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宋词一阕话古今鞠菟9787302477075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鞠菟著 | 鞠菟编 | 鞠菟译 | 鞠菟绘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鞠菟著| 鞠菟编| 鞠菟译| 鞠菟绘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7-08-01
    • 字数:220千字
    • 页数:432
    • 开本:32开
    • ISBN:9787302477075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鞠菟
    • 著:鞠菟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59
    • ISBN:9787302477075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7-08-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7-08-01
    • 页数:432
    • 外部编号:码头附近103936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上册


    今宵好向郎边去
    小楼吹彻玉笙寒

    第二章
    是仓皇辞庙日
    人生长恨水长东

    第三章
    春花秋月何时了
    别时容易见时难

    第四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当时明月彩云飞

    第五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

    第六章
    罗带同心结未成
    暗香浮动月黄昏

    第七章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树梨花压海棠

    第八章
    庭院深深深几许
    水晶双枕堕钗横

    第九章
    今年花胜去年红
    明年花好与谁同

    第十章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为伊消得人憔悴

    十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
    他年夜雨独伤神

    第十二章
    欲把西湖比西子
    故乡无此好湖山

    第十三章
    十年生死两茫茫
    老夫聊发少年狂

    第十四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被聪明误一生

    第十五章
    唯有朝云能识我
    始信东坡眼目长

    第十六章
    万里归来年愈少
    笑时犹带岭梅香

    第十七章
    自在飞花轻似梦
    金风玉露一相逢

    第十八章
    日日思君不见君
    锦瑟华年谁与度


    下册
    第十九章
    家山回首三千里
    一曲当时动帝王

    第二十章
    东篱把酒黄昏后
    自是花中流

    第二十一章
    花自飘零水自流
    江山留与后人愁

    第二十二章
    怒发冲冠凭栏处
    瑶琴弦断有谁听

    第二十三章
    提兵百万西湖上
    几曾着眼看侯王

    第二十四章
    红酥手送黄滕酒
    千载名与汉江流

    第二十五章
    塞上长城空自许
    细雨骑驴入剑门

    第二十六章
    小楼一夜听春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二十七章
    亘古男儿一放翁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二十八章
    提携汉节同生死
    几时真有六军来

    第二十九章
    花开花落自有时
    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三十章
    西风不见季鹰归
    红巾翠袖英雄泪

    第三十一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天涯芳草无归路

    第三十二章
    男儿到死心如铁
    别有人间行路难

    第三十三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
    将军百战声名裂

    第三十四章
    二十四桥波心荡
    小红低唱我吹箫

    第三十五章
    山河破碎风飘絮
    不指南方誓不休

    第三十六章
    宁可枝头抱香死
    正气凛烈万古存

    鞠菟,优选500强欧洲企业经理。1997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工科和管理双士学。自幼痴迷中国历史与中国古典文学,对世界历史、西方文学与宗教史亦有一定涉猎。是天涯论坛“煮酒论史”人气指数爆棚的作者之一。

    仕途得意的晏殊,世称“富贵闲人”,这个绰号后来被贾宝玉继承。他从小喜爱揣摩冯延巳的作品。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词概》中写道:“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晏殊在花间词的富贵雍容中融入冯氏的清俊,从而形成自己所独有的“清新俊逸下的富贵气象”。
    这篇气势磅礴的《岳阳楼记》,是中国历有名的看图作文。它和《滕王阁序》一起,成为登临之作的双璧。滕子京说,高楼高台如果没有文字记述颂扬的就难以名传百代,事实诚然如此。岳阳楼正是因为这篇气质高华的记文而不是依靠雕梁画栋成为了千来人们向往的名胜,尤其是在精神上有所追求之人的朝圣之地。
    一般人年轻时风流一两次并不少见,少见的是风流一辈子,但张先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八十岁时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女子为妾。婚宴席上客人中有张先的忘年交、刚过而立之年的苏轼同学,即兴赋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因为柳三变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歌女们都亲昵地叫他“柳七”。京城娱乐界流传的口号是:“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满城的歌女只有柳七不认识的,没有不认识柳七的;若真有不认识他的,都不敢说出去,怕丢人。宁愿倒贴千金换得与柳七哥一夜姻缘,求得一词数句,引以为荣,柳七也因此收入稳定、衣食无忧。
    柳永的作品没有被宋真宗和晏殊看上眼,但是在民间的流行度却极高,就连大宋的邻国西夏都流行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虽曾迈入仕途,却终身没当过什么大官,做了个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柳屯田”。据说他死时一贫如洗,身边连个打点后事的亲人都没有。那些有旧交的歌女们怀念他的才情,凑钱安葬了他。以后每年的清明,歌女们都要到墓前祭奠,称为“吊柳会”,直到北宋灭亡。柳七一生的辉煌,不是来自于科举和功名,而是来自于青楼,这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一个异类。
    王曙将欧阳修等人叫到一起,严肃地训导道:“诸君纵酒太过度了,怎么不吸取寇莱公(寇准)晚年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的教训呢?”说完端起茶杯啜了一口。人都被训得低头屏气眼睛也不敢抬,只有年轻气盛的欧阳修回嘴道:“寇莱公被贬的原因,正是因为他老人家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致仕归隐。”王老爷子刚喝进去的一口茶都被呛得喷了出来。不过他安然不怒,并且事后也没有对欧阳修进行打击报复,这叫宰相肚里能撑船。
    常州有个人特别善于烹调河豚,特意邀请苏轼来品尝自己的手艺,全家妇孺都躲在屏风后窥探,期待“舌尖上的大宋”节目主持人苏东坡先生能品题一句,借此得以身价大增。东坡闷头大嚼,却像哑巴一样一言不发,一直在屏风后探头探脑的人们十分失望。整顿饭吃完,东坡把筷子一放,油嘴一抹,点头说了四个字:“也值一死!”全家人轰然大乐。
    这些的行为,让米芾得到了“米颠”的雅号,苏轼也觉得实至名归,便没有为他。据说宋徽宗还曾故意赏给米芾二百五十两银子,因为宋朝时一封银子是五百两,二百五十两为半封,就是戏谑米芾是个“半疯”。
    王巩家中有好几位歌女,只有其中一位复姓宇文名柔奴号为“点酥娘”的愿意陪伴共赴流放之地。在那几年中,王巩吟诗作画,柔奴歌声慰藉,两人相濡以沫。后来王巩遇赦北归,得以与苏轼重聚。苏轼发现王巩遭此一贬,不但没有那种常见的仓皇落拓,反而情更加豁达,容光更加焕发,觉得很不科学,心中颇为疑惑。王巩唤出柔奴为苏轼献歌一曲,歌声温柔甜美、恬淡安稳。苏轼试探地问柔奴:“岭南应是不好?”柔奴随口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此诗后两句,苏轼似乎在叹息自己命途多舛,本该建立功业的光阴都浪费在了三个贬官的地方。李白人生不得意,可以怪他自己好酒、好出大言,格有明显缺陷;杜甫人生不得意,可以怪奸臣当道、国事糜烂;但苏轼以此天纵英才,所遇皇帝不昏、大臣不奸、国事不坏,自己又情商不低,却遭遇如此坎坷的一生,实在令人扼腕。但也可以理解为东坡的旷达,他认识到自己领悟人生真谛正是在这些仕途失意之地。
    王安石与苏轼都是光风霁月的品格,所以虽然在政坛上意见敌对,却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品茗和诗,相谈甚欢。两人直聊到红日西沉,苏轼方躬身告辞。王安石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对身边人发出一声叹息:“不知还要等几,才能再出现如此人物!”欧阳修认为苏轼在当时独步天下,而王安石更认为他能跨越时代独领风骚几。如今近千年过去了,也没有出现能与苏轼比肩的文化人物,介甫识人的眼光深刻独到。
    很多人觉得这帮人居然如此不顾自身前程地护着已经落水的范仲淹,真是拉帮结派的“朋”。为此欧阳修干脆写了一篇奏章《朋论》,说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所以这种“朋”都是的,果是危害;只有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这种“朋”才可能是真的,结果是造福。索挑明承认我们君子之间就是“朋”,你们又能怎么样?其实“朋”之一字,重在两人之间保持好合理的距离;若是过于亲密地挤在一处,就是互相利“用”了。
    靖康元年金军侵宋之际,蔡京举家南下躲避战乱。天下士人请求朝廷严惩罪魁,于是蔡京一路被降至东坡曾经的贬谪之地儋州。尽管携带了巨额盘缠,但“京失人心”,百姓不肯卖东西给他,饿死于流放途中。
    徽宗投降后,被金国封为“昏德公”,这个爵位我倒觉得不算羞辱他,而是实至名归。后世人评价他“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赵佶就是中国历男人入错行的凄惨代表。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联想:赵佶的艺术天分之高与李煜在一个水平线上,不会做国君比之李煜则更上层楼,很像是李煜转世。许多人怜惜天才而无罪的李煜被宋太宗害死,就为他想出了这个隔代报仇来葬送赵光义子孙的方法。
    嘉祐二年进士榜里还有好几位在史书中闪闪发光的名字。张载,北宋大儒,世称“横渠先生”,他名的话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横渠四句”。程颢,北宋大儒,他的老师是提倡“文以载道”、写出《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周敦颐;他的弟弟是制造了尊师重道成语“程门立雪”的另一位大儒“伊川先生”程颐,兄弟俩被称为“二程”。他俩有一位四传弟子叫朱熹,发展出“程朱理学”,响亮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将儒家礼教搞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从“五四运动”以来被视为旧社会糟粕的代表思想,鲁迅先生痛斥为“吃人”。吕惠卿,北宋政治家,后来官居宰相,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章惇(读音同“吨”),北宋政治家,后来也登阁拜相,王安石之后的新法。
    到了唐宋,皇帝们的谥号变得又香又长,统统是溢美之字,毫无特点和辨识度,后世就改为用庙号来相称。比如昏君赵禥,谥号是“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完全不能反映他不文不武的真实情况,而用“宋度宗”这个庙号就简洁明了。赵?死时南宋已亡,自然没有庙号,无法像他的列祖列宗一样被称为“宋某宗”,而“恭”是元朝给的谥号,后世便称其为“宋恭帝”。
    南宋的百姓只能将害死岳飞的账都算到秦桧头上,恨不得把他俩一起送下油锅,于是发明了油炸两个面人的食品“油炸桧”,流传到今天简称为“油条”。这就是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油条都是两根并连,从无单根的缘故。
    之前的统治者给一批人扣上罪名,之后的继任者即使为其,对前任的错误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为尊者讳,才能限度地维持政权的合法。从古至今一直玩转此道。
    杭州原来算是远离中原政治中心适合隐居的偏远城市,孤山更是这个城市中的偏远郊区,没想到在宋室南迁之后一下子变成了都城的黄金风景地带。宋高宗赵构下旨,把孤山上原有的人家和墓地都迁出去,腾出地方来修建皇家专用寺庙,留下没动的就是和靖先生之墓。赵构主谋杀害了名将岳飞,某种意义上讲算是“”,不过他也是文化人,对林和靖还是比较尊敬的。比之后来时代号称“爱国”的们暴铲岳飞墓、孔子墓,这个爱国和卖国的区别真是让人风中凌乱。爱国,多少罪恶汝之名而行。
    现在已不是黑暗的封建社会了,上个世纪无数有才之士毁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引蛇出洞”之计,到这个世纪如果你仍没汲取历史教训还敢妄言国事,那就是很傻很天真了。自古执政者的禁言手段简单粗暴,但卓有成效。
    三年困难时期(现在人们大多知道困难的原因三分在天灾,七分在人祸),看全国人民都在饿肚子,也做表率不吃的红烧肉了,改吃松江鲈鱼。尼克松访华时还能吃到,等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来的时候,点名要吃也没能如愿,一江鲈鱼几乎被达官贵人们吃绝了。后来经领导特别批示,不知从哪里又找来一点余种开始繁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四鳃鲈鱼终于重现江湖。
    反观当时的征服者蒙古人,还是以杀戮和为乐事的落后民族,完全不懂什么叫生产。他们在攻打中国北方时一路屠城,目的就是将天下所有的农田都变为牧场。金章宗泰和七年时,全国户籍人口有五千多万,到蒙古灭金后被得只剩下不到两成,中原地区千里烟,白骨遍地死尸满井。忽必烈的宠臣藏传僧人杨琏真伽在浙江大肆开掘南宋皇陵,盗取墓中珍宝,遗骨则抛洒在荒草之中,更将宋理宗的头骨做成饮器献给其师尊——吐蕃“高僧”“国师”八思巴。这样一个残的权,自然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不到就被汉人赶回了草原。
    可惜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与宋朝相比,在皇权的膨胀、贸易的限制等方面都大开,未能回到文明的。再经过满清的一轮摧残,短短的民国还未恢复元气,又被后续的一系列惨的浩劫几乎连根拔起,可谓多灾多难,萎靡直至如今。
    所幸的是,中华文化有着秦汉唐宋这样深厚的历史根基、诗词曲赋这样优美的文字载体,而欣赏和创造美的基因也一直在我们的民族中传承,正如“冬季之树木,虽已凋落,而本根未死,阳春气暖,萌芽日长,及至盛夏,枝叶扶疏,亭亭如车盖,又可庇荫百十人矣”。所以我相信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鞠菟著的《宋词一阕话古(下)》为你讲述宋词背后的故事,一根主线串起两宋词人,支线辐上下五千年。 穿越宋词的世界,纵览历史的长河,映照现实与人生。大人孩子都爱看,引爆国学图书新一轮阅读热潮! 天涯社区首页,阅读量750000+次!中小学预售直销100000+套! 台湾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冯明珠女士、知名生活美学家林振中先生、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先生等海峡两岸众多文化名人力荐!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