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商品库存有限,请在下单后15分钟之内支付完成,手慢无哦!
100%刮中券,最高50元无敌券,券有效期7天
活动自2017年6月2日上线,敬请关注云钻刮券活动规则更新。
如活动受政府机关指令需要停止举办的,或活动遭受严重网络攻击需暂停举办的,或者系统故障导致的其它意外问题,苏宁无需为此承担赔偿或者进行补偿。
换个方法读《内经》(全本注释典藏版) 读懂《黄帝内经》要义 感悟中医元典神奇
¥ ×1
书名:换个方法读《内经》(全本注释典藏版) |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价格:298.00元(上、下卷) | 中图法分类号:R221 |
印张:118 | 作者:刘明武著 |
ISBN:9787571010805 | 开本:16开 |
装帧、印刷:函套布封锁线吸塑精装 |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
版次、印次:第1版,第1次印刷 | 字数、页数:1840千字、1888面 |
★ 名家推*
:本书由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朱良春生前作序推*
,指出本书“以大量历史文献来阐述《内经》,对渊深古朴的经文进行分析论证……我认为其所写内容已超过古今之注释”“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拉近了《内经》与现代青年中医的距离……让我们可以顺利地接受《内经》的精髓。”“我希望凡是关心中华文化,爱护中医的人士都能利用时间来阅读这本好书”。我国著名文化学者阎纯德也亲笔作序推*
,指出“本书的写作思路非常明确,这就是以源头中华文化论中医文化,以中国哲学论《内经》”“找回真正的中华文化,就能提出别人提不出的新问题,解答别人不能解答的新问题……这是刘明武的信心,也是当今中国人应该具有的信心”。
★ 全本典藏:本书涵盖《黄帝内经》权威版本原文、难点疑点注释和作者精心解读三大部分,是全方位呈现《黄帝内经》全貌的家庭藏书。上、下两卷分别采用吸塑锁线装订,便于读者平摊阅读研习经典;函套精装工艺、封面和环衬珠光特种用纸、80克象牙白正文用纸尽显高档奢华气质,可供家庭书架珍藏;全书180余万字1800余面定价低至298.00元,彰显传播经典服务大众之出版诚意。
刘明武,地质工程师,我国著名文化学者,近10年来以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与独特视野,将地质学中“有其矿必有其因”“见其矿必求其因”的思路与方法引入文化研究,将自然科学研究所必须的定量化、标准化引入文化研究,追溯出了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源头在于本身就是严密数理体系的太阳历。曾在《中国文化研究》《汉学研究》《中国中医基础杂志》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读书读出的几个困惑》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数十家网站所转载,《南方日报》两篇报道《不懂天文历法读不懂中华文化》《人类还会敬畏太阳吗》被海内外数十家网站所转载,所撰《太阳与中医》曾位列当当网医学图书畅销榜前十名。
学好《内经》,道不远人
——朱良春序
上古天真论篇第*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五藏生成篇第十 /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咳论篇第三十八 /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风论篇第四十二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骨空论篇第六十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
后记 /
附录天文历法与中医文化/
下 卷
目 录
九针十二原第*法天 /
本输第二法地 /
小针解第三法人 /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法时 /
根结第五法音 /
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
官针第七法星 /
本神第八法风 /
终始第九法野 /
经脉第十 /
经别第十一 /
经水第十二 /
经筋第十三 /
骨度第十四 /
五十营第十五 /
营气第十六 /
脉度第十七 /
营卫生会第十八 /
四时气第十九 /
五邪第二十 /
寒热病第二十一 /
癫狂第二十二 /
热病第二十三 /
厥病第二十四 /
病本第二十五 /
杂病第二十六 /
周痹第二十七 /
口问第二十八 /
师传第二十九 /
决气第三十 /
肠胃第三十一 /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
海论第三十三 /
五乱第三十四 /
胀论第三十五 /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
血络论第三十九 /
阴阳清浊第四十 /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
病传第四十二 /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
外揣第四十五 /
五变第四十六 /
本藏第四十七 /
禁服第四十八 /
五色第四十九 /
论勇第五十 /
背腧第五十一 /
卫气第五十二 /
论痛第五十三 /
天年第五十四 /
逆顺第五十五 /
五味第五十六 /
水胀第五十七 /
贼风第五十八 /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
玉版第六十 /
五禁第六十一 /
动输第六十二 /
五味论第六十三 /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行针第六十七 /
上膈第六十八 /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
寒热第七十 /
邪客第七十一 /
通天第七十二 /
官能第七十三 /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
卫气行第七十六 /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
九针论第七十八 /
岁露论第七十九 /
大惑论第八十 /
痈疽第八十一 /
天文·天道·中医——代后记 /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籍,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集中医基础理论预防、养生、诊断、治疗于一体的奠基之作,由数代先贤集体撰述。其成书之早(约在战国时期),内容之博(广泛汲取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季候、养生等学),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此后人尊为“医家之宗”。《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侧重于解剖生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的阐述与应用;《灵枢》除对《素问》内容有所补充外,尤详于经络、针灸,所以又称为“针经”,均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列为必读之书。由于文辞古奥,义理精深,为阐释其义,历代注疏者不下百数十家之多,但悉为以经解经,其中虽多精辟之论,剖析之言,基于现代青年,古汉语基础较薄弱,仍难以理解,惧于阅读原著,这是阻碍中医学术完整继承、弘扬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是关键性的问题,途径是多样的,但*根本的是如何帮助青年中医消除畏难情绪,轻松地接受《内经》,读懂、读通《内经》,从中吸取教益与智慧,从而联系临床实际,加以运用,创新发展,弘扬中医学术,为民造福,这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有识之士,翘首企盼。
刘明武同志是一位地质工程师,业余之暇,专心钻研中华传统文化,默默耕耘,十有余载,颇多创获,诚如《中国文化研究》杂志阎纯德主编所言:“他的文章新意扑面,读之如沐春风,其文既给人以文化自信,又催人责无旁贷地勇敢承担。”他不仅广泛涉猎三坟五典、诸子百家,还认真地精读《内经》,并认为“《内经》并不是纯粹的医术,而是道与术的结合体。道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之理,所以必须以道论医,即从哲学、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内经》”。
“道是《内经》的立论基础,以道论医,贯穿于《内经》的始终。道是论证问题、判断问题的终极坐标,只有以道论医,才能读懂、读通《内经》”,从而才能领会其精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有鉴于此,他受热心中医药出版工作的张碧金总编辑之邀,而有《换个方法读〈内经〉》的创作。碧金总编辑与愚交往多年,相知有素,她嘱我看一下书稿,并写篇序言,因得先睹为快。
展诵书稿,我深深地为明武同志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医的深情所打动。一个业外的地质工程师,能在业余时间,读这么多中外典籍,并能融会贯通,来阐释《内经》的经文,可谓博览古今,穷幽极微,新意隽逸,引人入胜。他指出:“在《内经》中可以看到道家的哲理与论断,也可以看到儒家的哲理与论断,文化与医术不分家,这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能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秘密。”许嘉璐副委员长说得好:“中医的命运是由传统文化的命运决定的。”所以作者强调元典智慧是中华文化之根,也只有探索与接近元典智慧,才能复兴中华文化,中医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复兴。在这方面,明武同志以大量历史文献来阐述《内经》,对渊深古朴的经文进行分析论证,颇多精妙新论,解惑之言,我认为其众多内容已超过古今之注释。
例如,《内经》认为历法、运气是医者应知、应会的两项基本功,不知历法、运气难以成为上工。因为五运六气关系着阴往阳来、寒来暑往、真气邪气的交替、人体的安康;利用天干预测岁运、主运,利用地支预测主气、客气,再利用主客加临预测疾病,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瑰宝所在,作为中医理当应知应会。但运气学说复杂而难以掌握运用,医者恒视为畏途,多置而略之,实属遗憾。今明武同志以简明的规律,流畅的文句,阐述天文、历法的运算,使人一看就懂,一懂就能用,能轻松地接受,同时他明确指出:“天文在变化,运气在发展,古今天文并不一样,不能恪守原著中的运气学。运气学的具体内容必须随着天文的变化而发展,要振兴中医必须重新理清天文与运气之间新的对应关系,必须重新理清气候与物候、疾病之间新的对应关系。”我们必须“谨候气宜,无失病机”。他还语重心长地寄望于后学:“气可以定性、定量,七篇大论中出现了几十个运气的新名词,这些名词的出现,是为定性、定量服务的。天符、岁会、司天、在泉……这些名词都是为气之定性服务的。气之定性,先贤已作出了贡献,气之定量,需要子孙们的继续努力。”因此,我们既要善于继承,更要顺应时代,不断补充、创新,走在历史的前面,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努力完成的。
《内经》中许多奥义、名词、术语,作者不是原文+注释+译文的依文解字的诠释,而是既植根于元典文化,以道论之,又广征博引,用生动的语汇,鲜明活泼的笔调来阐述经文内涵,为我们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拉近了《内经》与现代青年中医的距离,消除了古代与现代的隔阂,让我们可以顺利地接受《内经》的精髓。这本书是作者用炽热的激情和沸腾的心血撰写的精心之作,为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学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执着挚爱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一个工程师,能对中医文化如此痴迷,我们中医院校的莘莘学子有什么理由不热爱中医?!一个业外之人都能读懂、读通《内经》,我们中医院校专攻中医的后生又何惧之有?!古语云:“道不远人。”只要我们认真学,用心悟,《内经》是一定可以读懂、读通,为我所用的。
我希望凡是关心中华文化,爱护中医的人士都能利用时间来阅读这本好书,可先翻阅阎德纯先生的序言和作者的代绪论及后记,就能让你对本书有一个总的了解,激发你对其精湛的内容,加以饱览欣赏,使你爱不释手,如饮琼浆,沁人心脾,获得新的启迪与感悟,使你责无旁贷地去探索、去创新。
明武同志在后记的末段还恳切地说:“希望读者能够和我一起思考这样三个问题:没有中华文化,还会有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吗?没有中医文化,中华民族会走过五千年吗?祖先曾经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我’创造的成果是什么呢?”这三个问题问得好,能使我们头脑清醒,进行反思,振奋精神,切实地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的事业发展,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老、中、青三代人团结起来,开创中医药复兴的新纪元,是为序。
九一叟朱良春于南通
二○○七年九月
上 卷
上古天真论篇第*
原 文
昔在黄帝1,生而神灵2,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3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4者,法于阴阳5,和于术数6,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7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8,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9,阴阳和10,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11。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12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13,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14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15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16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17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注 释
1.黄帝《易经·系辞下》中排在伏羲氏、神农氏之后的第三位圣贤人物,《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第*人,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又称轩辕。轩辕之丘,位于河南新郑西北。《易经》《逸周书》《庄子》《吕氏春秋》《史记》《淮南子》共同告诉后人,是黄帝组织人才研究天文创建了历法、音律、干支,是黄帝组织人才创造了文字,发明了衣裳,制造了舟船、指南车、弓箭、臼杵,是黄帝组织人才研究百谷草木,训野兽变家畜,训虫蛾为家蚕……以天时建立人时,以自然之序建立人序,以天地之理创建人理,以天地为人的效法对象,这些都是黄帝对后人的贡献。总之,黄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奠基者,所以后人称其为人文始祖。
2.神灵聪明伶俐。张介宾:“聪明之至也。”张志聪:“智慧也。”
3.天师早期中华先贤对得道之人的尊称。本篇的天师,指的是岐伯。岐伯为古代大名医,精通医理。所以,黄帝拜岐伯为师,跟随其研究医理与医术。
早期的天师,年龄不分长幼,得道即可称之为天师。《庄子·徐无鬼》中的一个放马的牧童,就被黄帝称为天师。黄帝向其请教治理天下的道理,放马的牧童说:“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治理天下的道理与牧马的道理没有什么区别,去掉害群之马就是了。”听完这话之后,黄帝马上磕头行礼,称牧童为天师。
4.道道,有两个出处:一是太阳回归,二是昼夜循环。《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这里的天道,指的是太阳回归。《尸子》:“昼动而夜息,天之道也。”这里的天道,指的是昼夜循环。太阳回归,实质上是地球公转;昼夜循环,实质上是地球自转。天道的实质,实际上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知道,首先要知道太阳回归,其次要知道昼夜循环。
5.阴阳阴阳,有两个出处:一是寒暑,二是昼夜。
《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故冬至……阳在子……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阴在午……见日光多,故曰暑。”寒暑循环一次即是一岁。周岁的阴阳在寒暑。寒暑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决定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昼者阳,夜者阴。”昼夜循环一次即一日。周日的阴阳在昼夜。昼夜决定着万物的动静,决定着人的睡眠与苏醒。
《易经·系辞上》:“阴阳之义配日月。”《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日主昼,月主夜,昼夜为一日。”
法于阴阳,具体法的是昼动夜静,法的是寒往暑来、暑往寒来,总体法的是太阳法则与月亮法则。
6.术数术数实际上是术与数的结合体。天文历法是术,严格的规定性是数。寒暑有数,春夏秋冬四时有数,五行有数,六气有数,八节有数,十二月有数,二十四节气有数。和于术数,指的是养生与治病必须合于太阳回归、月亮圆缺的时序与变化。《素问》反复出现“因天之序”与“以时调之”的词语,强调的就是养生与治病必须和于太阳回归之序、必须和于月亮圆缺之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八个字强调的是养生要和于太阳回归之序。“月圆不补,月缺不泻”,这八个字强调的是用药用针要和于月亮圆缺之序。
7.天数指自然演化中必然出现的、可以用数字表达的规定性。太阳回归有一定之数,寒暑循环有一定之数,四时循环有一定之数,万物生死有一定之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有一定之数,小草发芽、开花、结子有一定之数,雌雄交配有一定之数。一定之数亦一定之时。人生变化同样有一定之数。“女七七,男八八”中的七七、八八,就是一定之时,一定之数。男子在二八一十六岁,女子在二七一十四岁,就有生育能力,十六、十四这两个数字,对于男女来说就是天数。张介宾:“天数,谓天赋之限数。”
8.地道不通以天地论男女,以乾坤论男女,以阴阳论男女,这是《易经》所开创、《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所延续的论证方式。地,此处隐喻女子。地道,此处隐喻女子月经。地道不通,指的是女子停经。
9.精气溢泻溢,盈满也。泻、写、泄,三字相通。精气溢泻,是说肾气充实,精充满而外泄。
10.阴阳和阴阳,指的是男女。和,是和合。阴阳和,指的就是男女交合。
11.发鬓颁白颁与斑同,意发鬓黑白相杂。
12.天地此处指男女。
13.道者指得道者。自然之道,本来如此;人文之道,应该如此。道者,时时处处以道为准则的人。
14.真人本篇介绍了三种得道之人——真人、至人、圣人,其中以真人为首。真人,就是能够认识天地阴阳变化规则,而且能够保全精神真气者。在《庄子》里可以看到真人的定义。《庄子·大宗师》:“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逆寡,不欺凌弱小也。不雄成,不居功骄傲也。不谟士,不结营私之士。如此“三不”之人,即为真人。息以踵,深呼吸到脚踵也。除了其他优秀之外,善于深呼吸者,睡觉不做梦者,这就是真人的两大特征。《淮南子》:“真人者,性合于道,能登假于道,精神及于至真,是谓真人。”能够自觉合于道者,精神达到天真状态者,即为真人。
15.至人指能够达到忘我境界的、得道的高人。一部《庄子》,几十处谈到至人。《庄子·田子方》:“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心合于自然,美到了极点,乐到了极点,游于美乐之间者,这就是至人。
16.圣人得道的智者。《道德经·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告诉后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者,即是圣人。《易经·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又:“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经》告诉人们,设卦观象者,即是圣人;效法天地者,即是圣人。《孟子·离娄上》:“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眼中的圣人,是人伦准则的制定者。本篇中的圣人,指的是用道理指导养生的智者。
17.贤人德才兼备之人。《易经·系辞上》:“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久,是时间概念。德行能跨越时间者,就是贤人。大,是空间概念。其业绩能跨越空间者,贤人也。《庄子·德充符》:“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认为,长期和其在一起,自己可以无过错,这样的人即是贤人。
题 解
上古者,远古也,早期也,起初也,由生而来也。《易经》中有“上古”一词,《易经·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又:“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这里两次言“上古”,所言的均是远古时期。
何谓天真?一指天然之真,即天性纯洁,天行有信,天道有序。二指人之纯朴之真,即无邪、诚实、朴实、守信。三指人体体内之肾气。详细的讨论,将在下面进行。这里需要记住的是,中华先贤以天真状态为善,以天真状态为美,以颐养真气为道为德。
何谓论?圣人讲述、议论曰论。《史记·封禅书》:“……孔子论述六艺。”黄帝提出问题,岐伯解答问题的议论也。之后的篇章,凡是岐黄讨论问题的篇章,皆称之为论。
上古言历史,天真言人事。上古时代的中华先贤所主张的天真状态有着超越时空的崭新意义。所以《素问》以《上古天真论》开篇。言上古,是为今人服务的;言天真,是为今人寻找榜样的。
核心解读
生、长、衰、老四大阶段,是人生之必然经历。人生如何度过?如何健康度过?不用求神保佑,不要依赖医生,重要的是自我养生。养生如何养?以道养生,以德养生,如此者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道在何处?道在太阳回归中,道在昼夜往来中。养生必须合于寒暑之序,必须合于四时之序,必须合于昼夜之序。
一、效天法地的文化,效天法地的中医
文化是化人之道。文化所解答的第*问题就是“做人如何做?”中华先贤创建的文化,是效天法地的文化。效天法地的文化,讲究的是以天地之理化人,即做人讲天理,讲天德,讲天行,讲天地良心。
做人如何做?参照天理地理去做。在中华大地上*早产生的经典中华元典之中,在儒道两家的典籍之中,以及其他重要的文献里面,处处都可以看到效天法地的至理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象传》)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坤·象传》)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易经·乾·文言》)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易经·系辞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
“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史记·太史公自序》)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如何做人”问题的研究。做人如何做?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回答这一问题。谁是人的创造者,谁就是做人的榜样,这是人类先贤的共同认识。
希伯来的先贤认为是神创造了人,所以人应该效法神。《圣经》所创建的做人公式是:“神如何,人如何。”
中华先贤认为人是天地合气而生,所以人应该效法天地。《易经》所创建的做人公式是:“天如何,地如何,人如何。”君子、大人、圣人都是人,是人就应该法天则地。
中医哲理之源与文化同根同源,源头的中华文化是效法天理的文化,源头的中医则是效法天理的医学,做人讲天理,养生、治病同样要讲天理。天理者,自然之理也。人理、养生之理都应该与天理即自然之理和谐一致。所以,《内经》以“上古天真论”开篇。
关于天真,古今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自然之真为天真。有人认为,人生于地,禀气于天,人由天地而来,是谓天真。还有人认为,本篇的天真,所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真元之气肾气。
笔者认为,要弄清天真之本义,一应该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本身入手,二应该参考《内经》之外的文献,即从《内经》内外两个角度看天真。《内经》讲天真,讲的是人体之中由先天而来的真气,即肾精之气。《内经》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真人养生,贵在养精,贵在保存真气。天真之真,在于保存真气。上古时代的中华先贤特别重视保养、保存真气,所以本篇的篇名为《上古天真论》。
《内经》之外的庄子也讲天真,讲的是人生之天真状态。天真状态即未受世俗污染的纯朴而自然的状态。《庄子·渔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告别山林,跨入了文明,此时中华先贤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崇尚自然、和谐自然、顺应自然、朴实无伪、表里如一的状态,如此状态就是天真状态。天真状态的生活之中没有过度的、非分的物欲、色欲、名利之欲以及七七八八的勾心斗角。庄子所论的天真,指的是未受世俗污染的纯朴天性。天真之真,真在自然而然的天性上。
由此可知,在《内经》内外,天真之真有双重意义。外,和谐自然;内,保存真气。《庄子》论天真,论出的是自然哲理;《内经》论天真,论出的是养生哲理。无论是哪一种议论,都没有出现神秘。
中华文化是效天法地的文化,中医是效天法地的中医,中医与文化同根同源。知道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药王孙思邈会强调习医者必须研《易经》。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开篇之作《大医习业》中开列出了为医者必读、必知、必懂的几部基础经典与张仲景等人的著作,基础经典中包括了《易经》。
《易经》的基础是六十四卦,开篇第*卦是乾卦。《易经·说卦》:“乾为天。”乾卦就是讲天理,讲太阳之理的。
二、长寿之秘诀
《素问·上古天真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长寿之秘诀为何?是吃仙丹吗?是求神拜佛吗?非也!若问长寿之秘诀为何?本篇的答案是:首先在于知道。
注意,这里的“知”与“道”是两个单音词。知,明白也,知晓也,理解也。道,生生之源以及生生之源所揭示的自然法则也。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即无形无体之物也,看不见、摸不着而又的确存在。《易经》所讲的道,为无形之道。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道的几重重要意义:
一是造物主,二是做人之参照坐标,三是万物生长所必须遵循的太阳回归法则。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大宗师》:“夫道……生天生地。”老子、庄子这里所说的道,为生天生地生万物的生生之道。——道,是造物主。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子、孔子这里所说的道,为人生之道。——道,是人生坐标。
道理者,宇宙生生之理与人生之理也。西方人以上帝为造物主,所以做人讲上帝之理。中国人以自然之道为造物主,所以做人讲道理之理。——做人,必须讲道理。
《易经》《道德经》《论语》告诉人们,做人应该讲道理。谁是人的创造者,人就应该崇敬谁,效法谁,这是人类祖先的共同结论。上帝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这是《圣经》对宇宙发生论的结论。道是天地的创造者,天地是万物与人的创造者,这是中华先贤对宇宙发生论的看法。所以西方人做人讲上帝,中华民族做人讲道理、讲天理。比西方人多出的一点是,中华民族养生也要讲道理、讲天理。
《内经》告诉人们,养生也要讲道理。道理与天理,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里是一个理。——养生,也必须讲道理。
养生为何要效法道?因为道在太阳回归的法则中,道在寒暑转换的秩序中,道在四时转换的秩序中,道在日往月来决定的昼夜循环的秩序中。请看下面四个论断。
其一,《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日中立竿测影,此一者,天道之数。”
其二,《逸周书·周月解》:“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
其三,《管子·枢言》:“道之在天,日也。”
其四,《尸子》:“昼动而夜息,天之道也。”
《周髀算经》告诉后人,中午的日影就是天道。
《逸周书》告诉后人,春夏秋冬四时就是天道。
《管子》告诉后人,太阳就是天道的代表。
《尸子》告诉后人,昼夜就是天道。
中午的日影为何可以论道?
中午日影规律性地变化在长短两极之间:长极而短,短极而长。中午日影论道的所以然,就在这长短两极之变中。长短两极之变,界定出一寒一暑。日影长极,寒;日影短极,暑。寒阴而暑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寒暑能满足“一阴一阳”的基本条件,所以中午的日影可以论道。
长短两极之变,界定出两个节令——冬至、夏至。日影长极,冬至;日影短极,夏至。湘西《苗族古历》有“冬至阳旦,夏至阴旦”之论。一阴一阳之谓道。冬至夏至能满足“一阴一阳”的基本条件,所以冬至夏至可以论道。
一寒一暑,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决定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天道在万物一枯一荣的次序之中。万物的枯荣,遵循的是寒暑之序,人是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养生必须遵循寒暑之序。
春夏秋冬四时为何可以论道?
因为春夏秋冬是立竿测影界定的。立竿测影,测的就是中午日影的长度。不同的日影长度,界定出春夏秋冬。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天道。看得见的是万物变化,看不见的是隐藏在万物生长收藏次序之中的天道。万物生长收藏,遵循的是四时之序,人是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养生必须遵循四时之序。
昼夜为何可以论道?
《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昼者阳,夜者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昼夜能满足“一阴一阳”的基本条件,所以昼夜可以论道。
昼主动,夜主静。牵牛花白天开放,晚上闭合;百灵鸟白天歌唱,晚上休息。万物昼动夜静,人是万物中的一员,所以养生必须遵循昼夜之序。
寒暑,现象上取决于太阳回归,实质上取决于地球公转。昼夜,现象上取决于日往月来,实质上取决于地球自转。天道的实质,是地球公转与自转。
要想平安顺利度百岁而去,首先是要知道。知道之后,还有两大必须自觉遵守的戒律,这就是: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知道,这是一大原则。再加两大戒律,三条应知应会,这都是岐伯讲的。岐伯的完整话语是: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万事万物形成于外因与内因两大基本条件之下。养生也必须服从这两大基本条件。
知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讲的是三大外部条件。人必须与外部自然环境相和谐,否则无法生存。书中的道理在书外,人文的道理在天文,《内经》的道理同样在天文,三大外部条件所讲的全部是书外的天文。
知道,道在何处?道在太阳回归中,道在日往月来中,道在地球公转自转中,这是每个养生者,每个习医、行医者首先应该知道的。
法于阴阳,阴阳在何处?
阴阳在寒暑中,阴阳在昼夜中。
阴阳在寒暑中,《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有如是之论:“故冬至从坎阳在子……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见日光多,故曰暑。”
阴阳在昼夜中,《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有如是之论:“昼者阳,夜者阴。”
昼夜,周日之阴阳也。法于阴阳,周日之内法的是昼夜。昼动夜静,阳动阴静,这是每一天都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昼不动夜不静,即“该睡不睡,该起床不起床”,要不了多久,铁打的人也可能会猝然死亡。
寒暑,周岁之阴阳也。法于阴阳,周岁之内法的是寒暑。冬至到夏至,前半年为暑为阳;夏至到冬至,后半年为寒为阴。养生,从冬至到夏至应该养阳,从夏至到冬至应该养阴。冬衣棉,夏衣点,法周岁之阴阳,这里是基本点。
周岁之阴阳与周日之阴阳,这是每个养生者都应该知道的基本常识。
合于术数,何谓术?何谓数?
何谓术?《史记·索隐》以天文历法为术。《史记·索隐·历书》:“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六术而著调历。”——六术归结于历。历者,术也,术之总汇也。
明世子朱载堉作《律历融通》一书,书中将律历解释为同根同源的“一条藤上的两个瓜”。《律历融通·律数》中将律与历称为“二术”。“二术”,历占其一。
何谓数?历之定量也。
历之规定性为数。术数就是历在数字上的规定性。历,是《内经》的基础。《内经》第*基石是太阳历,第二基石是太阴历,第三基石是北斗历,第四基石是二十八宿历,所有的历都有严格的规定性。
寒暑有数,四时有数,八节有数,十二月有数,二十四节气有数,这是太阳历的规定性。
朔有数望有数,朔望有数,这是太阴历的规定性。
八节八风,这是北斗历的规定性。
历,细的是时间单位,总的是时间系统。
没有时间单位与时间系统,就无法安排生产,无法安排生活。
“过了芒种,种了白种。”这是东北的种植谚语。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具体的时间单位。夏满芒夏暑相连,芒种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令。东北的第*次种植,必须种在芒种之前。否则,有种植而无收获。天时之时必须遵守,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没有商量的余地。
“过了立秋,种也没收。”这是湖南的种植谚语。立秋,二十四节气之一,具体的时间单位。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令。湖南的晚稻种植,必须种在立秋之前。否则,有种植而无收获。天时之时必须遵守,绝对不允许商量。
芒种与立秋,属于时间单位;二十四节气,属于时间系统。正是精确定量的时间单位与完美的时间系统指导着农业生产,指导着种植与收获。
中华文明始于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的第*基础不是文字而是精确定量的时间单位与完美的时间系统。太阳历为术,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为数,农业种植必须合于术数。——术数是农业生产的纲领。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之七,九月之九,术数之数也。七月九月,是时间上的定量,流火之流是空间指向。流火之火,大火星也,心宿也。七月,大火星开始由南中天向西移动,天气慢慢由热而凉;一到九月,就要准备过冬的寒衣。——术数是人民生活的纲领。
生产要合于术数,生活要合于术数,同样的道理,养生也必须合于术数。
养生,首先要与自然法则相和谐,自然法则在何处?在寒暑转换之序中,在昼夜转换之序中,在节令的循环性与规定性之中。
养生之第*要务,不在仙方,不在妙药,而和谐于太阳法则寒暑之序,在和谐于日月法则的昼夜之序。
三、长寿的法宝与短寿的败招
万事万物形成于内因与外缘两大条件之下。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人的形成与生存也必须重视内因与外缘两大条件。
前面讲的是外缘,这里讲内因。
养生,还有内因。内因,本篇讲述了长寿的三大法宝: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饮食有节,有两重意义:一是一日三餐按时就餐,不能忽早忽晚;二是一岁之内按四时调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酸苦辛咸四味之中再调之以滑甘。以四时调五味的原则,是在《周礼·天官》中出现的。
“天上飞的不吃飞机,地上跑的不吃火车;四条腿的不吃桌子,两条腿的不吃爹妈;硬的不吃石头,软的不吃棉花。”这是有人赞美的广东饮食文化,这哪里是什么文化?这分明是毫无规矩的饮食“乱化”。广东多发生奇奇怪怪的疾病,病因何在?病从口入,根本病因在于饮食乱化。
起居有常,意思很简单,就是随太阳的起落升降起居:太阳东升,起床;太阳西落,休息。白天不起床,晚上不休息,阴阳秩序错乱,这就是当今年轻人为什么会猝死的根本原因。
所谓不妄作劳,就是有张有弛,一张一弛,张弛有序,不能过度的劳累。
养生,外因三要素,内因三要素;知其内外三要素,度百岁可矣。
以上是长寿的法宝,下面讲短寿的败招。
同样的人,何以有人短命?本篇讲述了短寿者的三大败招: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
何谓以酒为浆?拿酒当茶水喝,以酒为浆也;拿酒当果汁喝,以酒为浆也。
何谓以妄为常?想入非非,以妄为常也。生在地上想上天,做了人想成仙,以妄为常也。
何谓醉以入房?酒后还要强行房事,醉以入房也。
四、圣人养生“六教”
养生具体如何养?本文里有圣人“六教”,具体内容为:
一是按季节回避邪风。
二是调养真气,精神内守。
三是安闲少欲,心安气顺。
四是不忌妒上,不卑视下。
五是不沉迷于音色,不沉迷于淫乱邪说。
六是不恐惧于外物。
躲避邪风,为养生“六教”中的第*教。第*教所讲的是,自然之气有正邪两气,天气正常为正,天气非常为邪,正气养人,邪气伤人。养生应该顺应正气,避开邪气,不能故意与邪气抗争。“六教”中的其他五教,讲的全部是人之心态,人之境界。圣人“六教”告诉人们,邪气会伤人,不良之心态、卑下之境界同样会伤人。
合于道而能度百岁,本篇第二次出现以道论养生的论断,由此可见,道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五、生命历程的变化规律
生命历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有!本篇告诉人们,女子七岁一个变化,男子八岁一个变化,“女七七,男八八”就是生命历程变化的基本规律。
女子从一七到四七之间身体一直在发育,四七二十八岁为身体的极盛点,从五七三十五岁起身体开始衰老,七七四十九岁开始绝经,生儿育女,女不过七七。一般规律如此,特殊情况例外。
男子从一八到四八之间身体一直在发育,四八三十二岁为身体的极盛点。男子从五八四十岁起身体开始衰老,八八六十四岁开始丧失生育能力,生儿育女,男不过八八。一般规律如此,特殊情况例外。
“女七七,男八八”的变化规律告诉饮食之男女,男女外部容颜、头发、牙齿的变化与体内的经络变化、肾气盛衰有关。
女子从五七三十五岁起,面容开始枯焦,头发开始脱落,如同病症在树叶,病因在树根的道理一样,女子外部容颜的衰退与体内经络的衰退有关。女子经络的衰退,首先是始于阳明经。阳明经有手足之分——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体内肠胃经功能衰退,体外容颜开始衰老。知道这一点,女子应该从五七三十五岁起就应该注意养生之术了。《内经》所倡导的养生治病的原则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按照这一原则,应该是阳虚补阳,阴虚补阴。如何进补,敬请注意后面的讨论。
男子从四十岁起,面容开始憔悴,头发开始斑白,外部的衰退与内部肾脏的衰退有关。男子从五八四十岁起,就应该注意肾脏的保养了。男子从六八四十八岁起,肠胃经开始衰退。男子从五十六岁起,肝脏开始衰退,手脚开始不灵活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肾虚补肾,肝虚补肝。如何进补,敬请注意后面的讨论。
男女从何时起开始有生育能力?本篇的答案是:女子从十四岁起,男子从十六岁起,就有生育能力了。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相似的认识,相似的论断,在儒家典籍也可以看到。《孔子世家·本命解》:“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相似的哲理、相似的论断告诉人们,儒与医、医与儒在生命的认识上是一致的。
男子每八岁一个变化,女子每七岁一个变化,男配偶数八,女配奇数七,奇为阳偶为阴,为何如此相配?
《易经·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道为阳,坤道为阴;阴阳合和,繁衍万物;应该是女子配阳数,男子配阴数的奥秘所在。阴配阳,阳配阴,合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模式。
洛书中的奇偶之数上下左右交叉为十五。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书。女子配阳数七,男子配阴数八,合于书之数,书之模型。
《素问》第四篇《金匮真言论》出现八、七、五、九、六五个奇偶之数,《灵枢》开篇第*篇出现一与九两个奇数,这些数都是文字之前表达天文历法的数,不认识这些奇偶之数的真正含义,就打不开中医文化的大门。
六、形上之精、气、神
精、气、神、精神、精气,这几个单音词与双音词出现在《内经》第*篇。所谓形上,指的是没有形象、没有形体却又的确存在的东西。精、气、神三者均没有形象但又的确存在,所以冠之以形上。
下面还要出现形下一词。所谓形下,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之物。就人而言,人体摸得着又看得见,所以可以用形下一词来描述。
精,在《内经》有三种解释:水谷之精,天地之精,人体之精。气,在《内经》有两种解释:先天之元气,后天水谷之气。神,在《内经》有十一种解释,本篇之神应为人体之正气。
精、气、神的出现,是中医比西医在认识论上的高明之处。西医对人的研究,重视的只是有形之肉体。先进仪器CT、磁共振检查人体,会非常精确地确定出病位。“病位在这儿”或者“病位在那儿”。但是,如果把仪器检查视为万能,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再精密的仪器也检查不了精、气、神。精、气、神有形状吗?有长度、宽度、厚度、质量吗?没有!所以说再精密的仪器也检查不了精、气、神。人之所以为人,并不仅仅是因为有有形之肉体,而是因为形上与形下两种要素的巧妙统一。精、气、神,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体。无形无体之物,位于形而上。人体,看得见又摸得着,有形有体。有形有体之物,位于形而下。形上形下两种要素的结合,形成了活生生的人。
以形上形下两种要素即两点论来对待生命,是中医之长处。西方医学研究人体,重视的只是形下之器官,至于形上之精、气、神,西方医学从始至今都没有顾及。
精、气、神的出现,是中医比西医在医疗方法论上的高明之处。《儒林外史》中因中举之喜讯而突然昏厥的范进,他的病就不是器官之病,而是气之病——气迷心窍。致病之气,显微镜下是无法发现的,仪器无法识别的。中医理论何以能够解释?这是由于中医之源与中华文化同源有关——文化与中医都讲究气。《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其病的治愈,没有仪器的参与,没有抗生素的参与,全部方法就是胡屠夫的一巴掌与一声大喊:“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当然,这是艺术上的讽刺。但在实际生活中,气迷心窍之病,并不是罕见的。在农村遇到气迷心窍之病,常见的处理方法就是掐人中或针灸,这两种方法可以使病者马上起死回生。
精、气、神的出现,是中医比西医的广阔之处。西医治病只有求人,求助于医生这一条路;中医治病却有两条路:一是求助于医生,二是求助于自己。治病求医生,医生给的是药物。治病求自己,讲究的是精、气、神的调养。既可以求助于人,又可以求助于己,这是中医在起点处所主张的两条路。中医在起点处就比西医多出了一条路。
认识世界(包括认识人本身)的两点论,是中华先贤为子孙创造出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伏羲氏作八卦,以阴论有形,以阳论无形,阴阳合和,形成了万物与人。《易经》以形上、形下两种要素来认识天地万物,《内经》以形上、形下两种要素来解释人体。阴阳两分而合一的方法论,是观察与研究外部世界的方法论,也是观察与研究人体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起于八卦,延续于《内经》,也延续于先秦诸子。《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荀子·天理》:“形具而神生。”阴主形,阳主神。阴与阳,解答了神形合一问题。显微镜、手术刀、CT、磁共振只能认识有形之器官,精、气、神无形无体,所以仪器不能认识。寻找人体中的精神,是西方现代医学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人体细胞分割到了量子级,但是“精神赋存在何处”的问题,仍然遥遥无期。实际教训告诉人们,解剖、分析、实验的手段非常有用,但绝不万能。在形上要素面前,这些手段显出了局限性。以形上、形下两种要素研究人体,这是中医之长。这一宝贵的方法论,后世子孙无论如何不应该忘记。如果把中医之长与西方仪器之长结合起来,或者自己发明出确定病位的定量器具,这是不是造福于人民的一条正路呢?
心为神之主,养神先养心,希望养生者能够记住这条哲理。
七、应该谨记的典范人物
(一)一对模范师生黄帝与岐伯
《内经》这部中医经典是以黄帝与岐伯两人之间的问答形式写成的,平素之问,集之成册,谓之《素问》。明朝名医张介宾对《内经》的解释是:“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问,是谓《素问》。”
书中的黄帝是帝王,但这个帝王在岐伯面前,是问题的提出者,是以学生身份出现的。这个学生是一位“不知为不知”的模范学生。
书中的岐伯是以先生的身份出现的,他是问题的回答者,是一个以平常心对待帝王的贤哲。“你不懂我就认真教你”,我所教的是学生,君王也可以做学生,这就是早期中华大地上的君臣关系。岐伯这位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模范先生。
黄帝问,岐伯答,一部《内经》就产生在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之中。所以中医又称“岐黄之术”。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是“学宗孔孟,业绍岐黄”。岐指岐伯,黄指黄帝,“岐黄”称谓之中,老师的位置在前,学生的位置在后。
《内经》向后人讲述了这样一条重要的道理:早期的为帝为王者,并没有以*大的学术权威自居,他会虚心地向贤者请教自己所不懂的问题。除了岐伯之外,黄帝还请教过伯高、少俞、少师、鬼区臾等贤哲,中医经典《内经》就诞生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之中。虚心的黄帝为后世子孙树立起了永恒的榜样。一旦知道虚心的黄帝,再看秦汉以后一开口就是圣旨、就是金口玉言的骄横皇帝,马上就会感到装腔作势的可笑与荒唐。
(二)四种得道之人
本篇讲了四种享年百岁的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四种人为知道之人,这四种人也是寻常人应该效法的榜样。
人为何有真、至、圣、贤之分?篇内有详细的介绍,此处不赘。此处关注的是对人和事的判断的基本标准。《内经》所推崇、所歌颂的人,是以道为纲者。以道为纲,以道论之,即以道论人,以道论事,以道论养生,以道论天地万物,这是《内经》的基本立场。这一立场与《易经》的立场完全一致。阅读与研究《内经》,务必记住这一立场。
《圣经》以神为纲,《内经》以道为纲;神是人格神,道是自然之道;宇宙本体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有形与无形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希望有心的读者在比较中来认识中华大地上的中医文化。
八、一句有歧义的话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句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成而登天”之说有两种解释:第*种解释,把“登天”解释为“登上天子之位”。第二种解释把“登天”解释为“登上了天堂”。
第*种解释是符合实际的。《易经·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没,逝也,死也。作,为也,继任也,接班也。“没”与“作”所说的是,神农氏去世后,黄帝登上了帝王之位。所以把“登天”解释为“登上天子之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第二种解释是错误的。之所以说是错误的,依据有四:
其一,“成而登天堂”之说违背了源头文化——中华元文化崇尚自然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没有造神,《圣经》第*页出现的是上帝,《易经》第*页出现的是卦。上帝是万能的神,卦是抽象的符号,不是人格神。八卦的三爻代表的是天地人三才,六十四卦的六爻代表的仍然是天地人三才。上爻天,下爻地,中爻人,天地之间只有人的位置,没有神与鬼的位置。天之上没有天堂,地之下没有地狱。“登天”等于“登上了天堂”,这种解释在天地人三才之说中无法立足。
其二,源头的中华先贤都是有生有死的正常人。在《易经》的记载中,黄帝之前还有伏羲氏、神农氏,这两位圣人都是有生有死的正常人,没有一个是登天的人格神。《易经·系辞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没者,逝也,死也。黄帝之前的圣人都会死,怎么会有一个特殊登天的黄帝呢?黄帝之后有尧、舜,尧、舜之后有禹,他们都是有生有死的正常人,唯有黄帝登上天堂,这是不是太个别了?“成而登天堂”之说在《易经》《尚书》中都找不出理论与实际依据。
其三,《孔子家语·五帝德》所记载的黄帝是:“黄帝少昊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哲睿齐庄,敦敏诚信,长而聪明。”《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黄帝是:“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孔子家语》与《史记》对黄帝的记载有所差别,但“聪明”与“成而聪明”的评价却是相似的。“成而聪明”与“成而登天”,两字之差,但谬之千里矣。《史记》在五帝这里没有造神,所以《五帝本纪》里的黄帝也没有登上天堂。
其四,一部《内经》从头到尾讲的均是自然哲理,没有任何神秘之理。“成而登天”之说在崇尚自然的《内经》里显得不伦不类。如果“登天”之说为真,那么天堂里的黄帝俯瞰人间,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明察秋毫的神,可为什么拜师于岐伯、伯高、少俞、少师呢?
根据以上四点依据,笔者认为,“登天”两字可能是在西汉之后被篡改的。
黄帝成而登位是史实,黄帝乘龙登天是故事,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故事。非常遗憾的是,在之后的历史中,荒诞故事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居然比正史的影响还大。黄帝留给子孙的是崇尚自然的文化,秦汉以后的皇帝留给后人的是迷信神灵的文化,对于这一重大变化,后人应有一个基本的区别。《内经》开篇开在崇尚自然的“天真”两字上,如果错误理解了“成而登天”之说,这就等于在《内经》大门口跌了个跟头。《内经》讲养生之理,讲医病之理,但首先讲的是自然哲理,如果持怪异之论,则无法进入《内经》。
九、中国医学与西方医学的一大区别
中医首先论的是养生,其次论治病。所以,中医之理为呵护生命之理。从根本上说,中医是文化,是哲学,是以道为根演化出的医术。中医理论与中华文化在本源处是一致的,首先讲究的是道,然后由道论医理,由道论医术。而西方医学(简称西医)从始至终,讲究的是科学与技术。众所周知,在西方,科学与文化是两分的。
西医只论治病,不论养生,所以西医只是治病之术。治病救命合一而论与只论治病,这是中医与西医的一大区别。
本书系畅销书《换个方法读〈内经〉》(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亲自作序推*
)的第三版,分为素问导读和灵枢导读上、下两卷。全书新增《内经》原文和难点、疑点注释,并按题解和核心解读对中医经典《内经》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独特解析和深入导读,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博大精深的医理及其超越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读者通过本书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热爱中医,非常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赏析。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企业用户渠道>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非常抱歉,您前期未参加预订活动,
无法支付尾款哦!
抱歉,您暂无任性付资格