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全新教育通论郑金洲 著9787561721698
  • 正版
    • 作者: 郑金洲 著著 | 郑金洲 著编 | 郑金洲 著译 | 郑金洲 著绘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0-0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郑金洲 著著| 郑金洲 著编| 郑金洲 著译| 郑金洲 著绘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0-02-01
    • 版次:1
    • 印次:13
    • 字数:320000
    • 页数:396
    • 开本:32开
    • ISBN:9787561721698
    • 版权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郑金洲 著
    • 著:郑金洲 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3
    • 定价:29.00
    • ISBN:9787561721698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0-02-01
    • 页数:396
    • 外部编号:120152273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什么是教育
    一、教育的含义
    (一)教育含义的分歧
    (二)教育的三种界定方式
    二、教育的构成
    (一)教育要素的区分
    (二)教育要素的分析
    三、教育的形态
    (一)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所作的划分
    (二)依据实施教育的机构所作的划分
    四、教育的语言
    (一)教育语言的构成
    (二)教育口号
    (三)教育隐喻
    第二章 教育的演进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二)教育产生的条件
    (三)关于教育起源的争论
    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一)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
    (二)学校的产生
    (三)学校的发展
    三、学校的未来
    (一)学校的未来变化
    (二)非学校化思潮
    第三章 中西教育传统
    一、中国教育传统
    (一)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
    (二)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三)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
    (四)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
    二、西方教育传统
    (一)重个独立,强调个人本位
    (二)重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
    (三)重宗教,强调宗教精神的养成
    三、中西教育传统的差异
    第四章 教育的心理基础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与教育
    (一)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几种认识
    (二)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二、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二)心理发展差异的教育意义
    三、教育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
    (二)教育在人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章 教育的社会基础
    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什么是社会
    (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三)学校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
    (四)班级是一种严整的社会体系
    二、教育的社会属
    (一)关于教育社会属的论争
    (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范畴
    三、教育受社会所制约
    (一)教育受社会形态制约
    (二)教育受社会阶级制约
    第六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有没有目的
    二、教育目的是什么
    (一)教育目的的界定与构成
    (二)教育目的的特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四)良好教育目的的标准
    三、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一)个人本位论
    (二)人格本位论
    (三)文化本位论
    (四)生活本位论
    (五)伦理本位论
    (六)社会本位论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二)对我国当今教育目的的分析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目标
    (一)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
    (二)教育目标
    第七章 教育制度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西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当代的学校制度
    (一)1949年后的沿革
    (二)学制现状
    三、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界说
    (二)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
    四、终身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二)终身教育的界说
    (三)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四)终身教育的实施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词义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二、课程的类型
    (一)显课程与隐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三)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三、教学策略
    (一)讲述的策略
    (二)提问的策略
    (三)讨论的策略
    (四)角色扮演的策略
    第九章 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师的地位
    (二)教师的作用
    二、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一)教师角色: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二)教师角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三)教师的角色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即道德家
    (二)教师的知识要求——教师即学者
    (三)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即艺术家
    四、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二)师生相互作用的类型与方式
    第十章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一、教育学与元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元教育学
    (三)教育学与元教育学的相互关系
    二、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前学科时期(奴隶社会到17世纪)
    (二)学科雏形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
    (三)学科形成时期(18世纪末到1纪上半叶)
    (四)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1纪末到20世纪初)
    (五)教育学的分化与反思时期(20世纪中期至今)
    三、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引入
    (二)以美国为指向的草创
    (三)教育学的改造与全面“苏化”
    (四)教育学的中国化
    (五)教育学的语录化
    (六)教育学的复归与前进
    四、教育科学的类别
    后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