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美]何伟亚(JamesL.Hevia) 著 邓常春 译 社科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美]何伟亚(JamesL.Hevia)著 | | 邓常春译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美]何伟亚(JamesL.Hevia)著| 邓常春译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页数:412
    • 开本:其他
    • 装帧:平装
    • ISBN:9787520147620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

    作  者:[美]何伟亚(JamesL.Hevia) 著 邓常春 译
    定  价:78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4月01日
    页  数:412
    装  帧:精装
    ISBN:9787520147620
    主编推荐

    本书第六章的标题是“沿中线而行”,何谓“沿中线而行”?何伟亚引用乾隆皇帝对清廷官员的告诫:“在处理与外来者(外夷)有关的事物时,你们必须在铺张浪费与匮乏之间采取中间路线(丰俭适中),以便正确地遵循朝廷的常规(体制)。”英国使团的遭遇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行程伊始,马嘎尔尼便在日记中感叹,“东方帝国供给之丰,对他国使臣的优待,几世所罕见。”但抵达北京入住圆明园的居所后,这位英国使臣又对住所的鄙陋不甚满意:“余一入此室,心中大异,以其前此招待何其恭,今又何其一陋至此。” 进而言之,“沿中线而行”似乎也隐喻本书的考察将做到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作者自言对中英两国的文献给予了同等对待,并尽可能隐去自身立场,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来面对资料。作者指出,在对中英礼仪的探讨中,本书正是要努力彰显历史研究的人文学科取向:即把现象看作独特的事例,通过历史学的诠释,来得出可能(但并非必然)的概括性结论。

    内容简介

    1793年,由英国王室派遣,东印度公司资助,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访华使团抵达中国,目的是觐见清廷的优选统治者乾隆皇帝。此即清王朝和海上霸主大不列颠这两个欧亚帝国在18世纪晚期的初次正式接触。本书从历史角度审视了两大帝国的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会面。作者摒弃了传统针对此类问题的欧洲中心观,代之以一种对称性的叙述,通过详细考察中英礼仪冲突的表象和实质,旨在打破文化中心论及现代性宏大叙述对历史研究的垄断。

    作者简介

    何伟亚(James L.Hevia),美国学者。现为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全球研究项目负责人,东亚研究中心成员。研究领域为现代中国研究、英帝国研究、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研究等。主要著作有《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Cherishing Men from Afar,1995)、《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课程》(English Lessons,2003)、《帝国的安全状况:英国在亚洲的殖民知识和帝国构建》(The Imperial Security State,2012)等,新近的一部著作是《动物劳工与殖民战争》(Animal Labor & Colonial Warfare,2018)

    精彩内容

    目录
    译序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帝国主义研究的新模式 第二节 伟大的转变与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 第三节 朝贡体系及其评论家 第四节 礼仪问题 第五节 超越象征性和功能性礼仪 第六节 开展本项研究的若干考虑 第二章 多主制:清帝国、满足统治权及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18世纪的清帝国 第二节 多元中心,多元权力 第三节 清帝国的亚洲腹地 第四节 海疆 第三章 计划和组织英国使团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乔治三世致乾隆帝的信函 第三节 公共领域与马嘎尔尼勋爵的智者世界 第四节 国民性 第五节 有关品味和中国形象的讨论 第六节 典礼、主权和外交 第七节 礼仪外交到商业外交 第八节 从圣?詹姆斯宫廷到中国海岸 第四章 光彩夺目的所罗门王:英国使团在中国 第一节 博物学家的观察 第二节 第一次会面 第三节 表演舞台 第四节 觐见谈判:谈论公共领域 第五节 礼物与英国制成品 第六节 马嘎尔尼觐见乾隆皇帝 第七节 谈及商业 第八节 在北京发生的事 第五章 宾礼与各领土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清帝国话语中的“宾礼” 第二节 礼仪的形而上学和帝国礼仪 第三节 君主权力与宾礼 第四节 宾礼和统治权的构建 第五节 作为行为的礼仪 第六章 沿中线而行:问候与准备 第一节 初次接触:通告与进入帝国的请求(1792年10月22日-12月3日) 第二节 准备接待(1792年12月-1793年7月) 第三节 英国礼物与帝国赏赐 第四节 为使团觐见做准备 第五节 礼仪危机I:帝国官员的管理不当(1793年8月29日) 第六节 礼仪危机II:重新估计英使之来意(1793年9月9日) 第七章 汇聚:觐见、上谕和赠礼 第一节 为英国使团而对帝国觐见所做的改动 第二节 帝国觐见 第三节 皇帝的介入I:皇帝的诗 第四节 皇帝的介入II:赠礼 第五节 热河的大朝和宴会 第六节 礼仪危机III:重新评价英国使团——贡使始终不能理解礼仪中的关系 第七节 1793年9月23日的上谕 第八节 使团准备离开及对英国人秉性的深入评估 第八章 结束宾礼过程 第一节 皇帝对马嘎尔尼六项请求的答复 第二节 从北京到杭州:松筠与马嘎尔尼(1793年10月10日至11月9日) 第三节 从杭州到广东:长麟和马嘎尔尼(1793年11月9日至1794年1月) 第九章 宾礼与外交 第一节 宾礼与清帝国的形成 第二节 马嘎尔尼勋爵与外交 第三节 一次交锋 第十章 从事件到历史:中西关系目前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一节 作为清帝国先例的英国使团 第二节 作为英国先例的马嘎尔尼使团 第三节 欧美话语中的磕头问题 第四节 乾隆皇帝的信与朝贡体制综合体 第五节 从帝国常规到民族——国家的叙述性历史 第六节 历史的视野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