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有机反应机理解析与应用 陈荣业 著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陈荣业 著著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陈荣业 著著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7-10-01
    • 字数:390千字
    • 页数:319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122302427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化学工业出版社

    有机反应机理解析与应用

    作  者:陈荣业 著
    定  价:98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页  数:319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2302427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由9章构成。其中靠前-3章为基础理论篇,概括了反应机理解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阐述了机理解析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底线。第4-6章为分子结构与反应活性关系篇,解析了极性反应三要素各自结构、活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活性排序。第7-8章为极性反应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与动态变化篇,深入讨论了三要素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是对于基础理论的必要补充。第9章为反应机理解析应用篇,例举了若干通过反应机理解析来优化反应过程的实例,以启发读者反应机理解析的实际应用能力。本书以理论创新与结合实际为特点,各个章节特色鲜明,所有论点论据充分,例举实例真实可靠,有广泛代表性。本书可供有机合成、制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陈荣业,大连海荣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1982.1-1995.1在辽宁省化工研究院先后任助理工程师、中试厂副厂长、工程师、课题组长、院长助理等职。在此期间领衔独立开发的4-羟基香豆素工艺在靠前处于靠前地位,直至今日仍在工业化生产。1995.1-2008.1在大连绿源药业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主持完成研发项目526个,其中实现工业化109个。该公司由1995年初始注册资金400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18000万元。本人有16个项目申报的知识产权保护项目获批。2008.1-2013.1在大连联化化学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主持了联硼频那醇酯的技术改进与工业化放大,工艺水平显著提高,居于靠前地位。主持完成了52个小试项目和17个中试项目的放大,并均获成功。2013.1月始,任大连海荣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持完成了3个新药项目居于靠前靠前地位。近年来,中国化工网、中国化工学会均邀请作者做null

    精彩内容

    目录
    第1章反应机理解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1
    1.1有机反应的分类1
    1.1.1独对电子转移的反应1
    1.1.2单电子转移的反应4
    1.2反应机理的表达与改进6
    1.2.1电子转移标注的意义6
    1.2.2弯箭头及其弯曲方向9
    1.2.3设定虚线弯箭头的意义11
    1.3共振中间体的简化处理13
    1.3.1中间体稳定状态的共振论14
    1.3.2烯醇式与酮式共振体系的机理简化14
    1.3.3碳正离子在共轭烯烃分子内的共振状态15
    1.3.4芳烃为亲核试剂的反应机理简化16
    1.3.5取代芳烃为亲电试剂的反应机理简化16
    1.4极性反应机理解析要点17
    1.4.1遵循三要素的基本规律18
    1.4.2π键上的三要素特征19
    1.4.3多步串联的极性反应22
    1.4.4极性反应的中间状态24
    1.4.5极性反应三要素的动态观察30
    参考文献32
    第2章反应机理解析的理论基础33
    2.1元素电负性与基团电负性33
    2.1.1负离子的电负性显著减小35
    2.1.2正离子的电负性显著增大37
    2.1.3基团电负性的动态观察40
    2.2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42
    2.2.1诱导效应的孤立观察42
    2.2.2共轭效应的孤立观察43
    2.2.3诱导效应、共轭效应的叠加44
    2.3共轭体系内的共振状态47
    2.3.1化学键上的共振状态48
    2.3.2分子内的空间共振52
    2.4极性反应过程中三要素及其电荷的动态变化54
    2.4.1三要素的电荷动态变化趋势54
    2.4.2电荷分布与反应机理的关系57
    2.5分子内空间诱导效应60
    2.5.1分子内空间诱导效应的起源、特点、作用与形式61
    2.5.2分子内空间诱导效应与分子内氢键62
    2.5.3分子内空间诱导效应与场效应63
    2.5.4分子内空间诱导效应对于反应活性的影响65
    参考文献67
    第3章极性反应的基本规律69
    3.1遵循电子转移规律解析反应机理69
    3.1.1以往的极性反应机理解析之概念69
    3.1.2极性反应机理的简化与改进72
    3.2分子结构、反应机理、反应活性与催化作用之间的对应关系79
    3.2.1三要素中同一要素的活性比较79
    3.2.2同类试剂催化作用原理80
    3.2.3结构、机理、活性、催化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82
    3.3应用物理化学理论解析极性反应机理85
    3.3.1结活关系排序的难度与障碍85
    3.3.2用物理化学理论解析反应的活性中间状态86
    3.3.3反应动力学、反应热力学与极性反应三要素的对应关系88
    3.3.4离去基离去后的三种状态94
    参考文献96
    第4章亲核试剂98
    4.1杂原子亲核试剂及其反应活性98
    4.1.1所带电荷对亲核试剂反应活性的影响98
    4.1.2不同周期元素、不同碱性基团亲核试剂的反应活性99
    4.1.3可极化度对亲核活性的影响99
    4.1.4空间位阻对亲核活性的影响99
    4.2π键亲核试剂100
    4.2.1烯烃亲核试剂的结构、反应活性、反应机理与定位规律100
    4.2.2芳烃亲核试剂的结构、活性与定位规律102
    4.2.3烯醇结构亲核试剂及其共振状态106
    4.2.4其他π键亲核试剂108
    4.3碳负离子亲核试剂111
    4.3.1金属有机化合物111
    4.3.2共轭状态的碳负离子112
    4.3.3其他碳负离子116
    4.4负氢亲核试剂的结构与活性119
    4.4.1与低电负性元素成键的氢化物119
    4.4.2与亲核试剂成键的氢化物123
    4.4.3按周环反应机理进行的负氢转移125
    4.5亲核试剂的催化与共振126
    4.5.1两可亲核试剂127
    4.5.2亲核试剂的碱催化过程132
    4.6亲核活性与碱性的异同138
    4.6.1碱催化亲核试剂过程中的碱性变化138
    4.6.2碱催化亲核试剂过程中的亲核活性变化139
    参考文献139
    第5章亲电试剂141
    5.1空轨道型亲电试剂141
    5.1.1路易斯酸亲电试剂141
    5.1.2缺电正离子亲电试剂144
    5.1.3碳正离子亲电试剂146
    5.1.4质子亲电试剂150
    5.2带有离去基的亲电试剂151
    5.2.1具有独立离去基的亲电试剂151
    5.2.2缺电的不对称π键亲电试剂151
    5.3酸催化生成的亲电试剂155
    5.3.1酸催化产生亲电试剂的基本原理155
    5.3.2非亲电试剂在酸性条件下的转化155
    5.3.3弱亲电试剂的酸性催化158
    5.4亲电试剂的结构与活性161
    5.4.1羰基化合物的亲电活性161
    5.4.2不同种类亲电试剂的活性比较163
    5.5以碳正离子为亲电试剂的反应168
    5.5.1直接与亲核试剂成键168
    5.5.2吸引邻位σ键成键169
    5.6碳氢亲电试剂的差别170
    5.6.1碳氢亲电试剂的活性比较170
    5.6.2多位亲电试剂的选择性171
    参考文献172
    第6章离去基174
    6.1离去基是化学反应方向的决定因素175
    6.1.1离去基的相对活性175
    6.1.2离去基的平衡转移180
    6.2离去基的离去活性比较184
    6.2.1碱性越弱的基团越容易离去184
    6.2.2酸催化的基团容易离去185
    6.2.3可极化度大的基团容易离去189
    6.3离去基的催化与衍生化192
    6.3.1离去基的酸催化离去192
    6.3.2几个典型的离去基催化剂194
    6.3.3离去基的衍生化催化196
    6.4几种常见的离去基198
    6.4.1负氢的离去与转移198
    6.4.2碳原子离去基204
    6.4.3π键离去基206
    参考文献209
    第7章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11
    7.1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的关系211
    7.1.1同一分子内,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11
    7.1.2同一分子内,两者活性不同,主次分明212
    7.1.3两者成键的反应活性互补212
    7.1.4两者均有较强活性,在分子内不能共存214
    7.1.5两者反应活性的影响因素截然相反216
    7.1.6两者的催化作用相反,且一一对应218
    7.1.7两者之间随电子云密度的量变而相互转化220
    7.2亲核试剂与离去基的关系223
    7.2.1两者结构类同,可相互转化223
    7.2.2两者在相互竞争处平衡224
    7.2.3两者难以共存于同一分子内225
    7.2.4两者的催化作用方向截然相反229
    7.2.5碳氢离去基转化为亲核试剂的规律与特点232
    7.3亲电试剂与离去基的关系234
    7.3.1两者互为存在条件,相辅相成234
    7.3.2两者互带异电,容易处于离解平衡状态236
    7.3.3两者均为酸催化作用机理238
    7.3.4路易斯酸及其络合物的性质240
    参考文献242
    第8章分子内的电荷分布与反应活性243
    8.1分子内电荷分布的动态观察243
    8.1.1π键化合物电荷分布与定位规律243
    8.1.2反应活性中间体上电荷的动态变化247
    8.2分子内各元素的外层电子排布规律与特点249
    8.2.1八隅律规则及其适用范围249
    8.2.2pπ-dπ键的结构与共振251
    8.2.3叶立德试剂的结构与性质252
    8.3杂原子基团内的电荷分布与性质256
    8.3.1带正电荷的杂原子基团只可能成为亲电试剂256
    8.3.2带负电荷的杂原子基团只可能成为亲核试剂258
    8.4碳原子的活性中间状态及其性质260
    8.4.1碳正离子的生成与性质260
    8.4.2碳负离子的生成与湮灭262
    8.4.3自由基的生成与自由基反应机理267
    8.4.4卡宾的产生与化学性质271
    8.5分子结构变化的动态平衡275
    8.5.1不同酸碱性条件下基团的功能或属性275
    8.5.2芳烃的定位效应与异常情况276
    8.5.3Friedel-Crafts反应的络合平衡276
    8.5.4烯酮共轭体系内的亲电试剂活性对比277
    8.5.5苯酚亲核试剂的定位规律及其变化277
    8.5.6苯磺酸碱性水解反应机理278
    8.5.7芳胺与亲电试剂的反应及其定位规律278
    参考文献279
    第9章反应机理解析的应用281
    9.1根据反应机理构思合成工艺281
    9.1.1反式-4-丙基环己基乙腈的合成路线改进281
    9.1.2杜塞酰胺合成新工艺构思282
    9.1.3羰基α-位的单卤取代物的合成路线构思284
    9.2中间体识别与反应转化率问题285
    9.2.1糠醛催化溴化反应的转化率问题285
    9.2.2羟基卤代反应的中间体识别286
    9.2.3氰基取代反应的中间状态识别288
    9.2.4中间状态结构的识别和利用289
    9.2.5羰基加成-消除反应中间体的识别291
    9.3根据反应机理解析认识和解决反应选择性问题292
    9.3.1异构重排副反应的抑制293
    9.3.2异氰酸酯合成过程中的副反应抑制293
    9.3.3糠醛溴化副反应的抑制295
    9.3.4烷基化反应异构体的抑制297
    9.4根据反应机理解决产品质量问题298
    9.4.1异构重排副产物的抑制298
    9.4.2副产物的结构、生成机理与控制300
    9.4.3溶剂参与副反应的抑制304
    9.5根据反应机理选择工艺路线307
    9.5.1制备芳酮的合成路线比较307
    9.5.2醇羟基溴代反应的合成路线比较310
    9.5.3羧酸的酯化与羧酸酯水解反应的机理选择310
    9.5.4取代硼酸的合成工艺与路线选择312
    9.6副产物的回收与综合利用314
    9.6.1副产磷酸的回收与综合利用314
    9.6.2亚磷酸的回收与综合利用316
    9.6.3废硫酸的综合利用317
    9.6.4二氧化硫的回收与循环利用317
    参考文献319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