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杨红9787302531814
  • 正版
    • 作者: 杨红著 | 杨红编 | 杨红译 | 杨红绘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杨红著| 杨红编| 杨红译| 杨红绘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09-01
    • 版次:1
    • 印次:1
    • ISBN:9787302531814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杨红
    • 著:杨红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98.00
    • ISBN:9787302531814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开本:暂无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9-09-01
    • 页数:0
    • 外部编号:1201946418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播视角/001
    非遗传播的意义、思路和途径. 003
    一、非遗传播的重要 004
    二、非遗传播应该多措并举. 006
    传承与传播—非遗保护的两个方面 011
    一、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 011
    二、非遗保护工作的两个阶段. 012
    三、非遗的传承与弘扬. 013
    四、如何让非遗融入现代社会. 014
    五、结语. 015
    新媒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 017
    一、放大受众传播面. 017
    二、从技艺到情感,丰富非遗的表达 018
    三、从项目到精神,提炼非遗的文化内核 020
    传播视角:非遗传承发展的“链接键”与“外环境” 0
    一、“传播视角”的定位. 0
    二、传播非遗的必要 024
    三、“传播”在非遗传承发展中的作用 029
    四、发挥“链接键”和“外环境”的正效应 030
    五、结语. 036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理论研究/03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 041
    一、高科技手段的利用. 041
    二、借力社会发展趋势. 042
    三、新媒体的信息整合与多层次利用 042
    四、顺应“后时代”传播特点 043
    解码非遗,传播让主流变得更潮流. 045
    一、非遗传播“良进化”. 045
    二、非遗传播仍处于初级阶段. 046
    三、非遗传播未来展望. 048
    非遗传播:怎样凝聚关注的力量 053
    一、理念:传承和传播“双轮驱动” 053
    二、定调:不是“授人以鱼”,而是要“授人以渔” 054
    三、方法:让主流变得更清流、更潮流 055
    非遗传播要厘清的几项关系 057
    一、传播方式:综合运用大众和人际传播 058
    二、受众分析:传播内容应兼顾普及和深度 060
    三、传播空间:实体和虚拟空间融合发展 067
    媒体报道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应注意的伦理
    规范问题. 057
    一、“去语境化”传播导致割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 074
    二、缺乏职业,忽略事实中对文化多样的伤害 076
    三、对“活态传承”缺乏科学理解,导致对文化扬弃的误判 078
    四、技术革新可能带来的隐伦理 083
    五、结语. 084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传播案例/087
    影音文献:用影像书写的文明篇章. 089
    见人、见物、见生活—传统非遗节目的创新. 099
    一、见人—从能人到凡人. 100
    二、见物—从开物到格物. 102
    三、见生活—从新生到衍生. 105
    四、结语. 106I
    影视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 107
    一、影视艺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 108
    二、影视艺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的现存问题 112
    三、微视频《泉城兔子王》拍摄制作案例 114
    《叮咯咙咚呛》第二季:做好文化传承的娱乐表达. 121
    一、“传承,我们是认真的”. 122
    二、让传统文化再流行. 124
    三、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 127
    《时尚大师》: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尚巡礼”. 131
    一、一场中国文化的“时尚巡礼”,它是对华夏情结
    朴的诉说,也是深情的表达. 133
    二、一条设计大师的“孕育之路”,呵护中国原创的
    火热初心,推东方时尚的力量崛起. 140
    三、一堂全民审美的“理念普及”,国潮复兴是文化
    觉醒的缩影,亦是大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注脚. 145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案例/153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综述 155
    一、景观式外围:竹林美景,诗意盎然 156
    二、园林式序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 157
    目录.indd 7 2019-08-28 13:24:26
    VIII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 三、主题式展区:活态展示,活力再现 157
    四、多样化活动:一馆多点,全面开花 160
    从“锦绣中华”看非遗传承的现实方法 163
    一、非遗传承可跨界也要会整合 163
    二、非遗传承要使用能与世界对话的通用语言 166
    三、结语. 169
    浙江温州:非遗体验基地连接众生活 171
    一、非遗体验基地的点与果 171
    二、非遗体验基地建设的意义. 178
    三、结语. 181
    山西静乐剪纸之互动教育传播探索实践 183
    试论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与非遗传播的关系. 189
    一、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简述 189
    二、云南省传统音乐、舞蹈类资源概况 191
    三、歌舞乐展演:作为保护、传播实践的一种途径 193
    四、歌舞乐展演的几点思考. 196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传播案例/201
    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活动侧记 203
    一、走入心灵,值得奉献一生的事业 203
    二、走向国际,让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 207
    三、走进时代:见人、见物、见生活 209
    体验·乐享——广州非遗的活化实践 213
    一、广州“周末非遗课堂”. 213
    二、“非遗课来了”. 214
    三、广州非遗体验游. 215
    四、广州非遗开放日. 216
    重大公共活动中的非遗传播——2018 年上合峰会的青岛样本 217
    一、重大公共活动是非遗传播的重要契机 218
    二、重大公共活动时期的非遗传播:2018 年上合峰会的
    青岛样本. 220
    三、重大公共活动期间非遗传播的效能评估 2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案例/229
    构建网络文化传播新矩阵 网友参与新传承 1
    一、打造H5,开启朋友圈自主传播 2
    二、沙画惊艳再现,匠心打磨“”
    三、线上线下结合,VR 令非遗 “沉浸”校园 5
    四、占领话题“阵地”,互动讨论突破亿级
    致·非遗 敬·匠心:推传统文化创新传播.
    “我的家乡有非遗”——非遗传播典型案例分享 243
    省级非遗专题公众号调查报告 247
    一、省级非遗专题公众号情况分析 250
    二、起步阶段,省级非遗公众号新媒体传播的问题何在 254
    三、精准定位,省级非遗公众号新媒体传播未来可期 256
    非遗服务平台类公众号现状调查 259
    一、总体情况. 260
    二、提升建议. 265
    B 站,能否抓住传统文化这根稻草. 271
    一、B 站受众群像变迁 271
    二、除了动漫番剧和游戏,B 站还有什么 272
    三、传统文化在B 站的创新表达. 273
    四、传统文化兴趣圈的青年力量 276
    五、B 站的“传统文化复兴”启示 277
    非遗众筹,不只一场火热的“营销者游戏” 279
    一、“点翠首饰”惹争议,非遗众筹成话题 279
    二、传统遇上新平台,问题重重成阻碍 280
    三、文化众筹有先例,理看待利与弊 28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互促案例/289
    非遗传播对保护和传承傣族慢轮制陶的重要作用 291
    一、傣族慢轮制陶技艺面临的传承困境 293
    二、非遗传播对保护和传承傣族慢轮制陶的重要作用 298
    江湾面花的传承与传播 301
    一、积极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301
    二、传承+ 创新,探索面塑发展新路径. 304
    三、专业化经营,力面塑传播 306
    话说“怀化有戏”—— 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保护利用的调研与思考 309
    一、戏内坚守,戏外传播. 310
    二、传承为本,传播有招. 311
    三、擦亮戏剧名片,讲好怀化故事 314
    浅谈杭州评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复苏. 317
    一、杭州评词在非遗保护中的革新突破 317
    二、杭州评词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327
    三、如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进行多样保护 330
    灌木团队:从设计驱动传承到生产保护实践. 333
    一、设计驱动传承. 334
    二、生产保护实践. 336
    后记. 341

    杨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公共文化与创意设计系系主任,非遗展示传播研究中心(筹)负责人。艺术学非遗方向博士,设计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传播。出版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等;主持社科艺术学项目“丝绸之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流变分析”、科技创新项目“非遗数据库构建分类及信息资源元数据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委托课题“非遗传播专项研究”等;在核心期刊及行业报刊中发表非遗数字化保护、非遗展示策划、非遗数字传播等方面三十余篇;主讲课程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

    非遗的赓续,靠传承,也靠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总体而言,其持久赓续,当然主要依赖传承人群体的关爱、
    保护和代代传承。然而,所有社会成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传承大军中发
    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扮演着这样那样的角色。有传承人但没有受众,非遗的生
    命能延续得久远吗?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我都是传承人。
    在非遗传承保护的进程中,传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承与传播是
    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有两个翅膀才飞得高、飞得远。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传播工作有专门而详尽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组织主管门和有关部门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项目。
    第三十三条  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
    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当按照主管门的规定,开展相关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
    文化遗产知识。
    第三十五条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利用财政资金举办的文
    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宣
    传、展示。
    第三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组织依法设立非
    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仅仅是传播机构、媒体单位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和
    每个人的事。本书的主题是传播,非遗展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也是传播,
    甚至学术研究、学术会议也有传播的功效。传播能够彰显传统智慧与技能的深厚
    内涵和情感的伟大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翻制、转换和广泛散布。它能够而且
    应该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1)鼓舞现在的传承人群,提升社会对他们的尊重。
    前言.indd 2 2019-08-28 13:24:00
    序言 III
    (2)为未来广大的传承人群提供后备力量。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自身也是对非遗对象的研究过程、本体分析和
    价值评估。
    (4)传播会丰富广大人群的非遗知识,从而提升群体对非遗的价值评估和
    深厚情感。
    (5)促进非遗交流、借鉴,从而推动其发展和推广。我国各种名录的公布,
    教科文组织的各项名册,除它们本身具有的诸多含义、功能外,也是一种很有效
    的传播方式。
    (6)推进非遗传承发展、发挥非遗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靠社会群
    体的巨大力量。而唤起和动员社会群体的力量,则要靠传播。以期留下手艺、留
    下智慧与传统、留下精神、留下中国心!
    传播把部分人的智慧技能和活动推广到整体社会,为大家所共享、共爱、共
    同保护。传播使传承者的情怀及实践变成全社会声势浩大的内心情感和有效参与,
    同时使某个地域或民族的非遗具有全人类意义,受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关注和保护,
    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荣誉学部委员
    刘魁立
    2018 年7 月

    非遗古老而传统,现代的传播让非遗历久弥新,走进大众.本书研究了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传播媒体结合的事例,用丰富的图片和精彩的文字,讲述非遗和非遗传乘人继承和创新的故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