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写给设计师的技术书 从智能终端到感知交互 薛志荣 著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薛志荣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4-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薛志荣著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4-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3-02-01
    • 字数:290000
    • 页数:268
    • 开本:其他
    • 装帧:平装
    • ISBN:9787302628125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写给设计师的技术书 从智能终端到感知交互

    作  者:薛志荣 著
    定  价:99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04月01日
    页  数:536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2628125
    主编推荐

    本书适合设计师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也可供想往新领域转行的人士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随着人机交互和AI技术的快速发展,设计师需要从基于屏幕的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思维,转变为空间交互及智能交互的设计思维。本书从设计师要懂技术的原因讲起,引导设计师结合技术去思考设计,并针对跨设备交互设计、基于AI的设计及各种传感技术(姿态和手势识别、人脸识别和追踪、眼动追踪等)进行解读与案例分析,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本书适合设计师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也可供想往新领域转行的人士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第1章 设计师为什么要懂技术
    1.1 原因一:行业的改变和进步2
    1.1.1 海外懂技术的设计师好像有点多2
    1.1.2 我们期待你是全链路设计师2
    1.1.3 互联网泡沫、新一代设计师和人工智能同时带来的挑战3
    1.1.4AR/VR、车联网、智能硬件等新赛道的出现4
    1.1.5 政策对于设计师的影响5
    1.2 原因二:技术和设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5
    1.2.1 技术、设计和创新之间的关系6
    1.2.2 技术、设计和用户之间的关系8
    1.2.3 自然无感交互的背后都是技术和设计的融合10
    1.3 原因三: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技术11
    1.3.1 前期调研11
    1.3.2 方案设计12
    1.3.3 设计评审和开发跟进
    第2章 必须掌握的计算思维
    2.1 计算思维是什么16
    2.1.1 抽象17
    2.1.2 分解18
    2.1.3 模式识别20
    2.1.4 算法21
    2.2 设计过程中如何运用计算思维23
    2.2.1 同理心24
    2.2.2 定义问题24
    2.2.3 创意构思25
    2.2.4 原型制作26
    2.2.5 测试26
    2.3 计算思维对于设计师的重要性28
    第3章 学会从架构的角度理解技术
    3.1 利用MVC架构模式思考界面的设计32
    3.1.1 应用的躯壳——视图33
    3.1.2 应用的核心——模型34
    3.1.3 交互的决策——控制器36
    3.2 如何结合技术提升应用的用户体验38
    3.2.1 从接口的角度构建用户体验38
    3.2.2 从控件的角度设计用户体验41
    3.2.3 从设计的角度解决性能问题43
    3.2.4 如何看待应用的启动和状态恢复50
    第4章 如何为跨设备交互进行设计
    4.1 设计界面布局时的注意事项54
    4.1.1 应用设计需要考虑的平台和状态54
    4.1.2 看不见的“边界”62
    4.1.3 动态布局的设计要点64
    4.2 如何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设计69
    4.2.1 基于不同平台的特点和规范去设计69
    4.2.2 构建灵活的动态布局框架72
    4.2.3 动态布局中的界面层级变化75
    4.2.4 以平板电脑为桥梁打通移动端和桌面端的设计83
    4.2.5 兼容不同平台、设备的差异和特点88
    4.3 动态布局中的交互方式90
    4.3.1 关注不同的交互方式90
    4.3.2 数据互通的重要性96
    4.3.3 浅谈跨设备和跨应用之间交互的基础体验要求97
    第5章 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
    5.1 人工智能基础知识101
    5.1.1 人工智能模型,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101
    5.1.2 基于预测的人工智能103
    5.1.3 人工智能模型的注意事项106
    5.2 人工智能如何影响界面设计110
    5.2.1 搜索、制作素材和内容110
    5.2.2 人工智能对界面的影响113
    5.3 基于意图的交互设计117
    5.3.1 苹果对于智能交互的理解117
    5.3.2 苹果的Intelligence和Donate121
    5.3.3 苹果的其他计划123
    5.4 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事项124
    5.4.1 合理地收集数据和优化模型124
    5.4.2 基于可解释性构建合理的人机信任125
    5.4.3 交互过程的注意事项126
    5.5 智能设计:基于“准确率”和“兜底”的设计129
    第6章 姿态和手势识别
    6.1 计算机视觉135
    6.1.1 计算机视觉的重要性135
    6.1.2 简单了解计算机视觉背后的技术细节136
    6.2 姿态和手势识别在不同领域的作用138
    6.2.1 体感游戏和健身138
    6.2.2 控制智能设备139
    6.2.3 智能座舱140
    6.3 实现姿态识别的不同技术140
    6.3.1 摄像头140
    6.3.2 惯性传感器144
    6.4 实现手势识别的不同技术146
    6.4.1 摄像头146
    6.4.2 数据手套147
    6.4.3 肌电传感器148
    6.4.4 毫米波雷达、超声波和其他149
    6.5 实现姿态和手势识别的设计注意事项152
    6.5.1 为什么选择手势识别和姿态识别152
    6.5.2 隐私是否为第一考虑对象152
    6.5.3 算力是否足够153
    6.5.4 检测距离和安装位置153
    6.5.5 场景对模型的挑战154
    6.5.6 关键点的缺失和抖动154
    6.5.7 基于人体工程学进行设计155
    6.5.8 姿态识别需要考虑不同人群身体细节的不同155
    6.5.9 部分手势的初始态很重要156
    6.5.10 反复运动带来的问题156
    6.5.11 考虑文化的差异157
    6.6 设计拆解:AI健身的实现和优化157
    6.7 姿态和手势识别的设计工具箱163
    第7章 人脸识别和追踪
    7.1 人脸识别的不同作用166
    7.1.1 身份识别166
    7.1.2 脸部复刻166
    7.1.3 表情识别和交互168
    7.1.4 其他作用168
    7.2 人脸追踪和识别的技术细节169
    7.2.1 人脸追踪169
    7.2.2 人脸识别173
    7.3 实时人脸识别的设计注意事项175
    7.3.1 环境等因素的影响175
    7.3.2 表情互动存在的问题177
    7.4 设计拆解:人脸识别闸机的设计178
    7.5 设计拆解:表情设计和互动180
    7.6 人脸识别和追踪的设计工具箱184
    第8章 眼动追踪
    8.1 眼动追踪在不同领域的作用188
    8.1.1 用户研究188
    8.1.2 智能座舱189
    8.1.3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190
    8.1.4 信息无障碍191
    8.2 眼动追踪的技术原理和区别191
    8.3 眼动追踪的设计注意事项195
    8.3.1 摄像头摆放位置和用户穿着打扮的影响195
    8.3.2 使用前需要校准195
    8.3.3 头部运动的影响197
    8.3.4 眼动追踪误差带来的影响197
    8.3.5 视线运动不代表用户想要的198
    8.4 设计拆解:Tobii眼动仪和GUI的配合199
    8.5 眼动追踪的设计工具箱203
    第9章 感知、互联和追踪
    9.1 不同的技术方案和案例208
    9.1.1RFID和NFC208
    9.1.2Wi-Fi和蓝牙211
    9.1.3UWB213
    9.1.4 红外线和ZigBee214
    9.1.5SLAM215
    9.2 设备感知、互联和追踪的设计注意事项216
    9.2.1 硬件的约束条件216
    9.2.2 如何绑定新设备218
    9.2.3 信号强弱和精度219
    9.2.4 基于场景的触发220
    9.3 设计拆解:苹果的设备互联是如何实现的223
    9.4 设备感知、互联和追踪的总结227
    第10章 未来设计方向存在的挑战
    10.1 智能座舱229
    10.1.1 算力是体验的优选瓶颈229
    10.1.2 难以遍历完整的驾驶任务230
    10.1.3 人因工程学的帮助和挑战233
    10.2 虚拟现实237
    10.2.120毫秒的制约237
    10.2.2 错误的细节都会引起不适239
    10.3 基于头戴设备的增强现实240
    10.3.1 配准误差难以接近控制240
    10.3.2 深度知觉带来的影响241
    10.4 数字人243
    10.4.1 建模和渲染之间的平衡243
    10.4.2 如何驱动数字人是关键245
    10.5 空间交互248
    10.5.1 摄像头、传感器的精度是否支撑设备的交互行为248
    10.5.2 隐私问题带来的影响249
    10.5.3 场景的复杂度250
    10.5.4 普适计算几时能到来253
    10.6 结语:实现元宇宙的难度有多大254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