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 经络千古裂变 张建斌 著 生活 文轩网
  • 新华书店正版
    • 作者: 张建斌 著著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01 00:00:00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文轩网图书旗舰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https://product.suning.com/0070067633/11555288247.html

     

    商品参数
    • 作者: 张建斌 著著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4-01 00:00:00
    • 版次:1
    • 印次:1
    • 印刷时间:2017-04-01
    • 字数:283千字
    • 页数:292
    • 开本:16开
    • 装帧:平装
    • 国别/地区:中国
    • 版权提供:人民卫生出版社

    经络千古裂变

    作  者:张建斌 著
    定  价:49
    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01日
    页  数:29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7241403
    主编推荐

    内容简介

    经络是中医学和针灸学中很重要的概念之一。经络是什么?至今也是困扰学术界和科学界的难题之一。研究经络、了解经络、运用经络,首先需要知道经络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才能知道他的未来走向。基于上述思考,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考察了经络学术的源流、演变轨迹,以及理论与临床的相互影响;以精准的时间节点,梳理了经络学术2000多年间的变化和阶段性特征。本书抢先发售阐明了经络理论及应用的七个关键性结论和发现,将为中医针灸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中医针灸临床经络辨证提供成熟范例。本书的出版,可以为当代中医针灸专业教育、实验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张建斌,一个会看病、爱研究、热心教书的针灸人。入行三十年,前半程在医学院附属医院历练,后半程在中医药大学纯化。秉承“澄江针灸学派”之学术范式,多方面审视中医针灸理论,多角度探索其临床运用。涓涓细流,终有一得。曾主编出版过《十二经脉理论临证指要》《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depression》《中医古籍珍本集成·针灸推拿卷》《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等。
    目前,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授、担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职;兼南京针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针灸学会经络专业委员会和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杂志特约审稿人。

    精彩内容

    目录
    第一章先秦两汉:经脉起源与理论固化
    第一节仓公提出“经脉”理论
    一、问道经脉,仓公始作
    二、构建经脉,依据临床
    三、断代经脉,西汉中期
    第二节提出经脉理论的实践基础
    一、《周易》:部位间顺序性关联
    二、俞跗:一拨之术
    三、扁鹊:脉学之宗
    四、医缓:膏肓与内脏器官
    第三节提出经脉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形而下的观察:心有四支
    二、形而上的恩考:缘督以为经
    第四节出土医书与早期经脉理论
    一、湖南长沙马王堆医书
    二、湖此江陵张家山医简
    三、成都老官山汉墓《经脉书》
    四、出土经络模型
    第五节《内经》经脉理论的多元模式
    一、“十二经脉”模式
    二、“十一经脉”模式
    三、“足六经脉”模式
    四、“十五络脉”模式
    五、“根溜注入”模式
    六、“七次脉”模式
    七、“气街”模式
    第六节经脉理论的固化与完善
    一、《经脉》:十二经脉理论固化
    二、《难经》:完善和发展经络理论
    第二章汉末晋唐:多元发展与理论汇聚
    第一节伤寒六经与经络立场
    一、经络受邪与传经
    二、“伤寒六经”释
    三、“伤寒六经”辨
    第二节病候学视角下的经脉理论
    一、汇集整理十一脉病候
    二、补充发展奇经八脉病候
    三、经脉-脏腑一体化认识
    四、从寸口脉辩经脉病候
    第三节针灸学框架下的经脉理论
    一、经脉碎片的系统化
    二、《经脉》的诠释
    三,腧穴归经
    四、经脉“受病”与“脉动”
    第四节病源学视角下的经脉理论
    一、经络运行气血
    二、经络损伤与病理
    三、外邪损伤经络
    四、对经典经络理论的引用
    第五节诠释学视角下的经脉理论
    一、解构经络理论框架
    二、经脉术语辨析
    三、经脉作用诠释
    第六节以脏腑为视角的经脉理论
    一、以脏腑理论为视角
    二、以临床运用为立场
    第七节经脉阴阳,各随其类
    一、以脏腑理论为立场
    二、以图文井举为式
    三、以脉俞会合切入
    四、以经统穴与腧穴归经
    第三章北南两宋:经络体系与理论重构
    第一节《太平圣惠方》:图像经络
    第二节《铜人腧穴图经》:以经脉统腧穴
    第三节《圣济总录》:经脉统论
    第四章金元共识:治病当先识经络
    第一节刘完素引领经络理论的临床运用
    一、病症辨治与经络分类
    二、药性认识与经络指导
    三、针灸治疗与经络指导
    第二节张元素提出经络辨治和药物归经
    一、以经络脏腑为核心的临床辨治模式
    二、基于经络理论创新药物理论
    第三节张子和提出“治病当先识经络”
    一、治病当先识经络
    二、疾病部位与经络联系
    三、针灸治疗与经络理论
    第四节经络理论与病候认识
    一、胡元庆:痈疽分经诊治
    二、朱丹溪:十二经见证、合生见证
    第五节经络理论与临床治疗
    一、李东垣:分经随病制方
    二、张壁:经络顺逆
    三、王海薇:经络拔原
    四、何若愚:经络流注
    五、窦汉卿:奇经八穴
    第六节滑伯仁与十四经模式
    一、提出十四经模式
    二、循经考穴
    三、释物图章
    第五章明清两季:运用深化与理论诠释
    第一节明初分经诊疗集大成者——以楼英《医学纲目》为例
    一、临床经络辨证模式
    二、相关病症的经络诊疗
    三、基于临床,发展经络理论
    第二节经络理论临床运用——以外科为例
    一、明初赵宜真与经络运用
    二、明代中期薛己与经络运用
    三、明代陈实功与经络运用
    四、清初祁坤与经络运用
    第三节对经络理论的研究与反思
    一、《经脉》的研究与反恩
    二、经络理论的拓展和发挥
    三、徐灵胎经络辨证的思考
    第四节经络图象辨析:经脉图与经穴图
    第六章清末民国:援释、汇通与质疑、回归
    第一节援证和诠释
    一、援证
    二、诠释
    第二节汇通与完善
    一、汇通
    二、完善
    第三节质疑和否定
    第四节反思与回归
    一、反思
    二、回归
    后记
    经络学术年表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