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设计问题(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
  • 正版
    • 作者: (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著 | (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编 | (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译 | (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绘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著| (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编| (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译| (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绘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55千字
    • 页数:325
    • 开本:16开
    • ISBN:9787302464907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
    • 著:(美)布鲁斯·布朗 等 主编;?孙志祥,?辛向阳 译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88.00
    • ISBN:9787302464907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7-10-01
    • 页数:325
    • 外部编号:120160238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一、设计鲜为人知的一面:匠艺的关联
    1.设计之谜不再成谜
    2.乔凡尼·萨基工作室“不为人知”的故事
    3.新的设计认识论
    4.不是例外
    5.意大利设计与工匠关系的演变
    6.不只限于意大利:当代经济中的设计和匠艺
    7.后续研究
    二、不同叙事框架下的设计策略
    1.引言
    2.理论背景
    3.作为设计框架的企业叙事
    4.不同叙事框架中的设计
    5.案例研究:BMW-i探索型叙事中的设计
    6.结论
    三、设计与企业文化
    1.引言
    2.设计和组织变革
    3.一个不同的观点:设计是组织变革的隐原动力
    4.案例研究讨论
    5.结论
    四、创事:社会创新与设计
    1.社会创新与设计
    2.自上而下:社会创新由战略设计驱动
    3.自下而上:社会创新由地方社区驱动
    4.混合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
    5.结论:一大批设计活动
    五、移情设计研究进展如何?
    1.引言
    2.移情设计作为研究计划
    3.设计中的情感及体验诠释
    4.协同设计:网络和组织实践中的移情
    5.现实急转弯:设计想象中的移情
    6.移情设计研究进展如何?
    六、渐进创新与激进创新:设计研究与技术及意义变革
    1.研究背景
    2.设计研究分类
    3.两种类型的创新:渐进创新与激进创新
    4.技术与意义驱动的创新
    5.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6.渐进创新和激进创新的关系
    7.设计研究四边形
    8.设计研究能够带来激进产品创新?七、的可视化:人机关系的图形化探索
    1.引言
    2.方法
    3.11号登陆可视化
    4.结论
    八、研究及设计在学界和业界中的定位问题
    1.引言
    2.基于设计的研究的多种不同阐释
    3.研究与设计:两个对立的概念
    4.从对立面到连续体
    5.通过设计探究可能
    6.设计作为部分方
    7.讨论:探索连续体
    8.结论
    九、转型模式:创造和谐幸福的交互产品设计
    1.引言
    2.问题:转型危及人的幸福给设计师造成严峻的挑战
    3.设:转型模式框架导致维持幸福的设计干预
    4.转型模式:理解阶段
    5.转型模式:构思及提炼阶段
    6.转型模式:评估阶段
    7.结论:面向幸福的转型
    十、灵感与构思:数字时代的手绘
    1.引言
    2.长期研究
    3.监测变化
    4.设计前的准备:寻找灵感
    5.构思:通过手绘进行思考
    6.讨论和分析
    7.结论
    十一、苹果派空间关系学:厨房工作三角区中的爱德华·T.霍尔
    1.引言
    2.克里斯廷·弗雷德里克的厨房
    3.霍尔的空间关系学
    4.空间关系的新研究
    5.研究外推法
    6.方评价
    7.弗雷德里克厨房中的空间关系学
    8.结论
    十二、乐器设计:通过基于实践的研究盘活理论
    1.引言
    2.到哪里找质量?
    3.交互的质量
    4.交互和身份的共决机制
    5.叙事身份
    6.设计研究过程、交互及叙事身份
    7.Arcontinuo:创新在乐器中的实际应用
    8.结论
    十三、土耳其创新设计动态:身份诉求
    1.引言
    2.早期阶段:1955―1970
    3.起步阶段:1970―1985
    4.崛起阶段:1985―1995
    5.起飞阶段:1995―2005
    6.巩固阶段:2005年及以后
    7.身份诉求
    8.文化和传统作为灵感的源泉
    9.设计创新
    10.结论
    十四、新媒体和设计学中的声音
    1.引言
    2.创意产业及其潜能
    3.在设计课程体系中设置声音研究的依据
    4.声音设计教育体验概述
    5.声音研究的实践成果
    6.结论
    后记

    孙志祥,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江南大学设计哲学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设计文献翻译。
    辛向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哲学博士、原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专业创始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设计哲学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哲学、交互与体验设计、设计战略与方法。

    《设计问题:创新模式与交互思维》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
    开,一是设计与创新;二是具身知识的培养、维持和应用。



    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鲜明的主题。2016年3月5日,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
    工作报告中,先后61次使用了“创新”一词,创新是
    的高频词之一。报告指出,我们要“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
    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
    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大力弘扬创新文
    化,厚植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
    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汇聚成推动
    发展的磅礴力量”。我们这一辑的翻译正是在这样的宏大背景
    下进行的,响应了全社会对创新的热情和期盼。

    设计学领域国际期刊《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说
    的主编们在2014年期的卷首语中也是开宗明义。他们指
    出,创新是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热词。在管理、教育、娱乐和
    公共政策等领域,人们都在研究如是的问题:如何促进“创新
    思维”?如何“化危为机”?为此,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思
    维习惯?如何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因此,本缉从《设计问题》2014年期所选择的六篇文
    章都以设计与创新为主题,作者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创新问
    题,并进行了很多饶有意义的比较及剖析。例如,我们可以从
    实践或学术的视角研究创新;创新可以呈现为用户的
    过程或设计的过程。我们可以对比市场驱动的创新与生产
    驱动的创新,意义创新与技术创新,激进或突破创新与渐
    进或连续创新,等等。所选文章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
    起。下面我们对这六篇文章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马可·比迪奥尔和斯蒂法诺·莫切里在《设计鲜为人知的
    一面:匠艺的关联》一文中提出了设计创新根源于匠艺文化
    的观点,并把匠艺视为复杂的生产系统的一部分。匠艺在这一
    系统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是探索新的理念;二是通过具体的
    技能与工业生产合作。

    在《不同叙事框架下的设计策略》一文中,弗朗西斯
    科·左罗和卡比日奥·考特拉从“叙事”的角度提出了设计师
    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架构。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他们需要采用
    不同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他们的设计战略因而也会发生相
    应的变化。作者在文中区分了四种类型的叙事,即以用户为中
    心型叙事、探索型叙事、挖掘型叙事和技术型叙事。在不同的
    叙事框架下,设计过程和工具都会发生变化,因而需要不同的
    设计管理方式。

    亚历山德罗·戴赛迪和弗兰西斯卡·里佐的《设计与
    企业文化》指出,由于企业的现行文化和实施创新所需的文化
    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因此开发显著创新的产品可能会对企
    业文化带来意想不到的变革。作者因而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组织
    变革观点,对包括设计思维在内的自上而下的变革管理方法提
    出了批评,同时呼吁消除设计思维的神秘色彩。

    埃齐奥·曼齐尼的《创事:社会创新与设计》一文讨论了
    社会创新现象,认为社会创新是设计应用的新兴领域。曼齐尼
    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创新过程,包括自上而下的创新过程、自下
    而上的创新过程和混合型的创新过程。在种创新过程中,
    社会创新由战略设计驱动;在第二种创新过程中,社会创新由
    地方社区驱动;而第三种创新过程则是种创新过程和第二
    种创新过程的混合体。

    图丽·马特尔基、卡·瓦加卡里奥和艾尔坡·科斯
    基宁的《移情设计研究进展如何?》对移情设计的演变过程进
    行了述评。他们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设计师的角
    色还是用户的角色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
    了变化。设计师的任务已经从传统的产品设计转移到形式
    的应用领域。

    唐纳德·A.诺曼和罗伯托·韦尔甘蒂的《渐进创新与激进
    创新:设计研究与技术及意义变革》一文,基于不同的理论建
    构了自己的框架,深入阐述了与设计相关的创新过程的原动力,
    认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契合于渐进创新,但不大可能带来
    激进创新。激进创新通常与技术变革或意义变革有关。



    本辑从《设计问题》2014年第2期中选择了八篇文章,主
    要涉及具身知识,即通过人之体验与物理情境之间的交互,培
    养、维持和应用具身知识。

    在《的可视化:人机关系的图形化探索》一文中,
    雅尼·亚历山大·路凯萨和大卫·敏德尔运用11号登月
    的数据可视化,阐述了技术人员在技术操作中的行为模式。

    如果我们把建筑学理解为设计学科,那么我们对研究会有
    很多不同的理解。马金·范·德·维杰、康拉德·范·克里坡
    和希尔德·海嫩在《研究及设计在学界和业界中的定位问题》
    一文中,对这些不同的理解进行了探讨。他们以基于实践的研
    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混合生产形式,从而调和了传统的“研
    究实践”和“设计实践”之间的对立关系,将它们统一为“基
    于设计的研究”。

    F.赫斯特·欧森在《转型模式:创造和谐幸福的交互产品
    设计》一文中探讨了产品作为人的终身伴侣的潜质,产品因而
    具有调节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能力。她在文中特别
    指出,一个人对颠覆变化的应变能力会严重影响到他在身
    体、心理、社会和精神上的健康与幸福。

    在《灵感与构思:数字时代的手绘》一文中,帕姆·申克
    研究了设计师在商业环境下运用手绘的情况,指出并不存在新
    发明驱逐经世致用技术的现象。经世致用的技术将以其新的用
    途继续为人所用。

    海蒂·欧弗丽尔在《苹果派空间关系学:厨房工作三角区
    中的爱德华·T.霍尔》一文中重新审视了美庭经济学家克
    里斯廷·弗雷德里克在1913年提出的厨房“工作三角区”,指
    出在厨房布局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厨房工作空间设计的人体工
    程学,还要考虑动态的人自身的空间需求。

    在《乐器设计:通过基于实践的研究盘活理》一中,
    阿尔瓦罗·西勒罗斯、帕特里西奥·德·拉·夸德拉和罗德里
    戈·加的斯探讨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在深入了解用户群体的期
    望、感觉、需求、姿态和意见的过程中,造物渐渐地成型了。

    陶菲克·巴尔乔格鲁和巴哈尔·埃姆金在《土耳其创新设
    计动态:身份诉求》一文中指出,设计让古老文化在现代
    世界中焕发出新的光辉。物体在时间上的连续有于加强对
    自身和身份认识。

    科瑞·泰尔奥格雷、奥乌兹汗·厄兹詹和安提·伊柯宁在
    《新媒体和设计学中的声音》一文中对声音设计和谐波合成进
    行了区分。他们认为,声音设计是很多创意产业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这些产业包括交互艺术、计算机游戏、电影、广告和移
    动电话娱乐应用,等等。

    行文至此,译者深切地感到,本辑内容必将给广大读者带
    来有益的启迪。

    当然,由于译者的水平和时间有限,翻译不足之处在所难
    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 者

    2016年6月12日于江南大学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