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从司法为民到人民司法-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研究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侯欣著 | 侯欣编 | 侯欣译 | 侯欣绘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06-05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侯欣著| 侯欣编| 侯欣译| 侯欣绘
    •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06-05
    • 版次:1
    • 印刷时间:2007-04-01
    • 字数:315千字
    • 页数:376
    • 开本:32开
    • ISBN:9787562029786
    • 版权提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作者:侯欣
    • 著:侯欣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28
    • ISBN:9787562029786
    •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07-04-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7-06-05
    • 页数:376
    • 外部编号:涿仝东267650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导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基本概念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与基本思路
    章 新型司法制度的确立
    节 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危机
    第二节 司法制度专门化的确立
    第三节 司法制度专门化的发展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大众化司法的初现——1941年前的边区司法制度
    节 司法制度
    第二节 司法理念
    第三节 司法人员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有关大众化司法制度的争论
    节 引发改革的原因
    第二节 改革的内容和步骤
    第三节 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失败之后果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大众化司法的确立——1942年以后的边区司法制度
    节 原因和条件
    第二节 马锡五审判方式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人民调解制度——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的个案研究
    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缘起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推行
    第三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问题与思考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节 余音
     第二节 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简介】


    侯欣一,1960年出生于辽宁锦西,法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长期从事中国法律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专著和教材多部,另在《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等法学类核心刊物上发表30余篇。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法学会


    中国的新式司法制度创建于清末,其突出特点是强调司法审判的程序化和司法人员的专业化。这种新式的司法制度无疑具有许多优点,但由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动荡与复杂,加之这种制度本身固有的问题,因而在运行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明显的不足,如程序过于烦琐,司法人员与民众和社会脱节等,从而受到许多人的诟病。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陕甘宁边区,在司法制度的建设上,抛弃了自晚清以来历届所推崇的新式司法制度,开始了大众化的尝试,如简化审级和程序,强调司法从业人员必须与民众在情感上保持一致、生活方式等方面打成一片,甚至直接发动大众参与司法活动本身,以及将大众对司法机关的评价作为评判法
    审判优劣与否的标准等。这种大众化司法的尝试,不仅给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全新的理念,而且开创了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陕甘宁边区所尝试的大众化司法,不仅没有现成的理论,更与源自于西方的现代“法治”学说相迥异,也没有可资借鉴的对象,在世界法制的发展可能都是的。或许就是因为其“”,所以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对其的评价就聚讼纷纭,赞扬者将这种做法称为司法民主,批评者称其为是游击作风,但都一致解释说导致这种做法的原因是边区动荡的战争环境和农村条件。
    大众化司法的形成和确立,既是陕甘宁边区为适应环境、条件的一种决策,又是边区出于理论上的自觉选择。边区之所以选择大众化司法作为法制建设的方向,从政治上讲,是为了得到民众的拥护,夺取政权;从法律上讲,是为了解决公共权力与社会、民众的脱离问题。但由于司法知识的不足,终导致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出现了某些偏差。
    本课题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一次新尝试,是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充分尊重和借鉴的前提下所做的一种新努力,它力求在史料、方法、结论几个方面都有所突破:在研究时段上,本文主要集中于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对原苏区和解放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只作一般的考察和介绍,不作为重点;在研究对象上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为主,兼顾县司法处和延安地方法院。这种选择不仅是由边区高等法院地位之重要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材料的局限所决定的;在资料运用上以手资料为主,包括陕西省档案馆馆藏的陕甘宁边区司法诉讼档案,陕甘宁边区文件,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材料,公开出版的当事人日记、回忆录和文集、媒体材料等,力求在史料新颖上较以往的研究有所突破;在考察对象上,以、民众、司法从业人员为主,论述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的形成,指出大众化司法的形成是、民众和司法人员三方面平衡的结果。在尽可能勾勒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的同时,阐述了大众化司法的基本含义和内容,并从政治与法律的角度对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进行了评价;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法学、史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具体而言,即以史料为依据,用历史归纳、分析、组合等
    方法,梳理出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建立的基本轮廓,再运用法学、政治学等方法进行分析和佐,力求探索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的历史,还原历史。
    本文在结构上共分六章。其中章侧重于对晚清以来中国移植西方现代司法制度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为了与以往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不至于形成雷同,同时也是为了紧扣本文的主题,本文对中国近代司法制度的介绍与分析,侧重于专业化司法制度的建立过程,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平台。
    第二章开始进入本题,但研究的重点为1942年以前的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笔者以为,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制度的发展,可以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后两个时期同样都强调司法为民,但前者主要从形式方面着手,如简化程序等,而后者则更多地是从实质层面做起。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固然与边区司法制度本身的发展和演变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同时又是边区在指导思想方面的变化所导致的。
    第三章以边区司法系统内部对司法制度建设方向问题的争论为研究的重点。l942—1943年之间,在边区司法系统内部发生了一场围绕着边区司法制度建设方向问题的争论,争论的结果曾一度改变了边区司法制度的走向,即试图放弃大众化司法,朝着专业化司法而努力,但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努力终被放弃。
    第四章研究的重点从时间上讲为l943年以后的陕甘宁边区司法制度。经过l942—1943年的争论之后,大众化司法制度在陕甘宁边区终得以确立。本章从各种角度对大众化司法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探寻大众化司法的表现和终确立的原因,从而使本文所谓的大众化司法概念得以明晰。
    第五章通过陕甘宁边区所推行的人民调解制度这一具体的个案,从另一角度,即微观角度对大众化司法问题进行研究。笔者认为人民调解制度与大众化司法两者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是边区大众化司法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加强对人民调解制度的研究,有我们对大众化司法的理解。
    第六章从理论上对陕甘宁边区大众化司法问题进行必要的评价。安期是中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因而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延安的一切自然而然地容易被人们视为胜利的法宝而继承。笔者既不同意把安期的一切都视为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的说法,但也不赞成对安期的一切均要一味地继承的主张。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