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龙门之梦:共同富裕带头人原贵生 张雅茜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9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张雅茜著著 | 张雅茜著编 | 张雅茜著译 | 张雅茜著绘
    •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5-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雅茜著著| 张雅茜著编| 张雅茜著译| 张雅茜著绘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5-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3-05-01
    • 字数:300000
    • 页数:288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203081890
    • 版权提供:山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张雅茜著
    • 著:张雅茜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48.00
    • ISBN:9787203081890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3-05-01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3-05-01
    • 页数:288
    • 外部编号:7978848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真实纪录乡村变革的轨迹(代序)
    第一章 美丽龙门
    1 是村庄,还是城市?
    2 黄河从这里流过
    3 渡口故事
    4 美丽的传说
    5 古老的神话
    6 龙门村的节日——大禹文化节
    7 藏龙卧虎的龙门村
    第二章 原贵生
    8 喜欢的称谓
    9 童年的记忆
    10 往事历历
    11 刻在心底的伤痕
    12 在磨砺中成长
    13 人生的转折
    14 三尺讲台
    15 伉俪情真
    第三章 堡垒
    16 生命的熔炉
    17 星星之火
    18 重任在肩
    19 躯体筑就的大坝
    20 人在做,天在看
    21 没有悬念的换届选举
    22 鲜红的旗帜
    第四章 中国特色在龙门
    23 田野上的工厂
    24 四轮驱动
    25 华丽转身
    26 在龙门村打工
    27 八仙过海
    28 小河有水大河满
    第五章 传承与延续
    29 华夏文明第一门
    30 文化嬗变
    31 创作基地
    32 好戏连台
    33 浓浓乡村情
    34 领导如是说
    第六章 永不言弃
    35 常怀千年忧
    36 永恒的信念
    37 大爱无疆
    38 不辱使命
    附录
    龙门村团体荣誉
    原贵生个人荣誉
    欢喜(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

    张雅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西女作家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作家。运城学院河东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已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此生只为你》《依然风流》《烛影摇红》《走出红尘》(台湾),小说集《角儿》《五里一徘徊》《净土》《红颜三重奏》,文化散文《永乐艺风》《稷播丰登》《永远的风景》,长篇报告文学《增华岁月》《大医之道》《超越财富——李海仓的情怀》,散文集《掀起我的盖头来》等,共300多万字。作品曾被《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曾获“赵树理文学”奖、“陈香梅女性散文”奖、“新世纪特奖重稿”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山西文艺创作五十年短篇卷》《山西文学农村题材小说年选》等。

    11刻在心底的伤痕45年后的今天,原贵生提起自己当年的不懂事,还会感到深深的内疚。
    1967年秋季的一个中午,人们正在家里歇晌,前巷的一位婶婶悄悄拦住原贵生,拉他去她家。当他知道是母亲来看他时,转身跑了。他躲在一
    堵半截墙后,看着母亲抹着眼泪一步三回头地出了村。母亲身上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衫,眉宇间笼罩着深深的愁云,腰板似乎也弓了。她才三十
    出头啊。等母亲身影看不见了,原贵生才发觉自己的泪水已湿了前襟。
    第一次见到贵生妈,是在她居住的楼门前,村里人都这样称呼她。她正跟几位老太太在打扑克,身板硬朗,满脸笑容,不时地跟旁边的人开着
    玩笑,看不到昔日艰难生活的半点痕迹。
    第二次见到她是在贵生书记家。我与书记从山上回来,顺路去他家蹭饭。贵生妈坐在茶几前捏猫耳朵,她看到儿子进门,似乎知道他早晨骑自行车接电话,车子倒地撞了腿,所以我们一进门她就上前看儿子的腿,又埋怨他不该上山。
    “我们没让原书记走路,只下车站了站。”我解释道。那天司机俊喜陪着我到书记妻子贺斗跃娘家村里转了一圈,让书记在车子里歇着。山里的空气很新鲜,树木绿得能滴出水。俊喜告诉我,现在这个村经济状况好多了,当年穷,所以才把闺女嫁到山下。我望着分布在山坡上的那些院落,脚下就是原贵生当年娶亲的小路,现在变宽了,村民下山最次的也骑摩托车。村长的院落里花木葱茏,靠路边是他家的车库。
    后来与贵生妈又见了几次,一次是在大禹文化节
    的广场演出中,她站在老年合唱团第一排,红T恤使她更加精神,完全不是她本来年龄的状态。
    贵生书记的腿伤需要治疗时,怕医生不方便就住在客栈,老太太也经常去。一次正好让我碰见了,我看到她眼眶里含着泪水,轻轻抚摸着儿子的腿,喃喃道:“你说你这么大个人,怎么就不小心,骑车子下坡要捏闸,接啥电话……”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这位年近八旬的农家妇女,当年走出原家门选择改嫁是何等的柔肠寸断。
    也许,如今住在儿子身边,儿女们也各自过得不错,她终于可以颐养天年了。如今的龙门村,早已不是过去,有暖气,有煤气,有电视,看病不用愁,花钱不用管,她还经常跟着老年合唱团练歌演出,快乐无比。
    可在她心底深处,40多年前那一幕,她会忘记么?一
    辆小平车拉着她的几件换洗衣物、生病的女儿,偷人一般趁着中午歇晌,悄悄离开了原家的小院。脚沉得像鞋里灌了沙,三步一回头,眼泪湿了衣襟。她跟婆婆总是有过节,丈夫一走,她觉得自己除了改嫁,再无出路。
    留在原家的儿女,是她身上掉下的肉,此刻扔下怎能让她不撕心裂肺,可新家的光景她不敢想,留在原家起码不让孩子们被人喊做“带羔子”。
    但她绝不会忘记,就在两年后的一天,她在弟弟
    家里,终于见到了儿子,他长高了,壮实了,也懂事多了。儿子仍然不肯多说话,她知道儿子仍然记恨她,但终于接受了她给他做的鞋和衣服。她仍然止不住泪水,但心里宽慰了许多。
    她不知道儿子在课余时间去挖枸杞根、摘枸杞、
    勾槐米,换来的钱除了买作业本,全部交给奶奶;还在爷爷弥留之际,买回一斤猪肉,让爷爷临走前终于吃上了孙儿承诺的红烧肉。在新的家庭,她又有了孩子。她顾不上原家的孩子了,她知道,贵生长大了,这个儿子虽然话少,但心里谋事,不会让弟妹吃苦的。
    要是她知道,为了替二叔分担,儿子已经退了学,在生产队挣工分,她会心疼不已。可儿子没有让她看出任何蛛丝马迹,拿着衣物高兴地回去了。
    多少年后,当他们母子坐在一起聊天时,她特别想说一句后悔的话,可儿子从不给她张口的机会。她没有文化,不明白如
    今在儿子心里,那一
    页已经永远翻过去了,他不想沉浸在回忆里,他在朝前看。
    辍学无疑是原贵生心中的又一道伤口。他曾经憧憬过的一切,比如到北京读大学,比如做什么什么家,全随着卷书包回家结束了。后来他才明白,他心里有多难过,他的班主任王韩生老师就有多难过。老师是从原贵生的作文《我的父亲》里了解到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的,也是从那些饱含感情的字里行间知道了他的家庭情况和不易。那几乎用完了一个作文本的上万字的文章,是这个学生初显文学才气之作,稍稍修改润色,是可以拿出去投稿的,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他找到了原贵生家,找到他叔叔,看见已经双目失明的奶奶,了解了这个家的情况,回学校后他放弃了,送给学生几本书,无奈地送他走出校门。
    原贵生走了几步,突然转回身扑通跪倒在地,给老师磕了一个头。
    老师含泪站在路边,背着铺盖卷的原贵生艰难地挪着脚步,渐渐远去。这一幕,永远定格在老师和学生的心中,多少年后,仍然清晰如初。
    从学校到社会,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却有着天地之别。这是原贵生后来明白的。路是自己选择的,便不能再回头。原贵生
    回家后无论怎样想从奶奶那里听到一句阻拦的话,再回到学校去,都没有。因为奶奶知道孙儿没有别的选择,跟活命相比,上学识字太轻了。奶奶只有搂着孙儿一遍遍地说:“我娃懂事了,我娃懂事了。”算作认可,更是安慰。
    从此,原贵生真正迈开了他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P70-73

    《龙门之梦:共同富裕带头人原贵生》以其真实性给读者强烈的冲击,真实到让人们感觉就像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具有了普遍的意义。我觉得,作品之所以能有如此效果,是作者张雅茜很好地处理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她只是把采访到的有关原贵生等人的材料不加裁剪,全部照搬到作品中,反而会让读者感觉到并不真实;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她在写作中,一方面对材料进行了提炼、加工,另一方面适当附上自己的深刻议论,就使作品达到了一种艺术的真实境界。由于艺术的真实更集中、更典型,因而也就更有震撼力,更能打动读者。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