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关于这颗心(戒定慧) (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 海南 97878070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著 | (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编 | (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译 | (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绘
    • 出版社: 海南
    • 出版时间:2008-0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著| (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编| (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译| (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绘
    • 出版社:海南
    • 出版时间:2008-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08-02-01
    • ISBN:9787807001461
    • 版权提供:海南
    • 作者:(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
    • 著:(泰)阿姜查|译者:赖隆彦
    • 装帧:暂无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807001461
    • 出版社:海南
    • 开本:暂无
    • 印刷时间:2008-02-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8-02-01
    • 页数:暂无
    • 外部编号:1286304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推荐序 这本书将改变你的命运
    导论 灭苦之道
    前言 关于这颗心
    PART ONE 戒
     第1章 与法同住世间
     第2章 使心变好
     第3章 感官接触——智慧的泉源
     第4章 了解戒律
     第5章 维持标准
     第6章 为何我们生于此
     第7章 欲流
     第8章 实相的两面
    PART TWO 定
     第1章 一份法的赠礼
     第2章 内心的平衡
     第3章 和谐的正道
     第4章 心的训练
     第5章 阅读自然之心
     第6章 解脱之钥
     第7章 修定
     第8章 法的战争
     第9章 只管做它
     第10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
     第11章 正定——在活动中离染
     第12章 死寂之夜
    PART THREE 慧
     第1章 什么是观
    第2章 法性
     第3章 与眼镜蛇同往
     第4章 内心的中道
     第5章 超越的平静
     第6章 世俗与解脱
     第7章 无住
     第8章 正见——清凉地
     第9章 我们真正的家
     第10章 四圣谛
     第11章 空经法师
     第12章 不确定——圣者的标准
     第13章 宁静的流水
     第14章 胜义
     第15章 趋向无为
     第16章 结语
    附录 本书各部分文章出处

    阿姜查·波提央(ChahPhothivan,1918-1992),近代泰国最著名的法师之一。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最高级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吴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国境内与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计超过两百座。 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两者都是延续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Breiter)、阿玛洛比丘(AjahnAmaro)等。

    现在,人们四处求功德,似乎总是会于往返的路程间在巴蓬寺。短暂
    逗留。有些人行色匆匆,我甚至连和他们见面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多数人都是来求功德,我很少看到他们前来寻求断恶之道。他们急于得到功德,却不知该将它摆在哪里,犹如想为脏布染色,却不先清洗它一样。
    虽然比丘们如此直言不讳,但对多数人而言,却不知如何将这类教导
    付诸实践。之所以困难,是因他们不懂,若能了解就会比较容易。想象有样东西在洞底,伸手够不到底的人可能会说洞太深,成百上千的人伸手进去可能都会如此说,却没有人会说是自己的手太短了!
    这些求功德者迟早都必须开始寻找断恶之道,但很少有人对它有兴趣。佛陀的教导如此简洁,多数人都忽略了它,就如他们经过巴蓬寺一样。
    对多数人而言,法只不过是个中途休息站而已。不肯断恶,永远求不到功
    德这是诸佛的教导,只有三行字。第一行是“诸恶莫作”口——断一切出于身、口、意,无论大小之恶,这是诸佛的教戒、佛教的核心,但人们老是忽略它,他们不想要这个。
    若要染布,必须先清洗它,但多数人不这么做,无视布料的情况,直接把它浸入染料中。若是块脏布,取出后反而会比先前更糟。想想看!染块肮脏的破布,效果会好吗?
    你了解吗,这就是佛教的教导,但多数的人都忽略它。他们只想做好事,而不想断除恶行。犹如只会说洞太深,而不检讨自己手太短一样。我们必须反求诸己,根据这教导,你必须退一步反省自己。
    有时他们借由搭车求功德,甚至可能在车上争吵或喝醉。问要去何处,他们会回答说要去求功德。他们想要功德,却不肯断恶,因此永远求不到功德。
    人们就像这样,你必须看好自己。佛陀教导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
    保持正念、正知。恶行从身、口、意生起,一切善、恶、福、祸都存在于行为、言语与思想里。这是你必须观察的地方,就在这里,看看自身的作为是否正确,而无须搭车到远处求功德。
    人们并不真的在乎这些,就如家庭主妇板着脸洗盘子一样,她只是急于洗盘子,而未觉察自己的心并不清净!她看得太远了,不是吗?人们如
    此在意洗盘子,却放任心变脏。这不好,他们正在遗忘自己。及时看见自己,就可停止作恶因为不了解自己,人们可能犯下各种恶行。当他们计划作恶时,会先环顾四周,观察是否有人注意。“妈妈会看到我吗?”“先生会看到我吗?”“孩子们会看到我吗?”“太太会看到我吗?”若无人注意,就会放手去做。他们是在侮辱自己,自以为没有人注意,趁别人看到之前赶快做完这件事。但他们自己算什么呢?难道不是某个人吗?
    你了解吗,他们如此轻视自己,所以永远无法发现真实的价值,找不到法。若你看着自己,就会看见自己。当作恶时,若能及时看见自己,你就可能停止。若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就看着自己的心。若知道如何看自己,就会知道对错、祸福与善恶了。
    这些事若我不说,你不会知道自己的心中有贪与痴。若你一直向外看,就不会知道任何事,这是不知自省的麻烦。向内看,就会看见善恶,看到善法,就可以记住它,并照着修行。
    断恶、修善是佛教的核心,诸恶莫作——无论经由身、口、意。那是正确的修行,佛陀的教法。然后,我们的衣服就会千干净净。若心是善良与正直的,就会微笑接下来是“众善奉行”。若心是正直与善巧的,就无须搭车四处求功
    德,即使坐在家里,也能获得功德。多数人只是四处求功德,而不肯断除诸恶,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又回复原先的臭脸,故态复萌地板起脸洗盘子。人们就是不愿向内看,因而离功德愈来愈远。
    我们可能知道这一切,但若非真的知道它在我们里面,佛教就不会进入内心。若心是善良与正直的,它就是快乐的,心中也会有微笑。但多数人却很难找到时间微笑。我们能吗?我们只有在事情称心时才笑得出来。
    大多数人的快乐是建立在事事称心如意上,他们必须让世上每个人都只说令人愉快的事,但每个人是否可能都如此做呢?若那是你想要的方式,怎么可能找到快乐?我们怎么可能让别人每天都只说我们喜欢的事呢?
    那可能吗?即使是自己的小孩,他们是否也曾说过触怒你的话呢?你曾伤过父母的心吗?不只是其他人,甚至连自己的心也可能搅乱我们。
    有时我们考虑的事是令人不悦的,你能怎么办?你可能正独自走路,突然问摔了一大跤,哎哟!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谁绊倒了你?你能怪谁
    ?那是你的错,连自己的心也可能得罪我们。若仔细想想,你将了解这是真的。有时我们会做连自己都不喜欢的事,你只能说:“该死!”没人可以责怪。
    我们必须使用法来寻找快乐。无论它是什么,无论是对是错,不要盲目执著它,只要注意它,然后放下它。当心自在时,你就能微笑;一旦你讨厌某样事物,心就变坏,然后没有一件事是好的。觉知心,就可以获得清明心断除恶垢之后,就不再有烦恼——平静、慈悲与正直。心恢复光明与断恶后,随时都会自在。平静祥和的心是人类成就的真实表征。
    佛教中的功德,是断一切恶。恶法断除后,就不再有任何压力,压力消除后,心就会安定下来。安定的心是清净、明亮的心,不会夹杂嗔念。
    你如何让心清明呢?只要觉知它即可。例如,你可能心想:“今天我的心情真是糟透了!看到的每样东西都在招惹我,连橱柜里的盘子都这样。”你可能有种想把它们全都砸碎的冲动。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很糟糕,鸡、鸭、猫、狗——你憎恨这一切。丈夫说的每件事都让你讨厌,甚至连看自己的心也觉得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呢?这苦恼出自何处?
    这就称为无功德。今日在泰国有种说法,人死后功德便随之结束。其实不然,有许多还活着的人早已无功德了。
    进行这种作功德之旅,就如建造华厦却未事先整地一样,那座房屋不久后就会倒塌,对吗?那个地基不好,你必须用另一种方式再试一次。你必须针对身、口、意的过失,自我检讨。你还能往别处去修行吗?人们迷失了,他们想到一个真正平静的地方,如森林或巴蓬寺里修法。巴蓬寺平静吗?不!它并非真的平静,真正平静的地方是你自己家里。P10-P13

    本书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静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在这本书中,他还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无论我们是谁,生命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死亡在你里面,那么你可以逃到哪里去呢?无论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死亡是无法逃避的。”愿阿姜查所传达的慈悲佛陀的祝福,能充实你的心灵,并利益十方一切众生。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