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西方后现代教育史学 李先军 著 文教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李先军著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先军著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3-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437000
    • 页数:388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76034721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方后现代教育史学

    作  者:李先军 著
    定  价:86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03月01日
    页  数:388
    装  帧:平装
    ISBN:9787576034721
    主编推荐

    在“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史学经历了文化的转向和叙事的转向,形成了历史化教育史学、新文化教育史学、新叙事教育史学、后殖民主义教育史学、教育记忆史学等新的史学研究范式。本书通过描述这些后现代教育史学研究范式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总体特征、成效和不足,试图为我国教育史学研究提供镜鉴。本书教育史学理论与实践并重,集中反映了当代西方教育史学相关研究成果,旨在推动外国教育史的学科建设。

    内容简介

    在“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史学进行了文化的转向和叙事的转向,形成了历史化教育史学、新文化教育史学、新叙事教育史学、后殖民主义教育史学、教育记忆史学等新的史学研究范式。
    后现代教育史学讲述的,是遗忘的、隐藏的、看不见的、忽视的、变化了的、被抹去的教育历史,即被压抑的和边缘化人群的教育历史。它认为,以往教育史学所追求的客观性,是难以实现的,那只是一种“高贵的梦想”。书写可接受历史的关键,在于须从历史学家的立场出发,进行深度地反思与自我实践。后现代教育史学碎片化的思维方式,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明显有利于帮助教育史研究者熟悉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本书描述了这些后现代教育史学研究范式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总体特征、成效和不足,进而为我国教育史学研究提供镜鉴。本书集中反映了当代西方教育史学相关研究成果,教育史学理论与实践并重,旨在推动外国教育史的学null

    作者简介

    李先军,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湖北潜江人。2009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西方教育史、德育原理、教师教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两项。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绩效工资与师德建设》《教师如何表扬学生》《南非教育治理》3本,并参编多本著作。

    精彩内容

    目录
    导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教育史研究与现实需要
    二、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三、 本书框架

    第一章 西方后现代教育史学的勃兴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 后现代主义概念溯源
    二、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
    三、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后现代教育史学的兴起
    一、 后现代教育史学的产生
    二、 后现代教育史学对传统的超越

    第二章 历史化教育史学
    第一节 历史化教育史学的产生
    一、 福柯等后现代思想的影响
    二、 对理性主义视角下传统教育史学研究方法解构
    三、 美国教育史学批判的传统对课程史研究的影响
    第二节 波克维茨的历史化课程史学
    一、 波克维茨的历史化课程史学方法论
    二、 波克维茨课程史学研究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 林恩范德勒的课程史研究
    一、 林恩后现代课程史学思想的缘起
    二、 教育史中理论主义方法批判
    三、 当下主义方法的运用
    四、 受教育主体的谱系学

    第三章 新文化教育史学
    第一节 新文化史学的兴起
    一、 大众文化的崛起
    二、 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
    三、 人类学的研究实践
    第二节 新文化史学对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一、 为教育史研究找到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二、 扩展了教育史的研究范围
    第三节 图像教育史学
    一、 图像史学兴起的缘由及其价值
    二、 图像史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史学借用
    三、 荷兰图像教育史学
    四、 运用图像史学研究需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新叙事教育史学
    第一节 后现代历史叙事的缘起
    一、 后现代历史叙事的产生
    二、 新叙事史学对传统史学的超越
    三、 叙事合法性的后现代辩护
    第二节 新叙事史学与教育史学研究
    一、 叙事在教育史研究中的意义
    二、 新叙事史学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

    第五章 后殖民主义教育史学
    第一节 殖民地教育史研究的兴起
    第二节 后殖民教育史学的理论基础
    一、 东方学理论
    二、 自我技术的生产理论
    三、 第三空间理论
    第三节 后殖民批判理论对殖民教育的解构
    一、 殖民地当局对教育霸权有意识地建构
    二、 殖民地人民与殖民教育的合作
    三、 殖民地教育对西方教育的反哺
    第四节 后殖民理论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
    一、 发掘殖民地本土教育的历史
    二、 揭露殖民教育压迫殖民地人民的教育历史
    三、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教育的历史

    第六章 教育记忆史学
    第一节 历史记忆的兴起
    一、 记忆史的产生
    二、 历史与记忆的互动关系
    三、 集体记忆的建构与个体记忆的彰显
    第二节 记忆史学与教育史学研究
    一、 记忆史在教育史研究中的价值
    二、 记忆史学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章 美国后现代教育史学
    第一节 美国后现代教育史学的缘起
    一、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
    二、 对传统教育史学的反叛
    第二节 斯普林的激进主义教育史学
    一、 文化战争的缘起
    二、 文化战争的目的
    三、 文化战争的过程
    第三节 激进主义的城市教育史学
    一、 卡茨的激进主义教育史学
    二、 泰亚克的城市教育微观史学
    第四节 索尔科恩的新文化教育史学
    一、 教育史的叙事观
    二、 文学作品作为历史材料
    三、 电影作为历史材料

    第八章 英国后现代教育史学
    第一节 英国后现代教育史学的缘起
    一、 英国后现代史学思想的影响
    二、 英国教育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 英国后现代教育史学的概况
    第二节 英国后现代女性教育史学
    一、 英国后现代女性主义史学的产生
    二、 后现代女性主义史学研究的主题与方法
    第三节 英国新文化教育史学
    一、 英国新文化教育史的产生
    二、 大众读写能力史
    三、 图像教育史
    四、 日常生活教育史
    五、 学校建筑史

    第九章 加拿大后现代教育史学
    第一节 加拿大后现代教育史学的产生背景
    一、 加拿大传统教育史学的发展
    二、 加拿大教育史学的转向
    第二节 加拿大后现代教育史学的主要流派
    一、 女性主义教育史学
    二、 城市教育史学
    三、 家庭教育史学
    第三节 加拿大后现代教育史学的总体特征
    一、 关注边缘主题,强调教育历史的“他者”
    二、 注重微观研究,肯定个体经验和个人能动性
    三、 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重视多渠道的史料来源

    第十章 后现代教育史学的评价
    第一节 西方后现代教育史学的成绩
    一、 研究主题的多样化
    二、 激发了教育史研究者的主体性
    三、 关注边缘群体的教育史研究
    四、 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五、 历史编撰方式的多样化
    第二节 西方后现代教育史学的不足
    一、 教育史研究客观性的冲击
    二、 教育史研究的碎片化
    三、 教育史研究意义的消弭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教育史学的影响
    一、 新叙事教育史学
    二、 新文化教育史学
    三、 微观教育史学
    四、 教育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结语:走向杂糅
    参考文献
    后记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