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阐释学视野下的《楚辞补注》研究刘洪波 著
  • 正版
    • 作者: 刘洪波 著著 | 刘洪波 著编 | 刘洪波 著译 | 刘洪波 著绘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刘洪波 著著| 刘洪波 著编| 刘洪波 著译| 刘洪波 著绘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274千字
    • 页数:286
    • 开本:16开
    • ISBN:9787516191408
    • 版权提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刘洪波 著
    • 著:刘洪波 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75.00
    • ISBN:9787516191408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6-10-01
    • 页数:286
    • 外部编号:120156518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洪兴祖阐释《楚辞》的动因
    节企慕屈原,欲优入圣域
    一企慕屈原,评析其褒贬
    二企贤入圣,内化与践行
    第二节感于时政,借古以讽今
    一宋代局势,内忧兼外患
    二有感而发,借古以讽今
    第三节壮志难伸,寄悲愤之情
    一仕途坎坷,曾几番起伏
    二秉持气节,发愤以抒情
    第四节不满旧注,补前贤不足
    一《楚辞章句》存在的不足
    二补注一体,乃力补《章句》
    第二章洪兴祖“补注”的阐释体式
    节“补注”体式的创制选定
    一针对阐释对象来选定体式
    二“补不足、发己意”的阐释目的
    三阐释学传统下的体式创制
    第二节“补注”体式的体例安排
    一列《释文》篇次,明传本异同
    二列逸注于前,而补充其后
    三序与注皆增,以扩充内容
    四附《考异》《释文》,以完善补注
    第三节“补注”重“补”的体例体现
    一《补注》体式窜乱的辨析
    二具体补释体例的体现
    第三章洪氏《楚辞》阐释的“历史”
    节注重校雠的治学思想
    一校雠态度,认真严谨
    二广搜众本,注重勘校
    三一生著述,多及校勘
    四《补注》中校雠的体现
    第二节趋多元的哲学思想
    一以儒为主的哲学思想
    二义理阐发的理学倾向
    三涉及道家的思想体现
    四儒道之外的兼收并蓄
    第三节屈骚评的学倾向
    一“香草美人”的意象比兴
    二神话阐释的原生色彩
    三楚辞皆诗的思想传承
    四隶属儒家的文艺思想
    第四章《楚辞》三家注的阐释对比
    节经典文本地位的不同态度
    一王逸尊《骚》为经、“依经立义”
    二朱熹偏离文本、“以义裁之”
    三洪氏尊中有破,“疏可破注”
    第二节文本阐释方法的不同选择
    一《楚辞章句》重视训诂
    二《楚辞集注》重视义理
    三《楚辞补注》倾向兼重
    第三节文本阐释尺度的不同把握
    一《楚辞章句》阐释不足
    二《楚辞集注》阐释过度
    三《楚辞补注》阐释适度
    第四节文本阐释理据的不同依托
    一王逸言必称经,经书为主
    二朱熹重理简洁,经子为主
    三洪氏征引四部,态度开明
    第五章屈洪同轨视域有效融合
    节“边缘情境”下的屈原解读
    一“边缘情境”与文学创作
    二屈原困境与“边缘情境”
    三屈原之死与“边缘情境”
    第二节洪兴祖与屈原的境域融合
    一屈洪同轨,境域相互融合
    二境域融合中的《楚辞》阐发
    第三节“境域之融合”与视域融合
    一境域融合与视域融合的问题
    二洪氏阐释时视域的有效融合
    后记

    刘洪波:女,汉族,1974年出生于吉林省通榆县。先后就读于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分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及文学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古典文献、汉语词汇学。先后主持并参与民委项目、吉林省社科项目、辽宁省社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东北师范大学青年项目等10余项;在CSSCI期刊、核心期刊等发表1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3部。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