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苏宁会员
购物车 0
易付宝
手机苏宁

服务体验

店铺评分与同行业相比

用户评价:----

物流时效:----

售后服务:----

  • 服务承诺: 正品保障
  • 公司名称:
  • 所 在 地:
本店所有商品

  • 正版图书 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张毅 段洁 武俊 清华大学出版社 通信 网络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通信 现代通信
  • 新商品上架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4-08
    送至
  •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服务

    看了又看

    商品预定流程:

    查看大图
    /
    ×

    苏宁商家

    商家:
    句字图书专营店
    联系:
    • 商品

    • 服务

    • 物流

    搜索店内商品

    商品分类

    商品参数
    • 作者: 无著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4-08
    • 开本:16开
    • ISBN:9787302669654
    • 版权提供:清华大学出版社

     书名:  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8
     ISBN号:  9787302669654
    本书作为通信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现代交换与网络”“现代通信网络”课程教材,综合了通信网络
    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内容,侧重计算机网络在通信中的应用。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
    了通信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现代通信中的核心交换方式与思想、计算机网络模型、网络各层的功能
    与作用、网络各层的典型协议与工作原理、当前通信网络的系统结构和相关技术。
    全书分3篇,共10章。第1篇为通信网络基础(第1~3章),包括网络的产生与发展、网络与通信
    的基本概念、交换方式、通信协议概念和网络分层模型;第2篇为计算机网络(第4~8章),包括物理
    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重点讲解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的内容;第3篇为现
    代通信网(第9、10章),讲解当前通信网络的结构,各部分的相关技术和新技术演进。
    本书尽量采用分析式讲解,还原知识与技术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从中学会技术分析方法;挖掘了较
    多的思政结合点,用技术启发思维,从技术上升到思想。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电子信息类与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010-62782989,beiqinquan@tup.tsinghua.edu.cn。

     

    张毅,重庆邮电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重庆市教学名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优秀教师。长期从事交换原理与通信网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现代交换原理”“现代通信网络”“通信网络体系与协议”等课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通信领域教材4部。
    段洁,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网络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现代通信网络”“通信网理论”“高级网络协议”等课程。近5年发表SCI源刊论文近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武俊,重庆邮电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通信网络系统和工程方向教学和科研工作,讲授“信息网络技术”“通信网课程设计”等课程。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及教学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教学荣誉和教学成果奖项数次,参编教材2部。

     

    (1) 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融为一体。以往“由电子技术构建的通信网络”已经转变到“由IT技术构建的通信网络”,融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增强教学适应性。
    (2) 用5W1F法构建知识架构。采用5W1F(Who、When、Where、Why、What、Framework)方法挖掘知识之间的关系,梳理技术背后的设计思想,帮助读者形成本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3) 分析式讲解。回溯技术设计的思考过程和分析过程,从前人那里学习设计思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的效果。
    (4) 知识归类,把握全局。把同类的、分散在多个地方的知识点归类到一起,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便于整体把握。
    (5) 强化知识链接。对前后关联的知识给予适度的说明或提示,厘清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前因后果关系、同类关系等)。
    (6) 融合基础实验。各章设计有对应的实验,帮助学生消化教学内容,为课程后续实验打下基础。
    (7) 新形态教材。配套教学大纲、考试大纲、PPT课件、教学视频、习题等丰富资源。
    (8) 配套78个视频。包括知识点讲解、实验演示、设计案例等资源,便于翻转课堂和自主学习。
    (9) 配套48道思考题。促进深度思考、建立网络架构。

     

    第1篇 通信网络基础
    第1章 通信基础 ……………………………………………………………………… 3
    1.1 通信中的基本概念 ……………………………………………………………… 4
    1.2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 7
    1.3 模拟信号数字化 ………………………………………………………………… 8
    1.4 编码 ……………………………………………………………………………… 9
    1.5 通信的传输 …………………………………………………………………… 11
    1.5.1 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 11
    1.5.2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 13
    1.5.3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 14
    1.5.4 通信方式 ……………………………………………………………… 15
    1.6 调制 …………………………………………………………………………… 17
    1.7 信道的复用 …………………………………………………………………… 18
    1.8 信道容量与传输极限 ………………………………………………………… 19【本章实验】…………………………………………………………………………… 21
    【本章小结】…………………………………………………………………………… 21
    【知识对接】…………………………………………………………………………… 21
    【扩展阅读】…………………………………………………………………………… 21
    【思考题】……………………………………………………………………………… 21 【习题】………………………………………………………………………………… 22
    第2章 通信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 23
    2.1 通信发展大事记 ……………………………………………………………… 24
    2.2 通信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 25
    2.2.1 电话的产生 …………………………………………………………… 25
    2.2.2 交换机的产生 ………………………………………………………… 26
    2.2.3 通信网络的形成 ……………………………………………………… 27
    2.2.4 通信网络的组成结构 ………………………………………………… 28
    2.3 网络交换技术的发展 ………………………………………………………… 28
    2.3.1 电路交换时代 ………………………………………………………… 28
    2.3.2 分组化时代 …………………………………………………………… 34
    2.4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 35


    【本章实验】…………………………………………………………………………… 38
    【本章小结】…………………………………………………………………………… 38
    【知识对接】…………………………………………………………………………… 39
    【扩展阅读】…………………………………………………………………………… 39
    【思考题】……………………………………………………………………………… 39
    【习题】………………………………………………………………………………… 39
    第3章 网络基础 ……………………………………………………………………… 40
    3.1 网络概述 ……………………………………………………………………… 41
    3.1.1 网络分类 ……………………………………………………………… 41
    3.1.2 网络拓扑结构 ………………………………………………………… 43
    3.1.3 网络编址 ……………………………………………………………… 45
    3.2 网络性能指标 ………………………………………………………………… 48
    3.3 信息交换方式 ………………………………………………………………… 52
    3.3.1 电路交换方式 ………………………………………………………… 52
    3.3.2 报文交换方式 ………………………………………………………… 55
    3.3.3 分组交换方式 ………………………………………………………… 56
    3.3.4 交换方式对比分析 …………………………………………………… 66
    3.4 通信协议 ……………………………………………………………………… 67
    3.4.1 协议概述 ……………………………………………………………… 67
    3.4.2 协议四要件 …………………………………………………………… 68
    3.4.3 协议的常用字段 ……………………………………………………… 71
    3.5 网络的分层模型 ……………………………………………………………… 72
    3.5.1 为什么要分层 ………………………………………………………… 72
    3.5.2 分层所引申的概念 …………………………………………………… 73
    3.5.3 OSI与 TCP模型 ……………………………………………………… 77
    3.5.4 各层的数据单元与核心目标 ………………………………………… 78
    3.5.5 分层模型下节点间的通信过程 ……………………………………… 81 3.5.6 分层思想的讨论 ……………………………………………………… 83
    【本章实验】…………………………………………………………………………… 84
    【本章小结】…………………………………………………………………………… 84
    【知识对接】…………………………………………………………………………… 85
    【扩展阅读】…………………………………………………………………………… 85



    【思考题】……………………………………………………………………………… 85
    【习题】………………………………………………………………………………… 85
    第2篇 计算机网络
    第4章 物理层 ………………………………………………………………………… 89
    4.1 物理层下的基础环境 ………………………………………………………… 90
    4.2 物理层的作用与功能 ………………………………………………………… 91
    4.3 物理层的特性 ………………………………………………………………… 91
    4.4 传输介质 ……………………………………………………………………… 93
    4.4.1 导向性传输介质 ……………………………………………………… 94
    4.4.2 非导向性传输介质 …………………………………………………… 97
    4.4.3 传输介质的权衡选择 ……………………………………………… 100
    4.5 物理层的典型设备 …………………………………………………………… 100
    4.5.1 中继器 ……………………………………………………………… 100
    4.5.2 集线器 ……………………………………………………………… 101【本章实验】 ………………………………………………………………………… 101
    【本章小结】 ………………………………………………………………………… 102
    【知识对接】 ………………………………………………………………………… 102
    【扩展阅读】 ………………………………………………………………………… 102
    【思考题】 …………………………………………………………………………… 102 【习题】 ……………………………………………………………………………… 103
    第5章 数据链路层 …………………………………………………………………… 104
    5.1 数据链路层的作用与功能 …………………………………………………… 105
    5.1.1 帧定界和透明传输 ………………………………………………… 107
    5.1.2 差错检测 …………………………………………………………… 111
    5.1.3 可靠传输 …………………………………………………………… 113
    5.1.4 流量控制 …………………………………………………………… 118
    5.1.5 数据链路层的实现 ………………………………………………… 119
    5.2 点对点信道中的协议 ………………………………………………………… 120
    5.2.1 SDLC和 HDLC协议 ………………………………………………… 121
    5.2.2 PPP传输协议 ……………………………………………………… 122
    5.3 广播信道的链路接入协议 …………………………………………………… 127





    5.3.1 MAC地址 …………………………………………………………… 127
    5.3.2 介质争用 …………………………………………………………… 129
    5.3.3 ALOHA 与 CSMA …………………………………………………… 131
    5.3.4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 132
    5.3.5 CSMA/CA 介质访问控制原理 ……………………………………… 135
    5.4 局域网标准及以太网帧格式 ………………………………………………… 140
    5.4.1 IEEE802系列局域网标准 ………………………………………… 140
    5.4.2 以太网帧格式 ……………………………………………………… 140
    5.4.3 以太网的分类 ……………………………………………………… 142
    5.5 构建交换式局域网 …………………………………………………………… 143
    5.5.1 网卡 ………………………………………………………………… 143
    5.5.2 交换机 ……………………………………………………………… 144
    5.5.3 二层交换原理 ……………………………………………………… 146
    5.5.4 环路检测及处理 …………………………………………………… 148
    5.6 VLAN 技术 …………………………………………………………………… 149
    5.6.1 VLAN应用的目的 …………………………………………………… 149
    5.6.2 VLAN的划分方式 …………………………………………………… 150
    5.6.3 VLAN交换机端口类型 ……………………………………………… 150 5.6.4 IEEE802.1q帧格式 ………………………………………………… 151
    【本章实验】 ………………………………………………………………………… 152
    【本章小结】 ………………………………………………………………………… 152
    【知识对接】 ………………………………………………………………………… 153
    【扩展阅读】 ………………………………………………………………………… 153
    【思考题】 …………………………………………………………………………… 153
    【习题】 ……………………………………………………………………………… 154
    第6章 网络层 ………………………………………………………………………… 155
    6.1 网络层的作用与功能 ………………………………………………………… 156
    6.1.1 网络层的作用 ……………………………………………………… 156
    6.1.2 网络层提供的服务功能 …………………………………………… 157
    6.2 IP地址 ………………………………………………………………………… 158
    6.2.1 IPv4地址规划设计 ………………………………………………… 158 6.2.2 固定的分类IP地址 ………………………………………………… 160





    6.2.3 子网IP地址 ………………………………………………………… 162
    6.2.4 无分类IP地址 ……………………………………………………… 168
    6.2.5 专用网地址与 NAT ………………………………………………… 175
    6.2.6 IPv6地址 …………………………………………………………… 177
    6.3 面向无连接的IP协议 ……………………………………………………… 181
    6.3.1 IP协议的目标 ……………………………………………………… 181
    6.3.2 IPv4数据包格式 …………………………………………………… 182
    6.3.3 IPv6数据包格式 …………………………………………………… 187
    6.3.4 从IPv4向IPv6过渡………………………………………………… 190
    6.4 ARP与ICMP ………………………………………………………………… 192
    6.4.1 ARP ………………………………………………………………… 192
    6.4.2 ICMP ………………………………………………………………… 195
    6.5 路由与路由协议 ……………………………………………………………… 200
    6.5.1 路由协议的基本概念 ……………………………………………… 200
    6.5.2 RIP…………………………………………………………………… 203
    6.5.3 OSPF协议 …………………………………………………………… 209
    6.5.4 IS-IS协议 …………………………………………………………… 214
    6.5.5 BGP ………………………………………………………………… 216
    6.6 网络层设备 …………………………………………………………………… 220
    6.6.1 路由器的功能 ……………………………………………………… 220
    6.6.2 路由器的结构 ……………………………………………………… 220
    6.6.3 三层交换机 ………………………………………………………… 222
    6.7 网络层数据包通信流程 ……………………………………………………… 224
    6.8* 虚拟专用网 ………………………………………………………………… 231
    6.9* 面向连接的 MPLS ………………………………………………………… 233
    6.9.1 MPLS的目标 ………………………………………………………… 233
    6.9.2 MPLS工作原理 ……………………………………………………… 233 6.9.3 MPLS的应用 ………………………………………………………… 236
    【本章实验】 ………………………………………………………………………… 237
    【本章小结】 ………………………………………………………………………… 237
    【知识对接】 ………………………………………………………………………… 238
    【扩展阅读】 ………………………………………………………………………… 238



    【思考题】 …………………………………………………………………………… 239
    【习题】 ……………………………………………………………………………… 239
    第7章 传输层 ………………………………………………………………………… 242
    7.1 传输层的作用与功能 ………………………………………………………… 243
    7.1.1 传输层的作用 ……………………………………………………… 243
    7.1.2 传输层的协议 ……………………………………………………… 244
    7.2 传输层端口 …………………………………………………………………… 245
    7.2.1 传输层端口概念 …………………………………………………… 245
    7.2.2 传输层常用端口 …………………………………………………… 245
    7.3 UDP …………………………………………………………………………… 246
    7.3.1 UDP的目标与特点 ………………………………………………… 246
    7.3.2 UDP数据报格式 …………………………………………………… 247
    7.3.3 UDP的伪首部与校验和 …………………………………………… 248
    7.3.4 UDP的应用 ………………………………………………………… 249
    7.4 TCP …………………………………………………………………………… 249
    7.4.1 TCP的目标与特点 ………………………………………………… 249
    7.4.2 TCP实现可靠传输的措施 ………………………………………… 250
    7.4.3 TCP报文段格式 …………………………………………………… 251
    7.4.4 TCP的连接管理 …………………………………………………… 254
    7.4.5 TCP的差错控制 …………………………………………………… 259
    7.4.6 TCP的流量控制 …………………………………………………… 261
    7.4.7 TCP的拥塞控制 …………………………………………………… 265
    7.5 SCTP协议 …………………………………………………………………… 270
    7.5.1 SCTP的目的 ………………………………………………………… 271
    7.5.2 SCTP的主要术语 …………………………………………………… 271
    7.5.3 SCTP的特点 ………………………………………………………… 273
    7.5.4 SCTP的主要措施 …………………………………………………… 275
    7.5.5 SCTP分组结构 ……………………………………………………… 276 7.5.6 SCTP的基本通信流程 ……………………………………………… 279
    【本章实验】 ………………………………………………………………………… 282
    【本章小结】 ………………………………………………………………………… 282
    【知识对接】 ………………………………………………………………………… 282



    【扩展阅读】 ………………………………………………………………………… 283
    【思考题】 …………………………………………………………………………… 283
    【习题】 ……………………………………………………………………………… 283
    第8章 应用层 ………………………………………………………………………… 285
    8.1 应用层的作用 ………………………………………………………………… 286
    8.1.1 应用层协议原理 …………………………………………………… 286
    8.1.2 应用层的服务模式 ………………………………………………… 287
    8.2 DNS服务 ……………………………………………………………………… 288
    8.2.1 引入背景 …………………………………………………………… 288
    8.2.2 DNS域名空间 ……………………………………………………… 288
    8.2.3 DNS服务器 ………………………………………………………… 289
    8.2.4 DNS域名解析方式 ………………………………………………… 291
    8.2.5 DNS缓存 …………………………………………………………… 292
    8.3 Web服务 ……………………………………………………………………… 292
    8.3.1 Web服务模型 ……………………………………………………… 292
    8.3.2 超文本标记语言 …………………………………………………… 293
    8.3.3 万维网的全球统一标识 …………………………………………… 294
    8.3.4 HTTP传输 Web文档 ……………………………………………… 295
    8.3.5 HTTP的主要特征 …………………………………………………… 295
    8.3.6 HTTP的缺陷及改进 ………………………………………………… 296
    8.3.7 提升 Web服务效率 ………………………………………………… 296
    8.4 DHCP服务 …………………………………………………………………… 297
    8.4.1 DHCP的引入 ………………………………………………………… 297
    8.4.2 DHCP服务的主要功能和好处……………………………………… 297
    8.4.3 DHCP报文…………………………………………………………… 298
    8.4.4 DHCP服务工作过程 ………………………………………………… 299
    8.4.5 DHCP中继代理服务 ………………………………………………… 300
    8.5 探究浏览网页应用的全过程 ………………………………………………… 301 【本章实验】 ………………………………………………………………………… 304
    【本章小结】 ………………………………………………………………………… 304 【知识对接】 ………………………………………………………………………… 305
    【扩展阅读】 ………………………………………………………………………… 305



    【思考题】 …………………………………………………………………………… 305
    【习题】 ……………………………………………………………………………… 305
    第3篇 现代通信网
    第9章 现代通信网结构 ……………………………………………………………… 309
    9.1 通信网络组成结构 …………………………………………………………… 310
    9.2 驻地网 ………………………………………………………………………… 313
    9.2.1 驻地网的概念 ……………………………………………………… 313
    9.2.2 驻地网的组网方式 ………………………………………………… 313
    9.3 接入网 ………………………………………………………………………… 315
    9.3.1 接入网的发展和技术类型 ………………………………………… 316
    9.3.2 有线接入技术 ……………………………………………………… 316
    9.3.3 无线接入技术 ……………………………………………………… 319
    9.4 核心网 ………………………………………………………………………… 326
    9.4.1 核心网的作用及发展 ……………………………………………… 326
    9.4.2 核心网结构 ………………………………………………………… 327
    9.5 核心网技术———IMS ………………………………………………………… 333
    9.5.1 IMS网络结构 ……………………………………………………… 333
    9.5.2 IMS的网元设备 …………………………………………………… 334
    9.5.3 IMS的特点 ………………………………………………………… 337
    9.5.4 IMS典型协议 ……………………………………………………… 338
    9.5.5 SIP协议 ……………………………………………………………… 339
    9.5.6 IMS通信流程 ……………………………………………………… 344
    9.6 承载网 ………………………………………………………………………… 347
    9.6.1 承载网的结构 ……………………………………………………… 347
    9.6.2 承载网的传输技术 ………………………………………………… 348
    9.7 骨干网 ………………………………………………………………………… 349
    9.7.1 定义 ………………………………………………………………… 349
    9.7.2 PSTN时代的骨干网 ………………………………………………… 349 9.7.3 数据网络时代的骨干网 …………………………………………… 350
    【本章小结】 ………………………………………………………………………… 350
    【知识对接】 ………………………………………………………………………… 351





    【扩展阅读】 ………………………………………………………………………… 351
    【思考题】 …………………………………………………………………………… 351 【习题】 ……………………………………………………………………………… 351
    第10章 主流网络技术 ……………………………………………………………… 352
    10.1 NFV ………………………………………………………………………… 353
    10.2 SDN ………………………………………………………………………… 356
    10.3 物联网技术 ………………………………………………………………… 359
    10.3.1 物联网的概念 …………………………………………………… 359
    10.3.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 360
    10.4 5G 移动通信系统 ………………………………………………………… 361
    10.5 6G 移动通信系统 ………………………………………………………… 370
    10.6 网络新方向 ………………………………………………………………… 371 【本章小结】………………………………………………………………………… 375
    【知识对接】………………………………………………………………………… 376
    【扩展阅读】………………………………………………………………………… 376
    【思考题】…………………………………………………………………………… 376 【习题】……………………………………………………………………………… 376
    参考文献 ………………………………………………………………………………… 377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通信领域也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高度融
    入,IP网络深度融入通信网络,基于 TDM 的传统通信网络几乎被IP网络全面替代,现
    代通信网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都意识到以IP网络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
    信网络的重要基础,在通信网络课程中必须讲授IP网络的相关知识,但IP网络只是当前
    通信网络的实现手段,不是通信网络的全部。目前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在一起
    的教材很少。作者通过调研发现,少数院校还停留在介绍程控交换和七号信令等基于
    TDM 的传统内容;部分院校完全用IP 网络替换通信网络,导致学生发问:怎么现代通
    信网络课程的教材是计算机网络,它们是等同的吗? 虽然明知编写教材的难度,但出于
    责任,几位老师还是迎难而上,通过几年努力终于完成了本书,算是对学生有个交代。 本书编写过程中的最大难点是:内容如何取舍? 通信网络变化快,陈旧的内容多,新
    的内容更多;计算机网络变化也很快,既有相对不变的基础,又有适合新要求的新技术,
    作为教材还需考虑课时限制等客观条件。将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融合在一起,二者如何取
    舍? 如何融合? 本书的思路是:计算机网络是当前通信网络的重要基础,但不能全盘照搬照用,只能
    借鉴应用、结合通信网络的实际情况创新应用,如4G、5G 的网络分层,既不是 OSI的7
    层,也不是TCP的5层,是结合通信应用实际,借鉴计算机网络分层的思想来设计适合
    通信的层次模型。因此,本书的融合方法是弱化技术细节和具体技术,突出双方的基础
    和技术思想,尽量抓住能举一反三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同时做好知识归类,把同类的知
    识点放在一起,把因为历史原因而分开的相关技术放在一起,以便读者建立清晰的框架。
    本书融入作者对本课程30年的教学经验,编写本书的总体思路是:
    1.融合通信网络与


     

    1
    • 商品详情
    • 内容简介

    售后保障

    最近浏览

    猜你喜欢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促销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x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查看我的收藏夹

    确定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关闭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

    此时为正式期SUPER会员专享抢购期,普通会员暂不可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