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中国传统“和”文化研究 杨文霞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97875117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杨文霞著著 | 杨文霞著编 | 杨文霞著译 | 杨文霞著绘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7-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杨文霞著著| 杨文霞著编| 杨文霞著译| 杨文霞著绘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4-05-01
    • 字数:326000
    • 页数:328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511721068
    • 版权提供: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杨文霞著
    • 著:杨文霞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65.00
    • ISBN:9787511721068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4-05-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3-07-01
    • 页数:328
    • 外部编号:8240526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绪 论 …………………………………………………………………………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和”文化探源 ………………………………………17
    第一节 中国“和”字的字源学、语义学探源……………………………………19
    一、“和”字的起源及其字形解读 ………………………………………………19
    二、“和”字的语义变迁 …………………………………………………………20
    第二节 其他相关文字的字源学、语义学探源……………………………………22
    一、德………………………………………………………………………………22
    二、合、和合、合和………………………………………………………………23
    三、谐………………………………………………………………………………26
    四、协、协和、和协………………………………………………………………27
    五、调………………………………………………………………………………29
    六、中、中和………………………………………………………………………31
    七、仁………………………………………………………………………………34
    八、礼………………………………………………………………………………38
    第三节 中国古代“和”的基本内涵与价值………………………………………40
    一、“和”是宇宙间事物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状态之一…………………40
    二、“和”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条件……………………………………………42
    三、“和”是一种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调解、调和…………………47
    四、“和”是一种美………………………………………………………………49
    第二章 中国传统“和”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社会条件
    和历史背景……………………………………………………………52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及其所决定的生产方式
    与中国传统“和”文化……………………………………………………52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观点…………………………………………53
    二、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和”文化……………………………55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整体性思维方式 ……………………………………………62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相互作用的原理………………63
    二、中国古代整体性思维方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63
    三、中国古代整体性思维方式占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76
    四、中国古代整体性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 ………………79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社会状况 ……………………………………………………84
    一、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85
    二、中国古代重视道德伦理的民族习俗
    及其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 …………………………………………87
    第四节 中国古代德治的政治传统 ………………………………………………90
    一、中国古代德治的政治思想传统………………………………………………91
    二、中国古代德治政治传统与传统“和”文化…………………………………96
    第三章 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魅力………………………………………101
    第一节 自然的和谐 ……………………………………………………………101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 …………………………………………………………103
    一、儒家的人与自然和谐观……………………………………………………104
    二、道家的人与自然和谐观……………………………………………………108
    三、佛家的人与自然和谐观……………………………………………………110
    四、医家的人与自然和谐观……………………………………………………111
    五、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113
    第三节 人的身心和谐……………………………………………………………116
    一、儒家的人的身心和谐观 ……………………………………………………116
    二、道家的人的身心和谐观 ……………………………………………………120
    三、佛家的人的身心和谐观 ……………………………………………………123
    四、医家的人的身心和谐观 ……………………………………………………125
    第四节 人与社会的和谐…………………………………………………………132
    一、修身——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 ………………………………………133
    二、家和——人与社会和谐的摇篮 ……………………………………………144
    三、仁爱、不争、贵柔、守静、兼爱等——人与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151
    四、提倡和平,反对战争——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165
    五、礼治与德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制度支持 …………………………170
    第五节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173
    一、以建立和谐的国际关系为理想 ……………………………………………174
    二、国际关系问题上的反战思想传统 …………………………………………175
    第六节 音乐的和谐 ………………………………………………………………176
    一、音乐本身是“和”的体现…………………………………………………177
    二、和谐音乐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178
    三、优秀音乐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180
    第四章 中国传统“和”文化的隐忧……………………………………185
    第一节 在“和”的宗旨下丧失基本原则………………………………………185
    一、“和事佬”与“好好先生” …………………………………………………186
    二、忍耐、顺从的民族性格 ……………………………………………………188
    第二节 高扬“家和”旗帜下对于爱情的忽视、对于
    女性的压制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统治” ……………………………………191
    一、以夫妻之间的恩情而非爱情来维系婚姻的和谐…………………………191
    二、家庭的和谐以牺牲女性的权利为代价 ……………………………………193
    三、父母与子女之间地位的不平等 ……………………………………………197
    第三节 贵和的社会心理加剧了古代中国对法制的轻视………………………198
    一、偏于倚重道德对社会的调节作用,相对轻视法制的建设 ………………199
    二、调解取代法律充当解决争端的重要手段 …………………………………201
    第五章 中国传统“和”文化需要进行现代转化………………………205
    第一节 中国传统“和”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必要性……………………………205
    一、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206
    二、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208
    三、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212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可能性……………………………213
    一、人的现代化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现代转化的前提………………………213
    二、社会条件 ……………………………………………………………………217
    三、文化自身的条件 ……………………………………………………………221
    第三节 中国传统“和”文化现代转化的指导思想………………………………223
    一、坚持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原则 ………………………………………224
    二、扬弃中国传统“和”文化……………………………………………………224
    三、合理吸收外国先进文化 ……………………………………………………227
    第六章 中国传统“和”文化现代转化的目标 …………………230
    第一节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生态型社会 ……………………………………………………………230
    一、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31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生态型社会……………………………………234
    第二节 人自身的和谐:强健体魄调整心理,塑造身心健康和谐的现代人 ……………………………………………………………………………235
    一、强健身体……………………………………………………………………236
    二、调整身心……………………………………………………………………238
    第三节 家和万事兴:重塑家庭伦理,建立和美家庭……………………………251
    一、以爱为基,平等互助,彼此忠诚,甘苦与共——夫妻和谐、家庭幸福的重要条件………………………………………………………………………………252
    二、慈而民主,孝而有度——父母与子女融洽和谐的基本原则……………264
    三、相亲相爱,团结互助——兄弟姐妹之间和谐相处之道…………………272
    第四节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创建和谐社会关系………………………………274
    一、充满爱心,与人为善………………………………………………………275
    二、扶危济困,助人为乐………………………………………………………277
    三、遵守诺言,诚实守信………………………………………………………278
    四、惩恶扬善,见义勇为………………………………………………………279
    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281
    六、明辨义利,见利思义………………………………………………………284
    第五节 缓和国际冲突,促进世界和平……………………………………………286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冲突…………………………………………………286
    二、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和平……………………………………………287
    结 语…………………………………………………………………………291
    参考文献…………………………………………………………………………294
    索 引…………………………………………………………………………302
    后 记…………………………………………………………………………307

    杨文霞,原籍山东,喜欢看书,爱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现于一家出版社做编辑。

    中国传统“和”文化源远流长且颇具特色。杨文霞编著的《中国传统和文化研究》从字源学和语义学的研究入手,对中国“和”字的产生与多层次含义进行追踪探源式的发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原理考察了中国传统“和”文化产生的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从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身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角度,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墨家等代表人物或有名典籍对“和”的阐释与解读,展示了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剖析了其魅力与隐忧;并探索了其现代转化问题。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提供一定的思想资源。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