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欢迎光临我们店铺!书籍都是正版全新书籍,欢迎下单~!!

本店所有商品

  • 音像西南联大行思录(增订版)张曼菱
  • 正版
    • 作者: 张曼菱著 | 张曼菱编 | 张曼菱译 | 张曼菱绘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9-06-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诺森图书音像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曼菱著| 张曼菱编| 张曼菱译| 张曼菱绘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时间:2019-06-01
    • 版次:1
    • 印刷时间:2019-06-01
    • 字数:353千字
    • 页数:435
    • 开本:16开
    • ISBN:9787108064554
    • 版权提供: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张曼菱
    • 著:张曼菱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55.00
    • ISBN:9787108064554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9-06-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9-06-01
    • 页数:435
    • 外部编号:3065147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序:从“传说”到寻觅
    章 南迁
    散漫北大——敏捷清华——南开校殇——书生应变——父女逃
    逸——姚家胡同吊——“移栽桢干质”——“气节”说——驻衡
    湘——“参军”与长沙大辩论——留学者归来——教授当家——
    “祖国的花朵”——“游子身上衣”——少年眼中的祖国——运
    送设备——步行团——“民气”——花篮佳话——望断云山
    第二章 山城
    借住校长楼——“陋室”——女生开旅店——“第二故乡”——
    “蓝帕帕”——山水人情——云南的蓝天——“无取、无求、无损”
    ——云南人的脾气——法官怕教授——《翠堤春晓》的由来——南
    屏大戏院——“宜结良缘”——巾帼慕英雄——牢实的人们——革
    命姻缘——潇湘韵事——联大学生办教育——流亡者的家——周
    家大院与“雷稀饭”——“南渡”忧愤——歌德的精灵——为云
    南做水利——制冰——新校舍——“吃饭原理”——“煤油箱子 学”——茶馆学风——“三剑客”——记账与放炮——床和刻
    蜡版——跑警报——“记得少年春衫薄”——杨武之:父训与《群论》
    ——闻一多:“诗化家庭”——朱自清:赶马人的披风——贺麟:
    总是在争论——杨振宁:黑屋里听故事——赵忠尧:“中和肥皂”
    ——闻一多:制印——费孝通:奶粉一梅贻琦夫人:“定胜糕”
    ——王力夫人:为“白药大王”织毛衣——芮沐夫人:卖掉家传金
    器——一个群体的后面——联大学生盖房子——中国乡绅——“
    真挚的朋友”
    第三章 弦诵:教授“立”校
    教授是学术的核心
    相互敬重——互借文稿——“图书、机械、设备都有”——吴 猷造光谱仪——胡适寄书——“思想上的马帮”——“怪人沈有
    鼎”——刘文典骂人
    教授树立学风
    大师上基础课——师生互教——名教授带队考察——潘光旦调查
    土家族——老师身教言教——“零分”与拳师——“老师本身就
    像一教书”——“读书要有兴趣”——创造的冲动与享受的
    冲动——书桌上的公式——“要看到世界”——中美教育比较
    教授发现人才并决定培养方式
    人生的扭转——“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到老师家去上课
    教授引导学生志向
    “科学救国”——“校花”学地质——研究植物的地方——
    校园情调——训导长查良钊
    教授传授学术和对民族的热情
    那个笔记本——教授按自己的理解讲课——“陈酒”——叶公
    超上语音课——吴宓讲英国文学史——钱穆讲中国史——罗膺中讲
    杜诗——马约翰教女生体育
    教授关怀社会
    李继侗考察荒地——人口普与大演讲——张奚若逸事
    教授指导社团
    闻一多指导新诗社——美术社画挑夫——吴宓组建“石社”
    第四章 弦诵:“无为而治”
    完善的流程
    “教授治校”——刘文典被解聘——校长管教学——淘汰率高——
    梅贻琦风范——课程设置——国文课是必修的——“一年级不分

    张曼菱,云南人。1982年于北京大学,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成名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被改编为电影《青春祭》。1998年回云南工作,致力于“国立西南联大”历史资源的抢救、整理与传播工作。创作有小说《唱着来唱着去》,散文集《北大才女》,回忆录《中国布衣》《北大回忆》,评论集《张曼菱评点<红楼梦>》,史话《西南联大行思录》等。制作电视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音像制品《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

    一位哲人说:“人生就是选择。”在“国难”面前,很多人的选择,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选择。
    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对中国发动了大举进攻。
    然而,在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眼中,这反而是“好事”。闻一多在信中对妻子就说过这样的意思:“七七事变”意味着中国的全面抗战必须爆发了,那种苟延的耻辱局面从此结束。是生还是死,已经不容再回避。
    入侵者自北而入,随着北平古都的沦陷,机关、学校、各类事业与团体开始撤离,形成滚滚巨流。在中国大地上,你可以称为“逃难”。然而,这些人不仅仅是在逃,他们带走了大量的设施、书籍以及一切为民族复兴所必需
    的物资与人才。他们是怀着在另一条战线上献身的斗争意志离去的。
    人们暂时地让出了自己的家园国土,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这个民族生存的信念和力量。
    还在。人民在,信念在。
    这就是“南迁”。
    在这滚滚的巨流中,北大、清华、南开是一群特殊的团体。
    这三校,本来就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领军团队。他们直接受到层的关照与指挥。三位校长与蒋介石及高层人物都关系密切。三位校长之间有着亲密的学缘关系,感情、信念牢不可破。
    日寇入侵前夕,这三所学府都正在进入它们的黄金时段,不仅有着卓越的领导人,体制已臻完整,校风各自鲜明。其勃勃生机,可谓后世无及。
    在西南联大校歌里,将三校南迁的过程列为:“辞宫阙”“驻衡湘”“在山城”。
    这样划分是有其历史内涵的。这是一个地理转移的过程,一个空间与时间的路线;而在这窘迫的过程中,完成了这群学人在观念、精神和相互关系上的磨合认同;完成了他们在国难面前的精神转变与文化抵抗的准备,从而为下面的八年坚守,打下了一个充分坚实的基础。
    国难逼迫中国高层知识界走出象牙塔,踏上重归民间的文化之旅。当史家陈寅恪怀着丧父失家的哀痛,随学校来到滇南重镇蒙自时,他写下了“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可待来生”这样悲观的诗句。这里面既有国力战况现实悬殊的原因,也有作为一个近代世家所承受的历史悲凉感
    ,和陈先生在撤离时丧失典籍、眼疾危重的沉痛悲愤。
    而南迁,终于没有变成“南渡”。
    陈寅恪过悲的预感并没有成为现实。20世纪在中国发生的战难,以国际的大胜利为结局。后人于是把后的返乡,按陈先生的诗句称为“北归”。
    抗日战争,一面是遍及北中国的南迁,一面是中国正在走进时代大潮流,通过对自身的调整和对古老资源的整合,终于与强大的并肩为反抗法西斯而战斗,直到胜利。中国,因为将士与人民的英勇战

    我们目前的教育,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都饱受诟病。那么何为真正的教育?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在物质、经济都匮乏的情况下,三所格完全不同的学校,是如何缔造了这么一个星光熠熠的校园?是如何培养出了如此多的人文、史哲、科技等各界的大师?其中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世界上个合成出人工胰岛素的邹承鲁,“两弹”元勋邓稼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等等。这个名单很长很长。杨振宁认为,西南联大的教育比当今美国著名学还要好。为什么会这样?看完本书,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