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与协议 (美)拉马默蒂(Byrav Ramamurthy) 等 编著;徐贵宝 等 译 著作 专业科技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美)拉马默蒂(Byrav Ramamurthy) 等 编著;徐贵宝 等 译著 | | 徐贵宝//杨帆//马飞//姜春宇译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3-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拉马默蒂(Byrav Ramamurthy) 等 编著;徐贵宝 等 译著| 徐贵宝//杨帆//马飞//姜春宇译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3-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5-03-01
    • 字数:450.00千字
    • 页数:352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030438003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科学出版社

    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与协议

    作  者:(美)拉马默蒂(Byrav Ramamurthy) 等 编著;徐贵宝 等 译 著作
    定  价:128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3月01日
    页  数:352
    装  帧:平装
    ISBN:9787030438003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随着对容量、服务质量、速度以及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互联网系统已经疲于应对,人们也开始对它重新审视。拉马默蒂编著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与协议》从设计、架构、协议、机制等几个方面,集成了本领域相关专家近期新的创新性贡献,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成功构建出下一代互联网。《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与协议》视角广泛,涉及的话题既包括有线和无线介质的物理层/传送层创新成果,也包括设备层和子系统层面的新型交换和路由的很好范例。本书还讨论了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数据传送层应该选择使用TCP还是UDP,并讨论了NOVEL模型及其理论基础,以便于理解网络的复杂性。很后,还讨论了定价和网络经济等内容。

    作者简介

    精彩内容

    目录
    前言
    本书结构
    致谢
    第一部分使能技术
    第1章T比特分组交换机的光学交换结构
    1.1光学交换结构
    1.1.1波长选择架构
    1.1.2波长路由架构
    1.1.3平面交换架构
    1.2光学设备建模
    1.2.1物理模型
    1.2.2设备特征化
    1.2.3多平面的具体问题
    1.3可扩展性分析
    1.4成本分析
    1.5结果
    1.5.1总交换带宽的可扩展性
    1.5.2CAPEX估计
    1.6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宽带接入网络:现在和未来的方向
    2.1引言
    2.1.1当前的宽带接入方案
    2.1.2无源光网络
    2.1.3扩展范围:LR-PON
    2.2技术和演示
    2.2.1使能技术
    2.2.2LR-PON的演示
    2.3LR-PON研究的挑战
    2.3.1低成本器件:无色ONU
    2.3.2资源分配:多线程轮询的动态带宽分配
    2.3.3流量控制:行为感知的用户指定
    2.4到达终端用户:无线光学宽带接入网络
    2.4.1WOBAN体系结构
    2.4.2WOBAN的动机
    2.4.3WOBAN研究的挑战
    2.5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IP/WDM网络的光学控制平面和一种新型统一控制平面架构
    3.1引言
    3.2光学控制平面设计概述
    3.2.1链路管理协议
    3.2.2GMPLS路由协议
    3.2.3GMPLS信令协议
    3.3IP-over-WDM组网体系结构
    3.3.1叠加覆盖模型
    3.3.2点和增广模型
    3.4光学控制平面设计的一种新方法:一种光学层结构统一的控制平面架构
    3.4.1统一控制平面的节点架构
    3.4.2光学层结构配置
    3.5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认知路由协议及体系结构
    4.1引言
    4.2移动感知路由协议
    4.2.1背景
    4.2.2方法
    4.2.3好处
    4.2.4协议架构
    4.3频谱感知路由协议
    4.3.1背景
    4.3.2方法
    4.3.3好处
    4.3.4协议架构
    4.4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网格组网
    5.1引言
    5.2网格
    5.2.1网格计算
    5.2.2LambdaGrid网络
    5.3云计算
    5.4资源
    5.4.1网格网络资源
    5.4.2光网络试验床和项目
    5.4.3计算资源
    5.4.4其他资源
    5.5调度
    5.6光电路交换和光突发交换
    5.6.1对基于OCS的网格的研究
    5.6.2对基于OBS的网格的研究
    5.7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网络架构
    第6章主机标识协议概览
    6.1介绍
    6.2当前互联网的主要问题
    6.2.1通用连接的断开
    6.2.2对移动和多宿主支持不佳
    6.2.3不必要的流量
    6.2.4缺乏验证、隐私和可靠性
    6.3HIP架构和基础交换
    6.3.1基础
    6.3.2HITs和LSIs
    6.3.3协议和包格式
    6.3.4详细的分层
    6.3.5功能模型
    6.3.6潜在弊端
    6.4移动性、多宿主和连接
    6.4.1基于HIP的基本移动性和多宿主
    6.4.2促进网络交汇
    6.4.3寻址领域间的移动性
    6.4.4子网移动性
    6.4.5应用级的移动性
    6.5隐私、可靠性和不必要流量
    6.5.1隐私和可靠性
    6.5.2减少不必要的流量
    6.6HIP现状
    6.7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7章合约交换:管理跨域动态
    7.1合约交换格式
    7.2架构因素
    7.2.1对等点间的动态合约
    7.2.2合约路由
    7.3合约链接:救助和远期
    7.3.1救助远期合约(BFC)
    7.3.2正式化BFC的定价
    7.3.3BFC性能评估
    7.4总结
    参考文献
    第8章PHAROS:下一代核心光纤网络架构
    8.1引言
    8.2背景
    8.3PHAROS架构:概述
    8.4资源分配
    8.4.1资源管理策略
    8.4.2保护
    8.4.3剧本
    8.4.4子拉姆达疏导
    8.5信令系统
    8.5.1控制平面操作
    8.5.2故障通知
    8.6核心节点实现
    8.7性能分析
    8.8结论
    参考文献
    第9章网络服务的定制化
    9.1背景
    9.1.1互联网架构
    9.1.2下一代互联网
    9.1.3数据路径可编程性
    9.1.4技术挑战
    9.1.5网络内处理方案
    9.2网络服务
    9.2.1概念
    9.2.2系统架构
    9.3终端系统接口和服务规范
    9.3.1服务管道
    9.3.2服务组合
    9.4路由选择和服务安置
    9.4.1问题陈述
    9.4.2集中式的路由寻址和安置
    9.4.3分布式选路和安置
    9.5运行时资源管理
    9.5.1工作负载和系统模型
    9.5.2资源管理问题
    9.5.3任务复制
    9.5.4任务匹配/映射
    9.6总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支持互联网创新和演变的架构
    10.1面向一个新的互联网框架
    10.2当前架构的问题
    10.3SILO架构:为改变而设计
    10.4之前相关的工作
    10.5建模和案例研究
    10.6未来工作:SDO、未定、虚拟、silo镜像
    10.6.1虚拟化
    10.6.2SDO:“软件定义的光学器件”
    10.6.3其他开放性问题
    10.7用例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协议与实践
    第11章网络层中的分离路由策略
    11.1引言
    11.2后现代互联网架构项目的设计目标
    11.3架构概述
    11.3.1PFRI网络结构和寻址
    11.3.2PFRI转发
    11.3.3PFRI路由策略
    11.3.4PFRI数据包头机制
    11.4PFRI架构的扩展性
    11.5讨论
    11.6实验评价
    11.7其他新的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2章多路径边界网关协议:动机和解决方案
    12.1引言
    12.2Trilogy项目
    12.2.1目标
    12.2.2Trilogy技术
    12.3多路径路由
    12.3.1更高的网络容量
    12.3.2可扩展的流量工程能力
    12.3.3改进的路径变化响应
    12.3.4增强安全
    12.3.5提高市场透明度
    12.4多路径BGP
    12.4.1域内多路径路由
    12.4.2域间多路径路由
    12.4.3其他解决方案的动机
    12.4.4mBGP和MpASS
    12.5总结和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第13章显式拥塞控制:命令、公平和准入管理
    13.1公平
    13.2比例公平的速率控制协议
    13.2.1局部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13.2.2说明性的仿真
    13.2.3两种形式的反馈
    13.2.4均衡调整
    13.3准入管理
    13.3.1阶梯式算法
    13.3.2阶梯式算法的鲁棒性
    13.3.3网络管理指南
    13.3.4阐述利用率和鲁棒性的权衡
    13.3.5缓冲区大小和阶梯算法
    13.4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4章KanseiGenie: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的资源管理和可编程性的软件基础设施
    14.1引言
    14.2传感结构的特征
    14.2.1通用服务
    14.2.2特定领域服务
    14.3KanseiGenie架构
    14.3.1结构模型
    14.3.2KanseiGenie架构
    14.3.3GENI扩展KanseiGenie
    14.3.4KanseiGenie的实现
    14.3.5KanseiGenie联合
    14.4KanseiGenie的定制和使用
    14.4.1如何定制KanseiGenie
    14.4.2垂直API和定制中的角色
    14.4.3KanseiGenie用法的逐步浏览
    14.5下一代网络中进化研究问题
    14.5.1传感器结构的资源规范
    14.5.2资源发现
    14.5.3资源分配
    14.5.4数据作为资源
    14.5.5网络虚拟化
    14.6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理论和模型
    第15章互联网交换机的缓存和调度理论
    15.1引言
    15.2缓存大小和端到端拥塞控制
    15.2.1缓存大小的四个启发性争论
    15.2.2流量往返模型和排队模型
    15.2.3排队延迟、利用率和同步
    15.2.4流量颠簸
    15.3交换机排队调度理论
    15.3.1交换网络模型
    15.3.2容量区域和虚拟队列
    15.3.3性能分析
    15.4报文级架构提议
    参考文献
    第16章随机网络效用优选化和无线调度
    16.1引言
    16.2LAD(作为优化分解的分层)
    16.2.1背景
    16.2.2关键思想和程序
    16.3随机NUM(网络效用优选化)
    16.3.1会话层动力学
    16.3.2数据包级动力学
    16.3.3约束层动力学
    16.3.4多个动力学的组合
    16.4无线调度
    16.4.1无冲突算法
    16.4.2基于冲突的算法
    16.4.3性能复杂度的权衡
    16.4.4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7章双向网络和对等网络中的网络编码
    17.1网络编码背景
    17.2双向网络中的网络编码
    17.2.1无向网络中的单一多播
    17.2.2线性规划视角
    17.2.3类似互联网的双向网络中的单一多播
    17.2.4更严格的界限
    17.2.5多个通信会话
    17.2.6多播的源自主属性
    17.3对等网络中的网络编码
    17.3.1网络编码下的节点辅助内容分发
    17.3.2网络编码下的节点辅助流媒体
    17.4总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网络经济:中立性、竞争和服务差异化
    18.1中立性
    18.1.1模型
    18.1.2单边和双边定价的分析
    18.1.3用户福利和社会福利
    18.1.4比较
    18.1.5结论
    18.2竞争
    18.2.1模型
    18.2.2电路类比
    18.3服务差异化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