吸。而人类之于地球,等于跳蚤之于人类,人类看见自己身上的跳蚤就抓了,地球对于我们人类亦很讨厌,在它身上爬来爬去,还弄些十轮大卡车滚来滚去,好像人类生了疥疮一样,除也除不掉,很难受。所以用《易经》的道理来看地球,乃至这个宇宙、天体和我们人类的生命,同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法则也是一样,所以五月是夏至一阴生。一阴生的现象,从人类社会中也可以看见。现在都市中由于冷暖气的影响,较不显著;试到乡下去观察,就可看到土墙房屋的墙壁,在夏至以后便发霉了,表示潮湿来了,阴气来了。人的身体保养要注意,如果多吹电扇,加上吃冰淇淋,没有不生病的,那时生病的人特别多,就是一阴生的关系。
    六月是小暑、大暑的节气,所谓三伏天。这时常看到有些人去贴膏药治病。这时是阳气慢慢要退伏了,所以名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有三十天。所以夏天我们体外感到很热,这是身上的阳能向外放射,而身体的内部还是寒的,所以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没有冬天好。以现代医学来说,夏天维他命乙的消耗更多,尤其在台湾为然,试以面粉实验,在台湾的夏天,面粉中的维他命乙挥发得更快,有时候我们觉得精神不够,心里闷闷的,实际上就是维他命乙不够,要注意补充。在某一地方需要些什么,要特别注意,像产妇在台湾要吃麻油鸡,在大陆有的地方要吃红糖、老姜鸡汤。我们小时候到外地读书,老祖母要在我们的书箱里放一把泥土,这是为什么?diyi是乡土观念,老祖母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了自己是哪里人;第二这把泥土很有功用,在外地生了病,治不好的时候,用这种家乡的泥土泡水喝,病就会好。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还是多年前在西康边境,有一次身体很不舒服,自己认为不可能生病,想不出生病的原因,找医生治疗,诊断没有病,后来找到一位老和尚,亦是一位名医,他替我把脉以后,亦说我没有病,但是他再进一步问到我是浙江海边的人,诊断是乡土病,建议我找家乡的咸鱼吃。我看过医书,这个说法很有道理,赶快找来吃了以后,果然见效,所以有时候会生这种病,也不必害怕。

    ~~~~~~~~~~~~

    ~~~~~~~~~~~~~~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