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扫码下单

  • 音像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第二版)韩茂莉
  • 正版
    • 作者: 韩茂莉著 | 韩茂莉编 | 韩茂莉译 | 韩茂莉绘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店铺装修中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 商品参数
    • 作者: 韩茂莉著| 韩茂莉编| 韩茂莉译| 韩茂莉绘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01
    • 版次:2
    • 印次:1
    • 字数:405000
    • 页数:360
    • 开本:16开
    • ISBN:9787301338209
    • 版权提供: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韩茂莉
    • 著:韩茂莉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9.00
    • ISBN:9787301338209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3-03-01
    • 页数:360
    • 外部编号:31718538
    • 版次:2
    • 成品尺寸:暂无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讲 绪论
    ——昨天、前天的地理

    第二讲 人类文明的进步
    ——从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说起
    一 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三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第三讲 从“中国”到中国
    ——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迁
    一 “中国”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及其地理基础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迁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第四讲 冷暖时空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二 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第五讲 民生与大地
    ——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
    二 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第六讲 复栽与秧——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一 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
    ——江南土地利用率次提升
    二 从水稻秧播到稻麦两熟制
    ——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选择与南移时间

    第七讲 大河江——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迁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迁

    第八讲 移动的牧场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 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 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与游牧业诞生
    三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
    四 各有分地与游牧区域

    第九讲 政治的空间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
    ——行政区划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一 “随山川形便”行政区边界
    二 “牙错”行政区边界
    三 “随山川形便”与“牙错”划界原则对当代的影响

    十讲 千古足音
    ——华北、内蒙古、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 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 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第十二讲 蜀道通西南,丝路达西北
    ——西北、西南道路交通
    一 “关中”的得名与道路系统
    二 川陕交通道路走向与重要战例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四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十三讲 舟楫千里
    ——运河与水路交通影响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一 运河的开凿与主要运河的流向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

    第十四讲 根本之地与四战之地
    ——地理形势与古代战略空间的演变
    一 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 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
    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第十五讲 都邑春秋
    ——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构
    一 城市产生、发展的地理过程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第二版后记/

    韩茂莉,北京大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历史农业地理、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地理。主讲课程“中国历史地理”2008年获评精课,2019年入选精在线开放课程,2021年被列入课程。
    代表作品:出版《宋代农业地理》《辽金农业地理》《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六十余篇。

    第七讲大河江——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中国江河众多,借以通行舟楫,灌溉田地,河湖水利早已与人类历史进程联在一起。江河湖泊走入人类历史的同时,也履行着自己的变迁,中国人的那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虽然讲的是世事难料,用以比喻的事例却是自然界中河道的迁移与变化。历史时期江河湖泊的演变不仅在大地上留下行行足迹与难以磨灭的灾难,且将自己的变化历程置于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制约下。而众多江河之中,无论对于中国历史还是自然环境,影响大者莫过于黄河与长江,故本讲仅选择这两条大河以及与之相关的湖泊作为论述对象。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迁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中国人视野中的黄河不仅是一条大河,而且是与化精神的象征。走出文化,让黄河回归自然,大河两岸哺育中华文明的同时,也刻写着由它导致的灾难,河道变迁引发的洪水是其中浓重的一笔。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流入渤海。黄河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根据水文特,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与河南洛阳旧孟津:河口镇以上为上游,河口镇至旧孟津为中游,旧孟津以下为下游。上、中、下游地貌形态、自然环境完全不同,由此产生的地理问题也不同。
    (一)黄河河源的探索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没有离开过黄河之滨,黄河的源头又在哪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诗中将黄河之水如同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势不可当的气势书写得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然而这仅是文学,真正对黄河河源的探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存在,“河出昆仑”“河出积石”“重源潜流”均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对于河源的认识;时至唐贞观年间,将军李靖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远征吐谷浑人,这支军队抵达星宿海以西的河源地区,虽然限于战事,不能进行进一步考察,但这是中原人首次与黄河源头近距离接触。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由朝廷组织,派遣都实为首领,进行了中国历次黄河河源勘察。翰林侍读潘昂霄将都实的弟弟阔阔出讲述的考察结果记录为《河源志》: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脑儿。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按,即扎陵湖、鄂陵湖)。
    元人此次考察仅到达星宿海,星宿海以上仍然没有进行踏勘。明清两代对于黄河河源的认识没有超出唐人、元人的成就。进入20世纪,中外考察队先后对黄河河源做过多次考察,经过反复探索,1978年青海省组织的考察得出了关于黄河河源科学的结论,并在探明黄河源头的同时,也厘清了河源区湖泊的位置:星宿海以上共有三条河源,根据长度、水量、流域面积等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河源区的湖泊扎陵湖在西,鄂陵湖在东。

    勾勒往昔的地理图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