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扫码下单

  • 音像我和于是之这一生(精)李曼宜
  • 正版
    • 作者: 李曼宜著 | 李曼宜编 | 李曼宜译 | 李曼宜绘
    • 出版社: 青年作家杂志社
    • 出版时间:2019-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曼宜著| 李曼宜编| 李曼宜译| 李曼宜绘
    • 出版社:青年作家杂志社
    • 出版时间:2019-10-01
    • 版次:1
    • 印刷时间:2019-10-01
    • 字数:183000
    • 页数:306
    • 开本:32开
    • ISBN:9787521206593
    • 版权提供:青年作家杂志社
    • 作者:李曼宜
    • 著:李曼宜
    • 装帧:精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58.00
    • ISBN:9787521206593
    • 出版社:作家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9-10-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9-10-01
    • 页数:306
    • 外部编号:3073026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目 录
    自 序 /001

    印象:灰布制服中的紫红毛衣 /001
    找到了“家” /008
    李伯钊指导于是之排演歌剧《硫磺厂》 /014
    难忘1949年的生日 /021
    亲历开国大典 /027
    初次下厂、下矿演出 /031
    值得回忆的苏联话剧《莫斯科格》 /039
    从恋爱到结婚 /050
    我们的家 /067
    1951年在舞台上次出现形象 /087
    于是之早年的学习生涯 /102
    关于《幼学纪事》 /111
    关于《祭母亲》 /118
    公园偶遇钱学森、蒋英夫妇 /124
    《茶馆》复排风波 /128
    从《像他那样生活》到《丹心谱》 /145
    “副院长”八年 /171
    于是之和他的舅舅们 /186
    莫斯科之行 /204
    与病魔抗争 /217

    附录一
    为了纪念与感动  /246
    回忆父亲 于永 /253
    我印象中的爷爷 于昊明 /257

    附录二
    筹拍《赤壁大战》的演员日记 /261
    于是之年表 /281

    李曼宜,1925年生于北京,1948年于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后入华北人民文工团,在此与于是之相识相爱,并于1950年结婚。1983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开始系统地搜集、整理于是之相关材料,编有《于是之家书》。
    于是之,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话剧代表人物。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1951)、《骆驼祥子》(1957)、《茶馆》(1958)、《丹心谱》(1978)、《洋麻将》(1985)等,电影代表作有《青春之歌》(1959)、《秋瑾》(1984)等。曾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中戏剧协会副、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等职。《幼学纪事》曾入选语文教材;著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印象:灰布制服中的紫红毛衣1949年的春天,北平刚刚解放不久,虽说还是春寒犹厉时节,可在空气中已经令人感到一种暖融融的气氛了。我们北师大的一些同学在看了一个从解放区来的文工团演出的歌剧《赤叶河》之后,都感到振奋。从他们演出的内容、形式和音乐等方面来看都是我们过去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很受鼓舞。后来又听说音乐家贺绿汀先生是这个团的领导之一,我们对这个团就更有一种羡慕之情。,有位同学得到一个信息,说这个文工团正在招收新团员,于是我们十来个同学当时就决定去报。测简单,我们都被录取了。记得当时我被告知,3月24日报到,自带行李,要在文工团里住,到时会有车来接。
    这个文工团是刚刚从解放区入北城的,全名叫“华北人民文工团”,隶属于华北局。去报考的那天,我看文工团里的同志,不论男女老少,都穿一身灰粗布的制服,显得很精神。而我们当时在学校多穿旗袍,很少穿长裤(只有上体育课时才穿)。为了别太特殊,我用家里仅有的一块黑咔叽布做了一套制服,准备在报到那天穿。一切准备就绪,报到的日子也到了。
    那天,我在家焦急地等待着接我的车,有些坐立不安,听到有人告诉说:“车来接你了!”我赶紧跑到大门外一看,愣住了。完全没有想到,接我的“车”竟是一辆小毛驴拉的胶车(这是当时文工团里的交通工具),赶车的小伙子也是从解放区来的“红小鬼”。他客气,帮我把行李放到车上,而我这个城里人次爬上了毛驴车。“坐稳了!”小伙子手中的鞭子一甩,轻轻地吆喝一声,我们的车便启动了。小毛驴一路小跑,“踢踏踢踏……”那均匀的节奏敲击着北平城的柏油马路。我靠在行李上,心情特别激动。我想,要记住,我是这样走进队伍里来的。
    我们报到的人先到了那时的团部,地点是在西堂子胡同1号——一座很讲究的小洋楼,后边还有花园。听说那里原来是将领宋哲元的公馆。文工团负责接待我们的同志根据我们几个人的情况——有学声乐的,有在学校业余剧团的——将我们都分到戏剧部了。那时,我听说文工团还有音乐部和一个管弦乐团。
    戏剧部又在另一个地点。当时文工团之所以住得那么分散,是因为刚进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大房子,只好临时找些空房住下。戏剧部在东华门大街19号,那里原来是一座大饭庄,坐北朝南,门口是高台阶,进门是个四合院,有一排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房间都很宽敞,屋外四周还有很宽的走廊,中间有个不小的天井(后来这里搭了凉棚,我们、排练都在这里)。东边还有一个跨院,这些房间都被打了隔断,也许就是原来的“雅座”,这样就可以住下不少人了。我们刚到这里的时候,住来的同志都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穿着紫红毛衣的小伙子,跑来帮我们提行李,安排住处。那时由于床还没买齐,男同志一律打地铺,住在大北屋;我们几个女同志分别住在东西厢房,屋里是有床的,算是优待了。当时,我心里很纳闷,这个穿紫红毛衣的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呢?看他那身打扮,显然不是刚进城的“老”同志(这个“老”,只是区别于我们新来的同志,那些“老”同志其实也很年轻),可他又俨然以团里的主人身份在接待我。把我们都安排停当以后,这个小伙子才做了自我介绍。他说他叫于是之:“干钩于,是不是的是,之乎者也的之——是生活干事。”我心想,这名字用的字真有些特别。后来大家聊起来,才知道他也是新来团里的同志,只不过比我们早了一个月而已。现在回想,当时对他的印象就是在那一色灰布制服当中出现的那身紫红毛衣。据他自己说,那件毛衣是在旧货摊上买的便宜货。那时他是穿着一件棉袍到团里报到的。一到,就急着想和老同志学扭秧歌,打腰鼓,穿着棉袍实在不方便,脱掉它就只有这件毛衣了。他开始也觉得有些“各色”,再一想,“解放了”,穿什么不行啊,于是就大模大样地穿了起来。开始,我以为和是之的次见面就是在1949年,后来我们聊起来才知道,原来早在解放前,大约是1944年,我们就见过面,只是印象不深。那是在什么场合呢?这可就说来话长了……故事要从我家住的那个大院儿说起。这是一个很大很深的院落,里边住着包括房东在内的五六户人家。它并不是一个大杂院,各家都是独门独户,还有自己的小院落。住在这里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各家的孩子平时都去上学,只有当暑到来的时候,大院儿的孩子们才凑到一起商量怎么过期。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住在这里。大院儿里有很多树,松树、柳树、槐树、桃树、海棠树……吸引我们的是一个用砖砌起来的平台,它可以当成舞台用,台子上边搭着一个高高的藤萝架,藤萝开花时清香扑鼻,夏天这里是乘凉的好地方。我们小孩子就在这个台子上唱歌、跳舞、吹口琴、变魔术,还表演小节目。我们把各家的大人请来当观众,颇受。
    随着我们一年年长大,只演些小节目已觉得不过瘾了——当时我已经上高中了。这年暑,院儿里有同学提议排一出话剧,有人干脆提出排《雷雨》,理由是这出戏里角色不多。经过“研究”,我们决定就排《雷雨》,并分派了角色,但发现人手还是不够,缺一个演周萍的人。怎么办?几个男孩子商量了一阵后说,他们可以找一个朋友来参加,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好,说干就干。那时我们只能找到三四本剧本,对词的时候,谁有词谁就拿着剧本,大家轮着用。我们既没有导演,也没有剧务,只要有人一招呼,大家就都来了。所谓“对台词”,只不过是照宣而已。在“周萍”缺席的情况下对过几次词后,这天担任“周萍”一角的朋友终于来了。那时的孩子,也没想到要把这位朋友给大家做个介绍,只是人一来,马上就开始对词了。我被分配演繁漪,和一个陌生的“周萍”对词特别紧张,头也不敢抬,眼睛紧紧盯着剧本。那时的女孩子还真有些“封建”呢。记得这位“周萍”只来参加过两三次排练,我和他除了对词,并没说过别的话,甚至都没抬头看他一眼。暑很快就过去了,虽然没见到我们的“成果”,但是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部曹禺的剧作,还是很有收获的。
    后来知道那个“周萍”叫于淼,也就是现在的于是之(他的这个名字是在职业演戏时才改的)。若干年后,我们提起了当年在大院儿排《雷雨》对词的事,是之还记得。他说:“你那时只顾低着头念词,从不抬头看看,凡是繁漪台词里有‘我爱你’或是‘你爱我’的话时,你只念‘我—你’,‘你—我’,把那‘爱’字去掉了。”我说:“繁漪有这样的词儿吗?我怎么不记得?”他说:“有,有,有啊!”说罢,大笑。这大概就是我留给他的“印象”了。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