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新教伦理与精神·韦伯9787544781770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马克斯·韦伯著 | 马克斯·韦伯编 | 马克斯·韦伯译 | 马克斯·韦伯绘
    •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马克斯·韦伯著| 马克斯·韦伯编| 马克斯·韦伯译| 马克斯·韦伯绘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0-05-01
    • 字数:300000
    • 页数:347
    • 开本:32开
    • ISBN:9787544781770
    • 版权提供:译林出版社
    • 作者:·韦伯
    • 著:·韦伯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5
    • ISBN:9787544781770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20-05-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20-05-01
    • 页数:347
    • 外部编号:京白库5337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文献说明

    部 新教伦理与精神

    章 问题

    节 宗教认信与社会分层

    第二节 “精神”

    第三节 路德的天职构想—研究的任务

    第二章 禁欲新教的职业伦理

    节 世间禁欲的宗教基础

    第二节 禁欲与精神

    第二部分 新教教派与精神(1920年稿本的重印)

    第三部分 “教会”与“教派”(1906年稿本的重印)

    第四部分 韦伯的“反批判”

    一 对上述“批判文章”的批判评论(1907)

    二 对上述“答复”的评论(1908)

    三 有关“精神”的反批判(1910)

    四 有关“精神”的反批判的结语(1910)

    1.反批判的概述

    2.正面的概述

    •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德国头号公共知识分子”、“组织理论之父”。先后任教于柏林大学、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主要作品有《新教伦理与精神》、《经济与社会》、《儒教与道教》、《社会学和社会政策集》等。

    韦伯就像几乎和他同时代的涂尔干一样,在任何一套论及重要社会学家的丛书中,都应占有一席之地。不论在哪里讲授社会学,他的名字总是跟迪尔凯姆和马克思结合在一起,被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英国社会学家、小说家 弗兰克•帕金韦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因为他完成了两个任务:看清现代,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反思现代,指出现代深的缺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刘擎《新教伦理与精神》一经问世,立刻引起读者的巨大兴趣,其影响超出了历史领域;同时,它也使刊载它的《档案》杂志的成倍激增,这对高端出版物而言是同寻的。——英国经济史学家、社会评论家 R. H. 陶尼

    章 问题节 宗教认信与社会分层
    纵览宗教认信混杂的职业统计,就会极为频繁地发现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多次在天主教的报章文献,以及在德国的天主教会议上得到热烈的讨论,那就是:现代企业中,资本占有者和企业主,以及熟练的上层工人,特别是接受过较高的技术或商业训练的员工,都带有强势的新教特征。不仅是在宗教认信方面的区别与国籍上,因而文化发展层次上的差异相合的地方,像在德国东部的德国人与波兰人之间,而且几乎是在处于繁盛期的发展自由地使居民依其需求进行社会分层和职业分划的所有地方(情况越是如此,下面这一点就越是清楚),我们都能看到宗教认信统的据清楚地表明了这种现象。当然,新教信徒在资本占有的、对现代工商企业中领导层和上层劳动中的,相对而言远远更大的那种参与,亦即远远超出其占居民总数百分比的那种参与,部分地要归于历史方面的一些原因了。这些根据处在遥远的过去,而在这些根据之侧,宗教认信方面的归属显得并不像是经济现象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倒显得像是这些现象的结果。对那些经济功能的参与,一部分以资本占有为前提,一部分以昂贵的教育为前提,一部分(而且大部分)以这两者为前提,这种参与如今是与对继承的财富的占有,甚至是与优越的条件相关联的。恰恰帝国的一大部分富裕的,在自然与交通条件方面得天独厚,在经济上也为发达的地域,特别是多数富裕城市,在十六世纪都转向了新教,而此事对经济领域中生存斗争的后续影响,至今仍对新教信徒们有利。可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一个历史方面的问题:经济上为发达的地区对教会的这种特别强的,其根据何在?而在这里,绝非如人们初可能相信的那么简单。脱离经济传统主义的做法无疑显得像是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一般而言必定在相当本质的意义上,促进了同样也对宗教传统产生怀疑,以及反抗传统上的种种的那种倾向。但由此就要考虑到如今常常被遗忘的一点了:宗教改革并不意味着消除教会对一般生活的支配,而毋宁意味着以教会支配的另一种形式代替了此前的形式。而且准确来说,是以在能设想出来的广泛的程度上,袭入家庭和公共生活的一切领域的,对整个生活方式一种烦不胜烦而又严肃的规整,替代了适的,实际上在当时很少能感觉到的,通常几乎还只是形式的一种支配。天主教教会的支配—“惩罚异端,但宽容罪人”,这种支配在过去要比当今执行得更严格—在当今被完全处于现代经济状况下的诸民族所容忍,而全世界在十五世纪末都知晓了的、富裕的和经济上发达的那些地区,同样也曾容忍了它。加尔文教的支配,如其在十六世纪的日内瓦和苏格兰那样,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荷兰的大部分,在十七世纪的新英格兰,也一度在英国本土发挥效力,对于我们而言,它是教会控制个人的所有可能的形式中,无法忍受的一种。那时不管是在日内瓦,还是在荷兰和英国旧的城市贵族的广大阶层,得到的完全就是这般的感受。在经济发达的地方产生的那些宗教改革者感到要谴责的,不是教会—宗教方面对生活的支配太多,而是太少了。事情如何变成这般?那时正是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且正如我们还会看到的那样,在那些地方正是那时经济上飞黄腾达的“市民”中产阶级,不仅容忍了那时他们还闻所未闻的清教,而且在为它辩护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英雄气概,一种如其本然的市民阶级此前很少了解,此后也不再了解的英雄气概—“我们的英雄主义”,就像卡莱尔不无理由地说的那样。
    但进一步来看重要的是:可能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在现代经济内部,新教信徒对资本占有和领导职位的那种更强的参与,如今部分而言要被简单理解为他们从历传承下来的、总体而言更好的财产配备的后果,那么另一方面的一些现象就显现出来了,在那些现象那里,无疑就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了。下面这些现象(我们仅列举几例)就属于此列:首先完全普遍、有据可查的是,在巴登就像在巴伐利亚和(比如说)匈牙利一样,身为天主教徒的父母们与身为新教信徒的父母们给孩子们选择的高级课程相反,这些课程在种类上就很有差异。虽然对于下面这一点,即在“高级”学校的中小学生与生中天主教徒所占的百分比,在整体上远远低于他们在居民中所占的总比重,人们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归于上述历传承下来的财产差异;但下面这一点,也就是即使在天主教徒高中生内部,出身于现代的,专门而言是为技术研究和工商业类职业作准备之用的,一般而言乃是为市民职业生活而打算的那些特定而适用的教育机构(实科学、实用中学、高级市民中学)的人所占的百分比,也很醒目地大大低于新教信徒的百分比,而文理中学所提供的预备教育则为他们所偏爱—这种现象由此无法得到解释,而反过来说,这恰恰可以解释天主教徒较少参与的行业这一点。但更为显著的是一种观察,这种观察有于理解天主教徒为何在现代大工业的熟练工人阶层中占有较少比例。工厂很大程度上从手工业者的后代那里得来其熟练劳动力,因而使这些后代为其劳动力的成熟作准备,并在准备完成后收回这些劳动力,这一众所周知的现象,在新教信徒工匠那儿表现得远甚于天主教徒工匠那儿。换句话说,在工匠中,天主教徒表现出更强的留在手工业中的倾向,因而相对而言会更多地成为手工业师傅,而新教信徒则更多地分流到工厂中去,结果便是在那儿充任熟练工人和职业公务人员中的高层。在这些情况下,无疑存在着因果关系,使得养成的精神气质,以及教育的方向(虽然在这里受到了家乡和家庭宗教氛围的限制),决定了如何选择职业,以及往后的职业命运。
    但天主教徒在德国较少参与现代营利生活的现象如今是如此之显著,就更加与历来的,包括现今的经验都大相径庭了:在民族或宗教上占少数的人,作为“被统治者”与另一个“统治的”群体相对立,由于他们自愿或不自愿地被从政治上有影响力的职位上排除出去,通常都被强力驱赶到营利之路上,他们中那些有天赋的人,由于在公职层面上无法施展抱负,就寻求在这里得到满足。很显然,融入俄国和东普鲁士毋庸置疑的经济发展的波兰人(与被他们统治的加利西亚地区相反),更早些时候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的格诺,英国非国教派和贵格会,以及(但不可忽视的)两千年来的犹太人,其情形便是如此。但在德国的天主教徒那里,我们看不到一点点这种效应,或者至少没看到任何显眼的效应,而且在过去的那些他们或者被迫害,或者只是被勉强容忍的时候,他们在荷兰和英国,均未与新教信徒针锋相对地显示出经济方面任何特别突出的发展。毋宁说存在着这样的事实:新教信徒(特别是稍晚些时候要另加讨论的,他们当中的些派),不管作为统治阶层,还是作为被统治阶层,不管作为多数群体,还是作为少数群体,都明显特别倾向于经济理主义,而在天主教徒那里,无论他们境况如何,都是看不到这种倾向的。因而,造成不同态度的原因,就主要方面而言,必须到那持久的内在特征,而不是只到认信时外在的历史—政治境况中去找寻。
    因而问题首先就在于,目前要探究,在宗教认信特征的诸要素中,现今或过去在前述方向上曾起作用或者部分还在起作用的,是哪一种。人们现在凭着一些肤浅的观察,由于现代的某些印象,便可能会如此表述那种对立:天主教更大的“遁世”,禁欲的特点,这些特点必定显示出它的理想,也给它的信仰者培养出对此世之利益的某种更大的漠视。实际上,这种说明又符合了当今用来评判两种宗教认信方式的日常流行的图式。在新教方面,人们利用这种观念来批判天主教生活方式中的那种(实际的或表面上的)禁欲理想;在天主教方面,人们则以“唯物主义”的指责回敬,据说唯物主义是新教将一切生活内容都世俗化后引起的后果。现代的一位作者也相信,就像这种对立在两种宗教认信方式对营利生活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那样,应该如此这般表述这种对立:“天主教徒……更镇静;他们没有那么强的营利之心,更偏爱一种尽可能有保障的生活历程,即便收入不多,而不是一种危险而骚动,但可能带来荣誉与财富的生活。俗谚诙谐,尝云:要么吃好,要么安眠。在前述情况下,新教信徒喜欢吃好,而天主教徒则愿意安然而眠。”实际上,“愿意吃好”这一说法,虽然还不够,但至少部分正确地刻画了德国当前对教会很淡漠的那部分新教信徒的动机。不仅事情在过去便久已大为不同,众所周知,对于英国、荷兰和美国的清教徒们而言,恰恰“世俗欢乐”的反面是其特征,准确地说,就像我们还会看到的,这个反面是对我们而言为重要的格特征之一。而且比如说,法国的新教长久地,并在某种程度上至今都保持了某种特征,一般而言,加尔文派教会都具有这种特征,而在信仰斗争的年代,那些“十字架下”的人们普遍都具有这种特征。然而(或者,我们还将必须问一问,或许正因此?)众所周知的是,法国新教曾是法国实业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担当者,而且在免于迫害的小范围内一直如此。如果人们愿意将生活方式中的这种严肃态度,以及宗教兴趣的这种强势支配情形称作“遁世”,那么法国加尔文派教徒至少和德国北部的天主教徒同样地遁世,对于后者而言,他们的天主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真心关切的,这已到了世界上民族无一可比的程度。而二者都在同样的方向上,与占支配地位的那个宗教派别区别开来:那些其下层享生活,其上层则直接与宗教为敌的法国天主教徒,以及今天那些献身世俗营利生活,其上层则对宗教极为淡漠的德国新教信徒。没有比这里的对比更能清楚地表明下面这一点的了:如此含混的一些观念,比如(所谓的)天主教的“遁世”,(所谓的)新教的唯物主义“世俗欢乐”,以及这里许多类似的观念,简直百无一用,因为它们部分在今天,部分至少对于过去而言,都完全是无当的。但如果人们愿意用它们,那么除了已经作出的说明之外,必定还会有一些观察甚至会触发如下想法:一方面是遁世、禁欲和虔敬,另一方面是对营利生活的参与,这两方面之间的截然对立,会翻转为一种内在的亲缘?
    实际上,从一些外在的要素出发就可以看到,出身于商人圈子,而又恰好拥护基督教虔敬的内在形式的人的数量之大已经相当醒目了。在虔敬派的那些严肃的信仰者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就是如此出身。在此,人们可以想想“拜金主义”对种种内在的且并不适于商人职业的秉的某种反向影响,而且无疑地,在圣方济各以及许多虔敬派信徒那里,“皈依”的经过在主观上对于皈依者自身而言,常常就是这般表现出来的。而类似地,人们也可以试着将直到罗德斯为止的那种同样极为常见的现象,即大企业家出自教士家庭,解释成对他们青年时期所受的禁欲教育的一种反动。然而这种解释方式若是碰到下面这种情况,就失灵了,即练达的业务意识,与一生持之以恒地规约自己的那些烈的虔敬形式,在同一些和群中到一起时;而且这样的情况并非什么零星事件,而简直是历重要的那些新教教会与教派的整个群体之标志特点。加尔文派在其现身的地方总是特别能显示出这种关联。它很少在宗教改革于某个扩展之时(就像一般意义上的某个新教认信团体一样)被束缚于某一个特定的阶级之上。然而很有特色,在某种意义上也很“典型”的一种情况是,在法国格诺教会中,有为数众多的僧侣和实业家(买卖人、手艺人)可算作改宗者,特别是在迫害的年代依然如此。

    为何起源于西方?观念如何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又如何对现代发展产生影响? 一部驳斥经济决定论的先驱之作 一部解析社会理化进程的经典之作 一部揭示发展走向的预言之作 版本特色:* 全新译本 * 德语直译,无删节全译经典版本* 原汁原味 * 收录原版翻译姊妹篇,标注重点概念* 名家导言 * 知名学者深度解析,全新视角读懂韦伯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