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道达里——上海石库门时空沈璐|责编:江岱
  • 正版
    • 作者: 沈璐|责编:江岱著 | 沈璐|责编:江岱编 | 沈璐|责编:江岱译 | 沈璐|责编:江岱绘
    • 出版社: 上海仙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23-08-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沈璐|责编:江岱著| 沈璐|责编:江岱编| 沈璐|责编:江岱译| 沈璐|责编:江岱绘
    • 出版社:上海仙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出版时间:2023-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08-01
    • 页数:168
    • 开本:32开
    • ISBN:9787553528083
    • 版权提供:上海仙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作者:沈璐|责编:江岱
    • 著:沈璐|责编:江岱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78.00
    • ISBN:9787553528083
    • 出版社:上海文化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23-08-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8-01
    • 页数:168
    • 外部编号:31863249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序 上海石库门时空(于海)
    缘起
    章 空间之道
    一张老地图中的城市密码
    广而告之
    管窥弄堂
    爱文义路上的电车
    道达里,到了哪里
    中西合璧·以中为主
    色彩密语
    也说承兴里
    第2章 生活达人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一达谓之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赵家
    公私合营
    宋家姆 尊德里
    沈家
    俞家
    俞医生与陆老师
    杨家
    前厢房和客堂间
    灶披间与隔间
    第3章 家长里短
    大火表与小火表
    煤球炉子
    无线电
    晒台和天井
    水井和医务室
    照相机与乐口福
    罗宋汤和蟹粉蛋
    一步之遥的苏州河
    地震了
    城市符号
    一件“文物”
    弄堂口
    附录
    上海话与普通话对照表
    今旧路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再见了,道达里

    沈璐道达里曾经的居民,一位斜杠青年:文字爱好者/城市规划师/上海学研究者/独木舟教练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四所所长、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研究会理事、雄安新区勘察设计协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上海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工作,曾获得全国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河北省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类)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城市设计)奖等奖项。
    参与主编《高质量发展的雄安之道——雄安新区生态防洪堤规划设计》《雄安新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等雄安新区设计丛书;参与编撰《转型上海? 规划战略》《2040上海? 空间畅想》《大上海都市计划(整编版)》《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等出版物。

    螺蛳壳里做道场道达里的12号与14号其实是一幢建筑,平面呈镜像对称,只是在建造的时候,一分为二,在中轴线上加了一堵墙,立了两个门牌号。所以,单看14号的内部结构并不是对称的。
    南侧的大门朝向道达里主弄,一般也叫“前门”,是建筑的正立面,门框是厚重的石料架起的,两侧还有ArtDec风格的几何图形装饰的仿水泥立柱。推开黑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四四方方的天井2,地上是20公分左右见方的砖石铺地,正对大门的是通往客堂间的六扇红漆落地窗,脚下是一级石阶和高高的木门槛,这原本也是红漆的,如今已经斑驳得分辨不出颜色;天井的东边是前厢房整排的高窗。
    抬腿进入客堂3,这里是石库门房子的交通中枢和公共空间,冬暖夏凉,但常年的湿度也很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客堂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这里曾是赵医生的诊所,同时也是整栋楼红白喜事的举办地、教友姐妹会的聚会场地,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改革开放前后,这里沉寂了很长一段年月,只是摆摆自行车、堆放一些旧家具;临近征迁的这几年,居然开起了棋牌室,牌友们吞云吐雾,出乖露丑。老住户的搬离、新住户的不尽如人意、房子品质无可挽回的衰败,令人唏嘘不已。
    客堂间的东侧有两扇门,一扇通向前厢房,另一扇是前厢房和中厢房之间隔出来的隔间,没有窗子,只有8平方米,当作一间卧室。过了客堂间,左手是一小间厕所,右手是中厢房,再往前是楼梯、公共卫生间和小天井4。走到底则是灶披间5。“”前后为了解决住房紧张的问题,隔出了大半个灶披间作为居住空间,另一半则是作为公共厨房带一个通风天井。从公共厨房可以直接通到太平弄,从太平弄可以直接走到新昌路上,所以也叫“后门”。解放前,“后门”是佣人走的,所以尺寸比“前门”小得多。
    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走到一层半的地方是两个亭子间6,也叫“双亭子间”;再向上半层,正对着的是前楼和东厢房,左右两边是中厢房和后楼。前楼、后楼被打通了7,还加了一个“满搭阁楼”。楼梯间则被改造成公共厨房区域,放了三户人家的灶头、水斗和操作台。
    上面是晒台8,晒台的东侧作为“晒台搭建”,来增加居住面积,这是初建设时就有的,并不是私搭乱建。后来通了煤气,在房间和楼梯之间,用绿色瓦楞板做顶棚简易地搭了一个1.5平方米的厨房间,室内贴上白瓷砖,还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边框刷上与瓦楞板一样的青绿色。厨房的对面,用砖和水泥砌了水斗,由于DIY质量不过关,加上上海天气潮湿,边角的水泥老是小块小块往下掉,显露出赤棕色的砖,也显露出石库门生活的尴尬和窘迫。
    上海人自嘲“螺蛳壳里做道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略略改善了生活空间,无意间完成了自我“成套化”改造。尽管如此,无奈空间狭小,不免邻里争执。回望过去,这些口角不过是一些如齿龃龉,回想起邻里间的沉浸式互动,不禁感到可爱和甜蜜。
    1.即ArtDeco,装饰艺术派。
    2.从石库门的正门到客堂间之间的空间称为“天井”,源于上海民居绞圈房子中的“庭心”,是后者的缩小版,面积一般只有10~15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高密度的住宅建筑中留出一片“小天地”,用于改善居住通风和采光条件。道达里14号的天井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在同类型中的石库门里已经算是很大的了。
    3.穿过天井,迎面进入“客堂”,也叫作“客堂间”。客堂的侧门连着厢房,后面连着楼梯间,是整栋楼的交通中枢和公共活动空间。
    4.为了改善建筑一层的采光,在楼梯间的两侧,各留出4~5平方米的露天空间,称为“小天井”。并不是所有的石库门房子都布置小天井。
    5.“灶披间”又称“灶头间”。老式石库门的厨房是单层披间,“灶披间”就此的名。中后期,取消单层披间,改为底层的厨房,“灶披间”的名称则沿用了下来,一般都是公用的。
    6.灶披间的正上方为“亭子间”。亭子间与前楼和厢房错了半层,楼层高度低,朝向北面,光照不佳,又时常受到楼下灶披间的油烟和噪音影响,因而是整栋楼中居住体验差、租金的房子。
    7.由于石库门的进深尺度大,以楼梯间为界,分为前楼和后楼,分别对应前厢房和后厢房。前、后厢房统称“通厢房”,早期是一宅主人的卧室。
    8.“晒台”一般位于“亭子间”的正上方。道达里的晒台是由钢筋混凝土梁板的混合结构,质量坚固,通达晒台也有正规的木楼梯。
    赵家赵医生的老家在高桥西街上,一栋三进的绞圈房子,在集镇上是的大户人家、书香门第。赵医生的两个儿子出生后,便送回高桥老家教养了。原来,绞圈房子的门前流淌着一条通往黄浦江的小河滨。随着集镇人口集聚,小河滨淤塞了,被填筑成道路,赵家人认为这是家运衰落的先兆,很不凑巧的是,赵宅随即遭遇了一场大火,由于赵家人格耿直,不愿意给镇上的消防队塞钱,大火整整烧了一整夜。当然,这些都是解放前的事情了。
    老宅被一场大火夷为平地,一大家子不得不各奔东西。赵医生无奈,便把儿子们接到道达里同住。这是两个兄弟出生后次与父母共同生活。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赵医生的太太开始常住14号。女邻居们都羡慕赵家姆妈的皮肤,提起来都会用“雪雪白”来形容。在没有面膜的时代,老太太把蛋清薄薄地敷在脸上,算是旧时的美容秘诀。她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了,把自己梳洗得清清爽爽,端把藤椅静静地坐在天井里翻读,然后去大门口拿当天的报纸。每周三下午是姐妹会,聚在天井里围坐着,唱颂赞歌,然后教友们依次讲故事“大卫王加冕”“五饼二鱼”“雅各、以扫和约瑟”……这时候,邻居小朋友们也会聚拢过来,安静地听着,尽管一时间不能理解,只觉着好听。此刻,整个楼洋溢着圣洁的欢乐。周末,老太太自己慢悠悠地踱去西藏路上的沐恩堂做礼拜,风雨无阻。
    按照本地人的叫法,外人叫赵家的大儿子“阿大”(上海话念成dha)。跟着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一道,阿大念完初中就去了新疆支边,在那里,遇到了后来的妻子。凑巧的是,阿大妻子的娘家也住在新昌路上,靠近苏州河那头,他乡遇故知,就这样熟络起来。俩的一双儿女都是在新疆出生的,大女儿一直待在新疆跟在身边;小儿子出生后,爷爷奶奶不舍得,早早接回了上海,80年代初,一家四口才在上海重新团聚,生活在一起。
    阿大妻子在退休前,一直在国营的点心店工作,弄堂里的小孩都喜欢她,叫伊“大妈妈”。大妈妈说一口硬邦邦的宁波上海话。都道是上海的早餐“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但上海家庭餐桌上远远不止这几项。大妈妈就很会做各式海派点心,常常穿一身白色工作衣,手上满是稀松的面粉,挥舞起来像一场雾白色的雨。小孩子们巴巴地看她捏烧麦、做花卷,当蒸锅边沿升腾起白烟,随之而来是细面加热后天然的奶香。
    次站在灶披间里,记忆中的香味奇妙地晕染开了种种回忆,浓得化不开。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