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觅食记(谢冕先生小型画传)谢冕 著
  • 正版
    • 作者: 谢冕 著著 | 谢冕 著编 | 谢冕 著译 | 谢冕 著绘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1-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谢冕 著著| 谢冕 著编| 谢冕 著译| 谢冕 著绘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00000
    • 页数:256
    • 开本:32开
    • ISBN:9787301324561
    • 版权提供: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谢冕 著
    • 著:谢冕 著
    • 装帧:精装
    • 印次:1
    • 定价:68.00
    • ISBN:9787301324561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22-01-01
    • 页数:256
    • 外部编号:3132389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前言 味鉴

    面食八记

    饺子记盛
    馅饼记俗
    面条记丰
    烧麦记雅
    春饼记鲜
    包子记精
    馄饨记柔
    馒头记粗

    小吃四记

    燕都小吃记
    闽都小吃记
    蜀都小吃记
    粤港小吃记

    燕都五记

    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
    那一碗卤煮火烧
    维兰
    禅猫
    红辣仔

    寻味十一记

    一碗杂碎汤等了三代人
    美不可言的八碟八碗
    除夕的太平宴:闽都岁时记
    江都河豚宴记
    一路觅食到高邮
    “三生有幸”记:巴黎三日美食之旅
    杂碎汤奇遇记
    迎春宴
    在美国吃中餐
    随园八珍记
    川中码头酒楼

    末篇 觅食寻味

    附录 谢冕谈吃:四问四答
    后记 唯诗歌与美食不可辜负 高秀芹
    跋 觅食与觅诗 王干


    谢冕,1932年生于福州,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北京中文系教授,现任北京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名誉、中作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并兼任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及《新诗评论》主编。著有《中国新诗史略》《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文学的绿色》《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红楼钟声燕园柳》等。

    馅饼记俗在北方,馅饼是一种家常小吃。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初的印象。腊月凝冰,冷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油烟的一股热气。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馅饼。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刚出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曾有的,平易,寻常,有点粗放,却展示一种随意和散淡,家常却充盈着人情味。
    我在京城定居数十年,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慢慢地适应了北方的饮食习惯。其实,北方,尤其是北京的口味,比起南方是粗糙的,远谈不上精致。北京人津津乐道的那些名小吃,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以及茄丁打卤面,乃至砂锅居的招牌菜砂锅白肉,等等,说好听些是豪放,而其实,总带着京城大爷满不在乎的、那股大大咧咧的“做派”。至于京城人引为“经典”的艾窝窝、驴打滚等,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在北方市井,吃食是和劳作后的恢复体能相关的活计,几乎与所谓的优雅无关。当然,宫墙内的岁时大宴也许是另一番景象,它与西直门外骆驼祥子的生活竟有天壤之别。
    我这里说到的馅饼,应该是京城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是一道充满世俗情调的民间风景。基于此,我认定馅饼的“俗”。但这么说,未免对皇皇京城的餐饮业有点不恭,甚至还有失公平。开头我说了馅饼给我热腾腾的民间暖意,是寒冷的北方留给我的美好记忆。记得也是好久以前,一位来自天津的朋友来看我,我俩一时高兴,决心从北大骑车去十三陵,午后出发,来到昌平城,天黑下来,找不到路,又累又饿,也是路边的一家馅饼店“救”了我们。类似的记忆还有卤煮。那年在天桥看演出,也是夜晚,从西郊乘有轨电车赶到剧场,还早,肚子饿了,昏黄的电石灯下,厚达一尺有余的墩板,摊主从冒着热气的汤锅里捞出大肠和猪肺,咔嚓几刀下去,加汤汁,垫底的是几块浸润的火烧。寒风中囫囵吞下,那飘忽的火苗,那冒着热气的汤碗,竟有一种难言的温暖。
    时过境迁,京城天地变高变大,也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它甚至让初到的美国人惊呼:这不就是纽约吗?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的结果,是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何况是当年吃过馅饼的昌平城?别说是我馋得想吃一盘北京地道的焦熘肉片无处可寻,就连当年夜间路边摊子上冒着油星的馅饼,也是茫然不见!而事情有了转机还应当感谢诗人牛汉。前些年牛汉生住了小汤山的太阳城公寓,朋友们常去拜望他。老爷子请大家到老年食堂用餐,点的就是城里难得一见的馅饼。
    老年公寓的馅饼端上桌,大家齐声叫好。这首先是因为在如今的北京,这道普通的小吃已是罕见之物,众人狭路相逢,不免有如对故人之感。再则,这里的馅饼的确做得好。我不止一次“出席”过牛汉先生的饭局,多半只是简单的几样菜,主食就是一盘刚出锅的馅饼,外加一道北京传统的酸辣汤,均是价廉物美之物。单说那馅饼,的确不同凡响,五花肉馅,肥瘦适当,大葱粗如萝卜,来自山东寿光,大馅薄皮,外焦里润,足有近寸厚度。佐以整颗的生蒜头,一咬一口油,如同路边野店光景。
    这里的馅饼引诱了我们,它满足了我们的怀旧心情。此后,我曾带领几位博士生前往踩点、试吃,发现该店不仅质量稳定,馅饼厚度和品位依旧,且厨艺日见精进。我们有点沉迷,开始频繁地光顾。更多的时候不是为看老诗人,是专访—为的是这里的馅饼。久而久之,到太阳城吃馅饼成了一种不定期的师生聚会的缘由,我们谑称之为“太阳城馅饼会”。
    面对着京城里的滔滔红尘,灯红酒绿,锦衣玉食,遍地风雅,人们的餐桌从胡同深处纷纷转移到摩天高楼。转移的结果是北京原先的风味顿然消失在时尚之中。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红楼宴、三,商家们竞相炫奇出招,一会儿是香辣蟹,一会儿是红焖羊肉,变着花样招食客关村一带的白领们的味蕾,被这些追逐时髦的商家弄坏了,他们逐渐地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对此世风,也许是“日久生情”吧,某月某日,我们因与馅饼“喜相逢”而突发奇想,为了声张我们的“馅饼情结”,干脆把事情做大:何不就此举行定期的“谢饼大赛”以正“颓风”! 当然,大赛的参与者都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圈子中人,他们(或她们)大都与北大或中关村有关,属于学界中人,教授或者博士,等等,亦即大体属于“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我们的赛事很单纯,就是比赛谁吃得多。分男女组,列亚,一般均是荣誉的,不设奖金或奖品。我们的规则是只吃馅饼,除了佐餐的蒜头(生吃,按北京市井习惯),以及酸辣汤外,不许吃食品,包括消食片之类的,否则即为犯规。因为大赛不限人种、国界,所以多半是等到春暖花开时节岛由子自日本回来探亲时举行“大典”。大赛是一件盛事,正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女士们此日也都是盛装出席,她们几乎一人一件长款旗袍,婀娜多姿,竟是春光满眼。男士为了参赛,嗜酒者,也都敬畏规矩,不敢沾点滴。
    我们取得了成功。首届即出手不凡,男组十二个大馅饼,女组十个大馅饼。一位资深教授,一贯严于饮食,竟然一口气六个下肚,荣获“新秀奖”。教授夫人得知大惊失色,急电询问真伪,结果被告知:不是“新闻”,惊魂始定。遂成一段文坛佳话。一年一场的赛事,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海内外,闻风报名尚待资质审查者不乏包括北大前校长之类的学界俊彦。燕园、中关村一带,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也是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端去所,好奇者未免疑惑,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是,为了“正风俗,知得失”,为了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这岂非大雅之举? 写作此文,胸间不时浮现《论语》的《侍坐章》情景,忆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往事,不觉神往,心中有一种感动。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学人志趣心事,有事关天下兴亡的,也有这样浪漫潇洒的,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是深不可究的。有道云:“食、色,也。”可见饮食一事,雅耶?俗耶?不辩自明。可以明断的是,馅饼者,此非与人之情趣与品无涉事也。为写此文,沉吟甚久,篇名原拟“馅饼记雅”,询之“杂家”高远东,东不思索,决然曰:“还是‘俗’好,更切本意。”文遂成。
    二〇一九年二月四日至二月五日,岁次戊戌、己亥之交除夕立春,俗谓“谢交春”,“万年不遇”之遇也。

    1.作者德高望重:谢冕先生是国内文学界知名学者,德高望重,本书是其在学术研究之外,首部美食随笔集,将美食与人生、美食与做学问之间的诗意关联,生动传神地呈现出来。
    2.内容有滋有味:本书记录了谢冕先生走南闯北、游东览西、吃香喝辣的故事和经历,其中关于吃的知识丰富,品种多样,也不乏对于人生、做学问的真切感悟,读来有滋有味,从中能窥见一位九旬学者对待五味生活、对待美好事物的“不老”赤子初心。
    3.九十生日之书:本书可视为九十岁学者谢冕先生对美食的告白之书,他多年对美食抱有热爱之心,在九十岁之际,结集出版自己的首部美食随笔,可谓有独特的意义,借美食歌颂美丽生活,借美食传递对生活所怀有的一颗包容之心。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