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创造方法学 裴晓敏 主编 著作 经管、励志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裴晓敏 主编著
    •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2-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裴晓敏 主编著
    •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2-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5-12-01
    • 字数:325千字
    • 页数:198
    • 开本:B5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64344443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创造方法学

    作  者:裴晓敏 主编 著作
    定  价:29.8
    出 版 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01日
    页  数:19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4344443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创造方法与实践的理论,融合并吸收了创造学、西方创造工程学、TRIZ创新方法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关于人的创新潜能开发的研究成果。书中系统阐述了创新方法的发展从无至有的显性生成过程,包括前技法时代——没有方法的时代;创造技法时代——几百种创造技法诞生的时代;后技法时代——TRIZ创新方法广泛应用与传播的时代,重点分析了基于知识、面向人的TRIZ创造方法理论。

    作者简介

    裴晓敏,湖北随州人。2010年师承创造学家刘仲林教授攻读科技哲学专业创造学方向博士学位,201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创造学会大脑开发研究会秘书长。近年来主要从事实用发明学、创造学、TRIZ创新方法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以及TRIZ创新方法的推广和应用研究,长期面向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开展以TRIZ为核心内容的创新方法系列培训活动。曾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市级、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多篇,经国家专利局授权认定的专利成果八项。在创造学教学方面,先后主讲“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实用发明学““创造学”“TRIZ创新方法学”等课程。主讲的“创造学”课程被立项为湖北文理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课程被立项为湖北文理学院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创造方法学》被立项为湖北文理学院特色教材;本书也是孔学堂2015年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课null

    精彩内容

    目录
    第一章前技法时代
    一、偶然发明的世纪
    二、试错法
    第二章创造技法时代
    一、创造技法时代的诞生
    二、创造技法的分类
    (一)联想系列技法
    (二)组合系列技法
    (三)类比系列技法
    (四)臻关系列技法
    三、创造技法之间的关系
    四、传统创造方法的局限性
    (一)传统创造技法的局限
    (二)传统创新过程的困境分析
    第三章“后技法时代”的创造方法概述
    一、“后技法时代”的时代背景与特征
    二、TRIZ是什么
    三、TRIZ的由来与核心思想
    (一)TRIZ来源
    (二)TRIZ的核心思想
    (三)TRIZ的发展
    (四)TRIZ理论与发明的级别
    (五)TRIZ创新方法理论体系
    第四章TRIZ创新思维
    一、最终理想解(IFR)
    二、九屏幕法:资源分析法
    三、小人法
    四、STC算子——大小、时间和价格
    五、金鱼法
    第五章TRIZ创新规律
    一、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
    (一)S曲线进化法则
    (二)S曲线分析
    (三)S曲线分析的作用
    二、提高理想度法则(获得“最终理想解”)
    (一)技术系统的进化目标
    (二)提高理想度的含义
    三、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
    四、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
    (一)提高柔性子法则
    (二)提高可移动性子法则
    (三)提高可控制性子法则
    (四)增加系统的动态性和可控性的路径
    五、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
    六、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
    (一)结构上协调
    (二)性能参数的协调
    (三)工作节奏和频率上的协调
    七、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
    八、减少人工介入的进化法则
    第六章TRIZ技术矛盾与创新原理
    一、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一)技术矛盾与39个技术参数
    (二)矛盾矩阵
    二、创新原理:不折中地解决技术矛盾
    (一)分割原理(Segmentation)
    (二)抽出原理(Takingout/Extraction)
    (三)局部特性/品质(IJocalConditions/Quality)
    (四)不对称原理(Asymmetry)
    (五)组合原理(Merging)
    (六)多用性原理(Universality)
    (七)嵌套原理(Nesteddoll)
    (八)质量补偿原理(Anti-weight)
    (九)预先反作用原理(Preliminaryanti-action)
    (十)预先作用原理(Preliminaryaction)
    (十一)预先防范原理(BeforelaantiCushioning)
    (十二)等势原理(Equipotenliality)
    (十三)反向作用原理(TheOtherwayaround)
    (十四)球面化原理(Spheroidality)
    (十五)动态原理(Dynamics)
    (十六)作用不足或过量作用原理(Panialorexcessiveactions)
    (十七)向多维度过渡原理(AnotherDimension)
    (十八)机械振动原理(Meclaanicalvibration)
    (十九)周期作用原理(Periodicaction)
    (二十)连续有效作用原理(continuityofusefulaction)
    (二十一)紧急行动原理(Skipping/Rushingthrough)
    (二十二)变害为益原理(ConverthamlintoBenent)
    (二十三)反馈原理(Feedback)
    (二十四)中介物原理(Mediator)
    (二十五)自服务原理(Self-service)
    (二十六)复制原理(C叩ying)
    (二十七)替代原理(替代法)
    (二十八)机械系统的替换原理(Mec}lanicssubstitution)
    (二十九)气压或液压原理(Pneumaticsantlhydraulics)
    (三十)利用软壳或薄膜原理(Flexibleshellsanclthinfilms)
    (三十一)多孔材料原理(Porousmaterials)
    (三十二)变色原理(Colorcllange)
    (三十三)同质性原理(Homogeneity)
    (三十四)抛弃与再生原理(Discarelingandrecovering)
    (三十五)改变物理和化学状态原理(Transformationofphysicalantlchemicalstates)
    (三十六)相变原理(P1aasetransition)
    (三十七)热膨胀原理(Thermalexpansion)
    (三十八)氧化原理(Stmngoxidants)
    (三十九)惰性环境原理(Inertatmosphere)
    (四十)复合材料原理(Compositematerials)
    第七章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
    一、物理矛盾
    二、分离原理
    (一)空间分离
    (二)时间分割
    (三)条件分离
    (四)整体与局部分离
    (五)解决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
    (六)分离原理的综合应用
    第八章TRIZ方法的程序与流程
    一、TRIZ理论工具体系
    二、TRIZ解题流程
    三、利用矛盾矩阵和创新原理解题案例
    第九章“后技法时代”对创造方法的诠释
    一、TRIZ创造哲学基础
    (一)创新理论基础之一:唯物辩证法
    (二)创新理论基础之二:本体论
    二、TRIZ方法论本土化过程探析
    (一)TRIZ理论本土化思考
    (二)TRIZ与传统创造技法的比较与融合
    (三)TRIZ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会通
    三、对TRIZ创造方法的哲学反思
    (一)算法程序与创造性思维:从“深蓝”谈起
    (二)逻辑规则:TRIZ创造过程的形式走向
    (三)人文缺失:TRIZ方法的潜在弊端
    第十章无法而法:中国传统创造方法
    一、中国形而上的创造方法论
    二、法无定法:科学方法向无法而法的超越
    三、道有其道:由技进道
    四、创学时代:西方创造之技与东方创造之道合璧
    参考文献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