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刘佳骏 著 经管、励志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刘佳骏 著著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6-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刘佳骏 著著
    •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06-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6-06-01
    • 字数:130千字
    • 页数:152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15406930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

    作  者:刘佳骏 著
    定  价:38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6月01日
    页  数:15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5406930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中国反复、多次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凸显出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任务日益紧迫。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新时期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树立负责任国家形象,为保护优选气候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现实选择。本研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重心模型对全国经济总量、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重心转移轨迹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而经济重心却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轨迹。

    作者简介

    刘佳骏,博士,回族,河北省唐山市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学专业,资源与环境GIS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载能产业空间布局、区域生态经济、资源经济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擅长以地理学与经济学方法结合,对资源配置与产业发展进行空间分析。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基础专项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地方项目,以及靠前合作项目40余项(主持3项),发表论文35篇。

    精彩内容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理论综述
    二、相关研究进展
    三、研究进展评述
    第三章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辨析
    二、研究方法
    三、本研究概念与方法总结
    第四章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格局
    一、我国碳排放总量呈现高增长态势
    二、分品种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格局基本以煤炭产生的碳排放量为主
    三、高碳排放总量省区从东向西逐步扩散,高碳排放累计量集中在环渤海地区
    四、人均碳排放分布呈北高南低态势,碳排放密度呈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递减趋势
    五、碳排放强度分布由西部内陆省份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递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第五章中国碳排放重心空间转移与路径分析
    一、碳排放空间转移特征
    二、碳排放重心转移的驱动因素分析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碳排放强度空间相关性格局特征
    二、人均碳排放空间相关性格局特征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中国省域碳排放空间溢出分析
    一、碳排放强度空间溢出分析
    二、人均碳排放空间溢出分析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节能减排管理措施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一、节能减排管理措施的国际比较
    二、世界各国节能减排政策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三、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的总体思路
    四、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的措施建议
    第九章“十三五”期间中国区域“减源增汇”减排路径与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区域碳源汇平衡的技术路径
    二、中国区域增汇减源措施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
    三、中国区域人为增汇减源活动的管理措施
    第十章“十三五”期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分析
    一、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应对策略
    二、加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策略和建议
    三、我国低碳发展需处理好的五大关系
    第十一章研究展望
    一、以人均能源碳排放为约束
    二、以万元GDP能源碳排放为约束
    三、以能源碳排放总量减排为约束
    四、低碳发展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各地区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
    二、各地区人口(万人)
    三、各地区GDP(1995年不变价)(亿元)
    四、各地区城镇化率(%)
    五、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