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乡愁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9787540592
  • 正版
    • 作者: 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著 | 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编 | 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译 | 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绘
    •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著| 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编| 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译| 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绘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13千字
    • 页数:233
    • 开本:16开
    • ISBN:9787540237592
    • 版权提供:北京燕山出版社
    • 作者: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
    • 著:王志祥 著;庄明正,李云峰 绘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8.00
    • ISBN:9787540237592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7-11-01
    • 页数:233
    • 外部编号:1201620073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仰望的民间艺人
    砖雕孟
    磨剪子抢菜刀
    刻手章
    裁缝铺
    锔盆锔碗
    铁匠铺
    刘家烧锅
    崩爆米花
    花轿坊
    刨鸡毛掸子
    窗花郎
    杆秤作坊
    刨笤帚
    钉马掌
    锢漏锅
    裱糊匠
    剃头匠
    洋铁壶
    棺材铺
    棺罩坊
    大车店
    快刀铡草
    走窑
    吹糖人
    喝鸡鸭子
    送喜歌
    骆驼板儿
    拉洋片
    耍猴
    麦客
    小人书摊
    说书队

    王志祥,1942年7月出生,北京市房山区人。1963年8月入伍,同年在报纸、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等。先后在《战友报》《人民武警报》《解放军报》任职。出版《军事新闻集》《军旅通讯集》等专著。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河北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纪实文学、小小说、诗歌等作品二百余篇。
    庄明正,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先后出版《庄明正画集》《庄明正画选》《中国书画名家邮政明信片》等。《》《河塘虾趣》《远方的云》等数十篇作品先后入选全军、全国、国外画展并获奖,在军事博物馆展出。
    李云峰,字逸清。1987年生于浙江乐清,现居北京。精于绘画,尤工没骨花鸟、山水。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画专业,现为《中国民族美术》展览部主任,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学院特聘讲师,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刘  波
    老战友王志祥要出版他的散文集《乡愁—远去的老行当》,让我作序。他写出这本集子,有我鼓动的因素。因此,付梓之际,我也愿意说几句话。
    说起来,我和志祥相识相知相交40年了。40个春夏秋冬里,我俩曾多次下基层一起采访,一起推敲稿件;也曾无数次月夜忆旧,无数次灯下侃山。言谈话语之中,我明显地感受到,在他的心中,有着一种浓浓的情结,这便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正如他在集子的后记中所说,故乡的一口古井,一盘石碾,一弯小河,一片水塘,一棵老树,一堵残墙,一台村戏,一首乡谣,无不牵动着他的情思。尤是对家乡的五行八作,更是情有独钟,津津乐道,一个个乡野老手艺人的故事,都能脱口而出。有一年,我俩一起到塞外某部队采访,在营区外的乡间小路上散步时,我刚缝过不久的皮鞋,鞋底又脱离了鞋帮。我说:“瞧现在这手艺活,真没有像样的把式了。”老王脱口道:“要说真把式,还是当年的工匠。我们村当年就有个缝鞋匠。人家缝的鞋,倍儿结实,没个坏!”说着就讲起了他们村缝鞋匠的故事。还有一回,我俩采访路上经过一个村子,见有几户人家新盖了门楼,门楼两侧都刻有龙凤砖雕。老王一看便说:“瞧这手艺活儿,龙不像龙,凤不像凤,还能拿得出手!我们村有个四瓦匠,当年人称砖雕孟,那砖雕手艺,十里八乡,不服!”说着,又讲起了砖雕孟手雕龙凤呈祥的故事。在聊天忆旧中,老王还给我讲过他故乡的铁匠铺、裁缝铺、花轿坊、大车店??这类事听得多了,我便鼓动他说:“你何不把这些行当的人和事收集成书,留给后人?不然的话,将来的年经人,都不知道社会是如何变迁的了。”
    这句话大概说到老王心里去了。十多年前,他退休后,便心心念念,关注起这些远去的行当来。他遍查资料,寻觅这些行当的来龙去脉;每逢回到故乡,总不忘搜集那些老艺人当年留下的故事,整理出了这本散文集子。翻开这本集子,那些打铁的、烧酒的、剪窗花的、吹糖人的、拉骆驼的、钉马掌的??一齐活灵活现地涌至眼前。这些篇章不仅详细讲解了五行八作的丰富知识,更突出展现了当年那些老艺人的心灵。他们虽然出身底层,地位卑微,却是讲德行重品行,讲良心重信誉,不贪财,不趋利,匠心独运,追求,以精湛的手艺,周到的服务,惠及千家万户。这本集子可以称得上一段真实的社会变迁史,一座鲜活的民生博物馆,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
    看完这本集子,我感到志祥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那就是呼唤工匠精神。何谓工匠精神?就是对自己从事的行当执着、忠诚、精益求精、追求的精神。穷生精力把一件小事做到,平凡的人就会变得不平凡。我国本是工匠精神的发源地。一代一代的能工巧匠,就是凭着这种精神,为为社会甚至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许多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结晶。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行当绝大多数都消失了,但是这种工匠精神,理所当然地应当千秋万代传承下去。遗憾的是,这些年来,人心浮躁,精神缺失,以致货横行,劣品泛滥,严重损害了和民族的声誉。现在志祥写出这本集子,看似是讲讲这些老行当的知识,说说那些老工匠的逸闻趣事,实则是在大声疾呼工匠精神的回归。各个行当的读者读过这些篇章,如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对自己从事的行当精益求精,追求,则善莫大焉。

    仰望的民间艺人

    小时候,我们在乡间佩服的,就是手艺人。
    手艺人因为有“一招鲜”,赢得了乡下人普遍的羡慕与尊敬。在记忆里,他们吃香喝辣,走门串户,当地的姑娘也都嫁给了他们。他们的日子令人艳羡。
    长大后,进了城市,才知道,手艺人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与城里人还差之远矣。特别是随着时代变迁,手艺人得以谋生的活计,渐渐被更的现代科技替代,民间手艺也就渐渐失传了。他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像许多昙花一现的新鲜事物一样,逐渐被我们遗忘。
    我从来没有想到,还会有谁会温暖地记得他们。直到,我们尊敬的长者,年过古稀的“王老”先生,会写这样的一本书。
    “王老”,王志祥先生是与我们有幸在一起工作时,编辑部同事对他的敬称。王老原是《解放军报》编辑,退休后被聘请到《解放军总医院报》担任编辑工作。原来的医院小报,经他和军报的另一位老者润泽,迸发出新的生命。虽是行业报纸,但也上至和,下至千千万万患者可以看到。经他们倾心耕作,报纸所到之处,总是赞声一片,喝彩如潮。
    王老格耿直率真,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每天脸上挂着笑意,是个好老头。但相交日久才发现,遇上人或事,他也是那种敢于较真、责任心强的情中人。退休之人,心情淡定,与世无争。若说爱好,王老也就平时迷恋乡野河湖垂钓而已。在院报十载有余,风来雨去,加班熬夜,从无怨言,笔下改稿万千,字里行间,情真意挚。编报之余,也为报纸偶配小诗,笔名“汪劳”。常有人问:“诗作如此之好,究竟何许人也?”即使问到他头上,他亦笑而不答。
    有,忽然得知,王老写了一本书,一本关于他的出生地京郊房山一带“小人物”的书。我好奇以问,王老顺水推舟,让我作序。我诚惶诚恐,捧而读之,竟爱不释手。
    如今中国人,有乡村而无乡愁,曾几何时,多少田园荒废,杂草丛生。乡间不再是诗情画意、绿水青山。在多数人的记忆里,乡间是落后的代名词。然而,年龄越长,乡音越稀,诸多在外谋生活的人,记忆中却仍有乡间那种纯朴、纯真和纯情在萦绕。
    乡间的艺人,至今仍坚守者,已无几矣。
    王老笔下的这些人物,曾是我们的左邻右舍,是我们的乡亲隔壁。他们既是一群普通人,也是一群能人;他们既是一伙平头百姓,也是一伙格各异、甚至特立独行的人。
    他们曾活跃了乡间的物质生活。在他们之中,既有喝鸡鸭子的、锔盆锔碗的、钉马掌的、走窑的、当麦客的、刨笤帚的,也有做裱糊匠的、送喜歌的、打棺材的、做裁缝的、打铁的、说书的、耍猴的,还有耍叉的、吹糖人的、刻手章的、做杆秤的、崩爆米花的、造酒的、搞砖雕的??他们普普通通,但过去却是乡间不可或缺的能人,乡里乡亲,三里五里,因为有了他们,乡间的正常生活得以顺利延续,乡间的日常秩序得以顺利维持。是他们,使乡间的土地更加肥沃,水草更加丰美。
    他们丰富了乡间的文化生活。无论他们从事的是什么行当,都见多识广,走到哪里,把传说带到哪里,把各地的不同呈现到哪里。这些故事,有别人的,也有他们自己的。正因如此,他们的行当以及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趣事和逸事,丰富了乡间孩子们的梦想,充盈了女人们的梦境,搅动了男人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事,有着浓重的烟火气息。特别是他们经历了生活的沧桑,也得以比平常人有了更多的生活领悟, 他们身上那种不同的特质,让平静与世俗的乡间生活,好像一粒石子投入水面,让人们心头多了一些涟漪;又好像一粒火种,让孩子们心中多了一些向往。
    手艺人还是一群承载了民间美德与大爱的人。行当处处有,但旧的行当慢慢在消失,新的行当也会应运而生。无论时代怎样演变,在这群人身上,都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中国人那种真、善、美的基因,传递着爱与善的火种。在作者的笔下,不仅仅是记载了手艺人的风雨故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与历史变迁,更重要的是,透过字里行间,还记载着他们身上传递的中国民间手艺人那种普遍的特征——爱国、善良、勤劳、质朴、热情、无私。他们靠手艺吃饭,技术上总是精益求精,怕砸了饭碗;而对乡亲们,无论有钱没钱,他们一视同仁,同等对待;有难时,他们倾其所有;个人遭难时,他们不怨天尤人,而又不折不挠,从头再来??
    正是如此,这些民间手艺人传递了一种特征与生命力——行当虽已远去,品德却依然留存。他们的身影与声音虽然逐渐模糊,但他们留下的乡愁记忆却还在滋润着我们的心扉,并且永远延续着不老的传说??
    如今,旧时的老北京已成为国际化的都市,老行当虽然变成了记忆,精神上却有着经久不衰的能量。王老能将目光投到这样一群日渐被人遗忘的人的身上,并且在点点温馨的回忆中写这样的一本书,其意不言而喻。而一个报业的老前辈,让一个年轻的愣头青来写序,惶恐之中,已学到了他骨子深处的善良,触摸到了历史深处的传承。我们这样一群已扎根于大都市的人,在渐渐与故乡作别之时,重新品读这样一群人和他们行当的故事,好像身已踏上故乡的胡同小路,在敲窗的细雨之中,品味到了正义,令人备感唏嘘,回味不已。故若初生牛犊,欣然应之,惶然写之。因为我们在欣赏这样一段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的同时,也对作者具有这样普世的悲悯情怀表达出由衷的敬意。
    是为序。






    南方后学  李骏
    2017年7月21日于北京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