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冰鉴正解(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9787802116924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著 | (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编 | (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译 | (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绘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7-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著| (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编| (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译| (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绘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07-01
    • 字数:310000
    • 页数:288
    • 开本:16开
    • ISBN:9787802116924
    • 版权提供: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
    • 著:(清)曾国藩 原著 常峰瑞 点评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45
    • ISBN:9787802116924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8-07-01
    • 页数:288
    • 外部编号:码头附近71035
    • 版次:暂无
    • 成品尺寸:暂无

    出版说明
    编者序
    **篇  神骨
    第二篇  刚柔
    第三篇  容貌
    第四篇  情态
    第五篇  须眉
    第六篇  声音
    第七篇  气色
    附录一  “勉强”
    附录二  “培养”
    附录三  曾国藩论人才

    曾国藩(1811—1872),湖南人,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洋务派优选者。他帮清朝了太平天国,也改变了清朝的权力结构,内轻而外重,无力控制地方。潮朝之亡,当始于曾国藩。他一生不爱财,不怕死,努力做清官,做名臣,是儒家很后一个圣人,也是儒家很后一样榜样。他杀人如麻,办外交又过于软弱,还被骂为、刽子手、伪君子。
    关于做人做事,他反复强调:功可强成,名可强立;故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男儿以懦弱无刚为大耻,好汉打掉牙和血吞;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楞为,何必借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传世的作品有《曾国藩全集》,全三十册,而以《曾藩书》、《冰鉴》影响优选。

        **篇  神骨
        **讲  神骨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
        文人先观神骨
        【原典】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①存。”神②之谓也。“山骞③不崩,惟石为镇④。”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⑤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⑥,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
        【注释】
        ①斯:语气词,无实义。
        ②神:与“精神”一词不完全相同,除了有精力旺盛的意思之外,更多的还包括一个人经由识阅、意志等而形成的智慧光芒,是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显现,主要从眼神中流露出来。
        ③骞(qian):拔去,引申为损、亏,这里可理解为土石脱落。
        ④镇:用力压以维持稳定,这里指依靠岩石支撑而保持稳固。
        ⑤具乎:集中于,体现于。
        ⑥形骸:身形体态。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大意】
        俗话说,“稻谷蜕皮变成糠,留下来的是精华”,这是在说“神”。俗话又说,“泥土流失山不倒,就靠岩石作支撑”,这是在说“骨”。一身精神都在眼睛里,一身骨相都在面孔上。农、工、商、兵既要考察精神,也要考察形貌,文人则主要考察“神”“骨”。开门见山,此为**要诀。
        【点评】
        本章开门见山,就说“文人先观神骨”,似乎表明了作者的某种倾向——把文人作为《冰鉴》的主要对象。
        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等人物,士列**,士即读书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也表明,读书人地位高,代表一种身份。尤其清朝以来,科举是汉人谋求富贵荣华的主要途径,因而读书人越发受到尊敬。再者,穷人家的孩子很难读得起书,女孩子又不让读,读书人就更少了,当然容易受到尊重。读书人凭借他们对经、史、子、集的深入了解,从而掌握了一种特殊的历史资源。这种资源是他们升官发财的工具,可以帮君王治理,也可以帮人民打天下。这就是古代文人——“士”这个特殊阶级的生存背景。
        曾国藩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快满三十六周岁(一般说三十七岁)时成为正二品高官(学士兼礼部侍郎,正二品)。他以文人、文臣、文官的身份带兵打仗,书生特征显著,终其一生,手不释卷,还有典型的儒缓毛病,做什么都慢吞吞的,说自己生鲁钝,别人顷刻间办好的事,他“沉吟数时不能了”,连好朋友都嘲笑他“儒缓不及事”。受他的书生气质影响,以他为旗帜的湘军、淮军及洋务集团,其重要成员三分之二都是书生。有学者曾列出一个曾国藩集团主要成员名单,总共240人,其中159人是书生,比例为66.25%①。正是这个以书生为骨干的政治、军事集团,把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下去了。
        如此一来,有人说《冰鉴》是曾国藩写的,也就有相当的理由。《冰鉴》以文人为研究重点,曾国藩以文人带兵,又多以书生为骨干②,还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有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这些都可与“文人先观神骨”联系起来。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这十六个字可谓《冰鉴》一书的精华。参透十六字,就可以说掌握了《冰鉴》的精髓。
        读书到相当程度,他头面上的气质与人有不同,仿若有光,这是神的一种表现。在经纶事务中成长,历经风雨变幻的考验,气质神态又有不同,这也是神的一种表现。神是藏于形之内的,形也就是容貌,尤其是眼睛。神与眼睛的关系就像光与太阳。神通过眼睛外现出来,犹如光出自太阳,神藏于目之中,犹如光存于太阳内。
        书读进去了,是一种气功态。换句话说,读书人长期在练气功,质与常人也有不同。但他们当中有心怀邪念的小人,也有落井下石、拐骗别人妻女财物的不义之徒,在文儒雅士、谦谦君子的面纱掩盖下,该如何识别呢?
        主要察神。心有所动,眼神会流露变化。不论神光内敛、锋芒外显,神所传递的心正邪、智慧贤愚,都是掩盖不了的,一如云层中的阳光,区别只在于会不会鉴识。
        这就是《冰鉴》讲的“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门一打开,山的幽深伏藏、奇伟雄姿自然一目了然。察神,犹如推开大门,门一开,就能看到这个人的心、才干。
        ①见朱东安著《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附录一》。
        ②投身到湘军中来的湖南书生,从一开始便表现出了心狠手辣、舍命敢拼的亡命特质,这坚定了曾国藩以书生为军事骨干的信心,也是他的人才观的具体表现——他坚持德重于才,直到晚年才有所改变。
        神有余与神不足
        要分辨一个人的能力和前程,相貌外形是靠不住的,比如王安石和文天祥。文天祥是一个很俊美的人,身材魁梧,厚背圆腰,秀目长眉,虽为状元书生,但不失英雄气概。王安石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衣服一月不洗,身上还有虱子,眼睛里白多黑少,至少算不上英俊。但他们同样流芳百世。
        因此,从外表察人,主要考察精神。
        神有余的表现是,目光清莹流转,神不斜视,眉毛清秀尾长,容色澄澈如冰泉,清泓如秋水。极目远眺时,如秋日长空里太阳照霜天,收目近观时,如春回大地和,风拂过鲜花。处理事务时,果断刚毅,镇定沉稳,临危不乱,如猛虎踏步深山;与众人相处时,和和融融,却又不为众人所淹没,像凤凰飞翔在雪原。坐,稳如磐石;卧,静如栖凤;行,洋洋洒洒,平缓如江水徐流;立,敦敦昂昂,气势如孤峰树于平原。沉默静养,气定神闲,言不妄发,不妄躁,喜怒不动心,荣辱不变节。世事纠纷错于眼前,利色诱惑纷纭身畔,而守贞如玉,心静如水。这样的人动如脱兔,静若处子,不为外物所动,既能得众人喜爱,又有做大事的才力风范,自然前程远。    神不足的表现是,似醉非醉,头脑昏浊不清;不愁似愁,经常忧心戚苦。似睡非睡,一睡便又惊醒。不哭似哭,经常哭丧着一张脸。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惊似惊,不疑似疑,不畏似畏。神色昏乱不定,容仪浊杂不清,神情就像出现重大失误,凄惨悲厉而又痛苦不堪,甚至带着恐惧。言语瑟缩寒滞,闪烁隐藏不定,卑躬自怜,有如女子遭人凌辱。面色初时花艳,继而暗淡无光,语言初时压捷,继而吞吐木讷。这种人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事功前程自然可以想见。
        熟知了神有余与神不足的区别,就容易判断一个人的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和思力。面所列举的各种表现犹如病症,由症状来判断病情,再佐以验血、照光等手段,病情就十拿九稳。以神察人,也大抵如此。
        察神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除了观察眼光清莹昏浊外,还要结合举止、言语,才不会有偏差。
        曾国藩识别江忠源
        这是曾国藩识别人才的两个经典故事之一。曾国藩只见了江忠源一面,就说“京城没有这样的人才”,又说江忠源“当悲壮节烈而死”。他凭什么这么说,根据在哪里,结果又准不准呢?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举人出身,比曾国藩小一岁,是湘军中*早办团练的人,也是湘军五大系统的创始人之一(其余四系的创建人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他一直在家乡读书,早就察觉到当地会众的秘密活动,对他们有所警觉,所以当雷再浩率众起事时,他带着乡团,一役即将其。
        1844年,江忠源去北京赶考,经郭嵩焘介绍,**次拜见了曾国藩。江忠源有侠义之气,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两个大男人初次见面,尽讲一些市井琐事,似乎不是英雄豪杰所为,却谈了将近两个小时,还时常爆出笑声来。
        江忠源告辞出来,曾国藩目送他走,回头对郭嵩焘说:“京师没有这等人才啊。”接着又说:“这个人会立名天下,也会悲壮节烈而死。”
        大清王朝从乾隆传位给嘉庆,再传至道光,中间虽然经历了白莲教的动荡,但总的说来,太平了好几十年。突然听到曾国藩这么说,身边的人都觉得惊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道光二十五年(1845)九月十七日,曾国藩跟叔父说起江忠源的事迹。那年八月初五日,湖南湘乡一个叫邓铁松的人,跟江忠源一起回老家,不料六天之后,死在路上。江忠源不辞劳苦,必诚必信,亲自扶灵柩回家。在那之前,湖南新化一个叫邹柳溪的人,不幸病死京城,也是江忠源处理后事,扶送灵柩南回。曾国藩说:“此人义侠之士……扶两友之柩,行数千里,亦极难矣!”还说他们俩关系极好。
        如此看来,江忠源果然有古侠士之风,而非曾国藩故意夸张。韩愈救诗日:“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江忠源的侠义行为,无论古今,都值得推崇吧。
        江忠源的父亲七十大寿,曾国藩贵为二品京官,仍然为他父亲做了一篇寿文。当咸丰皇帝下令求贤时,曾国藩首先了江忠源等五人。曾国藩如此器重他,不是因为他们关系好,而是因为曾国藩爱才,知道他是一个人才。
        江忠源曾跟曾国藩说,湖南新宁有青莲会匪,这是的先兆。数年之后,曾国藩戏谑他说:“你不是说有青莲会匪吗?现在如何了?这么久没有动静?”却不知道,江忠源回了新宁之后,团结壮丁,修缮兵甲,提前做好准备,等雷再浩一起事,就把他了,因功升为知县。曾国藩很满意,江忠源果然是一个人才,勇于解救国难,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起义。1852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隶属广西副都统(正二品)乌兰泰帐下。曾国藩在北京给他写信,坚决反对他墨经从戎,认为他孝道在身,“读书山中”则可,墨?从戎“则非所宜”。还动员朋友来劝阻他,认为他在家“团练防守”是文人本分,无可厚非,率兵去广西则是“大节已亏”,完全不合适了。
        曾国藩反对江忠源墨?从军,主要是因为他远在北京,根本不了解天平军的声势,以为他们不过是小股“乱匪”,完全没想到他们差点颠覆清朝江山,所以坚持认为,江忠源应该遵守古制,以在家守孝为要。儒家提倡“百善孝为先”,“以孝道治天下”,凡死了父母的,必须回家守孝三年,做官的也不例外,称为“丁忧”,会保留他的官职。如果贪图权位,不肯“丁忧”回籍,就会遭到弹劾,说你不孝,罪名就大了。曾国藩以为广西“乱匪”不足惧,天下尚太平,所以把遵守古制放在**位。有人相信曾国藩是“爱人以德”,既不愿意看到江忠源自败名德,也不愿意看到他以文员夺武弁之制,招惹是非。
        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可能跟他认为江忠源“当会悲壮节烈而死”有关呢?可惜的是,查遍曾藩的书、日记、通信,都不见相关记载,所以就没有。
        太平军从广西转战进入湖南,必须通过湘江。江忠源探得消息,决定在湘江上游一个叫蓑衣渡的地方设伏。蓑衣渡一带水路狭窄,河流湍急,两面都是高山密林,很适合打伏击。太平军疏于防备,结果吃了大亏,不仅损失了大量军械物资和一半战士,南王冯云山也牺牲在这里,为太平军早期重大损失。冯云山威望素著,与杨秀清并伦,他若活着,杨秀清有了制约,“天京事变”不至于闹得那么厉害。换句话说,他若不死,太平天国未必衰落得那么早。
        蓑衣渡一仗打出了江忠源的名气,朝野尽知。第二年升为安徽巡抚(从二品),官阶跟曾国藩相当。咸丰帝对他寄予厚望,可以说对他的信任和期望超过了曾国藩。连曾国藩自己也说,他要练成万人,全部交给江忠源统带,甘愿做江忠源的后勤支持。那一段时间,曾国藩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在长沙练兵,没有实权、没有经费,处处被动,*后被士兵追杀,不得不离开长沙,跑到衡阳去。
        曾国藩以创建水师*为得意,有了水师,湘军夺得长江控制权,顺水而下,逐一攻陷武汉、九江、安庆、南京。水师是曾国藩军事成功的重要保,而建设水师的想法,*先是由江忠源提出来的,可知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而非那种死谏死战、一味愚忠的狷狂书生。
        江忠源当了安徽巡抚,1854年坚守庐州(当时为安徽省会),被太平军包围,缺粮食,缺弹药,诸军相去四十里,望而不救。曾国藩也只派出区区一千人马,还没有到达城下,城就被攻破了。江忠源有病在身,想自刎,被部下抱住,没死成,又一路奋战,身受七创,*后才把自己投进一口池塘,溺水而亡,时年四十二岁。攻打庐州的太平军将领,就是翼王石达开。
        站在曾国藩和清的立场,江忠源可谓一门忠烈。三个弟弟,江忠浚、江忠济、江忠淑,两个族弟,江忠义、江忠信,都参加了湘军。
        江忠浚,《清史稿》说有传,查不着,不知何故。曾国藩写的《江忠烈公神道碑》明确载有他的名字。江忠源在庐州被围,他与刘长佑带兵去救,遭太平军阻击,连庐州城墙都没能靠近。历任安徽、四川、广西布政使。
        江忠济,战功*伟,咸丰六年(1856)死于岳州。
        江忠淑,一直在老家招募军队,赡养母亲。
        江忠信,十六岁随江忠源从军,江忠源死后,继续带兵,在攻打桐城的时候,连破十六营,被太平军的大炮炸死。
        江忠义,十八岁从军,江忠源死后,多次带兵与石达开战,官至贵州提督,同治二年(1863)病死军中。
        还有一个族弟,江忠珀,仅见于少数资料,不知可信否,随刘长佑人军,累官至总兵,加提督衔,同治二年(1863)人贵州苗民起义,同治八年战死在鸡鸣关。
        江忠源一门忠烈,如此看来,曾国藩还是蛮有号召力的,那么多人肯追随他出生入死。由此也可以想见,为了赢得那场战争,湖南人民付出了多少代价。
        曾国藩凭什么能在一面之间,就断定江忠源“当悲壮节烈而死”?由于缺乏资料佐,这里只好做一个主观臆测。他注视江忠源良久,在看什么呢?照《冰鉴》的说法,“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见《冰鉴》第四篇**节),他察看的正是江忠源的“神”——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但他如何就能断定江忠源“当悲壮节烈而死”,在没找到确凿据之前,始终是个谜。
        ……

    古本《冰鉴》共七篇,本书全予收入,读者可以读到一部完整的《冰鉴》。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藩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凡有重要人事安排,他必先招榜上有名者,观察其相貌气色,然后再做选用与否的决定。其相人之法得自曾国藩学说之处甚多。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是谈气观相的一代宗师。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参考书籍。
        ——摘自《蒋氏王朝兴衰史》
        遇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 1917年8月日《致黎锦熙书》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