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曲艺杂技卷 杨素梅 中国华侨出版社 978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杨素梅著 | 杨素梅编 | 杨素梅译 | 杨素梅绘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2-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杨素梅著| 杨素梅编| 杨素梅译| 杨素梅绘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1-02-01
    • 版次:2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字数:240000
    • 页数:243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511326553
    • 版权提供: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杨素梅
    • 著:杨素梅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29.00
    • ISBN:9787511326553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5-07-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1-02-01
    • 页数:243
    • 外部编号:8519391
    • 版次:2
    • 成品尺寸:暂无

    第一章  华北地区

    北京市

    天桥中幡

    抖空竹

    京韵大鼓

    天津市

    京东大鼓

    天津时调

    河北省

    西河大鼓

    木板大鼓

    乐亭大鼓

    苏桥飞叉会

    吴桥杂技

    山西省

    潞安大鼓

    襄垣鼓书

    内蒙古自治区

    乌力格尔

    第二章  东北地区

    辽宁省

    东北大鼓

    东北二人转

    吉林省

    朝鲜族三老人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木板书

    第三章  华东地区

    上海市

    锣鼓书

    独脚戏

    浦东说书

    江苏省

    苏州评弹

    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徐州琴书

    浙江省

    临海词调

    温州鼓词

    绍兴平湖调

    兰溪摊簧

    绍兴莲花落

    小热昏

    永康鼓词

    安徽省

    凤阳花鼓

    渔鼓道情

    民间杂技马戏

    福建省

    福州评话

    福州?艺

    南平南词

    锦歌

    宁德霍童线狮

    江西省

    萍乡春锣

    山东省

    山东大鼓

    胶东大鼓

    山东琴书

    山东快书

    宁津杂技

    聊城杂技

    第四章  中南地区

    河南省

    河洛大鼓

    河南坠子

    三弦书

    东北庄杂技

    湖北省

    鼓盆歌

    汉川善书

    湖北评书

    三棒鼓

    湖南省

    常德丝弦

    长沙弹词

    广东省

    粤曲

    木鱼歌

    潮州歌册

    第五章  西南地区

    重庆市

    川东竹琴

    木洞龙舟

    四川省

    四川扬琴

    四川竹琴

    四川清音

    飞刀花鼓

    大坝高装

    贵州省

    布依族八音坐唱

    云南省

    傣族章哈

    壮族渔鼓

    第六章  西北地区

    陕西省

    陕北说书

    榆林小曲

    长安道情

    汉阴短管

    甘肃省

    贤孝

    兰州鼓子

    秦安小曲

    回族宴席曲

    青海省

    土族轮子秋










    的非遗文化百科全书!

    这是一本看、生动、的非遗文化普及读本。

    领略中华文化之瑰宝,从“非遗”开始!





    内容简介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曲艺杂技卷含全国各地的上百种曲艺文化遗产,这些曲艺杂技形式在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今天多半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去了解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粹,让这些老祖宗的智慧结晶永远流传下去。





    目录





    章 华北地区

    第二章 东北地区

    第三章 华东地区

    第四章 中南地区

    第五章 西南地区

    第六章 西北地区






    精彩书摘





    天桥中幡

    【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名片】

    遗产项目:天桥中幡

    创 始 人:王小辫

    艺术特点:从技艺角度来说,中括手法(挑端云开垂)和腿法(踢抽盘跪过),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胆量、力量和技巧,那么是很难学会中幡的。此外耍中幡还必须掌握中国式摔跤、等技艺。

    传 承 人:傅文刚

    传承意义:天桥中幡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杂技项目,凭其精湛的技艺、滑稽的表演,在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中有着光辉的一笔。由于社会的发展,舞幡已逐渐非职业化,专业艺人越来越少,加上天桥杂技作艺的环境及演出的形式均发生了变迁,使中幡这项技艺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和保护。

    提起老北京,不得不说天桥。天桥在宣武区东部正阳门外,原有汉白玉石桥一座,三梁四栏,桥下为由西向东的小河龙须沟,由于作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坛时的必经之路而得名。说得更直白一点,天桥就在今天坛路西口,永安路东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等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差不多有方圆一千米左右。

    如果你看过电影《黑白人间》,肯定知道,天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很多艺人在天桥的某个角落画个圈子,作为演出场子,行话就叫做“画锅”。锅是做饭的,画了锅,有了个场子,就等于艺人有碗饭吃了。天桥市场的杂耍表演是一大,不但项目繁多,而且技艺高超。要说,这里哪些杂耍,中幡能排得上前三。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是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又用于比赛力量的一种旗帜,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中幡一开始作为仪仗队的旗杆,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

    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各种花样,其表演动作样式各有形象的名称。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老虎撅尾、封侯挂印、苏秦背剑、太公钓鱼、擎一柱等样式。比较有讲究的中幡的杆顶上还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称为璎珞宝盖。所以,中幡舞起来不仅五彩缤纷,还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从视觉和听觉上满足观看者。从技艺角度来说,中括手法和腿法,不仅练的是人的胆量、力量和技巧,还需要文武兼备。

    要说对中幡的发展起到主要作用的人那就不得不提王小辫。清朝末年,他的哥哥在宫中当差,并且学到了这些技艺,然后传给了他。后来,王小辫就把中幡变成买卖性质的表演传入了民间。其实,如果按照皇宫里的规矩的话,王小辫在民间耍中幡这种行为就算不会头,至少也得抓到衙门里去关几天,毕竟耍中幡这种技艺是只有才有资格欣赏的。不过,对于摇摇欲坠的清帝国来说,连自己都保护不了了,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心思去管中幡的事。

    后来,王小辫收了宝善林为徒弟。民国初期,八旗子弟为谋生计纷纷到天桥市场卖艺,其中由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等率众表演的中幡为京城的老百姓所喜爱。20世纪50年代,天桥耍中幡由宝善林先生执掌,第三代传人陈金保、付顺禄、徐茂等人在天桥跤场演练中幡,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高手前来切磋技艺。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60至7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天桥市场被取消,各种文艺演出被禁止。改革开放后,为了弘扬老北京文化,宣武区文化委员会开展了挖掘、整理、保护天桥民俗系列文化活动。在区文化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付顺禄先生之子付文刚跟一些艺人成立了“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一批天桥绝活儿得到传承。

    如今,天桥中幡发展到第五代传人付文刚手中,他也是如今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团长。虽然付文刚目前有20个学生,8个徒弟,但对天桥中幡的传承,付文刚仍忧心忡忡,因为目前真正有天赋并愿意继承这门技艺的人还是越来越少,加上现在演出的环境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迁,耍中幡技艺仍处于濒危状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确定,北京市的傅文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前言/序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然而,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萃却在逐渐被我们这些新一代的中国人所抛弃,所遗忘。沉迷于流行音乐和好莱坞大片,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国粹京剧和丰富的地方戏曲艺术;看着日本动漫读着《哈利?波特》,却不知道在我们中国的神州大地上也曾经流传过孟姜女、白素贞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我们整天穿着国外来的服饰,却忘了我们中国曾经的织染技艺和服装制作技术曾经冠绝天下,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所一致推崇。

    难道我们要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老下来的中国文化的精华逐渐失传,而自己却无动于衷甚至一无所知r />决不能!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要知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其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或许不会将这些或有形或无形的中华文化遗产当做自己的职业,但我们也绝不该让这些老祖宗们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文化仅仅只是呆在博物馆里无人问津,或是在失传之后无奈地成为一段“美丽”的传说。

    因此,为了响应国家对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着帮助青少年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精萃的目的,本套《非遗文化普及读本》系列丛书应运而生。本系列图书将中国的上千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曲艺杂技六大部分分为六册详细介绍中国非物质遗产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情况。

    本系列图书内容详实、语言生动、图片精美、信息量极大,几乎涵盖了所有已被评为非物质遗产的中国文化项目,是广大青少年课余生活的理想伴侣,也是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的理想的课外读物,让青少年在阅读的同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在陶冶性情的同时让这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源远流长。






    杨素梅主编的这本《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曲艺杂技卷修订版)》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图片精美、信息量极大,几乎涵盖了全国各地的上百种曲艺文化遗产。它是广大青少年课余阅读的理想伴侣,能够帮助青少年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粹。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