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清代乡居进士与官府交往活动研究 王志明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王志明著著 | 王志明著编 | 王志明著译 | 王志明著绘
    •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王志明著著| 王志明著编| 王志明著译| 王志明著绘
    •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8-12-01
    • 字数:285000
    • 页数:308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545815030
    • 版权提供:上海书店出版社
    • 作者:王志明著
    • 著:王志明著
    • 装帧:平装-胶订
    • 印次:1
    • 定价:75.00
    • ISBN:9787545815030
    •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8-12-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6-12-01
    • 页数:308
    • 外部编号:944619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绪  述 9

    一、有关清代官僚制度量化研究的回顾 9

    二、清代引见官员履历档案的形成 11

    三、对履历档案的考辨与分析标准 13

    四、清代官员总数估算、样本容量及各朝引见文官数 15

    (一)同一时期清代官员总数 15

    (二)清代文官总数和样本容量推测 17

    五、有关籍贯、出身、层级、年龄的研究 19

    (一)籍贯与民族 19

    (二)进士候选期 21

    (三)举人出仕率 23

    (四)科甲以下功名及 “新学生” 23

    (五)官学生、笔帖式和包衣人 26

    (六)任职层级与年龄 29

    六、篇章安排及主要观点 29

    上     编 32

    第一章  雍正朝引见文官分析 32

    一、雍正朝引见文官籍贯与任职层级 32

    二、雍正朝引见文官府县与地域差别 36

    (一)雍正朝引见文官的府县差别 36

    (二)雍正朝引见文官的地域差别 40

    三、雍正朝引见文官出身与科甲比 41

    (一)雍正朝引见文官出身 41

    (二)雍正朝科甲配额与官员地域分布的相关性 42

    (三)雍正朝各省籍文官比与科甲比的相关性 44

    四、雍正朝引见旗籍文官分析 46

    (一)雍正朝旗籍文官构成 46

    (二)雍正朝汉军籍文官分析 46

    (三)雍正朝文官笔帖式和包衣人身份 47

    第二章  乾隆朝引见文官分析 49

    一、乾隆朝引见文官改籍事例 49

    二、乾隆朝引见文官籍贯与任职层级 52

    三、乾隆朝引见文官府县与地域差别 56

    四、 乾隆朝引见文官出身与科甲比 60

    (一)乾隆朝引见文官出身 60

    (二)乾隆朝进士分布与官员地域分布的相关性 61

    (三)乾隆朝各省籍文官比与科甲比的相关性 62

    五、乾隆朝引见旗籍文官分析 63

    (一)乾隆朝旗籍文官构成表 63

    (二)乾隆朝文官笔帖式和包衣人身份 64

    第三章  嘉庆朝引见文官分析 66

    一、 嘉庆朝文官改籍事例 66

    二、嘉庆朝引见文官籍贯与任职层级 69

    三、嘉庆朝引见文官府县与地域差别 73

    四、 嘉庆朝引见文官出身与科甲比 76

    (一)、嘉庆朝引见文官出身 76

    (二)嘉庆朝进士分布与官员地域分布的相关性 77

    (三)、嘉庆朝各省籍文官比与科甲比的相关性 78

    五、 嘉庆朝引见旗籍文官分析 79

    (一)嘉庆朝旗籍文官构成表 79

    (二)嘉庆朝文官笔帖式和包衣人身份 80

    六、小节 81

    第四章  光绪朝引见文官分析 82

    一、 光绪朝引见制度特点 82

    二、 光绪朝文官引见频次 84

    三、光绪朝引见文官改籍事例 86

    四、光绪朝引见文官籍贯与任职层级 94

    五、光绪朝引见文官府县与地域差别 97

    六、 光绪朝引见文官出身与科甲比 101

    (一)、光绪朝引见文官出身 101

    (二)、光绪朝“新学生” 102

    (三)、光绪朝进士分布与官员地域分布的相关性 105

    (三)、光绪朝各省籍文官比与科甲比的相关性 106

    七、 光绪朝引见旗籍文官分析 107

    (一)光绪朝旗籍文官构成表 107

    (二)光绪朝文官笔帖式和包衣人身份 108

    八、小节 109

    第五章  道光以后各朝引见文官简析 110

    一、道光朝引见文官简析 110

    (一) 道光朝引见文官改籍事例 110

    (二) 道光朝引见文官籍贯、层级、科甲比较 112

    (三)道光朝引见旗籍文官简析 113

    二、咸丰朝引见文官简析 114

    (一)咸丰朝引见文官改籍事例 114

    (二)咸丰朝引见文官籍贯、层级、科甲比较 118

    (三)咸丰朝引见旗籍文官简析 120

    三、同治朝引见文官简析 120

    (一)同治朝引见文官改籍事例 121

    (二)同治朝引见文官籍贯、层级、科甲比较 122

    (三)同治朝引见旗籍文官简析 123

    四、宣统朝引见文官简析 124

    (一)、宣统朝引见文官改籍事例 124

    (二)、宣统朝“新学生” 125

    (三)宣统朝引见文官籍贯、层级、科甲比较 126

    (四)宣统朝引见旗籍文官简析 128

    第六章  全体引见文官分析 129

    一、 全体引见文官改籍事例 129

    二、全体引见文官籍贯与任职层级 130

    三、全体引见文官府县与地域差别 131

    四、 全体引见文官出身与科甲比 135

    (一)、全体引见文官出身 135

    (二)全体引见文官省籍比与科甲比的相关性 136

    五、 全体旗籍引见文官分析 137

    (一)全体旗籍引见文官构成表 137

    (二)全体旗籍文官笔帖式和包衣人身份 138

    第七章  各时段引见文官相关数据比较 140

    一、五时段引见文官相关分析数据对比 140

    (一) 各时段文官改籍情况对比 140

    (二)各时段引见文官层级对比 141

    (三)各时段引见文官科甲出身对比 141

    (四)各时段省区进士比与文官比的相关性 142

    (五)各时段引见文官省区、民族和地域分布不平衡性 142

    (六)各时段旗籍文官族别、旗别、出身等比较 144

    二、各省区人口与官员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146

    三、余论 149

    中     编 151

    第八章  雍正朝京官与地方官双向任职 151

    一、官员和皇帝对选任京外官的态度 151

    (一)清代官员对任职京官、地方官的态度 151

    (二)皇帝重地方官而轻京官选任 153

    二、 雍正朝双向任职数据分析 154

    (一)、京官、地方官双向多次流向分析。 155

    (二)、地方官-京官流向分析 156

    (三)、京官-地方官流向分析 157

    三、京官外任的核心是部郎外任知府 158

    (一)、京官外任知府主体为部员 158

    (二)、雍正五年京官外任知府分析。 158

    (三)、京官外任知府流向分析 161

    四、小  节 162

    第九章  文官与武官互转事例分析 164

    一、文官与绿营武官互转 166

    二、旗籍文官与八旗将官互转(雍正、乾隆、嘉庆朝) 167

    三、旗籍文官与八旗将官互转(道光、咸丰、同治朝) 171

    四、旗籍文官与八旗将官互转(光绪、宣统朝) 171

    五、小结 175

    第十章  清代引见绿营武官分析 177

    一、雍正朝绿营武官籍贯、出身、任职层级等分析 180

    (一)雍正朝引见绿营武员籍贯与身份、资历统计 180

    (二)雍正朝引见绿营武官籍贯与本籍官分析 181

    (三)雍正朝引见绿营武官出身与功绩分析 182

    (四)雍正朝引见绿营武官任职层级分析 182

    (五)、雍正朝引见旗籍绿营武官分析 183

    二、乾隆朝绿营武官籍贯、出身、任职层级等分析 184

    (一)乾隆朝引见绿营官员籍贯与身份、资历统计 184

    (二)乾隆朝引见绿营武官籍贯与本籍官分析 185

    (三)乾隆朝引见绿营武官出身与功绩分析 187

    (四)乾隆朝引见绿营武官任职层级分析 187

    (五)、乾隆朝引见旗籍绿营武官分析 188

    三、清前期引见绿营武官籍贯、出身、任职层级等分析 188

    (一)清前期引见绿营武官籍贯与身份、资历统计 188

    (二)清前期引见绿营武官籍贯与本籍官分析 189

    (三)清前期引见绿营武官出身与任职层级分析 191

    (四)、清前期引见旗籍绿营武官分析 191

    (五)清前期引见绿营武官出兵分析 192

    四、嘉庆至宣统各朝引见绿营武官简析 195

    (一)嘉庆朝引见绿营武官简析 195

    (二)道光朝引见绿营武官简析 195

    (三)咸丰、同治朝引见绿营武官简析 195

    (四)光绪朝引见绿营武官简析 196

    (五)宣统朝引见绿营武官简析 197

    五、小  节 197

    第十一章  清代引见文武官员年龄分析 198

    一、清代官员虚报年龄考析 198

    (一)虚报年龄的考订方法 198

    (二)虚报年龄的主要特点 203

    (三)虚报年龄值总体估计 205

    二、清代不同时段官员平均年龄 205

    (一)主要时段文官年龄分析 205

    (二)主要文职平均年龄分析 208

    (三)各省籍文官平均年龄分析 210

    (四)绿营武官平均年龄分析 211

    三、小节 212

    下     编 231

    第十二章 《全编?索引》校正 231

    一、《索引》姓名遗失 231

    二、《索引》姓名书写错误 233

    三、《索引》人物信息遗漏 245

    四、《索引》人物信息误添 250

    五、《索引》人物信息册次讹误 253

    六、《索引》人物信息页码讹误 256

    七、《索引》姓名排序讹误 259

    第十三章  《全编》“无朝年”考 261

    第十四章  清代引见文官地理分布表 274

    主要参考书目 321

     

     

     

    表   目

    表绪-1  各朝进士任知县候选期 21

    表绪-2  各省区进士任知县候选期 21

    表1-1  雍正朝各省区文官数与任职层级 31

    表1-2  雍正朝15名以上文官府籍 37

    表1-3  雍正朝10名以上文官县籍 37

    表1-4  雍正朝文官出身 40

    表1-5  雍正朝各省区进士、举人与官员人数对比 43

    表1-6  雍正朝各省区文官比与科甲比对照 44

    表1-7  雍正朝旗籍文官构成 45

    表2-1  乾隆朝寄籍顺天府文官 49

    表2-2  乾隆朝寄籍顺天府以外省区文官 50

    表2-3  乾隆朝各省区文官数与任职层级 52

    表2-4  雍正、乾隆朝各省区文官比之差 54

    表2-5  乾隆朝30名以上文官府籍 57

    表2-6  乾隆朝20名以上文官县籍 58

    表2-7  乾隆朝文官出身 59

    表2-8  乾隆朝各省区进士与文官数对比 61

    表2-9  乾隆朝各省区文官比与科甲比对照 62

    表2-10  乾隆朝旗籍文官构成 63

    表3-1  嘉庆朝寄籍顺天府文官 66

    表3-2  嘉庆朝寄籍顺天府以外省区文官 68

    表3-3  嘉庆朝各省区文官数与任职层级 70

    表3-4  乾隆、嘉庆朝各省区文官比之差 72

    表3-5  嘉庆朝15名以上文官府籍 75

    表3-6  嘉庆朝8名以上文官县籍 75

    表3-7  嘉庆朝文官出身 76

    表3-8  嘉庆朝各省区进士与文官数对比 77

    表3-9  嘉庆朝各省区文官比与科甲比对照 78

    表3-10  嘉庆朝旗籍文官构成 79

    表4-1  光绪朝引见文官频次 84

    表4-2  光绪朝寄籍顺天府文官 86

    表4-3  光绪朝寄籍顺天府以外省区文官 88

    表4-4  光绪朝各省区文官数与任职层级 94

    表4-5  嘉庆、光绪朝各省区文官比之差 95

    表4-6  光绪朝20名以上文官府籍 99

    表4-7  光绪朝10名以上文官县籍 99

    表4-8  光绪朝文官出身 100

    表4-9  光绪朝各省区进士与文官数对比 104

    表4-10  光绪朝各省区文官比与科甲比对照 105

    表4-11  光绪朝旗籍文官构成 106

    表5-1  道光朝寄籍顺天府文官 109

    表5-2  道光朝寄籍顺天府以外省区文官 110

    表5-3  道光朝各省区文官数、层级、科甲比较 111

    表5-4  咸丰朝寄籍顺天府文官 113

    表5-5  咸丰朝寄籍顺天府以外省区文官 115

    表5-6  咸丰朝各省区文官数、层级、科甲比较 117

    表5-7  同治朝改籍文官 120

    表5-8  同治朝各省区文官数、层级、科甲比较 121

    表5-8  宣统朝改籍文官 123

    表5-9  宣统朝各省区文官数、层级、科甲比较 125

    表6-1  清代各省区文官数与任职层级 129

    表6-2  清代100名以上文官府籍 132

    表6-3  清代50名以上文官县籍 133

    表6-4  清代文官出身 134

    表6-5  清代各省区文官比与科甲比对照 135

    表6-6  清代旗籍文官构成 136

    表7-1  各时段不同层级文官科甲比 140

    表7-2  各时段八旗各旗文官比 143

    表7-3  清代各省人口数(单位:万人)和引见文官数(单位:人) 146

    表7-4  清代主要省区人口数和引见文官数百分比 147

    表8-1  雍正朝京官外任知府 157

    表10-1  雍正朝各级绿营武官籍贯、身份统计 180

    表10-2 “雍正元年”和“雍正朝”武官籍贯对照 182

    表10-3  雍正朝旗籍绿营武官的军区分布 183

    表10-4  乾隆朝各级绿营武官籍贯、身份统计 183

    表10-5  清前期各级绿营武官籍贯、身份统计 187

    表11-1  清代各省区文官平均年龄 209

    表11-2  清代文官(不含旗籍)虚报年龄 211

    表11-3  清代旗籍文官虚报年龄 225

    表11-4  清代绿营武官虚报年龄 226

    表12-1  《索引》遗失姓名表 230

    表12-2  《索引》姓名纠误 233

    表12-3  《索引》姓名信息补全 244

    表12-4  《索引》误加姓名 250

    表12-5  《索引》姓名所在册次纠误 252

    表12-6  《索引》姓名所在页码纠误 255

    表12-7  《索引》人名乱序及纠误 258

    表13-1  “无朝年”归属雍正朝官员 261

    表13-2  “无朝年”归属乾隆朝官员 265

    表13-3  “无朝年”归属嘉庆、道光朝官员 271

    表13-4  “无朝年”归属光绪朝官员 271

    表14-1  江苏籍文员分布 273

    表14-2  浙江籍文官分布 275

    表14-3  山东籍文官分布 277

    表14-4  江西籍文官分布 281

    表14-5  直隶籍文官分布 283

    表14-6  顺天府籍文官分布 287

    表14-7  安徽籍文官分布 287

    表14-8  山西籍文官分布 289

    表14-9  河南籍文官分布 292

    表14-10  四川籍文官分布 296

    表14-11  福建籍文官分布 299

    表14-12  广东籍文官分布 301

    表14-13  湖南籍文官分布 304

    表14-14  湖北籍文官分布 306

    表14-15  陕西籍文官分布 308

    表14-16  贵州籍文官分布 311

    表14-17  云南籍文官分布 313

    表14-18  广西籍文官分布 315

    表14-19  甘肃籍文官分布 317

    表14-20  奉天府籍文官分布 319

     

     

    图   目

    图1-1  雍正朝各省区引见文官分布图 33

    图1-2  雍正朝各省区文官比与中高层比相关图 35

    图1-3  雍正朝各省区文官比与科甲比相关图 45

    图2-1  乾隆朝各省区引见文官分布图 53

    图3-1  嘉庆朝各省区引见文官分布图 71

    图4-1  光绪朝引见文官频次图 85

    图4-2  光绪朝各省区引见文官分布图 97

    图6-1  清代各省区引见文官分布图 131

    图7-1  各旗文官百分比与男丁百分比对照图 144

    图10-1  清前期各省区引见绿营武官分布图 189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志明勤奋踏实,广泛收罗地方志和各类人物传记资料,对清代乡居进士这一社会群体的社会活动进行了多方位梳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清代绅权的理解。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古代读书有功名的人“官于朝,绅于乡”,真正是国家与社会的中坚分子,通过观察这些“返乡”官员在家乡的作为,恰可以理解传统社会中所谓“绅权”的真实面目。王志明教授的新著《清代乡居进士与官府交往活动研究》,在查阅海量方志和各类人物传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清代数千位进士的乡居经历,用计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加以研究,别开生面,很有说服力。徐国利(上海财经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本书作者积十余年之功,*突出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对进士居地城乡差别的研究。作者收罗了嘉庆以后二百余份清代进士原始《同年录》刻本资料,录取有城镇乡居地记录的4250个样本,并结合三代、重复会试等因素分析,揭示出社会流动的城乡差别,这样的学术规模超过了以前学者,对社会史、教育史有借鉴意义。其二,对乡居进士的军事行为的分析具有学术创新意义。作者的分析几乎涉及到清代各类团练军事行为,说明了清代军事民间配合、补适的意义,对军事史研究有参考价值。尤其是民间社会抗击外敌、平定“三藩”和社会叛乱等,也填补了研究空白。其三,对书院教育的梳理也见功力,反映了民间、官府、乡绅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书末又有乡居进士教育活动详表,便于教育史研究者查阅。其四,通过计量方法,对以进士为主的乡绅的社会作用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研究形式具有创新意义。



    本书为一部清代乡居进士的活动为线索,探讨中国绅士性质问题的学术著作。将社会史与科举史相结合,视角新颖,得到近两千案例,对乡居进士的行为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大量的表列一目了然,澄清了这样的事实:乡居进士其实主要居住在城市,他们与官府有密切交往,通过官府人脉关系和权力资源优势及自身特长,他们很主要的活动是做书院教师,组织团练武装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从事慈善事业,这些活动都有很强的官府性质。至于为民请命、家族活动等等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太大,活动事例并不多。通篇事例突出了上层绅士的权力依附性和作为基层社会活动家的限性。本书从案例计量和分析检讨以往关于绅士研究的理论,涉及到基层政权的实际运作、地方知识型人才的政治和社会作用等方面,对当代政府决策、社会管理、地域经济和事业发展等均有参考价值。

    清代“乡居”进士主要居住在城市,与官府交往较为密切。乡居进士的活动以任教为主,其次是组织团练和慈善活动。这类活动有明显的官府性质,且酬劳不薄。为民请命、家族活动等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的事例较少。这些案例的分类统计表明,清代绅权高度依赖于国家权力,独立性有限。本书还全面考析了清代进士乡居的缘由;计量分析了清代进士城、镇、乡居地及三代背景,揭示了科举与社会流动中的城乡差别。其中,著者梳理了清代民间军事和书院教育活动的主要脉络。这些对清代社会史、军事史、教育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