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 李立 著;景海峰 丛书主编 社科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李立 著;景海峰 丛书主编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李立 著;景海峰 丛书主编著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8-04-01
    • 字数:580千字
    • 页数:504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030570758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

    作  者:李立 著;景海峰 丛书主编
    定  价:16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504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570758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利用考古新资料,包括考古发现的文学文本文献和非文学文本文献,以及与丧葬制度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形态,与秦汉文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扩展和开辟秦汉文学研究的对象、视野和领域,并尝试将个案研究置于历史脉络和轨迹中,站在中国古代文学整体构成形态的高度,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观照其在文学目前的意义,以期对秦汉文学传统形态和固有模式有所补充、发现、创新和突破。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丛书序
    上编 考古新发现秦汉时期简牍铭刻文献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
    绪论 2
    第一章 北京大学藏秦简《公子从军》与“秦文学”研究的新探索 3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4
    第二节 《公子从军》简文释文与编连及叙述特点 6
    一、《公子从军》简文原释文、编连和分段 6
    二、《公子从军》原编连和分段的调整及基本内容释读 8
    三、《公子从军》以“牵”为叙述主体的第一人称叙述特点 10
    第三节 《公子从军》文学意义上的思考和估量 11
    一、《公子从军》最有可能是一封私记性质的书信 11
    二、《公子从军》实乃以私记之名而行“悲书”之实 13
    三、《公子从军》“为此悲书”所反映的文本创作实践活动 15
    四、《公子从军》文本创作实践活动导致其文学价值的确立 16
    第四节 《公子从军》在文学发展目前的意义和价值 19
    一、《公子从军》“为此悲书”之“悲书”或具文体学价值 19
    二、《公子从军》女性书写与叙述或具文学发展史意义上的价值 20
    第五节 结论:弥补了“公元前3世纪20年代前后秦文学”研究的不足 22
    第二章 秦汉简牍文献所涉女性内容与女性文学生态问题的新观察 23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24
    第二节 《公子从军》与公元前3世纪20年代前后女性生活情况考察 26
    一、《公子从军》透露出秦汉时期“军市”情况及“嫠女”信息 26
    二、《公子从军》女主人公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很高的熟悉程度 28
    三、《公子从军》女主人公在文学生态研究中定性评价 30
    第三节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案例与汉初女性情感生活情况考察 31
    一、《奏谳书》“临葘狱史阑”“杜泸女子”简文释文与案情内容 31
    二、《奏谳书》“临葘狱史阑”案件是发生在大背景下的爱情悲剧 34
    三、《奏谳书》“杜泸女子”案例的本质是情与礼的矛盾 36
    四、《奏谳书》“临葘狱史阑”“杜泸女子”案例史料学意义和价值 38
    第四节 居延汉简案例与汉代西北地域女性社会地位和权利考察 41
    一、居延汉简“男子张宗责居延甲渠收虏长赵宣”中女主人公的经济纠纷 42
    二、居延新简《女子齐通耐所责秦恭鼓事》女主人公的诉讼主体地位 43
    第五节 结论:展现了秦汉时期多阶层已婚妇女的群体形象 46
    第三章 汉镜铭文与汉代诗歌散文研究的新视野 48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的意义 48
    第二节 汉镜铭文私人订制现象与诗(文)画互释艺术格局的形成 51
    一、私人订制现象的出现与铭文创作个性化和艺术化发展 51
    二、两汉时期铜镜纹饰趋于复杂的演变态势与铭文的联系 55
    三、汉镜纹饰趋于复杂的演变与诗(文)画互释艺术格局的形成 58
    第三节 汉镜铭文七言镜歌在七言诗起源研究中的意义 61
    一、汉镜铭文七言镜歌具备七言诗的基本特征 61
    二、汉镜铭文七言镜歌中“七言”带有文体学意义 64
    三、汉镜铭文七言镜歌构成了七言诗演变重要环节 67
    四、汉镜铭文七言镜歌可能源于早期的祝语或嘏辞 67
    第四节 汉墓铜镜随葬情况考察与汉镜铭文流行学分析 70
    一、鲁中南地区8个汉墓群铜镜随葬情况考察 70
    二、鲁中南地区8个汉墓群随葬无铭文镜、铭文镜及素面或铭文不清镜的考察 76
    三、鲁中南地区8个汉墓群有铜镜随葬墓中随葬者性别情况考察 79
    四、鲁中南地区8个汉墓群铜镜拥有及铭文镜歌接受情况总结 81
    第五节 有名汉镜铭文考释与文学特点分析 83
    一、汉镜“相思毋忘”铭文拟人象征艺术手法的精巧运用 84
    二、汉镜“宜佳人镜”铭文首创者所表现出的极高文学水准 85
    三、汉镜“大哉孔子志”铭文对汉代散文研究视野的拓展 86
    四、汉镜“昭明精白”铭文因镜设词特点与隐晦缠绵风格 94
    五、汉镜“君忘忘”铭文“爱使心臾耆”考释与题旨辨析 102
    第六节 结论:为传统汉代诗歌散文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110
    本章附录 111
    一、供研究的12类49则七言镜铭 111
    二、供研究的16类40则以七言句式为主间以其他句式的杂言体镜铭 115
    第四章 汉墓碑文及画像题记与汉代文学研究的新补充 120
    第一节 墓志墓铭画像题记辨析与学术史回顾 121
    第二节 汉墓碑文展示了汉代散文研究值得关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 126
    一、“群体性叙述”是汉墓碑文叙事意义上的主要特点 127
    二、汉墓碑文“群体性叙述”中“群体性价值观”认同情况考察 134
    三、汉墓碑文“群体性叙述”所反映的官僚阶层政治观和价值观 143
    四、汉墓碑文“群体性叙述”依托于仪式功能所形成的艺术特点 147
    第三节 考古新发现的有名汉画像题记考释与艺术特点分析 150
    一、叙述朴实情感细腻关怀备至温暖动情的抒情散文 151
    二、构思巧妙情感浓烈且又不失幽默风趣的散文小品 153
    三、句式整齐情感哀伤用词准确叙述流畅的抒情小赋 154
    四、言辞恳切情怀哀怨名为“归来”的骚体招魂诗歌 157
    五、结句灵活韵律谐和且刻画准确的民谣风格送亲歌 160
    六、藉由民间“私诅”并以“毒言”为形式的诅祝文 173
    第四节 结论:拓展了汉代散文与诗歌研究的视域和价值 177
    本章附录 178
    一、供研究的汉代祠堂、石阙、石表画像题记 178
    二、山东苍山城前村元嘉元年画像石墓部分画像 180
    第五章 汉墓告地策及陶瓶朱书与汉晋小说研究的新启示 182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 183
    第二节 告地策与陶瓶朱书文本形式及内容特点 186
    一、告地策与陶瓶朱书文本实例及陶瓶朱书名称的厘定与疑问 187
    二、陶瓶朱书解移殃咎的性质与政府文书的形式特征 189
    三、告地策及陶瓶朱书在内容与行文特点上的比较研究 194
    第三节 告地策与陶瓶朱书反映了生命信仰和生死观的新变 200
    一、汉及汉以前生命信仰和生死观问题的省思与意见 201
    二、告地策与陶瓶朱书的补充和启示 207
    第四节 告地策及陶瓶朱书与冥婚和仙解类型小说创作 212
    一、洛阳李屯陶瓶朱书及骆驼城木牍与东汉时期冥婚小说创作 212
    二、湖南长沙市东牌楼覃超人形木牍与东汉时期仙解小说创作 218
    第五节 生命信仰和生死观新变与复活类型志怪小说发展演变 223
    一、秦简《墓主记》与《山海经》“窫窳复活”神话比较研究 224
    二、秦简《墓主记》与《庄子 至乐》“髑髅复活”故事比较研究 227
    三、秦简《墓主记》与《搜神记》复活故事比较研究 229
    第六节 结论:弥补了秦汉魏晋复活类型志怪小说演变的缺环 232
    本章附录 233
    一、供研究的告地策文本形式 233
    二、供研究的陶瓶朱书文本形式 235
    第六章 尹湾汉墓竹简《神乌赋》与汉赋研究的新突破 238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238
    第二节 《神乌赋》与《燕子赋》比较研究 241
    一、《神乌赋》释文及学术界对其文本内容和价值的认识 241
    二、《神乌赋》与曹植《鹞雀赋》及敦煌本《燕子赋》异同 243
    第三节 《神乌赋》悲剧形象的确立与悲剧意义的生成 245
    一、《神乌赋》最重要的思想价值是申明了“公义”的重要性 246
    二、《神乌赋》最重要的审美价值是确立了悲剧意义 247
    三、《神乌赋》的悲剧形象带有平民或世俗的特点和色彩 248
    第四节 《神乌赋》叙述空间的转换与赋文构文形式 250
    一、从“叙述空间”的层叠与转换看《神乌赋》叙述特点 251
    二、从故事后续部分的性质和特点看《神乌赋》构文形式 253
    第五节 结论:成功塑造了因维护私产而献身的“雌乌”形象 254
    本章附录 255
    一、曹植《鹞雀赋》 255
    二、敦煌本《燕子赋》(以四言为主的一种) 256
    下编 考古新发现汉画像图像文献资料与汉代文学研究
    绪论 260
    第七章 汉画像乐舞百戏画像与汉代戏剧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一)——汉画像所反映的汉代庄园乐舞百戏及巾舞长袖舞存在形态 261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的意义 262
    第二节 汉画像所反映的汉代庄园生活中的乐舞百戏 263
    一、乐舞百戏由皇家走入民间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263
    二、乐舞百戏是汉代庄园生活中很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269
    第三节 汉画像所反映的汉代庄园乐舞百戏存在形态 273
    一、《平乐观赋》与《西京赋》中的皇家百戏 273
    二、汉画像所表现的庄园生活中的乐舞百戏 275
    三、小型化是汉代庄园乐舞百戏的重要特征 277
    第四节 汉代庄园乐舞百戏中巾舞和长袖舞存在形态 280
    一、巾舞与伴唱、抃歌、稽戏相组合的表演形式 281
    二、长袖舞与抃歌、稽戏相组合的表演形式 285
    第五节 结论:舞蹈与伴唱抃歌稽戏相组合表演形式蕴含着戏剧因素 293
    本章附录 294
    一、供研究的16幅乐舞百戏画像资料 294
    二、供研究的134幅乐舞百戏画像出处情况 296
    三、供研究的134幅乐舞百戏画像年代、载体性质和构图情况 299
    四、供研究的12幅汉画像巾舞画面构图及图片来源情况 305
    第八章 汉画像乐舞百戏画像与汉代戏剧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二)——巾舞稽戏抃歌相组合的演变态势与歌舞戏早期形态考察 307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307
    第二节 歌舞戏早期形态可能在东汉中晚期河南南阳地区出现 308
    一、四川汉墓滑稽说唱俑稽戏表演形式带有戏剧表演特征 309
    二、南阳汉画像稽戏表演形式呈现出戏剧性表演特点 310
    三、南阳汉画像巾舞、稽戏、抃歌组合表演形式为戏剧叙述创造了条件 311
    四、南阳戏楼独特的舞台构造为戏剧表演创造了条件 313
    第三节 汉画像及相关考古资料不能支持“西汉歌舞剧”意见 315
    一、西汉时期的巾舞长袖舞还停留在单纯舞蹈表演阶段 315
    二、西汉时期民间俗戏还停留在“相戏乐”的简单表演阶段 316
    三、西汉时期乐舞百戏尚没有出现歌舞戏早期形态 317
    第四节 结论:歌舞戏早期形态或已在东汉中晚期出现 319
    第九章 汉画像乐舞百戏画像与汉代戏剧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三)——作为巾舞歌辞的乐府古辞《巾舞歌诗》研究 320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321
    第二节 乐府古辞《巾舞歌诗》声辞析出、校释及释读 327
    一、《巾舞歌诗》句读、分解与声辞析出 327
    二、《巾舞歌诗》校释 330
    三、《巾舞歌诗》释读 333
    第三节 乐府古辞《巾舞歌诗》艺术特点分析 335
    一、主唱、伴唱、应和相结合是《巾舞歌诗》表演上的特色 335
    二、行文上的“三段式”是《巾舞歌诗》文本构成上的重要特征 337
    三、与汉时“公莫舞”存在关联是《巾舞歌诗》内容上的特点 337
    第四节 结论:《巾舞歌诗》“西汉歌舞剧脚本”结论尚需斟酌 342
    第十章 汉画像乐舞百戏画像与汉代戏剧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四)——考古发现视觉及实物资料与汉代说唱文学的互证与补充 343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344
    第二节 汉画像及其他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汉代说唱表演形式 345
    一、汉墓出土说唱俑所承载的说唱表演形式 345
    二、汉画像乐舞百戏画像构图所反映的说唱表演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