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车辆系统动力学手册 第4卷 控制和安全 (意)吉亚姆皮埃罗·马斯蒂努,(奥)曼弗雷德·普勒彻 编 李杰 等 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暂无著 | | 李杰 等译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1-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暂无著| 李杰 等译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01-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21-01-01
    • 字数:704000
    • 页数:1160
    • 开本:32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111669371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机械工业出版社

    车辆系统动力学手册 第4卷 控制和安全

    作  者:(意)吉亚姆皮埃罗·马斯蒂努,(奥)曼弗雷德·普勒彻 编 李杰 等 译
    定  价:199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01日
    页  数:1160
    装  帧:精装
    ISBN:9787111669371
    主编推荐

    本书是汇集汽车行业多位国际大牛如国内读者也比较熟悉的安部正人、Huei Peng、Gwanghun Gim等集体智慧的经典手册,由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组译,李杰教授领衔翻译,郭孔辉院士为手册作序。手册由国际大牛分章在自己的领域系统描述该方向的技术,是汽车行业技术人员案头推荐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汽车行业多位国际权威专家,是凝聚集体智慧的经典手册,是车辆系统动力学手册第4卷控制和安全。 本书以科学界与工业界的视角对知识结构进行了平衡,代表了目前车辆系统动力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本书对车辆系统动力学建模、分析与优化,车辆概念和空气动力学,充气轮胎和车轮、道路、越野,车辆子系统建模,车辆动力学和主动安全,人机相互作用,智能车辆系统,以及车辆事故重建被动安全进行了全面描述。本书适合汽车工程师与汽车专业师生阅读使用,是汽车行业技术人员案头推荐图书。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推荐序言
    译者的话
    前言
    撰写者
    第30章车辆纵向和侧向动力学基础 1
    30.1引言 1
    30.2车辆纵向行为 1
    30.2.1应用和车辆模型特性 1
    30.2.2车辆和传动系统模型 2
    30.2.3行驶阻力 7
    30.2.4车辆性能 10
    30.2.5反应时间、制动过程和停车 18
    30.2.6状态空间描述、逆动力学和纵向控制基础 19
    30.3车辆侧向行为 21
    30.3.1车辆模型特点和应用 21
    30.3.2线性两轮车辆模型 22
    30.3.3两轮车辆非线性模型 38
    30.4子系统和车辆-挂车组合 44
    30.4.1车轮制动至抱死 44
    30.4.2车轮摆振 46
    30.4.3车辆-挂车组合 47
    参考文献 51
    第31章详细的车辆动力学建模、仿真与分析 52
    31.1引言 52
    31.1.1基于模型的车辆动力学和底盘开发 52
    31.1.2车辆动力学和底盘仿真 53
    31.1.3描述车辆运动的坐标系 54
    31.1.4车轮运动 55
    31.2路面建模 56
    31.2.1确定性路面不平度 56
    31.2.2随机路面不平度 57
    31.2.3侧向的路面特征 58
    31.2.4路面高度轮廓建模 60
    31.2.5两轮激励的综合分析 60
    31.3 轮胎模型 61
    31.3.1应用范围和相关要求 62
    31.3.2路面、轮胎和车辆接口 62
    31.3.3轮胎模型参数化 62
    31.3.4轮胎动力学和低速性能 64
    31.3.5摩擦行为和建模 65
    31.3.6轮胎舒适性行为和建模 65
    31.3.7未来轮胎建模的挑战 67
    31.4轴与底盘部件 68
    31.4.1底盘悬置和轴承 69
    31.4.2弹性运动学调整 71
    31.5悬架系统 73
    31.5.1钢板弹簧悬架和悬架特性 73
    31.5.2空气悬架和空气悬架建模 73
    31.5.3减振器和减振器建模 74
    31.5.4可变减振器系统 75
    31.5.5推拉限位器 77
    31.5.6主动悬架系统 77
    31.6转向系统 78
    31.6.1动力转向系统 79
    31.6.2传输特性 80
    31.6.3用于车辆动作分析的转向模型 81
    31.6.4用于轴动力学分析的详细的转向系统模型 82
    31.6.5主动转向系统 83
    参考文献 85
    第32章平顺性和接地性 89
    32.1舒适和安全准则 89
    32.1.1操纵稳定性 90
    32.1.2行驶平顺性 91
    32.1.3行驶安全性 96
    32.2车辆随机激励建模 97
    32.2.1随机过程的数学描述 97
    32.2.2路面不平度模型 106
    32.2.3车辆激励模型 108
    32.3随机车辆响应的计算 110
    32.3.1数值仿真 111
    32.3.2谱密度分析 112
    32.3.3协方差分析 115
    参考文献 120
    第33章车辆水平运动的控制 122
    33.1汽车控制系统概述 122
    33.1.1汽车的可控性 122
    33.1.2轮胎的基本特性 125
    33.1.3防抱死制动系统 128
    33.1.4牵引力控制系统 136
    33.1.5电子稳定控制 141
    33.2ESP的特殊功能 173
    33.2.1越野车辆 173
    33.2.2侧翻缓解 175
    33.2.3拖车振动缓解 175
    33.2.4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 176
    33.2.5制动辅助 177
    33.3ESP安全概念 179
    33.3.1安全系统的要求 180
    33.3.2故障避免 181
    33.3.3自检、自控和部件检测 182
    33.3.4故障检测逻辑 184
    33.3.5故障检测后的系统行为 188
    33.3.6后备功能 189
    33.4部件 189
    33.4.1传感器 190
    33.4.2执行器 193
    33.4.3电控单元 196
    33.5展望 197
    术语 200
    缩略语 206
    参考文献 209
    第34章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控制 213
    34.1引言 213
    34.2性能指标 215
    34.2.1平顺性 215
    34.2.2动挠度设计约束 217
    34.2.3轮胎变形约束 218
    34.2.4综合性能指标 218
    34.3被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 219
    34.4外部因素:路面不平度描述 220
    34.5用于四分之一车辆模型的优化悬架 223
    34.5.1单自由度模型 223
    34.5.2两自由度模型 228
    34.6半车模型的优化悬架 240
    34.7整车模型的优化悬架 244
    34.8相关问题 247
    34.8.1半主动悬架 247
    34.8.2状态估计和闭环系统稳健性 250
    34.8.3非线性悬架系统及控制 250
    34.8.4实际考虑 253
    34.8.5其他方面 254
    致谢 255
    本章附录:非线性次优化控制 255
    参考文献 258
    第35章集成控制 265
    35.1引言 265
    35.2车辆底盘控制 266
    35.3独立控制的特点 267
    35.4集成控制 269
    35.4.1ABS/TCS与转向控制的集成 269
    35.4.2前后转向控制的集成 270
    35.4.3后轮转向与4WD前/后力矩分配的集成 270
    35.5转向控制与主动悬架RDC的集成 271
    35.6转向控制与DYC的集成 273
    35.7轮胎力分配优化的集成控制 277
    35.8结论 280
    致谢 281
    参考文献 281
    第36章车辆舒适性 283
    36.1舒适性 283
    36.1.1定义和理论 283
    36.1.2舒适性方面 284
    36.1.3人机工程学的规则和规律 284
    36.2人体 286
    36.2.1人体尺寸 286
    36.2.2共振频率 286
    36.2.3人体运动系统 288
    36.2.4热平衡 289
    36.3舒适性评价 290
    36.3.1主观评价 290
    36.3.2试验方法 290
    36.3.3CAE模型 294
    36.4结论 296
    致谢 296
    参考文献 296
    第37章汽车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的主客观评价 298
    37.1引言 298
    37.2主观评价 299
    37.2.1直线性 305
    37.2.2转向性 307
    37.2.3可控性 311
    37.2.4稳定性 315
    37.2.5舒适性 317
    37.3主观试验 317
    37.3.1直线行驶 318
    37.3.2转向操作 321
    37.3.3车道变换操作 323
    37.3.4转弯操作 326
    37.3.5平顺性操作 334
    37.4客观试验 335
    37.4.1操稳性试验 335
    37.4.2平顺性试验 339
    37.5车辆动力学变量 345
    37.5.1车辆运动变量 346
    37.5.2物理感知变量 350
    37.5.3客观测试变量 353
    37.6车辆动力学分析 354
    37.6.1表示 355
    37.6.2分析 359
    37.6.3结论 370
    致谢 374
    参考文献 375
    第38章汽车动力学应用中的驾驶员模型 377
    38.1引言 377
    38.2聚焦于车辆的应用 378
    38.2.1总论 378
    38.2.2虚拟试验驾驶员模型 380
    38.3聚焦于驾驶员的应用 396
    38.3.1理解驾驶员和(个人)驾驶行为 396
    38.3.2路径和速度规划,优化驾驶员驾驶行为 402
    38.4聚焦于车辆、驾驶员组合的应用 405
    38.4.1与驾驶员有关的车辆操纵动力学 405
    38.4.2避免事故、主动安全与驾驶员支持系统 407
    38.5聚焦于环境/交通的应用 409
    38.6结论 414
    参考文献 415
    第39章车辆侧向自动控制 424
    39.1引言 424
    39.2车道保持 424
    39.2.1背景和文献综述 424
    39.2.2传感系统 426
    39.2.3优选控制概念 427
    39.2.4车道保持辅助 428
    39.2.5车辆状态估计 429
    39.3准确的侧向操纵 437
    39.3.1自动化公交汽车 438
    39.3.2辅助停车和自动泊车 439
    39.4车道偏离预警和预防 439
    39.4.1车道偏离时间计算 440
    39.4.2轮胎侧偏刚度估计 442
    39.4.3预警和控制算法 442
    39.5结论 443
    致谢 444
    参考文献 444
    第40章纵向控制 447
    40.1引言 447
    40.2纵向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447
    40.3系统设计和评价的研究 449
    40.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3
    40.4.1采用CCC系统单元的自适应巡航控制 453
    40.4.2采用加速度控制的ACC 457
    40.4.3应用于具有速度执行器的ACC的统一方法 459
    40.4.4具有加速度控制器和无可用加速度传感器的ACC系统 460
    40.4.5ACC相关设计总结 461
    40.4.6ACC系统评价 462
    40.5驾驶员驾驶的纵向控制性能仿真 464
    40.6前方碰撞预警 468
    40.7自动公路系统 470
    40.8基本概念的最后概述 473
    40.9优选主题 474
    40.9.1有限条件下驾驶员闭环制动性能 474
    40.9.2驾驶员间隔时间控制行为 474
    40.9.3滑模控制 475
    40.9.4进入弯道时驾驶员的纵向控制行为 475
    40.9.5非线性控制 475
    40.9.6控制滞后和饱和 475
    40.9.7控制延迟 475
    40.9.8排和队列的稳定性 475
    40.9.9用于纵向控制的人工智能方法 475
    参考文献 476
    第41章道路事故分析和重建 479
    41.1引言 479
    41.1.1事故分析:谁和为什么 480
    41.1.2信息来源 480
    41.2事故场景 481
    41.3事故阶段的顺序 481
    41.3.1碰撞前阶段 482
    41.3.2碰撞阶段 485
    41.3.3碰撞后阶段 487
    41.3.4重建策略 488
    41.4事故分析模型 489
    41.4.1车辆模型 489
    41.4.2轮胎模型 490
    41.4.3碰撞模型 493
    41.5事故分析的软件工具 498
    41.5.1HVE和HVE-2D 498
    41.5.2PC Crash 501
    41.5.3VCRware 502
    41.5.4其他软件 503
    41.6事故分析专题 503
    41.6.1摩托车事故 504
    41.6.2涉及行人的事故 504
    参考文献 505
    第42章汽车结构耐撞性和乘员保护 508
    42.1引言 508
    42.2乘员保护测量 513
    42.2.1不同身体部位的损伤标准 513
    42.2.2汽车碰撞试验法规 517
    42.2.3人体试验装置——假人 521
    42.2.4碰撞障碍 523
    42.3被动安全结构特性和系统 525
    42.3.1车辆结构的耐撞性 525
    42.3.2车辆内部保护系统 527
    42.4车辆被动安全中的数值方法 528
    42.5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分析工具 530
    42.5.1接触检测和接触模型 532
    42.5.2结构变形的塑性铰方法 534
    42.6正面碰撞车辆模型的发展 536
    42.7侧面碰撞保护系统的发展 545
    42.8结论和未来发展趋势 554
    致谢 555
    参考文献 556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