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构建 易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0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易彬著 | 易彬编 | 易彬译 | 易彬绘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1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易彬著| 易彬编| 易彬译| 易彬绘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8-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493000.0
    • 页数:437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500491118
    • 版权提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易彬
    • 著:易彬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56.00
    • ISBN:9787500491118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08-12-01
    • 页数:437
    • 外部编号:6762882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导论 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

    第一编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概述

    第一章 穆旦的社会文化身份

    一 “个人的生命”历程

    二 不安稳的生活局面的原因探析

    三 小职员: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现实身份

    余论

    第二章 穆旦诗歌的主题

    一 早期写作:初步自觉的艺术选择

    二 中期写作:“新的抒情”与“带血的歌”

    三 后期写作:“平衡把我变成了一棵树”

    四 晚期写作:“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

    结语

    第三章 穆旦诗歌的艺术法则与抒情体式

    一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反省的距离”

    二 《五月》式反讽:“在混乱的街上走”

    三 “诗剧体”的写作试验与戏剧化手法的运用

    四 “纯粹的抒情”

    结语

    第四章 穆旦的翻译行为

    引言 最初的与最后的:连贯的却未及展开的翻译图景

    一 “献礼”的热情

    二 从“注释”到“译介文字”:复杂历史语境的呈现

    三 丘特切夫的翻译:摆脱“影子”的纠缠

    四 “文艺复兴”的梦想冲动

    结语

    第五章 穆旦的其他文学创作

    一 阅读与写作:从“兴趣”到“良心”

    二“记游”与“还乡”:人生与现实问题的纠结

    三 书信写作: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一)

    四 日记写作: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二)

    结语

    第六章 穆旦的诗歌修改行为

    一 基本情况说明

    二 主要修改类型分析

    三 大致结论

    第七章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一 实有的核心要素

    二 虚有的品质

    三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

    第二编 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

    概述

    第一章 大学教育、西学资源与本土经验——以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为中心的讨论

    引言 “穆旦之谜”:问题的发生

    一 “大学教育”与西方诗学资源的潜入

    二 教师的课堂训诫与写作示范

    三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创制”

    四 从“穆旦”到“新诗”

    第二章 “主要是精神上的问题”:古典诗学资源传承的新局势——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

    引言 “旧诗人”与“新诗人”:历史的纠葛

    一 一个中国“新诗人”

    二 “赠卫八处士”与“归园田居”:内心图景的潜现

    三 中国知识分子的质询与“非中国化”的表达

    四 古典血液的复活与艺术化人生的追寻

    结语

    第三章 杂文精神、黑暗鬼影与死火世界——鲁迅与穆旦的比较并兼及新文学传统的话题

    引言 新文学的精神谱系建构

    一 “鲁迅的杂文”:历史的动力

    二 “破落户子弟”:原初经验的分途

    三 “梦境”与“时感”

    四 “鬼影”与“黑暗”

    五 “敬奠”与“默念”

    六 “死火”与“死的火”

    七 新文学传统:那隐秘的一面

    第四章 新诗的散文化与语言质感——以冯至、穆旦、昌耀为中心的讨论

    引言 “诗的散文美”:一个历史问题

    上篇 “十四行集”与“诗八首”:“散”的辩证

    下篇 新诗的语言质感——从穆旦到昌耀

    结语

    第五章 新诗中的“土地”叙述主题——以艾青、穆旦为中心的讨论-

    引言 “雪”与“寒冷”弥散的“土地”

    一 躁动的“雪”与静止的“寒冷”

    二 土地:一种起乎所有之上的终极信仰

    三 沿着历史的歧路向下坠落:’20世纪40年代艾青的土地诗篇

    四 “土地”的不同风貌:20世纪4lO年代其他诗人的土地诗篇

    五 强炽的省思与愤慨:20世纪40年代穆旦的土地诗篇

    六 乐观的历史预言家与敏感的时代心灵

    七 持续呈现的历史差异

    结语

    第三编 穆旦的传播历程

    概述

    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穆旦批评空间的生成

    引言

    一 新文学史序列:沈、朱的批评

    二 “一个中国新诗人”:王、周的批评

    三 “新诗现代化”:袁、陈的批评

    四 “搏求者穆旦”:唐浞的批评

    五 还“不能收到更大的完美的诗的效果”:吴、李的批评

    六 “选本”:未知的或被夸大的批评事件

    七 “人民之敌”:批判者的声音

    八 从相对复杂的刊物空间纯化为圈子化程度较高的批评空间

    九 20世纪40年代后期时代语境的效应

    十 自我的态度:沉默且决绝的回应

    第二章 “查良铮”与“穆旦”在20世纪50年代的浮沉

    引言 “私底下”的穆旦形象-

    一 警惕、放松与鼓励

    二 “穆旦”批判(一)

    三 “穆旦”批判(二)

    四 “查良铮”与“穆旦”的分离局面

    结语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一)——以1979—1987年间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一 历史当事人的回忆(一)

    二 “九叶”:一个追加的整体视角

    三 历史当事人的回忆(二)

    四 明确带有文学史意识的最初研究

    五 文学史著的最初讨论

    六 友人的再塑造与穆旦诗歌艺术的讨论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二)——以1987—1997年间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一 “九叶”研究的新视野

    二 占主导地位的思想阐释类研究

    三 文学史著:“九叶诗派”框架与简化处理

    四 “大师事件”及其前因后果

    五 全集、诗文集与纪念文集的出版

    六 友人、家属的“穆旦塑造”再辨析

    结语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三)——以1997年以来穆旦研究状况为对象

    一 资料整理状况考察

    二 “生平与写作”研究的考察

    三 诗学命题探讨

    四 文学史著考察

    五 穆旦“翻译与写作”命题的考察

    结语

    第六章 新时期以来穆旦传播的考察(四)——以1979年以来相关选本为对象

    一 个人诗集选本

    二 “九叶诗派”类选本

    三 文学史作品选类选本

    四 文学教育类选本

    五 其他类型选本

    六 个案分析:作为选家的谢冕

    七 经典的生成:对于入选篇目的分析

    结语

    余论 关于“穆旦”叙述的其他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易彬,1976年生于湖南长沙,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南师大(1998)、南京大学(2001)、华东师大(2007)。现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近年主要在做中国新诗,特别是穆旦的研究,曾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读书》、《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纵观穆旦研究,很好突出的一个现象是:思想阐释过多,历史性研究明显不足。这虽极大地强化了穆旦的形象,却也使得穆旦研究逐步陷入某种瓶颈状况,缺乏持续的动力。穆旦这一个案所透现出的情状,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当下新诗研究的状况。本书强调新诗研究的历史性,并非以考据为是,也并非以“历史”来标杆价值,而是借助各种历史因素来深入认识对象。具体到穆旦,本书既对穆旦个人的写作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又通过不同时代的各种历史因素,既看取穆旦之于新诗历史的效应,也考察不同时代对于穆旦的反应,很终则试图将穆旦这一个体的问题提升到文学史的实际进程之中加以衡量,以进一步凸显穆旦的创作实绩,丰富并强化其历史形象,使穆旦研究获得一个更为稳定可靠的基点,也使新诗研究获得坚实的经验资源。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