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文化的格调/中国礼乐文化丛书曹胜高著
  • 正版
    • 作者: 曹胜高著著 | 曹胜高著编 | 曹胜高著译 | 曹胜高著绘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6-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曹胜高著著| 曹胜高著编| 曹胜高著译| 曹胜高著绘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99000
    • 页数:284
    • 开本:32开
    • ISBN:9787532178339
    • 版权提供: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曹胜高著
    • 著:曹胜高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532178339
    •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1-06-01
    • 页数:284
    • 外部编号:3115685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辑 传统与国学
    传统文化
    重新定义国学
    儒学的修为
    道家的
    家的超脱
    中国文化中的雅与俗

    第二辑 蒙学与儿童教育
    蒙学文献的价值
    蒙学的知识体系
    果行育德
    蒙以养正
    师严教尊
    教育的起点
    孝道培养感恩

    第三辑 立德与为学
    大学的人本
    大学的文化传承
    立德之道
    树人之道
    为学之道
    为师之道
    学者的品格
    知识、能力与修养
    读书在于变化气质
    学习·发展·合作·包容·开放

    第四辑 诗心与诗意
    物我双观
    宇宙便是吾心
    动与静
    隐与秀
    诗的现代
    工夫在诗外
    纯净之美

    第五辑 气韵与画意
    写意
    工笔的写意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画意
    骨法用笔
    墨分五彩
    气韵生动
    出神入化
    花鸟情趣
    山水意境
    画中有诗
    石涛的题画
    一枝一叶总关情
    文人画

    第六辑 光与影
    摄影的艺术尺度
    影画合璧
    风光摄影
    摄影的人文

    第七辑 人文与山水
    王维:禅悦自然
    苏轼:潇洒自适
    李成:失意得意
    赵孟頫:仕隐进退
    唐寅:才华风流
    徐渭:狂傲不驯
    王冕:闲逸萧散
    郑板桥:难得糊涂
    赵佶:轻佻痴迷
    董其昌:风华轻狂
    李白:鹤鸣九皋
    范仲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欧阳修:伊川山水洛阳花

    附录:读书印象记
    后记

    曹胜高,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全国社科普及专家,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等。著有《汉赋与汉代制度》《从汉风到唐音》《汉乐府全集》《国学通论》《国学导论》《图说儒家文化》《中国的修养》等。

    重新定义国学国学是什么?
    通俗一点讲,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理总结。学术一点来讲,国学是研究中华传统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与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和学术方法的总结。
    之所以要复兴国学,就在于国学侧重讨论、分析和总结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思理,对其思想、道德、学说、观念和理念进行全面总结,为当前乃至未来的治理系的形成、社会价值的共识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提供学理支撑。
    中华民族地域宽广、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形态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的文化中有一些基本的学理的内容。例如医学、天文、地理以及建筑中,都重视对阴阳、四时、五行的认知,对天干、地支相互关系的思考,在建筑、服饰、艺术等方面则重视对称、平衡之美等。这些蕴含在多样文化形态中的学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认知,也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思维习惯。我们要创造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就要对文化形态中蕴含的内在学理进行深入分析、系统总结,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客观、理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比如如何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如何实现大一统、如何处理好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阶层有序流动、如何形成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如何实现富国与富民之间的平衡、如何形成合理有序的社会管理体系等,这些治理、社会管理、民间治理以及国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传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验借鉴。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三大文明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中断了,古印度文明大约消失于公元前1000年,两河流域文明衰落于公元前224年,古埃及文明灭亡于公元303年。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了五千多年没有中断,这就不得不让我们仔细去思考,中华文明是如何兼收并蓄、包容并举而不断壮大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而不断发展的?
    文明是体现在人类演进过程中的民族意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科学知识以及技术水准等要素的总和,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与自我认知的总结。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都是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的产物,文明的产生环境和萌发过程,不仅决定了这种文明的根本特点,也决定了其后续发展的整体走向。
    了解中华文明,我们会意识到:政治理想的长期稳定和治理系的相对完善,使中华文明选择了内敛式的政治文明,即不断完善政治文明,不断调整经济体制,不断吸纳外来文明,以实现《礼记·礼运》中所描绘的小康社会,去追求大同理想。在这种以内部调整为动力的文明传统中,繁荣和发展不是依靠外部的掠夺和占有,而是依赖于内部体制的自我更新和经济模式的自我完善,来渐次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这种内敛的政治文明,伴随着的耕作技术和科技知识,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向外扩张,辐到周边,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中华文明圈。
    不知过去,无以图未来。如果把中华文明视为传统之江河的话,那么,我们正处在河的中下游,就必须了解这条河从哪里起源?流经何处?我们同饮的一江水,究竟是怎样的成分?我们所理解的国学,正是基于文明史视野中对中华文明的观察与反思,试图从中寻找到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学说资源、研究方法,总结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核心命题、基本学理和观察视角,勾勒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模式和历史经验,以此作为我们面向未来的思想基础、学理支撑与经验总结,成为我们在世界文明激荡中站稳的基石。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理总结。文化是指一个、一个民族在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一切习惯与经验的总和。文化会因地域、文明、宗教与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群体差异;也会因个人经历、教育和心修养的不同,呈现出个体差别。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体现在物质形态、精神文明、政治体制、风俗习惯、思想意识和文学艺术等多个维度之中的文化特征。
    国学主要侧重于讨论、分析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精神、观念与方法等。我们了解国学的目的,不是为了钻故纸堆,而是为了寻找到滋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分,寻找到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那些思想和观念。大而言之,让中国在科技进步中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以致无所适从;中而言之,让社会在经济发展中不要失去价值认同,以致一盘散沙;小而言之,让我们不会因为现代文明而失去文化基因,以致自我迷茫。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学是中国的学脉、文脉,更是中华文化的气脉、命脉。了解国学,研究国学,传播国学,不是要因循守旧,而是要推陈出新,去芜存精,吸收前人的智慧,总结历史的经验,为我们现在的发展提供参照,为我们未来的走向提供滋养。
    作为思想体系,国学存在于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中,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如《周易》《老子》《论语》《孙子兵法》《黄帝内经》《坛经》等,承载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人人关系、身心关系和人神关系的理解,构筑了中国思想的根基,成为驱动中华文明延续、发展和自新的内在动力。
    作为文化观念,国学是沉浸在中华文明进程之中的习惯、认识和价值判断,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作为文化传统的精髓绵延不绝,有些直接深入到我们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和生活态度中,成为文化。
    作为学术方法,在国学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如版本的考订、目录的编纂、校勘的方法、辨伪的原则、辑佚的实践、训诂的使用等,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无数学者的总结后,成为研究文献典籍、理解思想学说、学习文化观念的基本手段。
    作为文献形态,我们要把经、史、子、集放在不同的层面上去考量:经学的立意在于思考社会共识、天下之事与人类命运;史学着眼于阐释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侧重于观察一家、一国、一族、一区、一事之变迁;子学致力于解说各家观点,以某一立场阐释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文学的立足点是传达一己之情绪、个体之感受,抒写人同此情、情同此理的人生体验。文献学上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和排列顺序,大致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考在其中,体现出由天下至于家国、由群体至于个人的关照视角,我们阅读古代经典,正可以从这个视角来审视四部文献的差异。
    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讨论的国学,是基于中国传统学术立场的思考,是按照文献处理方法、学脉传承方式和学术研究方法而进行的,进入到经典阅读和学术研究的语境中,按照传统学术的理路观察、思考和处理传世文献,结合现代学术方法,进行更为有益的探索,沉浸其中,超乎其上,守正出新,后来居上。

    国学普及读本,修身实操引导。
    本书涉及“传统与国学”“蒙学与儿童教育”“立德与为学”“诗心与诗意”“气韵与画意”“人文与山水”等多个方面,将传统经典与历史故事相结合,化整为零,深入浅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多方位地展现出来。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