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新书]正版 写作课+非虚构写作课2本套装
  • 本店商品限购一件,多拍不予发货,谢谢合作。如遇套装商品/书籍无法选择选项,请联系在线客服。
    • 作者: (美)简·耶格尔|译者:陈文烽//王婷婷著
    •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萌萌哒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简·耶格尔|译者:陈文烽//王婷婷著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装帧:套装
    • ISBN:9781345126940
    • 版权提供:北京出版社

                                                                                                                店铺公告

    为保障消费者合理购买需求及公平交易机会,避免因非生活消费目的的购买货囤积商品,抬价转售等违法行为发生,店铺有权对异常订单不发货且不进行赔付。异常订单:包括但不限于相同用户ID批量下单,同一用户(指不同用户ID,存在相同/临近/虚构收货地址,或相同联系号码,收件人,同账户付款人等情形的)批量下单(一次性大于5本),以及其他非消费目的的交易订单。 温馨提示:请务必当着快递员面开箱验货,如发现破损,请立即拍照拒收,如验货有问题请及时联系在线客服处理,(如开箱验货时发现破损,所产生运费由我司承担,一经签收即为货物完好,如果您未开箱验货,一切损失就需要由买家承担,所以请买家一定要仔细验货), 关于退货运费:对于下单后且物流已发货货品在途的状态下,原则上均不接受退货申请,如顾客原因退货需要承担来回运费,如因产品质量问题(非破损问题)可在签收后,联系在线客服。

    如遇套装商品/书籍无法选择选项,请联系在线客服。如不联系统一不发货,做不发货处理。

     

    1.报告、论文、贺卡、演讲稿、商务信函、畅销书……求学、求职、晋升、人际交往、职业作家……适用范围广,所有人都能用的非虚构写作指南;

    2.论述专业,语言精练易懂,基于名校写作课编写而成,作者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3.内容丰富、面面俱到,除基础的写作指导,还有时间管理、自我评估、编辑校对、写作涉及法律问题等内容,以及章节练习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入门的写作者,也适合想要进阶的写作者。

    4.本书为第三版,在全球畅销近20年,新增了第三版序言、编辑校对指导,更新了推荐书单,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无论你想写报告、论文、贺卡、演讲稿、介绍信、商务信函、工作总结、电子邮件、自媒体文章,还是畅销书(除小说和剧本),这本权威的写作书都是必备的指导教材。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新闻系多年的教学经验,实用性强,内容系统、详实,包括如何评估你当前的写作水平、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步骤、如何克服写作障碍、如何写出好内容、如何构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如何管理写作时间等,每章的*后都有一个针对性练习,以及可供参考的书单。

    本书是第三版,新增了第三版序言、编辑校对指导,更新了推荐书单,包括特蕾西·基德与理查德·托德合著的《好文章》(Good Prose)、盖伊·川崎和肖恩·韦尔奇合著的《作者,出版人,企业家:如何出版一本书》(Author, Publisher, Entrepreneur: How to Publish A Book)等优秀作品。


     

     

    简·耶格尔(Jan Yager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刑事司法学硕士,艺术学士。

    国际知名的畅销书作家,备受推崇的职场与人际关系导师,时间管理教练,风靡全球的“懒人”运动发起者。曾在Macmillan出版社、Grove出版社担任出版业务主管。

    专注商业写作、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等领域,已出版48部作品,被译为34种语言畅销全球,其中包括《当友情伤害了你》(已被译为29种语言)、《高效工作法:7天生产力改造》(已被译为12种语言)、《友情的力量》(已被译为8种语言)。曾参加《奥普拉脱口秀》《早安美国》《视野》等节目,文章散见于《纽约时报》《多伦多星报》《时代》《福布斯》等媒体。

     


    致 谢

     

    第三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Chapter 1 写作是最好的职场投资

    什么是非虚构类写作

    任何人都能掌握非虚构类写作技能

    非虚构类写作的基本步骤

    不善于写作是职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非虚构类写作能力的自我评估

    练习

    Chapter 2 突破写作障碍的方案

    方案1:坚信写作能力可以培养

    方案2:不必依赖对写作的紧迫感

    方案3:不必追求“一次性写好”

    方案4:先随性写,再慢慢补充

    方案5:创造属于自己的写作环境

    方案6:虚心接受读者的批评意见

    方案7:制定时间清单提醒自己写作

    方案8:不必每天都坚持写作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练习

    Chapter 3 如何选择合适的写作工具

    文字处理器的选择

    非虚构类作家的书库

    创造有序的工作环境

    练习

    Chapter 4 如何让内容更有吸引力

    先要构思“写什么内容”

    收集素材进行研究

    通过采访收集素材

    通过观察积累事实

    开展问卷调查

    使用好现有的资源

    练习

    Chapter 5 如何表达作品的风格

    非虚构类写作示例

    按规则正确地写作

    表达要清晰明确

    内容如何吸引读者

    练习

    Chapter 6 工作、校园或个人生活中的写作

    如何写信函

    如何写备忘录

    如何写报告

    如何写论文

    练习

    Chapter 7 如何出版作品

    给编辑写询问信推荐作品

    了解出版作品的市场

    递交作品的方式

    如何找到出版商

    创作和出版的通用时间清单

    练习

    Chapter 8 总结:运用写作技能

    制订写作计划

    作家协会

    出版涉及的法律问题

    练习

    关于非虚构类写作的几点补充

    参考书目更新

     


     

    如果你想出版一部作品,读这本书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它简明扼要,而且基于实战经验。

    ——阿伦·卡鲁巴《埃塞克斯期刊》


    作者是沟通、交流方面的专家。对所有需要写作的人来说,这本书能提供很大帮助。

    ——Branch Banker报告

     


     

    第一版序

    如果老板要求你在下周五前写好报告,你是否会发怵?你是否想要给编辑写一封可发表的信?你能够做到写出通俗易懂的备忘录吗?即便你想要写作,但你是否还是推迟了写作计划呢?你是否一直希望写出专业的作品?如果你想写作却感到恐惧,想写得更好而不知道如何行动,那么本书很适合你阅读。无论是学生、行政秘书、编辑还是正在发展事业的写实用文体的专业作家,本书都能发挥作用。我希望本书能够让你了解好作品的基本要素,以掌握非虚构类写作的技巧。无论你写作是出于必要还是兴趣,不管你是否从未从写作中受益,是否有一天会凭写作而富有,非虚构类写作都会帮助你,让你

    变得更成功、更自信。

    市面上已经有大量书可指导我们如何成为职业作家、学者、社会学家,以及如何改善语法和风格。而本书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概括总结了写作风格与写作内容的所有基本要素。虽然本书不能代替那些详尽的语法或研究指导书,但是希望成为那些自觉不足的初学者的起点,成为那些想要拓展写作前景的作者的阶梯。为了能够让读者阅读顺畅,我省略了一些脚注,但保留了全文中及每章末的参考书目。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本书的任何主题,如去图书馆搜集资料、处理文字和语法、写商务信函或出版图书等,可从本书的参考书目中找到充足的资源。

    我希望你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能够找到乐趣,并完成每一章的写作练习。总的来说,提升写作的方式有两种:

    · 勤写。

    · 勤读。

    “勤写”不仅仅限于本书中的练习,还应该包括你必须写的其他非虚构类写作项目。而“勤读”则是指多读历史上著名作家或当代知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传记作者、评论家安德烈·莫鲁瓦(纽约:达顿出版社,1960 年)在《写作的艺术》中阐述了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并且强调写作与作者的年龄无关:

    年轻作者训练写作最好的方式是阅读大师的作品—深入钻研大师的作品,了解大师是如何写作的。大师的写作方法就是很好的示例。一开始,他们可能是出于兴趣而阅读,就像千千万万的年轻热血作家初尝鲜一样。熟悉了那些作品之后,他们将以“琢磨”为目的反复阅读,参透其中的奥义。

    通过本书,我将苦心钻研十五年的写作经验分享给大家,以帮助大家在非虚构类写作中找到自信与乐趣。自1972 年在国家杂志上发表第一篇文章以来,我已经出版了七部非虚构类写作书,发表了一篇学术专题、一篇论文、几十篇报纸文章以及杂志文章。所以,我认为自己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窍门,以帮助你更轻松、自信地写作,帮助你从写作的恐惧与谬误中摆脱出来。非虚构类写作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经验,更是一项必要的技能。

     



     

    在“全民写作潮”中,所有期待进步与成功的作家、写手都需要一本具备足够指导意义的写作指南。

    这是一本不教条、不取巧、不浅尝辄止的文学创作指南,所有写作指导建议都来自作者对学生具体创作案例以及文坛巨匠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不似理论专著的枯燥,亦有深度与广度,兼具趣味性、文学性和实用性,带你上一堂既有料、又有趣的写作课。关于写作这件事,告诉你:何为好,为何写不好,如何能写好。

    32开圆脊精装,护封选取了极具触感和韵味的俏纹纸,辅以烫漆、镭射工艺;内封使用低调质朴的棕色麻布纸,辅以烫金工艺;内文纸为手感顺滑、视感柔和的品质纸。整体装帧精美富有创意,给精彩内容做了充分的加持。


     



     

    22年写作课导师创作与授课经验精华总结,带你上一堂既有料,又有趣的写作课。

    ·小红帽就该遇上大灰狼,学会制造麻烦

    ·主线清晰大过锦上添花,不要舍本逐末

    ·少一些心路历程,人物得行动起来

    ·卖关子是一门学问,保持“不确定”的吸引力

    ·克服对角色的保护欲,具备“虐待才智”

      ……

    马蒂森是一位极聪明又优秀的老师,她的所有建议都来自对学生具体创作案例以及文坛巨匠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她的分享细腻周到,极富洞察力与同理心,让你在写作这条路上找到共鸣,找到平衡的心态,找到自己的世界。


     


     

    艾丽斯·马蒂森(Alice Mattison)

    哈佛大学文学硕士,作家,写作课教师。曾在耶鲁大学、布鲁克林学院教授写作课程,后在本宁顿学院艺术硕士班执教22年至今。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作品在英语文学界广受好评,曾获美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以及英语界小小说最高奖项——小推车奖,等等。



     


     

    目录:

    序言:打扰一下, 我们是否在哪儿见过?

    Part1风筝与线

    自由想象,但别忽略常识

    故事之声 / 恰到好处的白日梦

    Part2让人物行动起来

    想象力

    灵感来了怎么办?

    记录想法 / 差点儿发生的和本该发生的 / 脱离现实的杜撰 / 修辞 

    顺其自然 

    制造麻烦 / 戏剧化要有,但别太过 / 巧合有风险,运用需谨慎 /

    成为别人 我可以假装是你吗? / “她会怎么做?” 

    Part3短篇与长篇:有始有终

    短篇需完整,长篇要构思

    什么是短篇小说?——以格雷斯?佩利的《和父亲的对话》为例  / 蒂莉?奥尔森:《我站在这儿熨烫》 /

    爱德华?P.琼斯:《母亲节后的星期天》/ 未完成的长篇 / 长篇小说的构思 /《米德尔马契》的故事大纲

    谁杀了女王?——“不确定”的吸引力 

    篇幅长的就是长篇小说吗? / 女王之死 / 宽阔笔直的单行道 / 风景优美的观光线路 /

    高速公路 / 之字形线路 / 迂回的小径——和孩子玩寻宝游戏 

    Part4敞开心扉

    沉默,还是开口讲出来

    开不了口——作家的写作障碍 / 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 / 有信息量的句子 / 悬念  / 

    沉溺于心理活动的人物  / 刻意打乱时间顺序  / 动机不明 / 无益的脱离现实 / 省略 / 

    为安全而省略 / 作品中的被动沉默式人物 / 把故事讲出来 

    Part5坚持写下去

    修正思维的泡泡 

    幻想 / 我们应该怎么做?/ 想清楚究竟想要什么 / 哪些事不该做?/ 你的作品足以出版了吗? / 

    修改,但不绝望 / 寻找读者 / 通过阅读学写作 / 在哪里投稿?/ 如何投稿? / 还不行怎么办? / 

    自助出版 / 兼职作家 / 保持愉悦 / 写作那些事儿

    致谢



     


     

    马蒂森对各类小说的深入阅读及解读值得每一位作家学习。在写作方面,她是一位极聪明和优秀的老师。

    ——《洛杉矶书评》

    马蒂森的分享细腻周到,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所有的指导性建议都源自写作班学生的具体创作案例,以及文坛巨匠的扛鼎之作。这是一本写作学习者的自助之书。

     ——《出版人周刊》

    这部作品很平易近人,给人一种在作家工坊里互相交流的感觉。对作家们来说,这是一个好的选择,尤其是那些挤时间写作的上班族。

    ——《图书馆杂志》

    用一本书来呈现的写作班精华课程。

    ——《大西洋月刊》



     


     

    序言

    打扰一下, 我们是否在哪儿见过?

    也许你就是那位坐在咖啡店角落里的女士,盯着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出神一阵之后开始飞速敲打键盘,如此反复。抑或你是那位用黑色墨水笔在行距狭窄的笔记本上奋笔疾书的男士,翻页时我看到了纸上密密麻麻的字。

    至于我呢?我就是那位顶着一头杂乱灰发的女士,因为情不自禁地想从身后看一眼你写的内容,而差点儿把咖啡泼到你身上。你写的是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还是自传呢?虽然我的笔记本、电脑或手稿里保存着自己的故事,但我还是忍

    不住想偷偷看一眼你们写了什么。

    多年来,我一直阅读、写作并从事写作教学的工作,至今依然乐此不疲。也许在作家读书会的最后一天,当我超负荷思考、讨论、阅读了堆积如山的小说,并连续听了数小时的诵读后可能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是时候停下来了!”但一两天之后,我就会故态复萌。最近,我写了一本有关写作的书,主要针对小说写作,但我希望这本书对回忆录作家也有帮助。因此对于本书的内容,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酌情阅读,有的部分可以略读或跳读。

    若要写一本以写作为主题的书,总能更好领悟写作这件事。我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会对下述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如何设置长篇和短篇小说中的情节,如何通过修改使其更加完善,如何在创作中少走弯路,等等。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也希望读者能有所收获。然而照搬规则并不是理想的创作状态,好的作品既需要作家自由大胆地挥洒强烈情感、直抒胸臆,同时还要保持情绪稳定,不卑不亢、不故步自封,以理性和批判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品。多年来的这些思索和总结促成了本书。

    作家需要有清晰的思路,以便在创作中明确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又有哪些元素值得保留。但拥有清晰的思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可能需要一些帮助:写作过程中都要考虑哪些东西?如何从阅读中获取创作经验?如何善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和创作(这将是你受用一生的能力)?还有,你需要勇气,需要鼓励——并不仅仅是提笔创作的勇气(因为我知道,你已经动笔写了),还有另辟蹊径、尝试新方法的勇气。

    如果你是初试身手的新人,可以先把这本书放到一边。埋头创作就好!不用理会任何写作指导!因为这并不是一本写作教程,而且我个人也认为光靠阅读教程是学不会文学创作的。这本书只是一位女性关于写作的一点思考。我的理想读者是和我一样的人——不仅有创作的冲动,而且已经转化为实践,你的创作积累已经足够写出一部甚至是多部值得一读的作品。另外,本书的目标读者可能还包括那些拥有过失败经验的作家。不论作品出版与否,他们已经在这行浸淫良久,有了些经验。

    作家与非作家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不像过去那么泾渭分明。如今的作家往往身兼数职,为生计而劳碌,为友谊爱情分心,为孩子或年迈的父母奔忙,也许还被身体顽疾所累。由于无暇写作,只能忙里偷闲,但他们分外认真,而且颇具天赋。本书不仅面向那些已有作品出版或者正在接洽出版中的职业作家,也面向那些产量不高的半职业作家,他们可能只有几部短篇作品,至多只在杂志期刊上发表过。也就是说,本书中所指的作家身份多元,可能是艺术硕士在读生、毕业生以及有意申请该学位的人,也可能是自由创作的文学爱好者,他们的作品只与朋友或大学创作工坊、作家活动中心、退休中心的伙伴分享,甚至只是在朋友家的聚会上读上一段。我也在教小说写作的课程,教过的学生有硕士生、本科生、作家研讨会的参会者,以及那些加入我私人读写会的朋友们。读写会每周举行一次,已经连续办了十三年,通常在我家阁楼。当有坐轮椅的朋友参加时,我会把地点改在厨房。他们的生活境遇各不相同,有些人的作品得以出版且广受欢迎,有些人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有些人的作品在网络上人气颇高,还有人在社区大学或全日制大学里讲授写作课程。当然,也有人牺牲了部分写作时间来工作赚钱、照看孩子或处理生活琐事。

    我所认识的作家在写作时都面临着差不多的困难, 这也正是本书要尝试解决的问题。有的人太过执着于写作规则和技术规范,无法容忍杂乱无章的创作状态——而这正是写出一部好小说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不妨先让自己坠入梦境,非理性地写出一些看似混乱的东西,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渐整理捋顺。但有的人又太过随心所欲地发挥, 最后会因为文字过于混乱而难以做出修改,难以合理调整结构和情节。也有人缺少自信,压根儿没有勇气讲出自己想讲的故事。

    我真正开始从事小说创作的时间较晚,一部分原因是我不知如何开始,也不知如何修改,更主要的是我很忙,忙于工作、孩子,忙于非小说写作——不过这些小插曲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值得遗憾的——还有身体方面的原因,我的眼睛出了点毛病,对写作造成了一定困扰。

    年近五十,我才开始构思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这之前我都在写诗歌和短篇小说。我曾拜读过《成为小说家》,作者约翰?加德纳在界定新人作家时往往使用男性人称代词“他”,并经常用“年轻的”作为修饰。可见,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式,新人作家就应该是那种长相粗犷又充满自信的年轻男性,身穿法兰绒衬衫, 脚蹬一双旧皮靴,待在教室的角落里,却以热情动人的短篇小说震动文坛。他无须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不会因此遭受指摘,写作之外的琐事往往都交给了他耐心的妻子,有时候这位妻子还要赚钱养他。男作家则饮酒作乐,骑摩托车兜风,可能外边还有个情人,而且吃喝玩乐之后他才抽空写写东西。我这本书也是写给“妻子”们的——厨房抽屉里的擦碗布下面可能就藏着她们非常有潜力的写作手稿。不论你是男是女(或是其他性别)、是直是弯、单身还是已婚,假如你本来的生活已经十分复杂——各种人际关系、不可推卸的责任、来自外界的干扰、来自内心的质疑、可能会从天而降的灾祸——而你仍然想要从琐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写作,我只能说:我也没有答案,但你可能多少需要一些所谓的“自私自利”。对此,我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抑或我从作家和教师生涯中的所感所想,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本科就读于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英语专业,1962 年毕业之前,我得搭火车和公交车往返于学校和父母家——那所位于布鲁克林区的小公寓。后来,我考取了哈佛大学的硕士,修读十六、十七世纪文学,主攻诗歌。本以为自己会成为学者,闲暇时再写写诗歌,但搞研究非我所长。硕士毕业后我找到了一份比文学研究更令我向往的工作,那就是在康涅狄格州的一所社区大学里讲授说明文写作。那时,我住在纽黑文,刚和爱德华结婚,当时的他还是耶鲁法学院的学生。爱德华毕业后,我们搬去了加利福尼亚的莫德斯托,因为他受雇于一个服务外来农场工人的州级项目,做了法律援助律师,而我在另一家社区学校继续教写作。那时正赶上越战,我们有时还会驱车前往旧金山参加反战游行。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我只好辞职在家照看孩子。那些年里我一直把自己看成作家(准确地说是诗人),尽管几乎没时间动笔。我间或写一些零散草稿,但始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作品问世。

    大儿子四个月大的时候,因为爱德华去了同一项目的另外一个办公室,我们又举家迁至索多玛县,当时住的房子旁有一棵红杉树。大儿子出生的头一年里,我常穿着污渍斑斑的睡衣喂奶,然后匆匆洗个澡,换套衣服,再把孩子放在后背上的婴儿包里去遛弯。每天照看孩子使我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其他,连洗衣服都是个问题。洗衣机和烘干机在地下室,到那里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室外楼梯道,因此我不能把孩子单独留在屋里去地下室洗衣服。孩子睡了也不行,因为地下室听不到他的声音。孩子特别小的时候,我还可以将他放在脏衣篮里的衣服上,一并提着去地下室。但一岁之后,篮子已经装不下他了。那时我意识到,如果能雇个临时保姆看孩子就好了,我就可以在地下室做点别的——一边洗衣服,一边写作。随后,我就把便携打字机拿到那儿了。

    我请了个年轻的女保姆带孩子,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在地下室写作的同时,我还能听到头顶上儿子跑来跑去的脚步声。衣服洗了,我也有更多时间写作了,一举两得。有一次,我在洗衣机里发现一只死老鼠,还把这件事写成了一首诗。在那之前的几年,我连浪费十几秒都会愧疚。但从那时候起,我学会如何从紧张生活中挤出时间写作,终于摆脱了那种没有时间的焦虑。我在公立图书馆找了出版诗歌的杂志名录,按照地址寄出了自己的诗,有一首被选中发表了。地下室时光改变了我的生活,文学创作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从那时起,我认定自己能成为真正的作家。今天,我的梦想也变成了现实。

    为人父母之后,爱德华和我都想搬到离亲人近一点的地方。我倾向于城市,因为在那儿我可以推着婴儿车带孩子一起去广场上玩,就像小时候在布鲁克林妈妈带我玩一样。于是我们搬回东部,再次定居纽黑文。爱德华继续做法律援助律师,而我仍是全职主妇。几个月后,我的写作欲望愈发强烈,随后我们加入了互助式日间育儿中心,在那里,大部分工作都由家长分担。那时正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蓬勃发展的女权运动给生活各方面都带来了影响,父亲和母亲一样,也要每周在育儿中心工作四小时。我们的大儿子每天在那里度过四小时,后来两个小儿子也送去了,以便我能够有时间写作。几年之后,我甚至还可以在写作之外挤出时间兼职教课。不过直到现在我还是不太能接受一件事——把孩子送到育儿中心以便空出时间写作,但我却只发表了一首诗,拿了寥寥35 美元的稿费。

    做出这样的决定绝非易事。我猜很多人会觉得我懒惰又自私——丈夫每周仅有的休息时间都消耗在日间育儿中心,不是跟孩子做游戏就是给他们换尿布。这样我才能挤出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在家写诗。我从未奢望成为一名成功作家,毕竟那段时间我只发表了一首诗,可能再用三年我才能发表第二首,再用九年才能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家认为我既懒惰又自私也在情理之中。但我其实并不懒惰(毕竟写作确实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不过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相反,丈夫却成为旁人眼中的楷模,这倒也实至名归。我认为他同意加入育儿中心也有自己的小盘算。显而易见,如果我没时间写作,就会越来越单调乏味,跟我在一起生活会变得没有乐趣可言。此外,他也很享受跟孩子们相处的时光。身为父亲,他内敛含蓄,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浪潮中,父亲突然要更深入地参与家庭生活。那个日间育儿中心教会了他融入家庭并与孩子和乐相处。在家带孩子的全职主妇/ 主夫经常问我,如何才能挤出时间写作,我告诉他们要鼓励配偶参与并分担家务,如果配偶不愿意,或他们没有配偶,也尽量谋求其他途径减轻家务负担,活出自我。

    小儿子出生后不久,我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得益于发表过几首诗歌积累的些微名望,我从家附近那所曾经兼职过英语教师的大学得到了一份工作,讲授创意写作课程。为满足学生需要,我起码要大致了解如何创作小说。那段时间里我曾做过一个梦:打开衣柜,我一件一件地翻找着衣服,衣柜里大多是我年轻时穿过的裙子。转过身,我发现紧挨着衣柜的地方站着个无头女——梦境中的肢体残缺倒没有特别阴森恐怖。她穿着一件我从未见过红格纹呢子裙。我们相互拥抱,而且我有种感觉——她似乎就是我自己。我醒了过来,梦境也戛然而止。当天晚些时候,我在清扫秋叶时揣测这个梦的意义,它可能在暗示我,是时候开始写小说了。那个无头女也许是我的一个分身,但又不是我本人,或者说,她是从我的身体和思维中走出来的一部分,是我那个梦境的旁白、叙事者。当然,也许这只是我在潜意识里找了一个写小说的理由。

    现在我都在楼上写作,但我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却是在厨房餐桌上敲出来的,这样才能一边写作一边照看在旁边塑料椅子上睡觉的孩子。我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不让他在小床上睡觉,可能正巧他就在椅子上睡着了,让他继续睡那里也方便我照看;或许创作小说就需要这样的特殊环境和新奇视角。这部短篇讲述了一个面包师的故事,主角是个聋哑男青年。虽然没能发表,但我从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也深刻体会到完成一部作品带来的鼓舞。任何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这种体会多么重要。

    七年后, 我正式迈入四十大关。既写诗歌, 也写小说,并终于如愿出版诗集,但在杂志上发表单独的诗歌作品却不太顺利,我的小说也未能出版。因此我隐约感觉到如果不暂别诗歌,就很难在小说上有所长进。几经挣扎,1983 年过完四十一岁生日时,我郑重决定,以后每年上半年写小说,下半年写诗歌,且只在下半年写诗歌。那时适逢春季,所以我先写小说,这样一来时间突然充裕起来。节奏放缓后,感情也更充沛了。由于我对所谓“下半年”的时间界定逐年缩减,诗歌创作渐渐淡出我的生活,后来我索性放弃了这个念头。我曾担心过这种放弃,但事实上却并未如自己预想的那般介意。因为写作本身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独特的应对困难的方式,我想有所取舍应该是一个好方法。开始专注于小说之后,没过几年我就陆续发表了作品——先是单独发表的短篇小说,然后是短篇小说集,直至长篇小说问世。

    不知不觉间,我已成为一名作家,小说创作也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但我仍然不能排除一切干扰,每日只埋头创作。这就是我成为作家之后的生活状态,相信你们也是如此。即使在过去,也只有少数男作家才能享有如此待遇——既有贤内助和仆人的鼎力相助,又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不管是继承来的财产还是他们的作品极为畅销)。如今,这种闲情逸致也只能在诸如雅斗花园或者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这种作家庄园里才能享受到。对于我等凡人,相信大部分人还无法依靠专职写作来养家糊口,只能花大把时间从事其他工作来赚钱养家,同时还要兼顾家务、照看孩子。外界或好或坏的干扰也会阻碍创作的脚步,比如婚丧嫁娶、外出度假或探访病人。也许还要阶段性投身某政治运动;也可能得照顾一位患病的亲人;没准儿哪天屋顶又坏了……半年小说创作计划开始后的几个月,我发现一只眼睛的视觉区域出现空白,检查后得知这是一种遗传性眼疾。此后,我的右眼再也无法阅读。那时我还太年轻,无法承受永久性的身体功能缺失,眼疾也确实造成了不小困扰。十几年之后,眼疾日渐严重,身体还伴有其他小毛病,但我依然能够阅读、写作和讲课。随着年龄渐长,我渐渐能够比较平和地面对身体问题,并适应了在身体能承受的范围内工作。

    我很幸运,但也有暴躁或自私的一面。我学会了如何保障自己既有的写作时间,但也反对作家斩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我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孙辈,喜欢与亲朋好友相处,享受写作之外的其他体验。但是要想成为职业作家,有时还真得把写作优先安排在其他重要事项前面。鱼和熊掌无法兼得,即使我们并不知道作品是否会得到认可,也只能孤注一掷。

    对所有立志成为作家的人来说,不只要静下心来创作,更要创作出好作品才行。我们得有稳定的情绪和心态,也要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当你确定自己能够稳稳地坐在椅子上创作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拿出勇气从熟悉的创作方法入手,而不是学习一套新的写作技能。拥有这样的勇气是很重要的,有的新手也觉得应该从熟悉的方法开始。但当他们在学习艺术硕士课程、参加作家研讨会、在咖啡店埋首创作的时候,往往又会产生错觉——情绪铺垫已经打好了,接下来只要通晓一些规则和步骤,就可以按部就班塑造角色和情节了。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心态必须保持平和,这样才能对每一个场景的构思都充满信心。虽然也有不可行的时候,但仍会对下一个可行的构思有所启发。尽管写作时间非常有限,但别怕浪费时间,所谓慢工出细活儿。从思维的深处找出灵感相当耗费时间,但这一点点模糊的火花却恰恰是一部好作品必不可少的,即便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确定这个火花是否会被采纳。

    通过学习是不是真的能获得写作能力?对此大家往往心怀质疑。他们认为那些有写作冲动、并通过自行参悟就能获得写作技能的人才是真正的作家。但在我认识的作家中,几乎所有人都在学习中多多少少获得了一些写作要义,不管是上写作课、参与写作小组,还是看书评、看指导书。这样的学习即便无法面面俱到地帮助你完成接下来的每一步, 但最起码让你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如何开始。如果这本书能帮助读者以自信、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心态构思并完成自己的作品,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成为别人

    我可以假装是你吗?

    我认识的一位作家每次提到正在写的短篇,都会说“我在里面是女人那部”。不是“以女性视角写的那部”,也不是“我扮演女人的那部”。那段时间,他就是女人。我想这就是写小说的代价。

    “ 叙事角度”(point of view)这个词,可以就字面意思进行理解。比如,布兰登明知无力回天,依然坚持给垂死之人动手术。或者他明知妻子抗拒宗教,依然坚持带女儿去教堂做礼拜。无论什么想法,都要先确立布兰登的主人公地位,他不仅承担着展示故事各种观点的责任,还负责确定叙事角度——布兰登面对窗户,读者从他的视角看到窗外的阳光及楼宇间飞过的直升机;布兰登站在走廊,读者从他的视角看到一只猫;布兰登跟米兰达在一起,读者从他的视角看到米兰达可爱的脸庞和弯弯的眉眼,以及她取笑布兰登的牧师时上挑的一只眉毛;布兰登紧倚着门,屁股被门把手顶了一下,他有点饿;米兰达的话让布兰登有点紧张,他大口啜饮滚烫的咖啡,因此舌尖有点刺痛……作为叙事者,布兰登调动全部感官向读者呈现那时那刻的情境。

    成为他人并不是一件难事,甚至是一件带有自由意味的事情。如果你有双大脚,那可以选定小脚人物作为叙事者,描述买鞋的情节时就要跳出自身,以虚拟人物的尺码为准,买其他东西时也一样。如果习惯找与自己类似的人物作为叙事者,又无法兼顾人物的真实生动与自己的隐私保护,不妨彻底忘却自我,让完全不同的人物做叙事者——可能他拥有着一口烂牙、迥异的穿衣品味或不同的体质特点,但这并不妨碍你把自己在地铁里的经历放在他身上。这并不是说叙事者的脚大脚小有多重要,而是次要的、微小的特征可以引导作家找到叙事者的主要特质。某种意义上说,叙事者就是作家本人,但在诸如结婚、失业及其他足以改写人生的大事件上,叙事者与作家的真实经历又都是不一样的,毕竟现实生活没有小说那么戏剧化。“应该让什么人碰到这样的事情呢?”——这类问题有助于将现实生活转换为虚拟的故事。

    我一度无法理解“人物塑造”的含义。但我觉得,人物不是作家生编硬造出来的,而是要去用心感知、并逐渐找到其特质的。就像初次踏入别人的房间,你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推测出主人的喜好。要走进初次登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妨先把作品的主题放在一旁,随心所欲地界定该人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布兰登是虔诚的教徒,偏不让他平静内敛、具有哲思、温驯谦恭,试试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如何——布兰登经常和两个女儿玩拼字游戏,八岁、十岁的小孩要完成三联词拼写并不容易,但他一看到自己要输就会发飙,并撕毁填字单。

    构思时,先把人物放到现实中,想想他们怎样生活,又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布兰登是哪里人?为什么他比米兰达见识广?先从微小特征入手,再逐渐找到具有可识别性的特质是个不错的办法。总之,相信你的直觉。比如,一个女人总是往手臂上抹保湿霜,然后拍打按摩——没问题,再往深想——她喜欢什么样的保湿霜?她的手臂怎么了?她冬天也得穿短袖吗?大冷天也得穿着短袖工作,她是护士吗?如果你写的是回忆录,可以直接回想人物真实而又无涉主题的特征。

    放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为其他族裔或者不同性取向的人物,以增强代入感,再仔细全面地审视他们的生活。但现实情况是,本人是有色人种的作家会不自觉地将人物也局限于本族群体,而白人作家也不太敢把叙事者写成黑人。不论是叙事者还是其他人物,一旦涉及边缘化群体就会让作家担惊受怕。我听说有些白人作家因为害怕偶有错漏而伤害到非白人读者的感情,构思人物时会直接将有色人种排除在外,结果所有人物清一水儿的都是白人,反而加剧了小说的种族意味。所以,不要给你的想象力施加压力和限制,写小说离不开虚构,作家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都可以,也可以暂不考虑道德层面的问题。本想把人物写成黑人男子,但仅因为自己是白人,动笔之前就硬将其改成白人,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当然,也有人反对以自身以外的视角写小说,尤其是叙事者身份涉及种族、性取向或残障等特征的时候。对此我不赞同。因为毫无疑问,自由想象是写小说的基础。教授艺术硕士课程时,我给学生读过自己的短篇小说,探讨职场种族多元化问题,故事里的角色包括黑人、白人和拉丁人。叙事者是位年轻白人女孩,有点笨,但很善良,我借她的视角呈现其他人物的一些特质,比如种族、体态胖瘦及性取向等。叙事者对其他人的看法肯定与读者不同,我这么做是想给读者保留一定的想象空间,如果有人能读出故事里对女主角的一丝讽刺意味就更好了。朗读完毕,一个黑人男生跟我说,人物的种族被反复提及太多次,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带点儿种族主义倾向。他没说这是他自己的想法,但有可能是。不过我觉得这不是他的本意,没准儿他挺喜欢我的作品,只是身为有色人种,他要顾全政治正确。此外,我也很想知道他写作时是否会明确指出人物的种族。

    多年来,有两位学生从不在作品中明确指出人物种族,黑人学生写的人物都是黑人,拉丁人学生写的人物也都是拉丁人。他们据理力争——为什么人物是白人的小说无须言明,而一旦变成有色人种就得做出标示?对此我并无异议。但他们也清楚不明示人物种族的后果,读者会先入为主地把人物想象成白人。至少大多数白人读者会这么想。我的那位黑人学生采用了折中的方法,她有意回避“黑人”这个字眼儿,用更多细节表现人物的种族,比如肤色、体型、头发、祖籍。毫无疑问,她间接指出了人物是黑人,但问题是,此类细节的指向性并不唯一。许多小说都存在指向不明的问题,比如一位女士有一头金发,而另一位红发碧眼,如无特别说明,读者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她们都是白人。事实上,黑皮肤只是非裔族群的特征之一,他们也拥有其他特质。那位拉丁裔学生也在坚守,他在最近刚完成的小说中依然不用拉丁姓氏命名人物,读起来也挺有趣:一群不说拉丁语的人过着毫无民族特色的生活,然而还是可以通过某些细节看出他们的拉丁人身份,比如岛上有一位阿布罗[1],又比如他们只吃拉丁风味的食物。其实只要稍作鼓励,有些黑人学生并不介意明确指出作品里人物的黑人身份,他们只是想用更巧妙的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陈述出来,所以会写诸如“棕色脚趾”这种黑人独有的身体特征,以使读者有所领会。

    有时候为了构思故事,作家需要把自己想象成其他种族,这么做并不容易。不过这样一来,主题一下子就会丰富起来:既可以写依然留有本族文化及语言的新移民家庭,也可以写早已远离传统的移民后裔;既可以写因遭遇不公而在公众场合发声的“异端”,也可以写为了获得特殊待遇而主动彰显特殊身份的“异端”。对作家来说,这样的主题都是值得写的。关键是当作家自身与故事人物的种族不同时,应该怎么处理。举个例子,在一位黑人作家的作品里,女主角也是黑人,她爱上一位混血男士,这位男士的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白人。由于故事情节的需要,这位男士或他爸爸将成为第三章的叙事者。而作者作为黑人该怎么办?我认为该写还是得写,只不过写完之后要让中国的或有中国血统的朋友看看,验证一下相关部分是否有错漏。

    毋庸置疑, 犹太人的家族故事大多出自犹太作家之手,海地人的家族故事也往往出自海地作家之手。作家也无须为了自由表达而故意选不熟悉的主题写。但如果时机成熟,就应该对自由表达善加利用,写写不熟悉的群体又何妨?不过作家一定得拿出想象力和勇气,还要想办法仔细查证,以增进描写的准确性。铭记一点,世上大多数的体验是具有共通性的,不因人种不同而不同。我刚开始写小说时,有一天迎面碰见一个骑自行车的黑人小男孩。我不了解他,也无法用文字为他发声,这让人感到气馁。但我至少能以他的视角来写点什么,因为我也骑过自行车,知道屁股在车座上是什么感受,如果我也在这条路上骑车,也会看到他眼中的风景。所以,作家在把自己想象成叙事者时,应该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客观世界。白人作家可能没遭受过种族歧视或偏见,但一定都做过“开窗户”之类的动作,有过蚊虫叮咬、淋雨等肢体感受。那就先从这儿开始。

    描写少数族裔、残障人士、肥胖人士、同性恋等边缘化人物时,不论是叙事方式还是情节安排,都很容易落入类型化的窠臼。不论作家本人是否属于边缘化群体,选定此类人物作叙事者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反对外界对他们先入为主的批判和歧视。如果出于作品需要,故事里的犹太人必须贪婪、黑人必须极具音乐天分,那请务必赋予他们丰满的人物性格,不要让刻板印象成为角色的全部。最重要的是,故事里一定要有同种族的其他人物。还有一点,不能只凸显边缘化群体的特性而忽略普遍人性。一提到黑人,不能总想着美洲大陆上关于种族的黑暗历史,黑人跟其他人一样,也遛狗,也喜欢黄油面包;不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说到底都是普通人,也都会患感冒。作家可以先把想表达的主题放在一边,以更自然、更真实的方式将边缘化群体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

    如何避免类型化?从文学史和社会史以往的经验来看,一旦主人公来自某边缘化群体,主题往往是讨论此类人群存在的合理性,结构也因此服务于主题。许多优秀小说都依循下述结构展开:首先,主人公因边缘化身份而遭受歧视;接着,主人公遭受重重阻力,并对自身的边缘化身份产生质疑;最终主人公经历危机、重拾信心,带着对自我的认同继续生活,或者向主流意识屈服。这种结构确实高潮迭起。对于讲述边缘化人物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小说而言,歧视情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相信大部分作家都认同这一点。但是,作家不必为了歧视而歧视,读者也不应带有此类心理预期。前不久的一个写作讨论会上,有人分享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男同性恋,并遭到其他人物的一致排挤。一开始我们都以为主题带有恐同色彩,全部读完后才发现他不招人待见另有隐情,与同性恋身份并无关联。

    作家若要对故事和人物保持绝对忠诚,得把悲剧结局与主人公的人性弱点(而非边缘化特征)联系起来。不过,深受歧视的边缘化群体本身就处于弱势,再让此类人物犯错误或搞破坏,很容易被某些读者诟病为“反女权”“反黑人”等,以边缘化人物作为叙事者的难点就在于此。而一旦作家不敢以悲剧作结,便无法体现边缘化人物的丰富性,也无法呈现严肃文学的格局。想把边缘化人物写好,作家必须克服保护欲并抱以平常心,从普遍人性出发进行构思。这类人物虽然不好写,但值得一试。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