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徐崇温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161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徐崇温著 | 徐崇温编 | 徐崇温译 | 徐崇温绘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9-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徐崇温著| 徐崇温编| 徐崇温译| 徐崇温绘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3-03-01
    • 字数:330000
    • 页数:323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516120569
    • 版权提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徐崇温
    • 著:徐崇温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6.00
    • ISBN:9787516120569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3-03-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2-09-01
    • 页数:323
    • 外部编号:7930727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编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哲学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

    关键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和意义

    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内外的标志性特征

    中国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第三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行探索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

    ――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人的全面发展论

    科学发展观推进了人类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四编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模式的探讨

    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目标、特征和实质

    世界范围内“模式”问题的四次论争及其启示

    国外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动向

    坚持推进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



    第五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既不“同祖”,也不“同根”,更不是“同义语”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主义研究》是作者根据2011年“七一讲话”的的个人文集括五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与中国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和意义、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模式的理论探讨、中国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作者简介





      徐崇温,男,,中员。1930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江阴。他1952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于1956年秋考入(1957年春入学)哲学研究所(1977年改属)当副博士研究生,并在该所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他还是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顾问;1991年获颁发的特殊津贴;2006年被推选为荣誉学部委员。





    目录





    序言 徐崇温

    编 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与中国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哲学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

    关键在于不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编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和意义

    在改革开放中开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举

    和平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贯穿内外的标志性特征

    中国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中创新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第三编 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行探索
    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

    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创造性解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人的全面

    科学发展观了人类的创新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第四编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模式的探讨

    中国模式的形成、内涵、目标、特征和实质

    世界范围内“模式”问题的四次论争及其启示

    国外近期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动向

    坚持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


    第五编 中国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既不“同祖”,也不“同根”,更不是“同义语”






    精彩书摘





      二 中国模式的内涵

      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区别性反映出它具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模式的规定性,也即内涵。那么,中国模式的内涵是什么呢?

      中国模式是一个统称概念、综合体系。含不同年代、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子模式。

      从纵的方面来说,中国模括中国的革命模式,即农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模式,它表明中国革命用不同于十月革命的方式走了十月革命所开辟的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模式,即用赎买的办法废除资本主义,又通过合作化,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和平改造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强调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的建设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现代化建设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既面临许多机遇又凸显种种矛盾的新世纪新阶段,在创造性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的时候,一步展开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

      从横的方面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括当代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社会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党建模式等子模式,以及中国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其中,经济是中心,政治是关键,思想路线是保证。

      (一)当代中国的经济模式,主括:

      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践证明,只有长期坚持这些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展水平所决定的方针和制度,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而非公有制经济则在发展生产力、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生活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外有评论指出,实行这种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改革取得的秘诀之一”;它使私营、外资、个体、集体、合作所有制等不同经济成分同时并存,而又依然坚持公有制为基础,“中国正是以这种发展模式给予非国有制经济以巨大动力,并给予中国经济发展以极大的活力”。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种经济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既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又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去克服市场所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消极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目标,让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相互补充,克服市场的周期颠簸和公平缺失,这就有力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党是个性。没有人民,党怎么实现啊?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

      我们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同时,又保持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方面正越来越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有人甚至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称作“中国的计划市场经济”。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院院长姚树洁指出:“中国当然有展模式,从经济上讲,中国的市场和计划结合得很不错。比如说经济发展中制定五年计划就很有效。有一个五年计划就像走路时有了目标,可以更清晰地规划一些大项目,而英国就没有这样的计划,每年只能靠预算来规划,效果就差得多”《“秘诀就在中国人身上”——专访姚树洁教授》,《参考消息》2009年10月8日。;德国学者比恩施蒂尔说:“中国取得发展成就的原因和做法是什么?这是一个西方再也不能忽视的问题。在不久前举行的新加坡亚太经合组织相关会议上,人们承认,中国通过五年计划由中央确定政治经济发展方向,西方国家由于是不可能这么做的”;法国学者塞贡认为,中国经济成就源于“有计划”,“正是国家长达15年的战略规划的有效性,才使得中国快速改变并在各个战略性领域取得了诸多经济成就。这一经济计划的精心制定,以及政治目标、技术和财政手段的统一,确保它得到充分有效的执行”。

      3 外国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来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人说中国这样搞现代化,是放弃了基本立场和信仰,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把这当作方法用它去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并不是把它当作目标,所以,既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也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英国作家威尔?赫顿在《伟大的中国商城》一文中说,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个新的经济模型。它融合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原理,但又受到国家的指导,而国家时刻牢记必须提高数以亿计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它没有把资本主义当成目标,而是把它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英国《卫报》2004年5月9日。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正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由此带来的影响,我们绝不能因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忽视、放松和不行反腐蚀的斗争。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有两手,不能只有一手。一手是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另外一手要头脑清醒,提高警惕,长期地、坚持不懈地抓好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斗争。如果没有这一手,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现代化建设也不能搞好”《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10页。;“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所以,不能不讲四个坚持,不能不讲,这个可以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行,有力地对付那些破坏建设的人和事”。

      4.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其中突出的是

      (1)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盟多数国家的经济造成猛烈冲击,他们担心中国会步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的后尘,使人民币贬值,造成对东南亚经济更大的冲击。然而,我国却不顾自身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风险毅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及时向东盟提供力所能及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扭转了东盟对中国的看法,成为双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国记者库兰齐克在《中国的魅力:中国软实力的影响》一文中评论说,1997年以来,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和影响力的改变,“得益于中国软实力的增长,即通过说服而不是威逼来施加影响的能力的增长”。其战略是,“首先,北京提出了‘双赢’关系的学说”。与美国不尊重主权、对东南亚国家采取苛刻的态度相对比,“中人强调说中国愿意倾听其他国家的意见”并“提出不干涉他国内政的理念”,“北京取得了。如今几乎不可能找到各位东南人公开质疑中国的崛起,这与仅仅五年前的情况构成鲜明对比”。

      (2)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据援外司的材料,截至2008年9月,已先后向5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各类援助,援建了800多个成套项目,为非洲培养了3万名的各类人才,免除了非洲34个重债穷国和不发达国家的债务308笔,向4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上万人次的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又向非洲国家提供了10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逐步给予同中国建交的非洲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待遇。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我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能够帮助非洲国家开发基础设施,帮助这些国家利用它们拥有的自然资源”《》网站2007年。;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首席学者奥尔登说,在由西方国家主导多年以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的游戏规则,我觉得那大概是中国至今向非洲所作出的贡献”。法新社约翰内斯堡2007年10月21日电。

      5 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战略

      (1)先易后难、先试验后推广、逐步的性改革战略;(2)在相对保持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的同时,鼓励个体和私有经济的发展、外资,以及在维持原有经济的情况下,不断增加市场经济的分量的经济改革双轨战略;(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5)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独立自主;(6)新型工业化道路;(7)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道路;(8)科教兴国战略;(9)人才强国战略;(10)建设创新型国家;(11)“来”和“走出去”相结合;(12)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1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4)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等等。

      (二)中国的政治模式,主括:

      1 中国共产党与整合以及人民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西班牙驻华使馆前商务参赞恩里克?凡胡尔说:“中国的政治常被不加修饰地简单描述为裁。然而,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源自该国传统的强烈的民族,新中国的成立不是割断了与历史和中国传统的联系,而是以非常杰出的方式结合了这些因素,因此,中国共产党具有与其他国家共产党不同的特性,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产党。少数人为了多数人的福祉管理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是全体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依托是道德威望,而不是某些事先制定的规则或选举等获取权力的手段”(西班牙埃尔卡诺研究网站2009年7月31日);新加坡学者郑永年在《中国模式的机遇和挑战》一文中说:“现在的意识形态是民本主义,努力把政府的作用和人民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也努力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并建立各种机制使得其官员对人民负责。中国的政治尤其在危机时期表现出率。无论在处理四川地震,还是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相对于其他政治,中国的性就显现出来了”(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年9月1日);在《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一文中,郑永年又把现代的和传统的皇权相比,说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两者都是中国社会的整合力量,都是中国大一统文化的政治表现。但是,既是现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也可以实现民主化。西方的政治模式,往往是通过把政治问题外部化来加以解决的,因此有和反对力量存在。中国则不然,无论是传统的皇权还是现代的,都是通过开放政治过程,把外部问题内部化来求得解决。在西方,是中产阶级整合了西方的政约着政党政治的化。而在发展中社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分化严重,中产阶级弱小,甚至不存在,一旦实行多党政治,政党就变成了分化社会的力量。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到处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5月11日)。

      2.把坚持党、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路线。在这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党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这是因为要是放弃了党,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坚持党,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依法治国也才有可靠的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做主的权利,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也失去了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是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因为依法治国的实质,就是人民在党下通过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又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做主的各项民主权利。所以,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区域民族自治制、基层群众自治制,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所必须坚持和完善的各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4 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约束自己称霸,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表明我国在国际政治中坚持和平发展,其目标绝不是要成为一个争霸、称霸世界的军事大国,而是要建设成一个文明大国,在国际社会中起建设性作用的负责任的大国;也体现了我国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和谐方向发展,让尽可能广泛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成员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的决心,表述了我国携手世界各国共谋和平与发展,通过强调共同和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意愿,以此来影响和改变世界。

      (三)中国的文化模式,主括:

      1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只有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发展,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深刻反映了我国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上述“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所谓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我们的精神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社会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发展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主题。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多样化社会思潮,抵制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侵袭和腐蚀

      哲学社会学领域中所说的价值,和经济学中所说的价值,其含义有所不同,它是指人们的行为取向和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它是驱使人们行动起来的内在动力。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达成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这是社会系统借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所以,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和整能,是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失去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一个国家的稳定器。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了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和现实结合了起来,构成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而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就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变化,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容多样中达成思想共识,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侵袭和腐蚀,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括文化方面的竞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更引起世界上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就成为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要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很好地继承这样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用民族优秀文化滋养民族生命力、激发民族创造力、铸造民族凝聚力,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而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又是为了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

      (四)中国的社会模式,主括: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历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更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并强调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奋斗和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推向。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涛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的基本形态。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又要通过科学地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地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又因为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2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着眼于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创造性实践相统一的的历史过程;又要微观地着眼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公平正义,加快以改善民生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抓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创新社会管理,即在党下,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连、政府行能同社会自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五)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主括:

      1 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之中

      党的十七大使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历来重视自然环境保护政策一步重大发展。在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工业文行深刻反思,决心在发展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宝贵成果。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积累。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和秩序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永续生存为着眼点。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人类创造文明的新路的决心和信心。

      2 建设和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节约的发展,清洁的发展,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与和谐的发展

      为生态文明建设要努力建设和形成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种以能源资源利用的方行生产,以节约方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因而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效率为核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能源消耗,去获致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环境友好型社会,则是指人与自然相和谐,又以此来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和谐的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环境承受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制定了节能减排工作方案,举办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所谓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方法,从而使我们环保的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的步伐,虽然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还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必将在未来逐步实现。

      (六)中国的党建模式,主括:

      1 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社会主义事业核心和根本保证,而党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又从来都是同党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不断加强和党的建设,才能不断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以必须用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来保证党的伟大事业,而全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按照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性建设作为主线。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是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又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勤政、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成为永远保持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党的性建设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因为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性建设是保持党的性的根本途径。所以,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 建设马克思型政党

      在我们党党的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学思主义理论,不断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这才保证了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并中国发步。而当前我们党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更凸显了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党把学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知识的优良传统,上升到制度层面上来加以巩固和发扬,这就使建设马克思型政党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而建设马克思型政党,就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及建设学组织。把建设马克思型政党作为党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战略部署,为我们党加强和新形势下的思想理论建设指明了方向。

      (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社会主义根本的思想路线,也是它的精髓和灵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新的内容注入中国古语《汉书?河间献王传》所说“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中,对“实事求是”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正是靠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的革命道路,但在晚年,他越来越离开这条思想路线,致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以后,邓小平恢复了这条思想路线,并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联系了起来,依据这条思想路线去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提出解放思想的口号?因为当人们的思想僵化了,受到本本、条条乃至的束缚的时候,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真正实事求是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在同时,讲解放思想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因为说到底,“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的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且马克思主义也必定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所以,事情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则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与时、开拓创新”,为此就“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这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就成为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有的学者把这条思想路线称作是中国模式的本质:“什么才是中国模式的本质?中国模式根本的内涵,在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模式对世界的启迪,不在于向世界展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而在于从更深层次上还原了科学理性精神和批判思维的本质。中国模式这一本质内涵了与西方自由民主之间的竞争关系,呈现出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理念转变的价值。”

      ……






    前言/序言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到哲学研究所当研究生时,“打基础”的主要内容是系统学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典,但也接触了不少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的教材和专著;70—80年代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研究专业时,我所接触到的思想资料绝大部分是现代西方的思想资料;所以,当在90年代初开始联系实际,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从中国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的角度,系统地学平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就感受到它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因为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我们党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且由于它适应于时代主题的转换,创造性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就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力挽狂澜、震惊世界的作用。埃菲社曾经在20年前的一篇年终专稿中评论说:“有中国社会主义是邓小平为挽救已经解体的苏联的中央集权主义所面临的几乎不可避免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而向马克思主义者所作的回答”,它“造就了20世纪壮观的经济奇迹之一”。正是从那时开始,我把研究的逐渐转向中国社会主义研究,并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不断地该项研究。

      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讲话把我们社会主义的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正是根据这个讲话的精神来编选这部文集,并把它分为五编: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与中国社会主义;第二编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和意义;第三编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四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模式的探讨;第五编中国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之所以这样编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中国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结和贯通的,但我的研究却还不够平衡,一般来讲,我过去主要致力于研究道路、理论体系层面上的问题,而对于制度层面上的问题,则主要是结合对中国模式的研究来加以展开的,所以只能把它们放在一起列入第四编;又由于长期以来,民主社会主义一直是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个干扰因素,因此特在第五编中收入两篇相关的短文,从原则上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徐崇温

      2012年6月于养心园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