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正版 新文明论概略 姜奇平著 商务印书馆 9787100090582 书籍
  • 新华书店旗下自营,正版全新
    • 作者: 姜奇平著著 | 姜奇平著编 | 姜奇平著译 | 姜奇平著绘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1-03-01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美阅书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参数
    • 作者: 姜奇平著著| 姜奇平著编| 姜奇平著译| 姜奇平著绘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1-03-01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2-09-01
    • 页数:676
    • 开本:小16开
    • ISBN:9787100090582
    • 版权提供:商务印书馆
    • 作者:姜奇平著
    • 著:姜奇平著
    • 装帧:平装
    • 印次:1
    • 定价:88.00
    • ISBN:9787100090582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开本:小16开
    • 印刷时间:2012-09-01
    • 语种:中文
    • 出版时间:2011-03-01
    • 页数:676
    • 外部编号:7808652
    • 版次:1
    • 成品尺寸:暂无

    第一章 进步观:作为进步标志的自由
    1.1什么是文明的进步
    1.2旧文明与新文明所指
    1.3以自由个性看待发展
    1.3.1.新生产方式
    1.3.2.新生活方式
    第二章 存在观:作为意义的世界
    2.1作为意义的世界
    2.1.1.意义的意义
    2.1.2.意义同实体、价值的区别
    2.2意义所在的世界
    2.2.1.文明:世界一、世界二、世界三
    2.2.2.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
    2.2.2.1.自然的世界
    2.2.2.2.价值的世界
    2.2.2.3.意义的世界
    2.2.3作为生活结构的意义世界
    第三章 价值观:从启蒙理性到后现代心性
    3.1新旧话语的转换:中心与外围
    3.1.1.中心与外围
    3.1.2.两种不同意义上的感性
    3.2心物关系:文明分水岭
    3.2.1.存在方式意义的心-物区分
    3.2.2.科学与人文的不同取向
    3.2.3.从心物关系看新旧文明的分别
    3.3理性文明论中的感性传统
    3.3.1启蒙理性内部的生活世界
    3.3.2同质性价值内部的感性批判
    3.3.2.1.逃避自由
    3.3.2.2.新感性论
    3.4异质价值:西方的“心性”
    3.4.1.诘问“什么是启蒙?”
    3.4.2.异质性话语从边缘到中心
    3.4.2.1.异质学的源头性概念
    3.4.2.2.异质的社会存在
    3.4.2.3.解构“异化之人的哲学”
    3.4.3.异质选择的自由
    3.5东方本体论:与西方理性相对的心性
    3.5.1.从东方观点看中心与外围关系
    3.5.2.前现代的异质本体论
    3.5.3.与西方物性相对的心性
    3.5.3.1.作为物化体系对立面的心学
    3.5.3.2.心的实质内容与精神无关
    3.5.3.3.消弥心物二元的诚
    3.5.4.心学的局限与IT对心性的重新激活
    第四章 技术观:从机械系统到生命系统
    4.1技术与文明
    4.1.1.从历史观点看技术革命
    4.1.2.技术的遮蔽与解蔽
    4.1.2.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4.1.2.2.技术可以去蔽与返魅
    4.1.3技术的代理作用与复归机制
    4.2信息和信息技术为什么是湿的
    4.2.1.跨越机器与生命
    4.2.2.信息技术为什么是湿的
    4.2.2.1.生命赖信息为食
    4.2.2.2.技术向活系统方向演化
    4.2.2.2.1.生命化对技术范式的影响
    4.2.2.2.2.信息技术与生命技术的融合
    第五章 信息观:信息空间的意义
    5.1回到信息本身
    5.1.1.信息即生命
    5.1.2.信息权利与权力
    5.1.3.1.信息权利的解放
    5.1.3.2.信息对权利的解放
    5.1.3.3.信息对权力基因的解放
    5.2世界三与信息空间
    5.2.1.一切化为语言的存在
    5.2.2.与“我思”对立的计算
    5.2.3.面向正当性的话语分析
    5.3文明的意义结构
    5.3.1.作为总代码的“礼”
    5.3.2.结构中的能指网络
    5.3.3.结构中能指与所指的关联
    5.3.4.结构中的意指的体验化
    第二部分 回归意义的新商业文明
    第六章 新的选择:网商的自然权利
    6.1重新认识财富主体
    6.2自然权利增量
    6.2.1.现代权利中的同质特征
    6.2.2.论不可转让权利的天然性质
    6.3网商的自然权利
    6.3.1.自主劳动的权利
    6.3.2.分享的权利
    6.3.3.自主的权利
    第七章 我思的扬弃:财富的转型
    7.1网络商品价值与交换
    7.1.1.商品细胞与新物种基因
    7.1.1.1.商品细胞中隐含的权利关系
    7.1.1.2.对价值论的重新发现
    7.1.1.3.价值论范式的历史演进
    7.1.2.价值形态物化的扬弃
    7.1.2.1.扩展商品二重性的背景
    7.1.2.2.价值形态的过渡:服务价值
    7.1.2.2.1.网络组合商品:产品加服务
    7.1.2.2.2.服务价值形态
    7.1.2.2.2.1.组合商品中的非产权交换
    7.1.2.2.2.2.价值构成的变化
    7.1.2.3.商品价值形态:商品的新属性
    7.1.2.3.1.体验价值
    7.1.2.3.2.产品语意
    7.1.3.商品的第三重属性
    7.2资本异化及其扬弃
    7.2.1.我思的经济对应物
    7.2.2.所有权并非自然权利
    7.2.2.1.高利贷与心物边界上的资本
    7.2.2.2.洛克说法的可疑之处
    7.2.2.2.1.洛克为何急于证明财产先于公民社会
    7.2.2.2.2.石器时代的财产意识
    7.2.2.2.3.所有权:支配与占有的区别
    7.2.2.3.什么是对意义的权利:看不见的心
    7.2.3.资本范式的转变
    7.2.3.1.资本作为我思的崇高客体
    7.2.3.1.1.何为物化:从物化到异质性
    7.2.3.1.2.异化与物化
    7.2.3.2.网络经济与资本物性的扬弃
    7.2.3.2.1.物化劳动与自主劳动的矛盾
    7.2.3.2.2.在资本内部扬弃物性
    7.2.3.2.2.1.资本物化批判理论及其局限
    7.2.3.2.2.2.资本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与生产力作用
    7.2.3.2.3.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
    7.2.3.2.3.1.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7.2.3.2.3.2.两种相反报酬递增的分别
    7.2.3.2.3.3.范围报酬递增的技术经济实践
    7.2.3.2.4.权力转移与利益关系调整
    7.2.3.2.4.1.从使用权、支配权到创造权
    7.2.3.2.4.2.从活劳动到自主劳动
    7.2.3.2.4.3.生产关系:去物化的阻力与动力
    7.2.3.3.通过意义弥合资本心物对立
    7.3企业组织范式转变
    7.3.1.从职能转向流程推动企业扁平化
    7.3.2.企业虚拟化:社会水平的支配权与控制权分离
    7.3.3. 回到商业本身
    7.3.3.1.经济是生活
    7.3.3.2.新商业文明的组织范式
    7.3.3.3.融入整体经济
    第八章 回到未来:话语与制度分析
    8.1作为文本的经济:从制度的能指到所指
    8.2新商业话语的语法结构
    8.2.1.代码的“语法”
    8.2.1.1.代码的三重维度
    8.2.1.2.对等关系与边际成本
    8.2.2.话语权的语法
    8.2.2.1.语言交换的经济
    8.2.2.2.话语、权力和主体
    8.2.3.场域与话语正当性的语法
    8.3制度的话语转向:网络规则与意义结构
    8.3.1.开放与分享:客体的规则
    8.3.1.1.知识开放规则
    8.3.1.1.1.知识开放的代码规则
    8.3.1.1.2.以开放方式建立隐性知识蓄水池
    8.3.1.2.基于报酬递增的网络资源分享规则
    8.3.1.2.1.报酬递增与资源分享:双层经营
    8.3.1.2.2.免费模式与资源分享
    8.3.2.诚信与责任:主体的规则
    8.3.2.1.诚信:主体关系的行为规则
    8.3.2.1.1.诚信:有意义地实现权利的规则
    8.3.2.1.1.1.从历史与逻辑结合角度理解诚信
    8.3.2.1.1.2.从权利角度理解诚信
    8.3.2.1.2.社会资本:为人力资本注入信任
    8.3.2.1.2.1.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8.3.2.1.2.2.诚信:化复杂为简单的权力
    8.3.2.2.责任:主体行为规则
    8.3.2.2.1.新商业文明的责任语境
    8.3.2.2.1.1.责任:推广的自我认同
    8.3.2.2.1.2.主体的环境及责任的内化
    8.3.2.2.2.面向未来的责任观: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
    8.3.2.2.2.1.个体担当
    8.3.2.2.2.2.家庭责任
    8.3.2.2.2.3.企业责任
    8.3.2.2.2.4.公共责任
    8.3.2.2.2.5.社会责任
    8.3.2.2.3.责任话语:个性道德与自律
    8.3.2.2.3.1.个性道德
    8.3.2.2.3.2.自律的涌现
    第三部分 社会生活的权利话语
    第九章 新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主张权利
    9.1自然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和谐
    9.1.1.自然权利先于政治权利
    9.1.2.新自然权利:跨文明比较
    9.2政治权利
    9.2.1.政治权利与自然权利的区别
    9.2.2.网民的政治权利
    9.3.3.政治权利的局限
    9.3更高的自然权利
    9.3.1更高的自然权利与私权
    9.3.2卢梭的“漏洞”
    9.3.3个性契约论
    9.3.4更高自然权利的原则
    9.4网民权利论
    9.4.1网民的特性
    9.4.1.1网民不是什么
    9.4.1.2网民是什么
    9.4.2网民自然权利的现象
    9.4.3网民在日常生活中主张权利
    第十章 我思的扬弃:从人民到人人
    10.1现代性行政的逻辑:为人民服务
    10.1.1.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工业化实质
    10.1.2.行政官僚制的工业化实质
    10.1.2.1.韦伯官僚制的理念:合理性与合法性
    10.1.2.2.行政之恶
    10.1.3.公共行政中的公共选择主张
    10.1.3.1.公共选择的主张:小政府
    10.1.3.2.技术驱动效率的策略
    10.1.3.3.公共选择的定位:经济人的官僚制
    10.1.4.新公共管理:扬弃官僚制
    10.1.4.1.区分文明代差的公共行政标准
    10.1.4.2.新公共管理:针对行政的变革
    10.1.4.3.企业化体制的含义:与新公共选择的区别
    10.1.4.4.政府再造与流程重组
    10.1.5.新公共行政:扬弃政治与行政二分
    10.1.5.1.新文明特点在新公共行政中的体现
    10.1.5.2.将顾客升级为公民:公平与公正的回归
    10.1.5.3.对电子政务转型的要求
    10.2归于日常生活的政治:行政复归政治
    10.2.1.作为政治理论的后现代公共行政
    10.2.2.作为行政理论的后现代公共行政
    10.2.3.后现代公共行政与电子政务
    10.3扬弃我思与幸福导向:为人人服务
    10.3.1.理念缺位的现代化
    10.3.2.工业化实现不了为人人服务
    10.3.3.信息化实现为人人服务
    第十一章 回到未来:意义结构中的话语正当性
    11.1语言与制度的意义结构
    11.1.1.霍布斯:语言、我思与国家
    11.1.2.福柯的相反理解:话语与权力
    11.1.3.自我的重新界定
    11.1.4.对自我进行认同的元规则
    11.2公共行政的语言:元规则
    11.2.1.话语主体的元规则:对我思的置换
    11.2.2.制度设计的动力学:效率的解构
    11.2.3.作为组织的话语:形式的不定形化
    11.2.4.行政的终结:“反行政”
    11.3作为意义结构的制度
    11.3.1.作为意义的正义
    11.3.1.1.从科耶夫到罗尔斯
    11.3.1.2.认同的双层结构
    11.3.1.3.意义的制度化
    11.3.2.话语正当性:构成、言说与语境
    11.3.2.1.公共行政的话语正当性
    11.3.2.2.“一事一议”与话语正当性的制度化
    11.3.2.3网民的话语正当性实践
    11.3.2.3.1.正当性话语的更高权利价值
    11.3.2.3.2.正当性对自由个性的意义
    第四部分 回到精神现象本身
    12.0精神文明的本体存在方式
    第十二章 新的选择:网民的文化自然权利
    12.1文化的自然权利
    12.1.1.问题的背景
    12.1.2.作为存在方式的崇高
    12.1.3.崇高的异化
    12.2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12.2.1.崇高视域
    12.2.2.何谓崇高:作为美的异化的崇高
    12.2.3.意识形态的“崇高”
    12.3新文明中的文化自然权利
    12.3.1.意识形态认同不是自然权利
    12.3.2.意识形态透支:犬儒主义的出现
    12.3.3.快感:文化与政治
    12.3.4.意义认同的东方价值
    12.3.5.网络文化与文化自然权利
    第十三章 我思的扬弃:从现代性到“艺术的终结”
    13.1艺术与审美的关系
    13.1.1.艺术与审美活动中的自我
    13.1.1.自我之镜的观照方式
    13.1.2.生活世界的中介化
    13.1.3.审美现代性:美学中的最优化理论
    13.1.2.艺术现代性与非现代性的分别
    13.1.1.1.艺术与现代性的关系
    13.1.1.2.艺术中介的理性化
    13.1.1.3.艺术主体的理性化
    13.2艺术中的自我:从现代到后现代
    13.2.1.艺术中的进步话语
    13.2.1.1.艺术的黄金时代
    13.2.1.1.1.作为前现代反抗者的乐观现代性意识
    13.2.1.1.2.最为光彩焕发时刻的艺术
    13.2.1.1.3.不发达社会转型中的文明意识
    13.2.1.1.4.中心与外围反差中的现代性意识
    13.2.1.2.唯美的形式主义
    13.2.2.艺术对现代性的批判
    13.2.2.1.以艺术形式反对启蒙理性
    13.2.2.1.1.瓶子与酒的错位
    13.2.2.1.2.唯美主义在形式与审美态度上的矛盾
    13.2.2.2.文学中对进步话语的批判意识
    13.2.2.3.“晚期风格”与理性的低潮
    13.2.2.4.把解构形式作为艺术
    13.2.3.有形式与无形式的后现代
    13.2.4.艺术的终结:自我与存在方式的统一
    13.2.5.东方审美趣味
    13.3 美是直接的
    13.3.1.“回到边沁”
    13.3.2.从迂回之美到直接之美
    13.3.2.1.迂回之美
    13.3.2.2.直接之美
    13.3.2.3.互联网时代的美
    13.3.3.过渡策略:中心与外围共存
    13.3.3.1.繁荣网络文化
    13.3.3.2.如何看待网络文化的“低俗”
    第十四章 回到未来:网络文化的话语标准
    14.1重建认同的意义结构
    14.2以体验方式认同
    14.2.1.体验中“回忆”的特指
    14.2.2.以接受者为中心的体验
    14.2.2.1.以“快乐”为纲的体验哲学
    14.2.2.2.体验的三种实现方式
    14.2.3.日常化的高峰体验:狂欢
    14.3文化认同的尺度
    14.3.1.研究对象
    14.3.2.网络文化的客体规则
    14.3.2.1.服从与自我:话语的支配权与使用权
    14.3.2.2.话语权的开放与分享
    14.3.2.3.认同的权力分析:体验、服务、创造
    14.3.3.网络文化的主体规则
    14.3.3.1.对等式责任的建立
    14.3.3.2.责任话语的权力分析:基于体验的自适
    14.3.4.认同方式:从中介到复归
    14.3.4.1.体验转向的形式特征:图像转向
    14.3.4.2.体验认同:焦虑与回家的心理意义
    结语 新普世价值

    以新商业文明为内核的中国模式,可以成为自工业革命以来,靠前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普世选择。但是,把问题理解为中美的不同、甚至东西方的不同,都显得狭隘。旧商业文明与新商业文明的不同,不是中美的不同,也不是东西方的不同,而是优选与落后的不同。如果美国选择了新商业文明,同样可以继续引领进步;但现在的主动权在中国,中国具有引领新商业文明的千载难逢机遇。中国与美国,谁会像上一代商业文明的发动机英国那样,成为一个开启新时代,对世界做出较大贡献的国家,就看对下一代文明如何理解与把握。

    人走得太远,就需要回家。文明也是这样,从前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到后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从远游到回家的过程。理得,才能心安。新文明论所寻找的,就是心安之理。那么究竟什么是新文明?新文明有哪些特点,新文明和旧文明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在姜奇平的《新文明论概略》里寻找答案吧!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