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 吴盈颖 著;王竹 丛书主编 专业科技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吴盈颖 著;王竹 丛书主编著
    •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1-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吴盈颖 著;王竹 丛书主编著
    •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1-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字数:336千字
    • 页数:232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64174675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东南大学出版社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方法与实践研究

    作  者:吴盈颖 著;王竹 丛书主编
    定  价:58
    出 版 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页  数:23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64174675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从乡村人居环境低碳化诉求的迫切现状出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238011)“长江三角洲地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研究”,归纳和总结了空间形态适应性的内在秩序与一般性规律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复杂性系统思维方式和多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方法,提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内容体系,并选取浙北地区15个乡村社区作为样本案例,对空间形态生发的适应性能力进行特征描述与对比分析,搭建了“空间形态——环境碳行为——活动碳排放”的适应性机制。并以浙江安吉景坞村的规划为例,实践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模式语言的在地策略与过程机制的协调与优化,并提出适应性语境下对乡村人居环境低碳化诉求的模式策略和方法运用。本书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等专业人士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王竹,浙江大学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完成80多个农村调研与规划设计。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研究”、“绿色建筑体系与住区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人居单元营建理论与方法研究”等重大项目。获建设部“华夏建筑科学技术一等奖”、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华人住宅与住居设计大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美丽乡村与绿色建筑设计大奖赛”一等奖。

    精彩内容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人居环境
    1.1.2 乡村人居环境的低碳建设诉求
    1.2 概念辨析
    1.2.1 乡村社区
    1.2.2 低碳
    1.2.3 空间形态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缘起与反思
    1.3.2 研究视角与意义
    1.4 研究动态
    1.4.1 传统乡村聚居的“和”智慧启示
    1.4.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空间形态的适应性与结构碳锁定
    2.1 空间形态的层次构成
    2.1.1 城乡区域形态:近域择优拓展
    2.1.2 邻里团组形态:自相似韧性生长
    2.1.3 宅院空间形态:功能序列组织
    2.1.4 空间形态演进的层次关联与碳排放
    2.2 空间结构的要素组织
    2.2.1 显性结构要素
    2.2.2 隐性结构要素
    2.2.3 空间结构要素组织关系
    2.3 “结构-空间形态-功能”的适应力作用
    2.3.1 构成:理性与非理性交织
    2.3.2 过程:主体与客体适应
    2.3.3 样态:明晰与混沌共生
    2.4 本章小结
    3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
    3.1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的提出
    3.1.1 适应性
    3.1.2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
    3.1.3 基本特征
    3.2 理论基础
    3.2.1 环境适应性
    3.2.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3.2.3 空间环境行为
    3.3 内容构成
    3.3.1 碳脉结构识别
    3.3.2 适应单元构造
    3.3.3 影响因素分级
    3.3.4 过程机制调控
    3.4 本章小结
    4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与碳脉结构识别
    4.1 样本阅读
    4.1.1 样本选取
    4.1.2 基本信息
    4.2 形态识别
    4.2.1 参数选择
    4.2.2 特征描述
    4.2.3 对比分析
    4.3 基于空间形态的碳计量
    4.3.1 碳计量组织架构
    4.3.2 碳核算方法与模型
    4.4 碳排放概况与特征
    4.4.1 碳均值类型化
    4.4.2 季节性周期化
    4.4.3 碳用地异质化
    4.5 本章小结
    5 “空间形态-环境碳行为-活动碳排放”适应性机制
    5.1 空间形态结构要素与碳排放强度关系
    5.1.1 量结构与碳排放
    5.1.2 度结构与碳排放
    5.1.3 率结构与碳排放
    5.1 _4相关性量化分析
    5.2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控制要素关联框架
    5.2.1 低碳控制要素
    5.2.2 框架结构内容
    5.3 “空间形态-环境碳行为-活动碳排放”
    5.3.1 空间形态结构的动态适应性
    5.3.2 活动碳排放与环境碳行为影响
    5.3.3 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过程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低碳适应性营建体系
    6.1 基本营建原则
    6.1.1 建构原则
    6.1.2 模式营建
    6.2 单元构建:加强结构低碳适应性
    6.2.1 社区:择居与控形
    6.2.2 邻里:布局与择径
    6.2.3 宅院:筑体与节能
    6.3 机制协调:优化过程机制组织
    6.3.1 激发:微介入式针灸
    6.3.2 调理:网络联动效应
    6.3.3 制约:低碳适应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实践项目:浙江安吉景坞村改造规划
    7.1 项目概况与定位
    7.1.1 基本现状
    7.1.2 目标与原则
    7.2 空间形态特征与碳排放识别
    7.2.1 空间形态识别
    7.2.2 碳排放特征
    7.2.3 现状客观解读
    7.3 适应性单元建构与机制协调
    7.3.1 关键记忆保存
    7.3.2 新功能需求融入
    7.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A 乡村社区空间形态及用能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B 样本乡村社区用电量调查基础资料
    致谢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