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国学常识(全彩印刷图解版)齐 瑞9787511368287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齐 瑞著 | 齐 瑞编 | 齐 瑞译 | 齐 瑞绘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齐 瑞著| 齐 瑞编| 齐 瑞译| 齐 瑞绘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01
    • 页数:464
    • 开本:16开
    • ISBN:9787511368287
    • 版权提供: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齐 瑞
    • 著:齐 瑞
    • 装帧:平装-胶订
    • 印次:暂无
    • 定价:68
    • ISBN:9787511368287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7-10-01
    • 页数:464
    • 外部编号:码头附近112809
    • 版次:暂无
    • 成品尺寸:暂无



    【前言】

    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诗文评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整理国故有哪些来龙去脉?

    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达到顶点、新思潮*为高涨之际,力主“反传统”的学者胡适突然号召“整理国故”。

    此论一出,便引起热烈响应,使“整理国故”运动取得了至今仍令人赞叹、堪称丰硕的学术成就,对文化的积累和学术的进步,无疑有着不容否定的巨大意义。

    几年后,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写道:“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国故’包含‘国粹’;但它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

    这些可说是胡适提倡 “整理国故”的本意,也可说是“整理国故”的纲领,也即要通过“整理国故”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

    这一思路有存有去,有舍有取,重视传统,却意在创新。

    具体来说,整理国故运动的意义主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理国故运动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事业,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

    第二,整理国故运动基本打破了传统学术的“四部”分类,转而主张依照西方现代学术门类对国学进行分科研究,改变了以前学术研究偏重经学的倾向,宣告了传统经学的解体和终结,促进了史学的独立。

    第三,整理国故运动促使众多学者冲破传统学术观念的束缚,普及了“经子平等”“今古文平等”的治学观念,成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眼光”,大大拓展了国学研究的视野与范围,将国学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四,整理国故运动借鉴了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将自然科学的方泛运用到国学研究领域,如以考古学方法取代传统的金石研究,促成了民国初期殷墟考古的重大进展。

    第五,整理国故运动也促使中国学者借鉴西方的学术研究体制,建立了许多现代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如史语所等,这些团体开展“集团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第二章 学名

    国学名人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人?

    我国古代把远古三个帝王和上古五个帝王合称为“三皇五帝”,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然而,历关于三皇五帝却说法不一。

    *种说法是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这种说法认为泰皇*贵。第二种说法提出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还有古人认为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或燧人、伏羲、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可见伏羲和神农占有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分歧较大。

    至于五帝的说法也有所不同,有种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个人。后来有人认为五帝是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另外,炎帝、辛等也被列为五帝之中。五帝主要是指传说中原始社会里杰出的部落首领。

    多数人认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三人是“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为“五帝”,该说法大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尧帝有哪些功绩?

    尧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伊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

    尧父乃帝喾,号高辛氏。帝喾在位70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13岁辅佐挚,封于陶地,15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18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于蒲阪。

    《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汤汤,他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在田边听到一位老人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是著名的《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他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他听说舜贤明,便微服私访,来到舜居住的历山一带,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他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做虞官,试舜三年后,带着舜在尧的文庙祭拜了先祖,此后,舜开始代行天子之政。

    尧立70年得舜,3年后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28年后去世。

    舜帝有哪些功绩?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顼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几次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脱;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由于舜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很高,无论他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不久,在他周围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尧年纪已高,要选继承人,大家都推举舜。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又派人侍奉其左右,观察其德行,并让舜管理百官,观察其能力。经过考查,尧发现舜是个难得的贤才,就禅位于舜。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呈现出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天地四时、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

    舜任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后稷主持农业,掌管农业;命契为司徒,掌管教化;命皋陶为司法官,执掌刑法;命益担任虞官,掌管山林;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祀典礼;命夔为乐官,执掌音乐和教育;命龙为纳言,负责传达命令,收集意见,等等。舜还规定,每三年考核一次官员的政绩,根据三次考察的结果决定官员的提升或罢免。经过这番整顿,官员职守分明,建立了辉煌的业绩,百业由此兴旺。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称为“零陵”。

    大禹有哪些功绩?

    禹,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称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是夏王朝的开国。《史记》说他名文命,《帝王世纪》说字密。“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但一般称作夏禹。

    传说禹为“黄帝之玄孙”,既是贵胄,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于帝尧的时代登用,帝舜时被放逐。

    禹于舜时为司空,治理水土,其主要工作是治水,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历来传颂不绝。禹受命治水,并有益和后稷做手。禹这个人聪慧机敏,勤恳踏实,言行一致,又能身为表率。他走遍天下,“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辇”,踏勘水情地势,规划治水大计。

    禹治洪水采用的方法,以疏导为主。大禹治水,*感人的是关于他自身的传说。他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忘我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国人民心中历久弥新。禹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

    商汤有哪些功绩?

    汤是帝喾之子契的14世孙,商族5代首领,商王朝的建立者,又称太乙、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等。商族原来是活动在夏朝东边部落,因汤施行仁政,爱护百姓,深得民众的拥护,周围的一些小国慕名前来归附,商族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

    当时,夏王桀残暴无道,王朝内部动荡不安。汤趁此时机计划取代夏。他在伊尹和仲虺的帮下,先灭掉了商附近的小国葛国,之后经过11次的出征,先后灭掉周边十余个拥护夏朝的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汤发布征伐夏桀的誓师辞《汤誓》,于鸣条之战中一举灭夏,建立了中国历第二个奴隶制——商朝,定都于亳。

    周文王有哪些功绩?

    周文王是商朝末年周族的首领,姬昌、周侯、西伯、姬伯等都是对他的称呼,文王是他死后追封的尊号。

    周文王原为商朝的诸侯,位居三公,封为西伯侯。他是一位礼贤下士、尊老爱少的统治者,因不满商纣王,被拘于羑里。《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就是记载他被拘时的作为。文王归周后,不断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灭掉周围的小国,势力日增。至姬昌去世,周已得三分之二的天下,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说周公是儒学的奠基人?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国。时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的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他也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论语》中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董狐“秉笔直书”是怎么回事?

    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生卒年不详。周太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今翼城县东50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钱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多次苦心劝谏,灵公非但不改,反而肆意残害。他先派人刺杀赵盾,未遂,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国都,继续执政。

    太史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灵公是赵穿所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他作为执政大臣,在逃未过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法”决定的。

    孔子为什么对管仲推崇备至?

    管仲(?—公元前645年)因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而被称为“春秋*相”,他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又称管敬仲,颍上(今属安徽)人。

    管仲少时丧父,家庭生活贫困,为了维持家庭生计经营商业,为后来辅齐桓公经济富国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后来管仲从事政治活动,曾支持公子纠与小白(即齐桓公)争夺君位。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力荐,不计前嫌,拜其为齐国上卿(即丞相)。

    在政治上,管仲推行、二世卿共同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还建立了人才选拔制度,规定了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对外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的方针以建立霸权。在经济上,管仲主张发展经济以富国强兵,进行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等一系列经济改革,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管仲的改革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成效显著,对整顿齐国内政、发展经济、充实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孔子曾感叹说:“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他族了。”

    管仲的政治、经济思想收录在《管子》中,该书共24卷,85篇,今存76篇。

    我们为什么尊孔子为“圣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蔡、楚、宋等国,致力于宣扬其政治抱负,回复周代时的礼乐,但终究未能成功。后来返回鲁国,此时孔子已经68岁。此后,他潜心于讲学和著书,为民间私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他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并撰写了《春秋》,记载了春秋时期所发生的大事,并借此阐发儒家的价值观。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将他一生的言论去粗取精地摘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论语》,对中国思想界、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为什么被尊为“亚圣”?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鉴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后世奉其为“亚圣”。因此历总把孟子和孔子相提并论,提及儒家,必说“孔孟”。

    孟子自幼便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便以孔子的继承者自称,广招弟子,并且到各国游学,宣扬他的“仁政”“王道”等主张。他先后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拜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虽然受到了尊敬与礼遇,可是因其思想保守,和当时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重用,唯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后也未能成功。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据说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著书,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都很多,故而又分为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分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大多保存在这七篇当中。

    荀子的儒家思想有哪些特别之处?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年),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人,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历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出入很大。荀子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儒学家。他的思想都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等多国,后来,在兰陵安居下来,一直到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从事教书与著书的工作,历著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在这时候的学生,他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然是儒家的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照单全收。而是将其融会贯通、加以发挥,并提出了“本恶”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为什么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就是今天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据《史记》记载: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识渊博,目睹了周王室的衰微后,便弃官西去,抵达函谷关时,遇到了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这里说的“五千余言”其实就是著名的《道德经》。

    为什么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期的人。

    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习惯将他与老子并提,称作“老庄”,而将他们的哲学称作“老庄哲学”。

    庄子早期曾在蒙地做过漆园吏,后来一直隐居。他生活清苦,却淡泊名利,楚王听说了他的贤德,便派使者以千金相馈赠,并邀请他出任宰相,被他拒绝了。随即终身不再出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一生学识渊博,交游甚广,著有《庄子》一书,思想是对《老子》的继承,然而却也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全书十余万言,大多采用寓言的形式。其中,《渔父》《盗跖》《胠箧》等篇,主要是用来攻击孔子的言论,从而辨明老子的学说的。他的著作是中国哲学的又一座丰碑。

    韩非子有哪些成就?

    韩非(?—公元前年),姓韩,名非,战国末年韩国人,出身于贵族,是韩国的公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喜好著书。他曾与李斯是同学,共同师从荀子。

    韩非目睹当时韩国衰微,多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并没有听从他的谏言。韩非痛恨朝廷不能修明法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反而重用一些没有实际经验、好空发牢骚的人。于是他借鉴了历史的得失变乱,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的著作面世后,秦王大加赞赏。后来韩非子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因为李斯的嫉贤妒能,使得韩非受到了秦王的猜忌,*终被李斯用毒药毒死。

    为什么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政治家,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人。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

    屈原不但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是三峡里的“*流才子”。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商鞅是怎样实现自己抱负的?

    商鞅(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也称为卫鞅。商鞅起先在魏相公叔痤的手下担任中庶子一职。公叔痤得知商鞅怀才不遇,便向魏惠王商鞅。商鞅并未被惠王重用,等到公叔痤去世后,秦孝公下令于国中求贤能之人,于是商鞅西行进入秦国。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拒绝施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而对霸道崇尚,这与商鞅的法家思想不谋而合,于是商鞅在秦国一度得到了重用,并在秦国推行了*为的变法运动。


    【书摘与插画】


    “国学”一说,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全面提升文化素养的学问。已故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学术的总称。国学融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

    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强 随翻随读

    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2. 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