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迈向科学教育中的表征能力框架 麦文隽 著 经管、励志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麦文隽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4-03-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麦文隽著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4-03-01 00:00:00
    • 版次:1
    • 字数:373000
    • 页数:276
    • 开本:B5
    • 装帧:平装
    • ISBN:9787030770851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迈向科学教育中的表征能力框架

    作  者:麦文隽 著
    定  价:15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03月01日
    页  数:276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770851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表征能力是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等各学科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不仅与学生的个人成长息息相关,更是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背后推手。本书旨在促使科学教育者、研究如何学习科学的科学家,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对表征能力的理论框架有所理解和思考,并试图搭建各学科之间的思想桥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于表征能力的介绍,第二部分关注表征能力的教学应用,第三部分围绕“表征能力的评估”这一主题,对各类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目录
    科学教育:大学的使命与担当(丛书序)
    译者序
    第一部分 表征能力的重要性
    1 迈向表征能力的定义. 3
    1.1 背景与理论 4
    1.2 达成共识的机会 6
    1.3 对跨学科表征能力测量的呼吁 8
    参考文献 9
    2 表征流畅性:学生发展STEM 素养的方法. 13
    2.1 STEM 与STEM 整合. 13
    2.2 STEM 整合中的学生学习 18
    2.3 基于STEM 整合的教学 18
    2.4 为STEM 整合进行课程开发 19
    2.5 Lesh 转化模型与学生学习 21
    2.6 Lesh 转化模型与课程教授 23
    2.7 Lesh 转化模型与课程开发 25
    参考文献 26
    3 相似信息与不同表征:设计可促进转换能力的学习环境 32
    3.1 什么是转换? 32
    3.2 转换的功能可供性 33
    3.3 转换的制约因素 34
    3.4 判断表征质量 36
    3.5 研究方法 37
    3.6 环境特征 41
    3.7 结果 42
    3.8 空间能力的应用 46
    3.9 时序认知的应用 48
    3.1 总结 50
    参考文献 52
    4 求同存异:学生通过科学争论议定视觉歧义 55
    4.1 引言 55
    4.2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灾难和全球变暖停滞 58
    4.3 案例背景:“全球气候变化”课程单元 61
    4.4 “全球气候是如何变化的?” 62
    4.5 对同一示意图的两种不同解释 64
    4.6 推断证据 67
    4.7 解读设计者的思想 68
    4.8 通过妥协达成共识 68
    4.9 结论和启示 70
    4.1 以明确的视觉参照物对观点和证据进行补充 71
    4.11 对证据的再解释,以加强论点 71
    4.12 作出推断以强调所观察到模式的重要性 72
    4.13 通过数据和情景间的联系进行推理 72
    4.14 理解视觉材料的多重目的 72
    参考文献 74
    5 学习表现视角下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表征能力 79
    5.1 建模的认知实践 80
    5.2 学习表现和学习进程 83
    5.3 建立学习表现 84
    5.4 黛西 88
    5.5 戴利亚 91
    5.6 讨论 95
    5.7 结论 97
    参考文献 98
    第二部分 面向表征能力的教学
    6 通过适应性教育技术促进表征能力的发展 103
    6.1 在多元图形表征之间建立联系:化学智能辅导系统领域专业知识的多元方法路径 103
    6.2 哪些联系建立能力需要支持? 105
    6.3 我们应如何为联系建立能力设计支持措施?两个智能辅导系统 107
    6.4 这些能力与学生的其他特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115
    6.5 适应性支持的初步准则和未来研究 124
    6.6 结论. 125
    参考文献 125
    7 将表征作为教学工具来教授系统思维 133
    7.1 表征能力与系统思维 133
    7.2 对系统思维的呼吁 134
    7.3 技术进步 134
    7.4 改革的呼吁:像科学标准所描述的那般,使用表征来教授系统思维 135
    7.5 培养系统思维和表征能力 136
    7.6 用表征能力来测量系统思维能力 138
    7.7 评估系统思维的理论模型 139
    7.8 一些建议:如何在课堂上使用表征能力来培养系统思维 141
    7.9 教师对表征类型的选择 145
    7.1 结论 148
    参考文献 149
    8 利用对表征能力的评估来改进外部表征的教学 155
    8.1 引言 155
    8.2 工具内容 160
    8.3 内容有效性和表面有效性 160
    8.4 总体检验 163
    8.5 记忆力部分 163
    8.6 转移部分 163
    8.7 题项分析 164
    8.8 干扰项分析 168
    8.9 讨论. 171
    参考文献 174
    9 通过基于课程的本科生研究体验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表征能力 178
    9.1 引言 178
    9.2 研究方法 180
    9.3 研究结果 182
    9.4 结论和启示 196
    参考文献 198
    第三部分 表征能力的评估与获取
    10 使用手势分析评价学生的后天表征能力 205
    10.1 引言 205
    10.2 评估STEM 各学科的表征能力 206
    10.3 使用手势评估表征能力的框架 211
    10.4 手势分析:学生表征能力的评估 214
    10.5 分析结果 216
    10.6 结论 223
    参考文献 224
    11 用眼动追踪技术评估表征能力 229
    11.1 引言 229
    11.2 表征能力和模型能力 229
    11.3 眼动追踪技术的基础知识 231
    11.4 评估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异 234
    11.5 科学教育中的眼动追踪 235
    11.6 与系统发育树相关的表征能力—水平和里程阶段 237
    11.7 未来应用—如何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来评估使用系统发育树进行表征的能力 238
    11.8 结论 241
    参考文献 242
    12 以三重表征模型为基础评价学生的表征能力 246
    12.1 引言 246
    12.2 用此三重模型分析数据 248
    12.3 个人表征能力 249
    12.4 群体表征能力 254
    12.5 评估的准则 256
    12.6 结论 259
    参考文献 259
    13 科学教育中的表征能力:从理论到评估 261
    13.1 理论 261
    13.2 研究方法 264
    13.3 题项和测试分析的结果 267
    13.4 讨论 267
    13.5 启示、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建议 268
    参考文献 272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