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现代社会学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 主编 经管、励志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 主编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 主编著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5-01 00:00:00
    • 版次:6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8-05-01
    • 字数:480千字
    • 页数:418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208150935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上海人民出版社

    现代社会学

    作  者: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 主编
    定  价:58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页  数:418
    装  帧:平装
    ISBN:9787208150935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学》由华东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老师编写,是一本融合多年社会学成功教学经验、反映靠前外社会学研究成果、密切联系我国社会实际的大学教材。本书第六版,除了通常的更新资料、更新内容等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引入了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同志关于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论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的论述,关于应“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论述等,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者简介

    吴增基,男,1947年11月出生,江苏无锡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获法学士学位。1997年被聘为教授。1996年开始担任法学理论硕士点导师。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兼任江苏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常务理事。

    精彩内容

    目录
    [1]第六版序
    [1]第五版序
    [1]第四版序
    [1]第三版序
    [1]第二版序
    [1]前言
    [1]章绪论
    [1]节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一、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二、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5]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和基本特点
    [5]一、 社会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
    [6]二、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8]三、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0]第三节社会学的价值与意义
    [10]一、 社会学的理论价值
    [12]二、 社会学的实践意义
    [15]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15]一、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18]二、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
    [20]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20]节社会学的产生和形成
    [20]一、 社会背景与理论前提
    [22]二、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与形成
    [28]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
    [29]第二节当代社会学的发展
    [29]一、 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9]二、 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
    [41]第三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现代社会学目录[41]一、 社会学在旧中国的产生
    [44]二、 社会学在新中国的发展
    [47]第三章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47]节社会的本质
    [47]一、 社会的含义
    [49]二、 社会有机体
    [52]第二节社会结构
    [52]一、 社会结构的概念
    [54]二、 社会结构研究的内容
    [54]三、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55]第三节自然环境
    [55]一、 自然环境的概念
    [56]二、 自然环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58]三、 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61]四、 我国的生态问题及其对策
    [63]第四节社会人口
    [63]一、 人口的概念和内容
    [78]二、 人口因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83]三、 我国的人口问题
    [87]第四章社会文化
    [87]节社会文化的构成与特性
    [87]一、 文化的概念
    [88]二、 文化的特性
    [89]三、 文化的构成
    [91]第二节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91]一、 关于文化特性形成的理论
    [94]二、 文化的社会功能
    [96]第三节文化的运行规律
    [96]一、 文化的积累与传递
    [97]二、 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98]三、 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
    [99]第四节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99]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
    [101]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105]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07]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07]节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
    [107]一、 人的本质
    [108]二、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09]第二节个人社会化
    [109]一、 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111]二、 社会化的过程
    [115]三、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18]四、 社会化与个性的形成
    [119]第三节社会角色
    [119]一、 社会角色的概念
    [120]二、 社会角色的类型
    [121]三、 社会角色的扮演
    [125]第六章社会群体
    [125]节社会群体概述
    [125]一、 社会群体的概念
    [125]二、 社会群体的类型
    [126]三、 基本群体
    [128]第二节家庭
    [128]一、 家庭的概念
    [129]二、 家庭的起源与历史演变
    [130]三、 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134]四、 家庭的发展趋势
    [135]第三节邻里与工作群体
    [135]一、 邻里
    [137]二、 工作群体
    [139]第四节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39]一、 初级群体的衰落
    [140]二、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42]第七章社会组织
    [142]节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型
    [142]一、 什么是社会组织
    [144]二、 社会组织的基本类型
    [147]三、 社会组织的功能
    [149]第二节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关系
    [149]一、 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
    [150]二、 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153]三、 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
    [155]第三节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
    [155]一、 社会组织运行与管理过程
    [156]二、 科层制与社会组织管理
    [159]三、 社会组织的冲突与协调
    [161]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61]节社会分层概述
    [161]一、 什么是社会分层
    [163]二、 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167]三、 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
    [168]第二节社会阶级
    [168]一、 阶级的起源和本质
    [171]二、 社会的阶级结构
    [172]三、 当代中国阶级结构的演变
    [175]第三节社会阶层
    [175]一、 社会阶层的概念与类型
    [176]二、 阶层划分的基本方法
    [177]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社会阶层的变化
    [181]四、 中间阶层的成长及其社会意义
    [186]五、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186]第四节社会流动
    [186]一、 社会流动的性质和意义
    [188]二、 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
    [190]三、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92]第九章性别的社会平等
    [192]节性别不平等:一个全球性问题
    [192]一、 性别不平等的认识工具与全球趋势
    [195]二、 西方发达国家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198]三、 发展中国家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201]四、 当代中国在性别平等问题上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2]第二节性别不平等的根源
    [212]一、 生物学根源
    [213]二、 文化根源
    [215]三、 经济与制度根源
    [217]第三节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视角
    [218]一、 观察性别不平等的不同视角
    [224]二、 走向性别平等的历史路径
    [229]第十章社区
    [229]节社区概述
    [229]一、 社区的概念
    [231]二、 社区的构成要素
    [232]三、 社区的分类
    [234]四、 社区研究的意义
    [235]第二节农村与城市——社区的两大基本类型
    [235]一、 农村社区
    [237]二、 城市社区
    [240]三、 城乡关系
    [242]第三节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242]一、 社区发展
    [245]二、 中国基层社区的群众自治与发展进程
    [251]第四节城市化
    [251]一、 城市化概述
    [252]二、 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257]第十一章社会制度
    [257]节社会制度概述
    [257]一、 社会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259]二、 社会制度的构成
    [261]三、 社会制度的分类
    [263]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
    [263]一、 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264]二、 社会制度功能的失调
    [265]三、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266]第三节制度化和制度改革
    [266]一、 制度化
    [267]二、 制度改革
    [271]三、 制度创新
    [273]第十二章社会生活方式
    [273]节社会生活方式概述
    [273]一、 社会生活方式的概念
    [275]二、 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
    [277]三、 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对社会过程的反作用
    [278]第二节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279]一、 劳动生活方式
    [279]二、 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
    [283]三、 精神生活方式
    [284]四、 闲暇生活方式
    [286]第三节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286]一、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特征
    [287]二、 建立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288]第四节网络社会的来临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288]一、 网络社会的来临
    [290]二、 网络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广泛影响
    [294]三、 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
    [297]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297]节社会变迁概述
    [297]一、 社会变迁的概念
    [298]二、 社会变迁的形式
    [300]三、 社会变迁的动力
    [302]四、 互联网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305]第二节社会发展
    [305]一、 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意义
    [306]二、 战后世界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309]第三节社会现代化
    [309]一、 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与内容
    [312]二、 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314]三、 社会现代化的途径
    [317]四、 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道路
    [320]第四节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320]一、 全球化趋势概述
    [323]二、 西方社会学家关于全球化的理论
    [327]三、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冲击
    [330]四、 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
    [334]第十四章社会控制
    [334]节社会控制的构成和功能
    [334]一、 社会控制的概念
    [335]二、 社会控制的构成要件
    [336]三、 社会控制的功能
    [338]第二节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
    [338]一、 社会控制的类型
    [339]二、 社会控制的手段
    [342]三、 社会舆论
    [344]第三节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344]一、 越轨行为概述
    [346]二、 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
    [347]三、 聚众行为的社会控制
    [350]第四节社会问题及其综合治理
    [351]一、 社会问题的含义
    [352]二、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356]三、 社会问题的分类
    [356]四、 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357]第五节网络社会中的社会控制问题
    [357]一、 网络社会问题
    [359]二、 网络社会对传统社会控制手段提出的挑战
    [361]三、 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的社会控制机制
    [365]第十五章社会保障
    [365]节社会保障概述
    [365]一、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367]二、 社会保障的作用
    [368]三、 社会保障的管理
    [369]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
    [369]一、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71]二、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376]第三节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376]一、 社会保险
    [379]二、 社会福利
    [381]三、 社会救济
    [384]四、 社会优抚
    [384]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384]一、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及其特点
    [390]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向
    [396]第十六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96]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396]一、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
    [397]二、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398]三、 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400]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401]一、 选题阶段
    [402]二、 设计阶段
    [402]三、 实施阶段
    [403]四、 总结阶段
    [404]第三节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404]一、 观察法
    [405]二、 个案法
    [406]三、 抽样调查法
    [410]四、 问卷法
    [411]第四节社会学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
    [412]一、 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
    [414]二、 统计分组
    [415]三、 统计分析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