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新书]儿童教育心理学[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9787
  • 全店均为全新正版书籍,欢迎选购!新疆西藏青海(可包挂刷).港澳台及海外地区bu bao快递
    •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著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编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译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绘
    • 出版社: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君凤文轩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著|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编|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译|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绘
    •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9-12-01
    • 开本:32开
    • ISBN:9787559347374
    • 版权提供: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
    • 著:[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陈国兴 译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42
    • ISBN:9787559347374
    •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
    • 开本:32开
    • 印刷时间:2019-12-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9-12-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京白库4918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章 导言
    了解儿童:关注和引导儿童的前提 / 002
    自卑感:不容忽视的心理天 / 005
    社会情感需求:儿童发展的晴雨表 / 007
    三个基本问题:能表现儿童的真实自我 / 012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
    儿童人格统一的发展:解读儿童行为的前提 / 018
    确立目标:儿童对情境的认识并不基于客观事实 / 022
    行为模式:儿童的行为由他的目标决定 / 024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教育意义
    追求优越感:儿童自卑心理的一种补偿 / 030
    保持心理平衡:过分追求优越感对儿童不利 / 036
    学校的教育:矫正家庭教育的弊端 / 041
    第四章 怎样指引儿童朝着优越出发
    社会情感:确定儿童优越感的正确方向 / 048
    儿童追求优越的错误方式1:懒惰及 / 051
    儿童追求优越的错误方式2:口吃 / 054
    劣势防御机制:儿童会借不良行为获得关注 / 058
    第五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儿童自卑感的恶循环 / 062
    语言暴力:消极的评价会剥夺孩子的信心 / 065
    自卑感的表现:自卑外露及过度追求优越 / 069
    自卑感的矫正:重点是不让儿童丧失信心 / 072
    第六章 如何避免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从儿童的角度看待他的处境 / 076
    学习的能力:技能表现揭示儿童的自卑感 / 078
    行为背后的意义:应重点关注的儿童行为问题 / 081
    第七章 儿童的社会感情及其发展障碍
    社会情感诉求:儿童都需要与他人建立的一种联系 / 092
    社会情感的重要:直接影响语言和逻辑能力 / 095
    社会情感的发展: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 099
    出生顺序: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 101
    家中个孩子的共:幺子格的发展及障碍 / 103
    家中个孩子的共:长子格的发展及障碍 / 105
    第八章 儿童在家里的地位:不同情境下儿童的心理及其矫正
    自动定位:影响儿童格的家庭环境 / 110
    行为问题:儿童行为和内心的背离 / 113
    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儿童倾向于非黑即白地看待问题 / 117
    第九章 新环境可以检验儿童的准备情况
    新环境的影响:环境转变是了解儿童格的时刻 / 120
    微动作:关注儿童的姿体语言 / 1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准备不足会引起自卑感 / 125
    认知错误:错误认知给儿童带来的伤害 / 128
    特殊的家庭角色:养子女、继子女和私生子女 / 132
    第十章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入学准备:心理准备比学业更重要 / 136
    智力测试:不能作为衡量儿童未来的标准 / 139
    理想班级模式:在合作中竞争 / 141
    遗传和单:引导儿童正确看待分数 / 143
    特殊的教学现象:留级、跳级、分班的问题 / 146
    正确的教育方法:关注儿童的兴趣和优势 / 149
    儿童教育咨询:将心理知识应用到儿童教育中 / 152
    十章 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 156
    训练儿童的合作能力:生活封闭会成精错乱 / 160
    偏见带来的伤害:羞辱者和被羞辱者同样受伤 / 162
    来自亲戚的误伤:任何人不得干涉父母的教育 / 165
    挑选读物:帮儿童选择合适的读物 / 168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教育
    青春期: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 172
    青春期画像:青春期孩子不良行为的成因 / 176
    正确的教育:合作、友好地帮孩子形成正确认知 / 182
    第十三章 教育的错误
    了解孩子的压力: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 188
    帮孩子重建人格系统:用理解和包容对待行为倒退的孩子 / 191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善意的合作:不武断、不批评、不指责 / 198
    正面管教:新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需要教育者共同努力 / 203
    附录Ⅰ 个体心理问卷 / 207
    附录Ⅱ 具体个案分析 / 213
    后 记 / 246

    三个基本问题:能表现儿童的真实自我个体对有关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的态度,能表现其真实自我。
    个基本问题就是社会关系,我们曾在讨论个人对现实的客观看法和主观看法之间的差异时提到过。在这之外,社会关系问题还会具体表现为一个任务,也就是结交朋友和与他人相处。个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他的回答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说交朋友和社交于他而言无关紧要,并认为用这种态度可以回避社会关系的问题,那么“无关紧要”就是他的回答。我们当然可以从他冷漠的态度得出关于他人格倾向及构成的论断。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关系不仅局限于结交朋友和与他人相处,抽象品质诸如友谊、同事关系、诚信、忠诚等都囊括其内。对于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囊括了这个人对上述所有抽象概念的认识。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关于个体打算如何度过一生——他想在社会分工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说个问题是由超过自我的“你-我”关系所决定,那么,第二个问题则是由“人-世界”的基本关系所决定的。如果把世界上所有人压缩成一个人,这个人无疑会和世界产生紧密的关联。他希望从世界中得到什么呢?这个问题不是个人或单方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个人和世界之间关系的问题。
    这种关系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职业成就的取得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个人意愿,而是取决于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基于这个原因,个体对职业问题的回答及对待职业的方式对他人了解其人格及生活态度是有所帮的。
    第三个基本问题源于人类分为男女两这一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用主观的办法,需要根据两关系内在的客观逻辑寻求方法。因此,如果把“如何和异处”看作是一个主观的个体问题,这也是错误的。只有仔细分析所有与两关系关的问题,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显然,不能正确处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个体人格上的缺陷。因此,许多由于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带来的不良后果,都可以归咎为更为基本的人格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和两问题)的回答,来判断他大致的生活风格及独特目标。生活目标很关键,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并反映在此人的行为上。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合作进取的,目标向着生活中有建设的一面,那么,他在日常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会对这一目标有所体现——所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都具有建设。在这种既有建设又有意义的活动中,个体还会获得一种幸福感,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相反,如果目标向着生活中消极的方面,个体会发现自己无力去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无法获得将这些问题妥善解决时所产生的快乐。
    这些基本问题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因为在社会生活中,这些基本问题会衍生出特定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只能在某种社会环境中,也就是在社会感情的基础上才能圆满完成。这也使得这些基本问题之间的关联更为密切。实际上,这些特定的任务自儿童成长早期开始出现,如我们感知器官发育的看、听和说能力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刺激是一致的;我们是在与兄弟、姐妹、父母、亲戚、熟人、朋友和老师的相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这些任务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我们的一生,所以,如果个体脱离了与其同伴的社会接触,他注定要失败。
    因此,个体心理学有充分的理由把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视为“正确的”事情。每一次对社会标准的偏离都是对“正确之道”的偏离,并必然与现实的客观规律及客观必要发。这种与客观
    现实之间的首先会给行为者带来无价值感,会使受到侵害的人产生同样甚至更强烈的报复。,值得注意的是,偏离社会标准的本质还违背了人们内心的社会理想,而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怀有这种理想。
    个体心理学极其强调把孩子对社会情感的态度看作其发展的指标,所以它可以很容易确定和评估孩子们的生活风格。这是因为孩子面对生活问题的表现,就像在中的表现一样,可以反映出他准备充分。也就是说,他会展示出自己具有社会情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理解力,追求一个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他追求目标的方式与节奏,发现他的自卑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强度。所有这些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有机体是不可分割的,直到我们发现它存在缺陷并且重建新的统一体。
    儿童人格统一的发展:解读儿童行为的前提儿童的心理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无论我们接触到哪一方面,它都会引人入胜,令人着迷。或许,重要的事情就在于——要了解孩子的某一种特定行为,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个孩子的全部生活。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体现了他的全部生和整人格,不了解这些行为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们的这些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
    人格统一的发展,就是把人的行为与表达协调成一个统一的模式。这种发展是从幼年阶段就开始的:生活的要求迫使儿童协调和统一自己的反应,而他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构成了自身的格,还使他的行为具有个化,从而有别于儿童。
    人格的统一受到众多心理学派的普遍忽视,就算获得一些关注,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就导致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及精神病治疗方法中,病人的一个特殊手势或表情会被单独挑出来做研究,仿它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这种做法如同脱离一首乐曲的音符,单独抽取一个音符去理解一样。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却普遍存在。
    个体心理学反对这一普遍谬论。如果这种做法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得到应用,就会造成严重危害。这种行为模式在儿童惩罚的理论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通常会发生什么呢?的确,人们会先考虑儿童的人格给他们留下的整体印象怎么样,但这种做法通常弊大于利。因为孩子如果多次犯同一个错误,教师或父母就会对他产生偏见,认为他是屡教不改;反之,如果这个孩子方面表现良好,整体印象还不错,人们就不会因为这个错误而严厉地惩罚他。
    显然,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没有从总体上理解孩子人格的统一,深入探究问题根源。这就像是在脱离整首乐曲的背景下,理解单独抽取出来的某个音符一样。
    如果我们问一个孩子为什么懒惰,不能期望从他身上得到我们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能期望孩子会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撒谎。深谙人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几千年前曾说过:“了解自己是多么困难啊!”因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一个孩子回答这么复杂的问题呢?想要了解儿童某个行为中包含的意义,我们就要先认识他的整体人格。这并不是去描述孩子做了什么或者他是如何做的,而是要了解他面对任务时所持有的态度。
    下面的例子将会说明了解儿童整体生活背景的重要。
    一个13岁的男孩有两个妹妹,5岁之前,他是家里的孩子,周围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他的母亲对他更是宠爱有加。他的父亲是个温厚、安静的人,也很享受儿子的依赖。由于爸爸是军官,经常不在家,儿子和母亲更亲近。母亲是个聪明善良的女人,尽管儿子黏人又固执,但她会尽量去满足他每一个心来的要求。不过,当这个儿子经常任或者表现出具有威胁的行为,她也会生气。母子关系也因此逐渐变得紧张。这种紧张状态表现在男孩一直粗暴地对待母亲——对她发号施令、捉弄她,随时随地尽他所能地惹人厌烦。
    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但是他本不坏,她还是依从他的所作所为,依旧帮他收拾衣服,辅导功课。这个男孩总是相信,他的母亲会帮他解决任何困难。他也是个聪明的孩子,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直到8岁的时候,他在小学的学业进展顺利。
    有了妹妹之后,他发生的重大变化让他的父母难以忍受。他自暴自弃、毫不用心、拖延懒散。一旦她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揪她的头发,拧她的耳朵,掰她的手指,不让她有片刻安生。他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随着妹妹的长大,他变得更加固执。妹妹很快就成为他捉弄的对象,虽然不至于伤害她,但他对她明显心存嫉妒。他的转变从妹妹出生那就开始了,因为从那时候开始妹妹成了家里的关注焦点。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恶劣行为,或是出现某些新的令人不快的迹象时,我们要注意这种情况出现的时间及起因。“起因”这个词我是不得已才用的,因为我们很难意识到妹妹的出生会导致哥哥成为问题儿童,虽然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男孩对妹妹出生这件事的态度存在错误。但是,这不是严格的物理意义上因果关系。我们可以说,一块石头下落到地面时,它必然朝着某一个方向并且是以某一种速度下落的,但绝不能说,一个孩子变化的原因必然是另一个孩子的出生。个体心理学所做的研究使我们有权宣称,在造成孩子心理“下落”方面,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错误,它们会影响个人的未来成长。
    毫无疑问,在心理成长过程中,人会犯错误。这些错误和其引发的后果密切相关,会反映出个体某种失败或错误的人生方向。问题的根源在于人需要设定心理目标,而这又涉及人的判断,一旦涉及判断,我们就有犯错误的可能。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经典美育著作影响亿万父母的养育50多种语言全球发行,近100年,全球发行量超5000万册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邓克梅尔/马凯的S.T.E.P.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都深受阿德勒教育理念和作品的影响破解儿童的心理行为密码,让养育变得简单而高效!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