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我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与切入路径研究 高锡荣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高锡荣著 | 高锡荣编 | 高锡荣译 | 高锡荣绘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4-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高锡荣著| 高锡荣编| 高锡荣译| 高锡荣绘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4-01
    • 版次:1
    • 印刷时间:2017-08-01
    • 字数:469千字
    • 页数:302
    • 开本:16开
    • ISBN:9787030542182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 作者:高锡荣
    • 著:高锡荣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96.00
    • ISBN:9787030542182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2017-08-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6-04-01
    • 页数:302
    • 外部编号:9098978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
    一、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其提出背景 1
    二、中国正处于向自主创新跃迁的关键时期 1
    三、推进中国企业向自主创新跃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第二节 万众创新时代的创新型强国建设展望 5
    一、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战略工具 5
    二、中国推行万众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6
    三、万众创新的未来图景勾绘 6
    第三节 对创新状态演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8
    一、从模仿到创新的演化路径研究 8
    二、从模仿到创新的演进条件研究 8
    三、创新演进中的学习研究 9
    四、创新制度建设研究 10
    五、创新转型研究 10
    六、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1
    第四节 本书的框架结构与逻辑关联 11
    第二章 他山:邻国创新转型的经验借鉴 13
    第一节 日本创新转型的动力学框架 13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13
    二、研究假设与分析框架 14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16
    四、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17
    五、模型拟合过程与结果 19
    六、结论与启示 22
    第二节 日本创新转型的长期驱动力量 24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24
    二、变量定义与指标选取 25
    三、基于本国国民发明专利国内授权量的日本创新转型过程 27
    四、日本四项人力资本指标的时间趋势 28
    五、人力资本综合性指标的主成分提取 29
    六、人力资本与自主创新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2
    七、结论与启示 34
    第三节 韩国创新转型的动力学模型 35
    一、问题背景 35
    二、文献回顾 36
    三、研究设计 37
    四、数据编码与概念抽取 39
    五、企业创新转型模型体系构建 41
    六、韩国企业创新转型的经验归纳 46
    七、结论与启示 4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50
    第三章 羁绊: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 51
    第一节 从全球创新指数看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51
    一、问题背景 51
    二、文献回顾 52
    三、分析框架与数据结构 53
    四、制约我国创新能力的限制因素 55
    五、结论与启示 61
    第二节 从《增广贤文》看我国创新文化的传统缺陷 62
    一、问题背景 62
    二、文献回顾 62
    三、研究设计 63
    四、创新文化维度在《增广贤文》中的显示情况分析 65
    五、创新文化主范畴在《增广贤文》中的显示情况分析 66
    六、创新文化副范畴在《增广贤文》中的显示情况分析 67
    七、结论与启示 70
    第三节 我国创新文化缺陷的问卷调查 70
    一、问题背景 70
    二、文献回顾 71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 72
    四、我国创新文化的现状分析 76
    五、我国创新文化短板的分组一致性 80
    六、结论与启示 82
    第四节 中国创新文化短板的成因分析 82
    一、基于传统文化缺陷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 83
    二、基于社会裂变伤害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 86
    三、基于外来文化侵蚀的创新文化短板成因 87
    四、创新文化短板成因汇总 8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89
    第四章 曙光: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阈值条件 91
    第一节 我国创新跃迁的宏观技术经济条件 91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91
    二、指标选取及测度 92
    三、模型设定及检验方法 93
    四、韩国创新转型的宏观技术经济条件分析 94
    五、对我国创新跃迁条件的判断 100
    六、结论与启示 103
    第二节 我国创新跃迁的人力资本条件分析 104
    一、问题背景 104
    二、文献回顾 104
    三、人力资本的概念与测度指标 106
    四、韩国创新转型的关键时间节点判断 107
    五、人力资本综合指标主成分的提取 108
    六、中国和韩国人力资本的对比分析 111
    七、结论与启示 114
    第三节 我国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动态轨迹 114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114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结构 116
    三、世界产业技术前沿估计 118
    四、我国与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距离计算 119
    五、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阶段划分 120
    六、我国追赶世界产业技术前沿的趋势预测 122
    七、结论与启示 123
    第四节 从专利实施许可看我国创新跃迁的启动过程 124
    一、问题背景 124
    二、文献回顾 124
    三、分析框架与数据结构 125
    四、我国专利实施许可的数量、档次及行业分布的动态变化 127
    五、我国专利实施许可的让与人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129
    六、我国专利实施许可的受让人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130
    七、结论与启示 132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33
    第五章 破茧: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分析 134
    第一节 基于能级跃迁的创新跃迁激发模型 134
    一、问题背景 134
    二、文献回顾 135
    三、创新跃迁的状态演进框架 136
    四、创新状态变化的量子跃迁模型 138
    五、创新跃迁的量子跃迁参数计算算例 139
    六、结论与启示 141
    第二节 基于 SECI 框架的企业知识生成系统动力学 141
    一、问题背景 141
    二、文献回顾 142
    三、基于 SECI 框架的企业知识生成“风暴眼”模型 143
    四、企业知识生成模型的系统动力学表达 145
    五、企业知识生成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145
    六、结论与启示 149
    第三节 企业创新跃迁的收益激励与风险保障系统动力学 150
    一、问题背景 150
    二、文献回顾 150
    三、研究方法 152
    四、企业创新跃迁的政策激发理论 156
    五、企业创新跃迁政策激发模型的系统动力学表达 158
    六、企业创新跃迁政策激发模型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163
    七、结论与启示 169
    第四节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状态跃迁 169
    一、问题背景 169
    二、文献回顾 170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 171
    四、模型构建与数据结构 172
    五、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我国创新能力评价 173
    六、我国创新能力的阶段划分与状态演进分析 174
    七、结论与启示 17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77
    第六章 寻路: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切入路径分析 178
    第一节 我国创新跃迁的地域组合与梯次结构 178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178
    二、研究对象、测度指标、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79
    三、我国主要城市的自主创新梯次结构分析 181
    四、基于城市群组合的我国创新区域构建 185
    五、结论与启示 188
    第二节 基于创新能力差异的创新跃迁产业路径 188
    一、问题背景 188
    二、文献回顾 189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190
    四、我国工业领域 36 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192
    五、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跃迁产业选择 196
    六、结论与启示 198
    第三节 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创新跃迁产业路径 198
    一、问题背景与文献回顾 198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199
    三、我国工业领域 22 个产业的关联度计算 200
    四、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创新跃迁产业选择 202
    五、结论与启示 203
    第四节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创新跃迁进程 204
    一、问题背景 204
    二、文献回顾 204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结构 205
    四、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整体创新强度演变 206
    五、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细分行业的创新强度演变 208
    六、结论与启示 210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10
    第七章 重构: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制度环境建设 212
    第一节 基于文献编码分析的创新文化概念体系构建 212
    一、问题背景 212
    二、文献回顾 213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217
    四、数据编码过程与结果 220
    五、创新文化的概念体系 224
    六、创新文化三维度的作用机理 227
    七、创新文化的测度设计 228
    八、中国创新文化短板的提升途径 229
    九、结论与启示 232
    第二节 面向众创空间的创意训练平台构建 233
    一、构建创意训练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33
    二、创意训练的相关概念回顾 234
    三、创意训练平台的构建任务 240
    四、创意训练平台的构建方案 245
    五、创意训练平台的运行机制与共享方案 253
    六、结论与启示 254
    第三节 知识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系构建 254
    一、问题背景 254
    二、文献回顾 255
    三、知识资产的概念体系 256
    四、知识资产的会计核算原理 258
    五、专利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 260
    六、专利资产核算算例 261
    七、结论与启示 264
    第四节 科技研发项目的市场化运营体系构建 264
    一、构建科技研发项目市场化运营体系的背景意义 264
    二、科技研发项目的资产化管理 265
    三、科技研发项目的资本化评估 266
    四、科技研发项目的证券化交易 268
    五、科技研发项目的产业化融资 271
    六、结论与启示 274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74
    结语 276
    参考文献 278
    附录一 调查问卷 296
    附录二 图 5-6 中各变量之间的量化关系 298
    附录三 图 5-7 模型训练中各状态变量的代理关系式 300
    后记 301


    本书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针对我国企业如何从根本上实现自主创新的问题,在分析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从邻国创新转型的经验借鉴、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阈值条件、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激发机理分析、我国企业创新跃迁的切入路径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为从国家层面如何全面激发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向自主创新状态跃迁,进而整体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