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1949-1966年)研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张乾元 著 | 张乾元 编 | 张乾元 译 | 张乾元 绘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8-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乾元 著| 张乾元 编| 张乾元 译| 张乾元 绘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08-01
    • 版次:1
    • 字数:250000
    • 页数:205
    • 开本:16开
    • ISBN:9787500490340
    • 版权提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张乾元 
    • 著:张乾元 
    • 装帧:平装
    • 印次:暂无
    • 定价:29.00
    • ISBN:9787500490340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暂无
    • 语种:暂无
    • 出版时间:2010-08-01
    • 页数:205
    • 外部编号:6747705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导 论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阐释
    1.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开篇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路
    2.“第二次结合”开篇的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和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1949—1966)的历史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环境
    1.两大阵营:从“冷战对抗”到“缓和对话”
    2.社会主义阵营:从“结盟”到“分裂”
    3.民族独立运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新科技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国内条件
    1.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2.党的执政地位的变化
    3.党和群众对的信任和崇敬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2.列宁斯大林关于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直接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实践经验
    1.解放区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的经验
    2.无产阶级运动中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3.中国共产党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的基本经验
    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总任务和历史分期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总任务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1949—195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制度奠基
    一、“第二次结合”提出面临的重大问题
    1.战争与和平:关系变化的因素
    2.中苏国家利益冲突与意识形态分歧
    3.中国共产党党内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不同意见
    二、奠定“第二次结合”的制度基础
    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基础的确立
    3.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确立
    第三章 1956—1966:“实行第二次结合”的试验
    一、“实行第二次结合”命题的提出
    1.“实行第二次结合”命题提出的背景
    2.“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内涵
    二、“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践过程及特点
    1.学术界的不同见解
    2.“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践过程
    3.“实行第二次结合”的特点
    三、“实行第二次结合”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分析
    1.从“赶超构想”到“总路线”:“实行第二次结合”行动纲领的形成
    2.从“大跃进”到“人民公社”:“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实现形式
    3.从整风反右到“四清”运动:“实行第二次结合”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教育
    4.读“三本书”、搞“调查年”和“七千人大会”:“实行第二次结合”过程中的总结经验
    四、“实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 “第二次结合”开篇阶段(1949—1966)的理论贡献
    一、为中国社会主义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初步探索的新成果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新认识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新贡献
    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视界
    六、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新思想
    1.增强党的团结
    2.执政党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3.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后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寻找适合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并将其积累的丰富经验提升为理论,用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相对于“第一次结合” 而言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1949-1966年*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为研究对象,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现时代的高度阐释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揭示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之间的内在联系。




         回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要尊重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特殊要求,要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希本书的出版,能为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增添新的光彩。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